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_第1页
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_第2页
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_第3页
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_第4页
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嘉兴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PAGE4PAGEI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摘要无权处分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物权和债权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法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王泽鉴先生曾经说过,“无权处分”是一种“法之精灵”,由此可以看出,“无权处分”是一种必要的法律体系。不同国家对无权处分的适用状况差异较大,如果不采用权利变更,则其处理结果也不尽相同。文章对无权处分的理论、概念、构成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作了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从行为效力、合同效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的不同理论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了适用于我国的无权处分效力的结论。本文旨在通过本文的讨论,来探讨将来在立法上,如何将合同的效力条款统一起来,以期达到立法上的统一,从而保证司法的统一,避免在司法实践中发生同案异判的情况。关键词:无权处分行为;物权变动模式;负担行为;处分行为;善意取得目录TOC\o"1-3"\u摘要 I1引言 1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1无权处分行为的背景 11.1.2无权处分行为的意义 11.2文献综述 21.2.1国内研究 21.2.2国外研究 2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31.3.1研究方法 31.3.2研究内容 32无权处分行为的概述 42.1无权处分行为的概念 42.2无权处分行为的构成要素及法律后果 42.2.1无权处分行为的构成 42.2.2无权处分行为的合同效力 52.2.3无权处分行为的行为效力及物权变动效力 73我国无权处分行为的利与弊 83.1无权处分行为的不足 83.2无权处分行为的优点 94结论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PAGEPAGE41引言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无权处分行为的背景我国目前的无偿偿权制度的设立时间尚短,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有很多的冲突。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同看法。同时,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也未形成统一的法律法规。正是这个话题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无权处分中,应当将其与无权处分的效力区分开来。在一般情况下,物权的实际拥有者(所有权人)享有对其所有物的处分权,而不具有物权的人应当将其视为一项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对未行使权利的侵权人,应对其进行赔偿。然而,为确保交易的稳定性,本文提出一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充分确认的无权利处分制度。如果没有行使处分权,则在合同签署后,当事人可以获得处分权,或者事后由实际拥有人证实,所以,订立的合同不能被认为是无效的。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无权利处分”现象,如何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进行协调,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1.2无权处分行为的意义所谓无权利处分,是指没有处理财产的人,以自己的名义处理他人的财产,将他人的财产以出卖的方式转让给第三人,并订立合同,由此产生法律效果。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当处分案件数量众多。关于无权处分,我们应当如何处理。王泽鉴将无权处分问题看作是“法之精灵”,与无权代理、一物二卖、担保物权二次处分等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问题非常复杂。我国和最高人民法院对无权处分的法律解释中均有大量的规定。本文重点论述了合同效力与合同效力的关系。关于处理无权利处分的实际意义。1.2文献综述1.2.1国内研究无权处分是我国现行法律中的一项新规定,其内容与实务存在较大分歧。就算是学术上的观点,也是众说纷纭。而且,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在我国,对物权变动的定义与我国物权变动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如果按照债权意念理论中所强调的方式,可以使债权与权利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而这一问题,可以由卖方和卖方达成一致。然而,《物权法》对物权的变更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物权的变更必须经当事人的同意,同时也要进行法律上的公示。因此,债权的意思表示与我国《物权法》中的明确规定并不相符。1.2.2国外研究物权制度在世界上的应用也很广泛,德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种分立的方式下,债权与债务行为之间存在着绝对的冲突。在物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物权的主体是物权的转移,不仅要具有债权的共同意志,而且要具有实际的占有人的意志。区别在于,物权形态理论主张,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常常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即,无论是债权的变更,还是权利的变更,都会有这种法律效力。按照物权形态理论,在没有所有权的情形下,如果无权利人与未知情的第三者签订了买卖合同,则合同为一种有效的未决契约,而一旦实际物权人行使了其追认权,则合同将成为法律上的有效,从而实现了当事人所期望的转移目标。债权意思说的变更:在订立合同时,当事人在约定变更物权时,会产生设立、变更或消除的后果。(2)对于以物权变更为主体的契约,物权在其生效时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以登记方式与善意第三人相抵触。在上述模式下,物权变动的法律后果必须经过双方当事人的一致同意。债权形态的变更模式:在订立物权变更合同时,双方一致认为,不能将权利转移,而仅在《物权法》中所规定的公示义务变更。这就是我国现行通行的产权变动模式。债权形式论认为,物权与债权的关系是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但笔者对此并不认同。债权形态说主张物权变动的法律后果,而在债权行为中的一致意见与在物权变更公示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只能将其作为物权公示等行为的理由。1.3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1.3.1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资料进行统计。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对我国现行的无权处分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以期加深对我国现行的无权处分制度的认识。(2)案例分析。本文从我国的民事诉讼案例出发,指出我国现行的无权处分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有其优越性,也有其缺陷。(3)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关于无权处分的相关资料后,结合国外相关经验,借鉴其合理化、行之有效的规定。1.3.2研究内容第1章:绪论,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对本课题进行了深入的介绍。第2章:本章对无权利处分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对其认定标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为读者对其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的应用做出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第3章结合法律条文,结合案例,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无权利处分”进行了分析。第4章:结论。2无权处分行为的概述无权处分是指以本人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契约,将其实际权益及财产转移予他人。无权处分是民法中的“精灵”,它在物权变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权利人的权益保障。2.1无权处分行为的概念从传统的民法角度看,有一些狭义的差别:(1)最大限度的惩罚:包括对事实的惩罚和对法律的惩罚。所谓“现实处分权”,就是对原物的实体形态作出的改变或毁坏而给予的惩罚。例如:拆毁房屋,重建,砸杯子,等等。法律上的处分权是以法定的形式进行的处分,例如:所有权转移、抵押权、放弃财产的处理。(2)广义处分权:即对其进行法定惩罚;(3)狭义上的惩罚:仅对惩罚有效。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对标的物拥有真正的权利,是处分行为的基础条件,而非占有人的处分权人则应将其作为无权处分。无权处分在我国的立法中虽然成立不久,但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很多,不管是在民法理论上,还是在民事实践中,都存在着诸多争议,王利民认为无权处分是一种“法之精灵”,与无权代理、一物二卖、担保物权二次处分等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问题更为复杂。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都对无权处分的效力和效力做出了许多规定。2.2无权处分行为的构成要素及法律后果2.2.1无权处分行为的构成1、作为民事行为主体的“处分权人”,其处分财产的方式有一定的缺陷。“处分权人”的财产处分权存在着一个缺陷,即“处分权人”不能对他所处置的财产拥有完全的所有权或所有权,而将其转让给第三者。其不足之处有二:第一,作为个人,银行并不拥有标的资产。由于物权是一种特定物权,但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占有物权,所以其处分权明显存在缺陷。如果拍卖、变卖不属于自己的财产或将不属于自己的财产出租,则属无权处分。第二类,即实施处罚的人,虽然对处罚对象有一定的处罚权利,但仅限于处罚对象的一小部分,而且不够完善,制约也很大。一种在行使某项权利时所采取的处罚。在未经抵押人许可的情况下,已经有抵押的物件将被处理。只有拥有完整的土地使用权的人,方可依法行使土地使用权,而这种使用权仅限于实际占有土地使用权的人。即使是共同财产的所有人,在自己所占的部分中享有处分的权利,也不能在占有的部分以外进行处分。2、“处分权人”是以个人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并对其所拥有的财产进行处置的行为。“处分权人”未行使标的物的处分权,即与另一人的约定为一种有效力的未决契约,但物权人对该契约存在着追认与排斥。3、不构成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利。在无权利处分的效力方面,除上述外,还有其它例外情况。在满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无权利处分的行为是客观、正当的,并不是无效的。法条中的特别情形包括:法院对当事人财产的查封、拍卖、扣押。2.2.2无权处分行为的合同效力关于无权利处分的契约效力,国内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有三个主要的学说:1、因无权处分造成的合同无效,该学说主张无处分权的行为不能成立;然而,《合同法》51条规定的合同无效说与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本文认为,无处分权的不合理之处在于:①无处分权行使人对他人的财物有可能受到损害,但也不能排除其与实际所有权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相符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实际所有权人认为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的权利变更合同更加符合其自身的利益要求,那么,可以确认无权处分人的处分行为,从而导致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2)无权利处分的无效说不能对受让人的权益进行充分的保护,如果该契约被宣告为无效,那么,受让人的利益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并且不能得到补偿。2、关于因无权利处分而缔结的合同的效力尚未确立的理论。《合同法》51条明确指出,未实际占有物权的人,在未取得实际所有权人的同意下,或在订立合同后未行使其实际权利,则该人与第三人订立契约,则该人与第三人订立契约,是一项待确认的事实。但在取得全部处分权或实际拥有人追索权的情况下,该权利可以转换为一种合同。这样的声明有很大的缺陷。第一,过度地保护了物权者的权益,损害了市场的稳定;在这样的情形下,物权人可以任意决定契约的效力,因而,物权人在履行契约时,就会履行其对契约的法律效果,使善意或不知情的相关方的利益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使其不能得到充分的救济。第二,《合同法》51条的规定不符合善意取得的原则,可能会给不知情的受让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若被视为无权利之人订立的契约有效,则受让人虽已具备善意取得资格,但仍无法取得其所有权,致使契约目标无法达成,致使受让人遭受重大损害。第三,在现实生活中,若因无权利处分而使契约的效力未确定,势必影响到市场的正常运行,从而产生许多不良影响。3、无权利处分的效力说,是一种确认债权效力的学说。但是,这一学说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且与我们的理论体系存在着许多的冲突。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物权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如果受让人未符合善意第三人的法定条件,就不适当地对其进行担保,不仅不利于善意第三人的实现,还会破坏市场交易的公平性,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但是,在无权利处分的前提下,合同的效力也应建立。如果以真正的所有者为中心,只考虑到真正的所有者的利益,而不能平等地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则是不公平的。《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权处分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合同,而未获权的合同,买方不能以有效合同为由,向无权利处分人提出违约责任,而仅能要求买方承担合同上的过失,或寻求其它补偿,如侵权责任、不当得利损失等,但与实际物权人相比,证明的难度要大得多。在法律上,如果认为无权处分契约是合法的,那么,实际所有权人对无权处分人的侵权责任并不会受到影响,而在司法上,这种情况下,证据的证明相对容易,权利得到救济也比较容易。文章指出,“无权处分”最好的理论就是“无权处分”的效力论。对于无权处分的合同效力,应当与对其效力的认定相区分,而不能将两者统一。在《合同法》52条规定的情况下,无权处分人与受让人签订的合同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以此为依据,判断受让人是否具有善意,是否符合善意取得的要件。2.2.3无权处分行为的行为效力及物权变动效力作者认为,在订立无权利处分合同时,应当区别于合同的效力,先对其效力进行认定,再对其进行确认。1、合同效力判断合同中的无权利处分合同为效力未定合同,合同效力的大小由实际处分权人行使的权利决定。在实际所有权人行使权利的同时,确认无权利人的处分行为,其效力应视为自始,且对实际所有人和受让人均有约束力。若实际拥有人拒绝接受,则该合同对实际拥有人没有约束力。2、关于无权处分效力的判断:依适用的标准,区分不同的行为。其中,以法律效果为衡量标准,可以将法律行为划分为责任行为与惩罚行为。王泽鉴认为,这是民法中的任督二脉,要完全理解和运用,才能运用自如。在一般的情形中,责任行为是以契约(契约)为依据的,而索偿行为则是以订立契约为目的的;权利的设定、变更和废止是权利的直接转移,是权利的直接转移。除无偿保管、无偿委托、放弃所有权等少数情况外,在普通的基本法律关系中,通常都包括义务和处罚,尤其是《合同法》中的“买卖合同”。由于我国的法律对区别与处分的规定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合同的效力是合法、有效的,但是它的效力还没有得到确认。在实际拥有人无法就合同的效力达成共识,或在订立合同后未能取得处分的权利时,不能将其转移。《物权法》第十五条规定,物权登记“否”仅为物权变更的一种公示,与合同的效力没有任何关系;第23条指出:“除了法律上的权利之外,任何其他权利的设立和转移,都应自交付之日开始。”另外,《合同法》第133条规定,“物权从交付之日起,物权发生了转移,但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并无其他规定”,因而,我国已经将区别原则作为一般说理论,在实践中,对区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进行严格把握,原因如下:(1)在保障交易安全的前提下,区分二者,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交易行为。特别是在无权利利处分人出卖他人财产、保留所有权买卖等法律关系的情况下,独立处分可以有效地确定物权变动的时间节点,从而有助于区分不同的法律关系。(2)能够合理地构建法官的思维模式。在不具备处分权的情况下,不能通过非法定的救济方式来补偿其损失,也不能强制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从而不能充分地保障善意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些人觉得这样的划分方式太过讲究细节,会让人觉得花里胡哨,让人难以接受。但对于职业裁判来说,这样的等级制度明显可以形成严谨、公平的评判标准,并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化解矛盾,而在经过严格的训练后,专业的法律顾问也能熟练地使用。“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这两个概念尽管比较模糊,但并不能构成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基础。我们可以把责任设定为一种权利,承担一项义务,而把它看作是一种转移。在物权变动中,应区分出是否属于善意取得的所有要素,而善意相对人只有在善意取得充分条件下,才能依法取得。3我国无权处分行为的利与弊3.1无权处分行为的不足我国现有的无权处分制度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国立法以维护交易安全和交易安全为宗旨,无权处分因原权利人不承认而失效,与我国的立法宗旨相冲突。如果以《合同法》51条为依据,判决无权利处分合同的效力,就会产生大量的无效合同,这就极大地扩展了其适用范围。因此,在此类案件中,很可能会导致第三人的权益受损。《合同法》对合同的相对性这一基本原理作了明确的规定。合同的相对性包括相对主体、相对效力、相对内容、相对相对、相对责任相对四个方面。但《合同法》51条明确指出,无处分物权人与对方订立的合同是否具有效力,并将其交付给实际的物权人,明显违背了合同的相对性,对受让人造成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平,并且会严重地损害受让人的利益。3.2无权处分行为的优点第一,无权利处分能使交易的稳定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若交易的稳定性受损,则会对证券市场的正常运作造成负面影响。第二,尽管无权处分会对实际物权人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是,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可以要求对其进行赔偿。第三,无权利处分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善意相对人的权益,若无无权利处分,则使善意相对人蒙受巨大损失,无法得到救济。4结论文章对我国无权处分制度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提出了其利弊。为此,笔者建议,在立法、司法等方面,对我国公民的民事诉讼权利进行完善。德国民法典中关于无权处分的规定,有借鉴意义。以上关于德国物权变动的模式,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物权只有在依法订立并依照法律规定交付或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登记之后,才能形成。本文通过对德国民法中关于无权处分的法律规范和理念的分析,认为德国物权行为的基本原则是:承认无权处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