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高考增分第三招 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四大策略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高考增分第三招 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四大策略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高考增分第三招 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四大策略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高考增分第三招 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四大策略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课标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高考增分第三招 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四大策略习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增分第三招突破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四大策略策略一熟练掌握“设计论题并论证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解读1.题型分析此类题主要的命题特点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设计论题或者问题(如提出议题,修改观点或改写、续写等),并阐述你设计的论题或说明这样做的理由。2.基本方法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答题的要求,再根据要求下笔作答。这类题的答题要求与方法一般为:(1)提出你的论题或设计。(2)阐述你的论题或论证你的设计理由。(3)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说明。(4)论述时要求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逻辑严密,实际上是确保说明的观点是必然的、可靠的、无懈可击的。(5)论述时要求表述清楚。这里既包括高考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又包括对史实概括的合理性,也包括对事实阐释、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当然还包括逻辑上的一致性和思维的连贯性。例证1.(2019安徽合肥一中最后一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杨光先对西洋历法和基督教的态度“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认为耶稣是“乃谋反正法之贼首,非安分守法之良民”李贽对利玛窦的态度“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极标致人也”“中极玲珑,外极朴实”“但不知到此何为。我已经三度相会,毕竟不知到此何干也。意其欲以所学易吾周孔之学,则又太愚,恐非是尔”伏尔泰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这种儒者的宗教又一次受到推崇。它没有迷信、没有荒谬的传说,没有一条教义是触犯理性和自然的,信徒们对这些教义可以给出100种不同的含义,因为他们没有教条。”称赞孔子“全然不以先知自诩,绝不认为自己受神的启示,他根本不传播新的宗教,不求助于魔力”孟德斯鸠对传统中国的态度中国是专制制度的标准范例,是用棍子进行统治的专制国家,尽管中国也有某些可取之处,但总体上看,却应当是谴责和批判的对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本土观念与外来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示例:本土观念是知识分子对待外来文化的立足点。本土观念一般根植于本国国情,对知识分子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必然影响知识分子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成为知识分子对待外来文化的立足点。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儒家学者基于儒学观念对其持排斥态度。此后一直到宋代,儒家学者才出于完善儒学的目的,对其进行吸收。明朝儒家学者对于西学东渐的态度,也是立足于本土观念。杨光先的“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就是基于本土的华夷观念。李贽对利玛窦的揣摩也是基于“周孔之学”。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虽有差异,但都立足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伏尔泰对儒学的推崇,孟德斯鸠对传统中国的批判,在本质上都是基于启蒙思想,将中国文化作为批判当时欧洲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的工具。由此可见,无论知识分子对外来文化秉持何种态度,都无法脱离本土观念,必将以本土观念作为对待外来文化的立足点。2.(2019山西晋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蒋廷黻先生在评价近代某先进人物时说,革新(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与守旧(恢复我们民族固有的美德)同时举行,这是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他,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蒋先生接着说了下边这段话。徒然恢复我国的旧礼教而不接受西洋文化,我们还不能打破我民族的大难关,因为我们决不能拿礼义廉耻来抵抗帝国主义者的机械军器和机械制造。何况旧礼教本身就有它的不健全的地方,不应完全恢复,也不能完全恢复呢?同时,徒然接受西洋文化而不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我们也不能救国救民族,因为腐化的旧社会和旧官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无论这个事业是新的或是旧的。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论题:传统文化不适应中国的近代化。宣传自由、民主的西洋文化有助于推动中国的转型。阐述:①传统文化不适应中国的近代化。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不主张变革、固守中国传统的封建道德思想,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②宣传自由、民主的西洋文化有助于推动中国的转型。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进行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③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和西方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才能建设符合现代化中国的新文化,才能推动中国实现并完成现代化的转型。选做题应对指南目前课标出现三选一的选修部分,学生选修的哪部分就选做哪道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从理论上讲,三道选做试题的难度应该大体相同。但是事实上,三道试题的材料基本上与课本内容无关(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除外);三道试题的难度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基于这种现实,我们选学哪部分就选做哪个无疑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历史选做题往往未作答。不是说一点也不会答,而是时间不足。时间浪费在选择做哪个的问题上,或者前面做题时间没有控制好。其实选做题部分就试题难度而言要小于前面的试题,所以应该志在必得。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我们的建议是充分利用“公共时间”做出选择,开考即答的策略。所谓公共时间就是试卷发到你手中至开考信号发出这短短的三五分钟的时间。这段时间不让答题,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选做题部分进行选择,选择出自己相对最有把握一个。等到开考之后马上用10分钟的时间解决,这样可以确保自己不留遗憾,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考试得分。“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一)1.(2019广东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时间政策内涵西周井田制由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收获归国家,私田的使用权归村社成员北魏均田制将国家土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使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宋代不抑兼并法律保障土地自由买卖,鼓励民众垦荒作为私产明代鱼鳞图册州县详细记录土地面积、土质、田主、税则高低20世纪初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将来地价上涨,现价归地主,上涨部分归国家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以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土地归合作社所有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将经营权分给农民个体使用,允许农民有一定的分配自主权——根据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等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关联信息,就它们的内在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示例1:论题:防范严重贫富分化是近现代土地政策的重要特征。论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思想,是为避免出现在西方日益明显化的贫富分化现象,他主张在保留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由国家参与土地收益的分配,从而避免社会革命。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实质上培育了大批的小农,但由于农民阶级的特性,中国很快再次出现土地兼并,进而造成贫富分化。1953年起,中国以合作社的形式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土地转变为集体所有,消除了土地兼并的前提,从而有利于贫富分化问题的解决。综上,在中国这样的农业与人口大国,土地政策需要考量现实经济状况和民众需求,避免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也符合社会治理发展的潮流。示例2:论题:古代“抑制兼并”与“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均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论述:北魏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大批土地荒芜,同时由于豪强控制、隐匿了大量人口,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严重限制。北魏颁布“均田令”,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使用,要求他们为国家提供赋役。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市场观念相对较为普及,而宋代人地矛盾又比较突出,前代的均田制早已瓦解,再加上宋代统治者对官僚士大夫较为温和,在这一时期不可能恢复“均田令”之类的限制土地交易的措施。于是宋代统治者顺应本时期的“国情”,提出“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综上,“抑制兼并”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都是与特定时期的国情相吻合的,政府政策不能抱残守缺,必须与时俱进,同时必须从社会治理的实效性来评价政策,而不是对它进行简单的道德判断。2.(2019福建漳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杨长湧《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根据图示,围绕“世界格局变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12分)答案示例一:论题:蒸汽技术的应用促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阐述:英国首先大规模应用蒸汽技术,促成交通工具的革新和蒸汽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生产方式的革新,工厂制出现,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以强大国力为基础,开展殖民扩张,推进自由贸易;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出现。由此可见,蒸汽技术的应用成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的重要条件。示例二:论题: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率先成为工业国家,建立起强大的“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在电气等新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工业产值赶超英国;以德国为主的后起工业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根本原因。注:“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生也可以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世界市场体系、世界贸易格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苏两极格局等方面作答。策略二熟练掌握“提供观点探讨论证”类设问的答题技巧解读1.题型分析(1)回答观点型开放性试题常常需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2)观点型开放性试题往往提出观点,要求论证,必须论从史出。试题渗透开放探究理念,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历史问题。2.设问方式(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作出判断并加以论证。(3)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3.答题模板第一步: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并可以充分论证的观点。第二步:挑选史实。从所学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第三步: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1)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3)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例证1.(2019湖南长郡中学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学者提出,“如果说,洋务运动侧重于物质文明的建构;戊戌运动侧重于精神文明的建构;那么,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所侧重的便是制度文明的建构”。——摘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同意该观点,也可以对此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答案示例一:我同意该观点。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维新变法运动,托古改制,将孔子作为万世改革的先师,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立宪运动推动晚清政府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度建设。总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示例二:该观点有一定道理。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外交、海防、教育的近代化;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晚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但立宪为虚,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统治;辛亥革命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之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民主共和徒有其名。2.(2019山西大学附中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请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示例:恩格斯认为甲午战争后,清朝将主动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而且传统的社会制度将会逐步瓦解,这一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军队,采用新式武器和西方训练系统,推动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工商业发展。戊戌变法显示了民间和政府的改革意图。清末新政进一步实施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部商品资本涌入的背景下,逐步解体。随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建立在小农经济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组织、宗法结构、思想观念,也都在解体或变形。可以说,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政府的主动变革和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的瓦解演变,都证明了恩格斯的判断的准确性。但是,恩格斯对于中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存在显著误差。恩格斯认为中国民众将大批移居国外,加剧西方的社会矛盾,从而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崩溃。实际上并未发生。中国的压力局限于国内,在20世纪初陷入了长期的革命和混乱之中。“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二)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欧洲人认为,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这种动因在学界逐渐成为普遍的认识。材料二后来,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他们认为,11世纪开始,西方人对东方的香料、丝绸及各种工艺品需求大增,而东方人却对西方的商品不感兴趣。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几百年间都是如此。15世纪,威尼斯商人经奥斯曼土耳其每年运往西欧的胡椒总量在750~1000吨,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人的不满,特别是热那亚人,他们要另辟蹊径,自己到东方去运来香料赚钱,为了与威尼斯竞争,他们的资本和人才流向葡萄牙和西班牙。——摘编自王加丰《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等运用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充分、准确运用材料及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答案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西欧各国需求东方商品、黄金,而土耳其阻隔了东西方商路。这一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全面。首先,中世纪以来,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造成黄金短缺,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迫切需求去东方寻金。其次,传统商路和巨额利润被威尼斯商人垄断,迫使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热那亚商人渴望开辟新航路。此外,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传播基督教,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等也是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原因。材料一的观点,是站在西欧殖民主义者立场上,为了渲染土耳其人反基督教文明的暴行,夸大了土耳其人的野蛮。综上,并非单因土耳其阻隔了传统商路才有地理大发现。关于地理大发现原因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证研究的丰富多样,而有所修正和补充。评分建议第一步:概括材料观点,2分。三个层次:准确、全面2分,较准确、不全面1分,其他0分。第二步:表明自己的观点,1分。两个层次:表明1分,未表明0分。第三步:论证自己的观点,5分。四个层次:充分、准确运用材料及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5分;较充分运用材料,有史实和史论结合,3分;未充分运用材料,有一定史实,但不准确,1分;未充分运用材料,无史实,笼统论述及其他,0分。第四步:剖析材料观点,2分。三个层次:准确、全面2分,较准确、不全面1分,其他0分。第五步:总结提炼,2分。三个层次:准确、全面2分,较准确、不全面1分,其他0分。评分说明:本题侧重考查“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是指不盲从既有的历史观点,在新材料、新情境下,对于权威的历史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要体现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2.(2019河北衡水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列出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几种分期方法:第一种第一期形态为孔、孟、荀为典型的儒学之铸造时期,第二期形态为宋明儒学之彰显绝对主体性的时期第二种孔、孟、荀为第一期,汉儒为第二期,宋明理学为第三期第三种第一期为先秦时期,即原始儒学阶段;第二期为秦汉以后,儒学走向民间,并与政治密切结合时期运用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儒学的分期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在材料中任选一种分期方法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分期方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答案观点:我同意材料中第三种分期方法,第一期为先秦时期,第二期为秦汉以后。论述:先秦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后经孟子、荀子等不断发展完善。先秦儒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实现“德治”“仁政”,为后世儒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儒学思想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并始终没能被统治者完全采纳。秦汉时期,董仲舒融合道、法、阴阳五行家学说改造儒学,使之更加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使儒学与政治更加紧密地结合。宋明理学的出现,一方面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使儒学进一步哲理化和世俗化。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儒家理念越来越被普通民众广泛接受。因此,中国古代儒学在先秦时期为创建时期,秦汉以后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结合,并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策略三熟练掌握“提炼观点并论证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解读1.题型分析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设问形式(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3)“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3.答题模板第一步:明确设问要求,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分层、分点阅读,找出可概括的或隐含的关键语句。第二步: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第三步:选定观点,即从提炼出的多种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论证的观点。第四步:搜寻史实,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整理出可以论证该观点的重要史实。第五步:组织答案,表述成文,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有力。4.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2)多角度论证。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3)史论结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乱发挥是不可取的。(4)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例证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的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的教育精英有几个阶段的转化: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摘编自李中清《150年来中国精英出身什么家庭》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示例1:观点: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影响教育的发展。(3分)1905年之前,封建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据优势,官员和地方士绅掌握财富的同时,有条件对子弟进行系统的教育。1905年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商品经济和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对科学技术、管理经营等专业知识的需求增强,专业人士和商业精英更加重视子弟的教育问题。1949年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人民当家作主,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确立,工农和工农子女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教育。由此可见,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影响教育的发展。(9分,解读合理,符合史实,一点3分)示例2:观点: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展。(3分)1905年之前,由于科举制的存在,读书、考试与做官密切相关,教育精英大多出自官宦和士绅家庭。1905年后科举制度废除,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育更加多样,教育精英多出自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1949年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教育精英多出自工人子弟。由此可见,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展。(9分,解读合理,符合史实,一点3分)2.(2019安徽六安三校最后一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商务印书馆大事记(部分)时间大事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以印刷为主业1900年印刷《外交报》(中国近代第一份以评述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报刊)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张元济进馆,译印《各国国民公私权考》《近世陆军》等,设第一个分馆于汉口,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吸收日资,改进印刷1903年根据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编印“最新教科书”1905年设北京分馆,出版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至1921年印刷20次1906年出版严复译的《法意》(孟德斯鸠著)1907年蔡元培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书籍1912年始用电镀铜版;编印《共和国教科书》,被称为“教科书之巨擘”;出版《新字典》;编译《世界共和国政要》1914年董事会收回日本股份;设分馆于香港;创刊《学生杂志》1915年首次引进彩色胶印机;发行《科学》杂志;出版《辞源》1919年始用机器雕刻字模;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白话文科书)——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等从上表中获取历史信息,围绕一个主题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商务印书馆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阐述: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教育改革,兴办新式学堂,商务印书馆编印“最新教科书”,推动我国近代自编教科书的进程,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商务印书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编印《共和国教科书》。1919年,商务印书馆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在教科书白话文改革中起到了率先作用。此外,商务印书馆还编撰、出版《新字典》《辞源》等辞典,成为学生和广大读者学习研究的工具书,也适应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综上所述,商务印书馆不断适应新的历史潮流,编辑出版教科书和工具书,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作了重要贡献。示例二:观点: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推手。阐述: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提倡西学,各种新思想逐渐传播开来。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出版机构,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在历代出版人和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下,相继印刷、出版了《外交报》《天演论》《法意》《共和国教科书》《世界共和国政要》等大量报刊、译著和教科书,逐渐成为近代传播西学、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平台,制造舆论,不断开启民智,唤醒了民众觉悟,推动了社会进步。综上所述,商务印书馆通过印刷、出版报刊、译著和教科书,传播近代进步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示例三:观点:善于抓住机遇是商务印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阐述: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商务印书馆创办。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教育改革,新式教科书的需求大增,商务印书馆抓住教育改革的新动向编印《最新教科书》。随着学制的变革,商务印书馆所出版之教科书亦相应进行修订,以满足各学堂之需要。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和国教科书》,以适应共和国的需求。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商务印书馆发行《科学》杂志,出版《新体国语教科书》。同时,商务印书馆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与先进印刷技术,大胆吸收人才,任用专家学者,适时调整业务、扩大经营规模。综上所述,在中国近代大变动时代,商务印书馆努力适应新潮流,善于抓住机遇,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示例四:商务印书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示例五:商务印书馆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示例六:重视技术创新是商务印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三)1.(2019湖南衡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洋务派认识到创设铁路的军事意义,但因认为“致激民变”而“无人敢主持”。1863年,上海洋行联名向江苏巡抚李鸿章提出承办铁路的要求被拒。1877年,清政府慑于民众的反对,将运行一年的上海至吴淞铁路作价收回后并拆毁。1881年,洋务派为解决开平煤矿的运煤需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在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主管铁路事务,并将铁路作为整备海防的一环。1886年,李鸿章开设“开平铁路公司”,次年,又将其扩大为“中国铁路公司”。李鸿章要扩修铁路时,反对派认为铁路“害舟车、害田野、害根本、害风俗、害财用”,并指出外国军队可趁此攻入京师。两广总督张之洞修建卢汉铁路的奏请被采纳。此后,清政府肯定修筑铁路为“自强要策”,应“毅然兴办,毋庸筑室道谋”。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多条铁路开始修建。——摘编自王斌《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材料介绍了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情况,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答案示例:启示:观念更新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前提。说明:铁路引进中国后,遭到上至官员下至民众的抵制,中国铁路建设一度受阻,但在中国有识之士的极力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铁路在中国最终得以发展。铁路建设的发展是克服传统观念、适应近代化需要的结果。铁路在中国的修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要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更新思想观念。(还可以从发挥政府在近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洋务派对中国近代铁路的作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正确对待西方工业文明等角度回答)2.(2019甘肃天水一中五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沦落,民国初期政府面临同样的外交困境,一系列屈辱的“民国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滑至谷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外交的缓慢崛起提供了契机。在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开始系统地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此后发起的修订不平等条约运动和南方政府所展开的反帝外交标志着中国外交逐渐摆脱旧格局,进入新阶段。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把修订不平等条约作为其“革命外交”的中心内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外交转而以应付由日本造成的民族危机为中心任务,努力与欧美列强调整关系。七七事变后,中国积极争取,在一定时期内争取了德国的中立,获得了苏联大规模援助,并促成英美政策由中立向援华制日方向发展。抗战后期,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不平等条约终告废除,中国名列“四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中国仍未能真正与其他强国平起平坐,《雅尔塔协定》的出台与《中苏条约》的交涉便说明了这一点。——《中华民国史》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自拟题目,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答案示例一:观点: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公义)。论证:外交归根结底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大国博弈往往牺牲弱国利益,弱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往往会被大国当作交易的筹码,难以自主。近代清朝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但我国山东的权益被列强出卖给了日本,外交无疑是失败的。国民政府时期,二战临近结束,美苏英《雅尔塔协定》,在中国政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美国把中国外蒙等权益当成筹码出卖给了苏联,中国不得不事实上接受。总之,外交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实力较弱的国家外交往往受制于人,想在外交上有所建树,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才是根本。示例二:观点:弱国也可以有外交,弱国更需要外交。论证:外交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但是弱国外交措施运用得当,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近代沙俄抢占中国新疆伊犁等地区,外交官曾纪泽成功地运用外交与俄国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了大部分权益。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让列强真正看清了中国态度,在随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利用列强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成功收回山东权益。二战时期,中国努力调整与列强关系,尽可能多地获得了国际援助、废除了治外法权等不平等条约。中国以一弱国位列四强,在战后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无疑是外交策略的巨大成功。新中国在1971年成功突破美国的阻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是很好的例证。总之,弱国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有利条件,弱国外交也是可以有所建树的,外交对弱国而言至关重要。其他观点:中国外交逐步迈向近代化;外交需要实力,更需要智慧;等等。策略四熟练掌握“提取信息并阐释说明”类设问的答题技巧解读1.题型分析此类题主要的命题特点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取材料信息并进行分析或说明(说明信息的成因,对信息进行比较,等)。2.基本方法此类题首先要明确答题的要求再根据要求下笔作答。这类题的答题要求与方法一般为:(1)提取材料相关信息。(2)对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说明信息的成因,对信息进行比较,等)。(3)说明要合理,符合材料和史实,说明成因要充分,对比要找可比点。(4)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实际上是确保说明的观点是必然的、可靠的、无懈可击的。(5)逻辑严密,所谓逻辑严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前后内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第二,根据史实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必然的,别人对此没有异议,“史”与“论”紧密结合。(6)表述清楚,这里既包括高考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又包括对史实概括的合理性,也包括对事实阐释、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当然还包括逻辑上的一致性和思维的连贯性。例证1.(2019四川成都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技术变迁集中期主导国挑战国政府行为1516—1580年葡萄牙西班牙王室资助航海事业、支持航海技术的改进1609—1688年荷兰英国、法国成立皇家学会等,资助与军事科技相关的力学、弹道学研究1714—1792年英国法国资助与军事技术相关的研究,促成对蒸汽机的改进1815—1914年英国德国政府资助、采购,带动了钢铁、内燃机、有线电报等产业的发展1945—1991年美国苏联政府资助、采购,带动了计算机、软件等产业发展——据黄琪轩《世界技术变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一条关于人类社会重大技术变迁的规律性认识并加以阐释。(注意涵盖材料,阐释全面,史论结合)(12分)答案示例一:认识: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2分)阐释: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王室在航海技术上的竞争,推动了两国对早期殖民霸权的争夺。17.18世纪,英国在自然科学和军事技术方面的领先,促成其在英荷、英法战争中获胜,并成为世界殖民帝国。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国英、美、德等国家率先完成工业化,成为20世纪前半期主宰国际局势的大国。二战后,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领域与苏联展开竞争,并带动了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在两极格局中占据战略优势。(8分)小结:近现代以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2分)示例二:认识:政府在技术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分)阐释:15.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政府通过资助新航路的开辟,促成了地图绘制、造船、航海等新技术的集中涌现;17.18世纪,英、法等西方国家政府成立科研机构、资助科学研究,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美、德等西方国家政府通过投资科技研发和扩大市场采购等方式,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二战后,美国一直扮演着科技发展的领头羊角色,这与其政府对科技发展的一贯重视密不可分。(8分)小结:近现代以来,各国政府的重视推动了重大技术的集中出现,是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2分)【其他认识】国家利益驱动技术变迁;技术变迁的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技术变革从主要服务于军事扩大到服务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等。2.(2019福建泉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本人就在内心深深地相信,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它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所以,我一直想努力地告诉我的学生,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摘编自王磊《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12分)答案示例1:信息: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历史现象: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发展。评析: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可以作为研究商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力证据;商周时期的金文,反映了商周青铜文化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反映了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特征。秦朝推行“书同文”,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便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后来出现隶书、楷书等字体,更有利于书写和交流,有利于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汉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既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表现,又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延续、传承和发展。汉字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示例2:信息:汉字形美如画。历史现象:汉字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艺术。评析: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秦小篆和汉隶具有书法的美感,如《泰山刻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为自觉阶段,如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有“颠张醉素”的草书,有“颜筋柳骨”的楷书等;宋朝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随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强调个性化的创造。汉字的书法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艺术。示例3:信息: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历史现象:汉字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重要工具。评析: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它的出现有利于王畿与周边的联系交流,华夏族的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不利于民族交流和社会的进步;秦朝推行“书同文”,统一全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