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第159页,作业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12

【学习主题】

牛顿第肯定律

【学习时间】

1课时

【课程标准】

知道牛顿第肯定律

【内容分析】

牛顿第肯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育同学分析、概括,推理技能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讨论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留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同学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同学继续学习物理的爱好。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同学试验得出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试验并不能径直得出牛顿第肯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留意强调。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详细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

3、通过老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肯定律内容;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育同学观测和试验技能、规律推理技能和科学想象技能。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老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依据同学看到的演示试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索〕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缘由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需要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马上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贯运动下去吗?

问题6: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旧继续前进,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4)老师总结:同学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问题7: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旧继续前进;虽然能继续前进,却不能一贯运动下去,这是为什么?

(5)老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老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详细任务,同学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沟通、思索,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老师让同学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讨论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当如何设计试验?

〔同学猜想,小组争论,共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讨论方案。〕

老师总结:运用掌握变量法需要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同学分组进行试验。

老师依据试验引导同学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缘由是什么?

老师引导同学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假设表面更光滑,那么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假设表面特别光滑,那么小车所受阻力将特别小,速度减小得也将特别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假如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久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同学思索后用自己的话说出试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老师整合说明〔依据推论引出牛顿第肯定律,让同学明确它不是试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讨论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肯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老师强调说明:〔让同学加深对牛顿第肯定律的理解〕

〔1〕“一切”说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抱负状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状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转变这种状态,物体需要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而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

〔5〕它虽然不是径直由试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牛顿第肯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表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并着重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培育良好的思维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将公式P=I2R的呈现做了处理,用阅读探究的方式出台,并以“探究卷”为桥,完成本次课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与处理】

“电和热”是中学物理〔八班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的主体内容是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编者的实施建议是依据生活现象发觉问题,同学通过试验探究结论,最末将结论应用于生活中,表达从生活走得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尊敬编者的建议,结合同学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老师组织同学观测电炉子、电饼铛通电时发生的现象,并说出启示,提出问题。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觉。

通过试验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电阻的定性关系;再通过阅读探究;电热功率P与导体的R及通过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式。

第三环节:应用与创新。

用结论解答课前试验现象,继而再观测多媒体的两个演示试验,依据结论判断试验现象,并加以说明,最末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让同学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看法。并对课堂中一贯掌握的另一个变量电流二,设计试验进行探究,即对于同一个用电器热功率P与电流I的关系探究,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具有热效应,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通过试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领悟从生活走进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这一课改基本理念。

【教学预备】

电池组、带蜡油的铅笔芯、带蜡油的铜丝、导线、“探究卷”、。

重点: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难点:P=I2R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做好探究试验,认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观测通电的电炉子和电饼铛,回答它们工作时能的转化。

同学:电能转化成热能。

师语:请认真观测,谈谈你的“发觉”,并提出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同学:可能性的发觉和提问〔摘选〕。

1.电阻丝很快地发红,电饼铛也很快地热起来,而与之相连的导线却不太热。

2.为什么电阻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几乎不热。

〔假设同学没有“发觉”,那么提示用手触摸电饼挡、导线,“发觉”问题。〕

师语:结合2引思:探究课题──在电流相同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导入”中着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觉〔15分钟〕

1.试验与发觉。

目的:探究在电流相同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

过程:同学依据所给器材操作〔参考装置图如下〕。

同学:依据铜丝和铅笔芯上的蜡油熔化的快慢,推断出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热功率P与电阻R的定性关系。

发觉小结:在电流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功率越大。

2.阅读与探究。

目的:了解电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

过程:组织同学阅读材料,并分析数据,得出热功率P与电流I及电阻R的关系式。〔附阅读卷〕

小结关系式:P=I2R

师再引导:由P=UI、U=IR推导P=I2R,依据关系式,用语言描述热功率P与电阻R的关系。

探究结论:在电流相同时,电能转化为热的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此教学目的,一是放手让同学进行知识总结,突破P=I2R这一教学难点;二是学会阅读探究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2分钟〕

目的:用刚刚得到的结论去说明开课的试验现象。

〔老师给出提示语,同学填相关知识〕

1.过程:以探究卷形式同学解答试验现象。

师: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试验。

师:应用结论指出试验涌现的现象,并加以说明。

2.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师语:请你回忆一下,生活中和很多产业中,哪些场合用到了电热器,请说出两个场景及包含的物理原理。

生:联想。

师语:利用电热器加热时,我们采纳什么方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沟通,解决问题。

师语:哪些场合用电器通电时发热,但我们并不盼望它们发热?我们采纳什么方法降低它的温度?

生:沟通,解决问题。

师语:假设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被讨论的问题,关于这两方面,你有那么改进看法。

生:沟通、评估,老师做总结性发言。

〔老师赠语:科学靠我们发觉、探究、改进──科学永无止境。〕

〔此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