强化练习: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强化练习: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强化练习: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强化练习: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强化练习: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共10题)1.(2023山东泰安三模)明代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每卫官兵5600人,设指挥使一员统领。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的海防前线共设卫54,千户所127。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这表明当时()A.海防形势急剧变化B.政府重视开发海洋C.海防实力十分强大D.海防建设较为完善2.(2023重庆模拟调研)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两浙运司上书称:“商人赴温州各场支盐者,必经涉海洋。然著令军民不得乘船出海,故所司一概禁之,商人给盐不便。”太祖答复:“海滨之人,多连结岛夷(日本)为盗,故禁出海。若商人支盐,何禁耶?乃命兵部移文谕之。”据此可知,明初()A.皇权专制空前加强B.海上交通趋于停滞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禁海政策因事而行3.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4.(2023山东济南一模)金世宗即位后针对人民的反抗,颁行“在山为寇,下山为民”的政策,北方“义军”迅速走向瓦解;明朝隆庆元年,朝廷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沿海“倭患”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上述现象说明()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B.国家治理应因地制宜C.民心向背关乎政权稳定D.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5.(2023山东济南高三检测)明末,荷兰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海到南海的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A.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B.经济实力不断增强C.高度重视海洋开发D.海军实力仍居前列6.(2023广东广州调研)清朝初年,统治者修建了“历代帝王庙”,每年定期对包括伏羲、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历代21位帝王进行祭祀,对散落在清朝版图中的40处历代帝王陵寝也定期祭祀。这表明,清朝()A.力图汇入中华文明正统谱系B.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C.确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D.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7.(2023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月考)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对于地方军政事务虽有干涉,但基本尊重文武官员的军政权力。据此可知明朝宦官系统()A.没有掌握国家实权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C.维持明朝政治稳定D.成为官僚体系核心8.(2023山西名校联考)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朱棣亲赴南京奉天门主持典礼,迎接“去中国绝远”的麻林国(今肯尼亚一带)使臣。典礼上群臣竞相祝贺:“陛下圣德广大,被及远夷。”翰林学士沈度应诏写下《瑞应麒麟颂》,后以工笔小楷抄在宫廷画匠所绘的麒麟画像上;大臣夏元吉也为此撰写了一篇《麒麟赋》。材料可用于说明()A.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展B.中非贸易的源远流长C.明初专制帝王的昏庸D.郑和远航的政治动机9.(2023福建2月联考)明代长城区域在1368—1449年是以发展农耕经济为基本内容的屯田生产型文化带,1449—1571年演变成以农牧战争消耗为主的军事消费型文化带,1571—1644年演变为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马市交换型文化带。这表明明代()A.北方民族关系发生变化B.边患问题始终影响政府的决策C.朝贡贸易一直比较发达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10.(2023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明初在边地设置总兵镇守制度,由武将负责军务。永乐年间,皇帝令“内官将带象牙圆牌,临阵看视”,有立功将士,则“即给与牙牌收执,径赴大营奏知,关给勘合,以凭升赏”;此后,渐成制度,“内官在边者……非总兵所能制”。这一措施旨在()A.解决北方的军事威胁B.打击世族权贵势力C.平息文官集团的不满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二、综合题(共2题)11.(2023山东日照三模)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次数出发时间返回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年)永乐五年(1407年)第二次永乐六年(1408年)永乐九年(1411年)第三次永乐十年(1412年)永乐十三年(1415年)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年)永乐十七年(1419年)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年)永乐二十年(1422年)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年)—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年)—材料二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第一次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还第二次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第三次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第四次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剌(腊)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幹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第五次永乐十五年,统率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第六次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第七次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12.(2023广东广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日本出兵朝鲜,劫走朝鲜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并且大有渡鸭绿江之势。朝鲜国王李昖逃离首都汉城,落脚于大明、朝鲜边境。朝鲜数次派遣使者前往明朝求救,但明朝并无太大的反应。八月二十四日,朝鲜派精通儒学的郑昆寿为请兵陈奏使,九月十八日抵北京。十月,明朝任命李如松率兵援朝。万历二十一年,光复平壤、开城,收复汉江以南千里之地。——摘编自郑昆寿《柏谷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为使臣郑昆寿说服明朝出兵救朝鲜拟定具体的理由,并加以说明。(要求:至少列出三条理由,所述理由应符合历史实际,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D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说明当时海防建设较为完善,故选D项;倭患严重和殖民者侵扰主要是在明代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开发海洋是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海防实力强弱需经实践检验,而非取决于兵力配置,排除C项。2.D材料表明当海禁政策影响到商人正常的盐运时,明太祖同意对盐商解除海禁,说明明初的海禁政策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因事而行,故选D项。3.C据材料可知,郑和推行平等贸易、诚信交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C项。4.D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政府政策的调整,缓解统治危机,说明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故选D项。5.D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末面对荷兰入侵,明军通过海战战胜荷兰人,获得东亚制海权,说明此时明朝海军实力强于荷兰,故选D项;材料显示明军战胜荷兰,并不是战胜倭寇,排除A项;材料显示明朝海军实力,与经济实力无关,排除B项;明朝并不高度重视海洋开发,排除C项。6.A材料叙述了清朝统治者对历代帝王进行祭祀,这表明清王朝认可并接受传统中华文明,以彰显自身统治的正统性,故选A项。7.C由材料可知,明朝宦官在中央和地方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明朝政治稳定,故选C项;宦官是皇帝制度的产物,本质上不具有掌握国家权力的资格,在政治中的作用是当作皇帝的耳目或者牵制中央的官员,而不是掌握国家的实权与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宦官有一定的实权,排除B项;宦官不属于官僚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不可能成为官僚体系的核心,排除D项。8.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朱棣能接待麻林国的使臣是因为郑和下西洋达到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目的,故选D项。9.A据材料可知,明代长城区域由屯田生产型文化带到军事消费型文化带再到马市交换型文化带,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前期为了抵御蒙古南下,在北部边疆派驻军队并实行屯田,明代中期,北部边防有所废弛,蒙古铁骑跨长城而入,形成军事消费型文化带,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政府订立和议,接受明政府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交换型长城文化带形成,故明代长城文化带的上述演变过程受到了北方民族关系变化的影响,故选A项。10.D据材料可知,明代本设总兵镇守边地,后加设内官“临阵看视”,内官由最初的监察功能过渡为行使行政职能,因此,内官代表的是皇帝对边疆事务的直接管理,故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故选D项。11.参考答案(1)材料二更加可信。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2)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交往,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