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_第1页
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_第2页
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_第3页
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_第4页
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06

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2)不忍登高临远,

,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3)杜甫的《登楼》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的诗句是

。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诗句表现出了一年中不同的时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以下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④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算子·咏梅》)A.①③②④

B.④①②③

C.④②①③

D.②①③④(2)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的空白处,使语义最通畅的一组关联词是(

)。(3分)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

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

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

,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写小小说确实需要一点“禅机”。A.所以

因为

因而

B.因此

虽然

因而C.但是

因为

并且

D.但是

尽管

并且

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重返“孤独的个人”谢有顺①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贾平凹的《秦腔》位列榜首。关于《秦腔》的争议,多集中在故事好不好看这个问题上。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小说的叙事革命是文学的主潮,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讲故事。但十几年后,当《秦腔》面世,小说好不好读,再一次成了尖锐的问题被提出来,这种阅读趣味的变化,透出的是怎样一种文学转型。②米兰·昆德拉在论到卡夫卡的小说时说道,要理解卡夫卡的小说,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像读小说那样地读它们”。③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叙事是不同的,叙事才更接近小说的本质。正如托马斯·曼所说,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故事所描述的是一种现实,而叙事则是一种语言的魔力。小说写作不仅是再现经验、讲述故事,它还是一种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写作也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有创造性的作家。可是,这个共识被文学界悄悄地遗忘。更多的人,只是躺在现成的叙事成果里享受别人的探索所留下的碎片,或者回到传统的叙事道路上来;故事在重获小说核心地位的同时,叙事革命也面临着停顿。④这种停顿,表明艺术惰性在生长,写作和阅读耐心在日渐丧失。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成了多数作家潜在的写作愿望。然而,文学一旦丧失了语言冒险的乐趣,只单纯地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它还是真正的文学吗?说到底,文学的独特价值,许多时候正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这样往往能开辟出一条回归文学自性的道路。可是,在这样一个喧嚣、躁动的时代,有谁愿意去做那些寂寞的叙事探索?⑤短篇小说艺术在近年的荒芜,或许可以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旁证。以前的作家,常常将一个长篇的材料写成短篇,现在却恰恰相反。长篇小说盛行,短篇小说则已退到文学的边缘。长篇小说的主题词是故事和冲突,读者对长篇的毛病是容易原谅的。篇幅长了,漏洞难免会有,但只要故事精彩,就能让人记住。对短篇,要求就要严格得多。作家叶灵风说,现代的短篇小说“已经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故事”,写短篇就是要“抓住人生的一个断片,爽快的一刀切下去,将所要显示的清晰地显示出来,不含糊,也不容读者有呼吸的余裕”。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没有生活的丰盈积累,没有在叙事上的用心经营,再好的断片,一些作家也是切割不好的。因此,在这个长篇小说备受推崇的时代,中短篇其实更能见出一个作家的叙事功底和写作耐心。⑥如今,翻开杂志等出版物,举目所见,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难度逐渐消失,读者也慢慢习惯了在阅读中享受一种庸常的快乐……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英国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才有了这样的论断:“小说正在面临危机,而故事开始得到解放。”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就是讲故事么,为何要将小说与故事对立起来?按照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的说法,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而故事的来源则是生活在社群中、有着可以传递经验的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远离的恰恰是“孤独的个人”。可见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在这个崇尚经验、热衷传递经验的当代社会,故事正日渐取代小说的地位。⑦那些善于以私人经验为主要故事内容的人,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故事获得解放,经验正在扩张,由此所建构起来的消费景观,也就成了文学的主流。在这一片故事的喧嚣之中,容易让人产生小说正在走向繁荣的幻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国内出版的长篇小说多达近千部,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就更是不计其数了,难道这还不足以让我们得出小说正在走向复兴的结论?然而,在故事复兴的过程中,崛起的只是那些可以传递的经验,相反,小说所需要的“孤独的个人”却正在消失。故事的核心是经验的表达,它所面对的更多是公共趣味,响应的更多是消费和市场需求的召唤,在经验的形态上,它也是解密的,自我展示的,并无私人的秘密可言——没有秘密,就决不会有“孤独的个人”,没有“孤独的个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小说。⑧人既然是“叙事动物”,就会有多种叙事冲动,当小说日益变成一种经验的私语和故事的奴隶,也许必须重申,文学还是一种精神创造,一张叙事地图,一种非功利的审美幻象,一个语言的乌托邦。(选自《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有删改)3.联系上下文,第⑥段加点词语“孤独的个人”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的小说家。(2分)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了使读者享受到故事带来的阅读乐趣,小说家就要构建自己的叙事方式。B.透过人生的一个断片清晰地显示作家的写作意图,就要在叙事上用心经营。C.现成的叙事成果以及传统的叙述模式,也在不断地助长着作家的艺术惰性。D.喧嚣时代下人们更易追求单一阅读故事所带来的庸常快乐,缺少深度思考。6.依据文意,不能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A.若只是单纯追求故事的有趣和好看,那么小说写作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B.放弃对叙事的探索,把吸引力奉为旨归,就会引起短篇小说创作的危机。C.短篇小说创作要有丰盈的生活积累,断片切割不好,反而缺乏文学价值。D.时代建构的消费观会影响文学主流,小说被故事取代是社会发展的趋势。7.纵观全文,作者将“讲故事”作为“小说叙事”的对立面进行批驳,你认为作者的驳斥是否有说服力,简述理由。(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木瓜河的向日葵①老木头在黑板前唾沫横飞,我看着窗外的木瓜河发呆。这节课本来不是老木头的,教美术的金老头请了长病假,美术课被几门主课瓜分了。②我发了一会呆,翻出一本卷边的《圣斗士星矢,放在课桌里偷偷看。我参加数学竞赛,提前自学了初中数学,看闲书并不太影响成绩。换作别的老师,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老木头不能忍。老木头每没收一次我的书,我就拿一道省决赛级别的竞赛题去请教老木头。老木头拿着题,抓耳挠腮,一筹莫展。两节课后,我再去办公室找老木头,可怜的老木头还在伏案解题。我装作灵机一动抢过题,写出解题步骤,然后歪着头大声问老木头:穆老师,您看这样解答对不对呢?老木头只好说,对,对。别的老师都朝这边看过来。几次以后,老木头就不管我了。③这天,老木头走进教室,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女老师。老木头介绍说,这是霍老师,美院高材生,以后教你们画画。稀稀落落的掌声中,霍老师走上讲台,鞠一躬,捋了头发,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什么高材生,就是喜欢画画,很高兴认识大家。说完又鞠了一躬。霍老师个子不高,短头发,有点害羞,样子有点像当时的体操运动员霍尔金娜。后来我们知道,霍尔金娜当时还没毕业,是来我们中学实习的。④小镇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当老师,他们更愿意去乡镇机关,或者进合资企业,哪怕是开个小饭店或者杂货铺,也比当老师赚得多。八十年代初,一批上海知青落户小镇,其中有不少中小学教师。等我毕业后,赶上东北国企改革,校长每年去沈阳、长春招聘,能招到不少重点中学的师资。⑤这是后话。⑥从前的美术课,老金头上来讲几句,黑板上画个示范,就由着我们各自瞎画。他拉过一把藤椅,喝茶看报纸,耗到卞课铃响,拉倒。霍尔金娜不一样,她讲古希腊和文艺复兴,讲古典与印象派之争,讲藏经洞和敦煌壁画,虽然我们都听不太懂。我们纪律也不大好,有时霍尔金娜忍不住训斥几句,自己先脸红了。霍尔金娜喜欢梵高,她曾用一整节课,给我们讲《星夜》《向日葵》和《麦田里的乌鸦》她引用梵高的话:爱是一种积极的东西,它如此的纯真,如此的强烈,以致要让人收回他的感情,就像杀死自己一样不可能。霍尔金娜定在那里,嘴唇颤动,说不出话来许久,她用哽咽的声音说,可能的。⑦霍尔金娜上课时,我就趴在桌上画圣斗士和七龙珠,一抬头,霍尔金娜就站在课桌前。周围一片嗤嗤的笑。我有点尴尬。霍尔金娜拿起我的稿纸,看了看说,画得不错,构图准确,线条也有力气。停顿了一下,又说,就是阴影没打好,立体感不够。她把画还给我,微笑地说,请继续画下去吧。⑧车匪杵我一肘,说,不会吧,你的脸红了。⑨我说,滚。⑩即使是车匪也没办法否认,霍尔金娜很好看也许不仅仅是好看,还带着某种陌生的来自大学草坪的气息。慢慢地,她的课堂纪律好起来,村里因和街上因,一起仰头听讲,眼睛里有罗纳河上的星光。霍尔金娜说,素描只有三种颜色,黑色是阴影,白色是阳光,灰色是过渡。我想,一个小孩子,决不会平白无故变成大人,他也需要过渡。他会经过一条河,或者一道沟,走过去,就成了大人。过不去的,就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霍尔金娜是一座桥吗,还是一条船?也许有一天,我会像她那样,活成一个不那么讨厌的成年人。⑪霍尔金娜说,等实习期满,如果校方满意,她就可以留下来,成为正式老师。我们都觉得,霍老师课上得那么好,又没有竞争对手,留下是铁板钉钉的事情。所以当那一天,她告诉我们,这是她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时,我们都懵了。霍尔金娜红着眼眶,几乎讲不下去。一个女生哇地一下哭了。⑫第二天,学校橱窗外贴出一幅素描,是梵高的向日葵。线条粗犷,阴影对比强烈,倔强的干枯的花朵,在黑白灰的世界里无声地燃烧。花瓶下有一行字—霍××老师留下!⑬再往下,是我们全班的签名。⑭中午再去看,画已经被撕下。⑮我去找老木头交作业,正好碰见霍尔金娜从办公室出来。她把我拉到一边,轻声问,是不是你画的?⑯我低头看脚尖,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不想让老师走。⑰她把手放在我的肩上,叹口气,说,你这样,让老师很为难……⑱有校领导叫她,小霍,来,我们再谈一谈。⑲毕业后,我回学校看老木头,不知怎么说起了霍尔金娜。我发牢骚说,学校为啥把这么受欢迎的老师赶走,想不明白。⑳老木头说,这你就冤枉学校了,是霍老师自己要走的。学校是想留霍老师,但霍老师后来又有机会到县一中了。你想嘛,能去县城,谁会不去?人往高处走。8.文章第⑤段可否删去,为什么?(4分)

9.请赏析第⑩段中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3分)

10.“老木头”这一人物形象在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11.赏析本文标题“木瓜河的向日葵”。(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题遗山诗[清]赵翼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注】①遗山:即元代诗人元好问,号遗山,有《山诗》元好问曾仕金朝,金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回故乡,隐居不仕,致力于金朝史料的辑存。②楚弓:典出《孔子家语》,“失楚弓”指丢失宝贵之物,此处“楚弓”喻指金代文献。12.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一二两句塑造了元好问历经国破家亡之后,放弃创作、孤苦伶仃的悲苦形象。B.五六两句借想象金亡后的秋风萧瑟、树木凋零、宫殿凄凉,来抒发黍离之悲。C.七八两句为人称道,与“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D.全诗对元好问坎坷的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更对其诗词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1分)A.激越高亢

B.深沉蕴藉

C.哀婉悱恻

D.悲壮慷慨14.赵翼在其诗论名著《瓯北诗话》中曾阐述自己对于“诗中用典”的看法:“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无典故驱驾,便似单薄”。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颔联的妙处。(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①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父濯,扬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孙。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愍孙饥寒不足。母琅邪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愍孙少好学,有清才,蚤以操立志行见知。初为扬州从事,及世祖即位,除侍中。孝建七年,皇太子冠,上临,宴东宫,愍孙劝颜师伯酒;师伯不饮,愍孙因相裁辱。师伯见宠于上,上怒,出为海陵太守。②愍孙清整有风操,自遇甚厚,常著《妙德先生传》以自况,曰:“有妙德先生,气志渊虚,姿神清映,性孝履顺,有舜之遗风。家贫尝仕,非其好也。混其声迹,晦其心用,故深交或迕,俗察罔识。修道遂志,终无得而称焉。”③元徽元年,丁母忧,葬竟,摄令亲职,加卫将军,不受。敦逼备至,中使相望,粲终不受。二年,桂阳王休范为逆,粲扶曳入殿,诏加兵自随,府置佐史。时兵难危急,贼已至南掖门,诸将意沮,咸莫能奋。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尔曹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于是陈显达等感激出战,贼即平殄。④三年,徙尚书令,进爵为侯,又不受。粲闲默寡言,不肯当事,主书每往谘决或高咏对之时立一意则众莫能改。宅宇平素,器物取给。饮酒,善吟讽,独酌园庭,以此自适。居负南郭,时杖策独游,素寡往来,门无杂客。及受遗当权,四方辐凑,闲居高卧,一无所接,谈客文士,所见不过一两人。(选自《宋史·传·卷八十九》,有删改)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皇太子冠(

(2)晦其心用(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咸莫能奋(

)A.出力

B.举起

C.振作

D.抵抗(2)居负南郭(

)A.担负

B.倚靠

C.享有

D.背负17.用“/”为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主书每往谘决或高咏对之时立一意则众莫能改18.将第③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尔曹同死社稷!

19.分析第②段写袁粲“著《妙德先生传》以自况”的作用。(3分)

20.文中③④段多次写袁粲拜官而“不受”,请结合文本,辨析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题闲情小品序【明】华淑①夫闲,清福也,上帝之所吝惜,¨世俗之所避也。一吝焉而一避焉,所以能闲者绝少。仕宦能闲,可扑长安马头前数斛红尘;平等人闲,亦可了却樱桃篮内几番好梦盖面上寒暄,胸中冰炭。忙时有之,闲则无也;忙人有之,闲则无也。昔苏子瞻晚年遇异人呼之曰:“学士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夫待得梦醒时,已忙却一生矣。名墦利垄,可悲也夫!②余今年栖友人山居,泉茗为朋,景况不恶。晨推窗,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以至山扉昼扃,而剥啄①每多闲侣;帖括②困人,而几案几多闲编;绣佛长斋,禅心释谛,而念多闲想,语多闲辞。闲中自计,尝欲挣闲地数武,构闲屋一椽,颜曰“十闲堂”,度此闲身。而卒以病废,亦以好闲不能致也。③长夏草庐,随兴抽捡,得古人佳言韵事,复随意摘录,适意而止,聊以伴我闲日,命曰《闲情》。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然而庄语足以警世,旷语足以空世,寓言足以玩世,淡言足以醒世。而世无有醒者,必日此闲书不宜读而已。人之避闲也,如是哉!然而吾自成其非经、非史、非子、非集之闲书而已。【注】①剥啄——象声词,这里指敲门声。②帖(tiē)括——科举考试文体之名。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以

B.而

C.则

D.盖22.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仕宦之人忙而难闲,追名逐利,沾染满身红尘。B.平等人为生计奔波,小本买卖,寄托发财好梦。C.世俗之人追名逐利,面上热情,胸中各不相容。D.苏子瞻晚年方梦醒,忙却一生,名利俱成坟墓。23.对第②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喜欢清闲而清闲是难得到的。B.喜欢清闲而十闲堂没能建成。C.喜欢清闲而做不到真正清闲。D.喜欢清闲而没必要建十闲堂。24.简析第③段中两处加点词语“自成”的表达效果。(3分)

25.有学者评价本文“情文兼胜”,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形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写作70分26.有人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浦东新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测试(B卷)高三语文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一

积累应用

10分1.(1)此地有崇山峻岭(1分)

王羲之(1分)

(2)望故乡渺邈(1分)

(3)锦江春色来(1分)

浮云变古今(1分)

评分说明:答对一空给1分。2.(1)A(2分)

(2)C(3分)二

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3.(2分)注重传递私人秘密(1分),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或“不迎合公共趣味、不响应消费和市场召唤”)(1分)4.(3分)揭示出当下人们读小说的误区,证明要真正读懂卡夫卡小说的本质应该是读他的叙事,而不是看他的故事(1分,内容)。

引出下文当代读者误把小说当成故事来读的现象(或“引出下文对小说的本质是叙事而不是讲故事的进一步论证”)(1分,结构作用,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

这句话前后形成逻辑的相悖,更能引发读者的反思(1分,效果)

评分说明:结构1分+内容1分+效果1分5.(3分)A6.(3分)D7.(5分)答案示例一(认同,两个概念的理解2分,对驳斥和论证的思路论证共3分;若将概念理解贯穿在论证思路中表述清晰也可得2分):有说服力。本文中“讲故事”其旨归是经验和社群,它更多是面对公共趣味,响应消费和市场需求的召唤(1分,对“讲故事”的理解);而“小说叙事”是指形式的建构和语言的创造,作者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叙事方式(或“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返归个人独有的私人经验”)(1分,对“小说叙事”的理解)。本文首先从指出当今社会读者更关注小说中的具体故事精彩与否这一现象入手进行批驳,提出自己的观点“小说叙事”不同于“讲故事”(1分),接着分别从两者本质的区别、中短篇小说的特征、当今社会对于小说和故事的误解与错误需求等不同角度进一步将两者进行比较和论证(2分),最终得出小说叙事不同于讲故事,不能成为经验的私语和故事的奴隶,要重返孤独的个人(1分)。答案示例二(不认同,根据文意指出不充分之处并加以阐释):说服力不够的角度举隅:(1)本文中的“故事”是一个狭义的概念,特指面对公共趣味,响应消费和市场需求的召唤,崇尚经验、传递经验的故事,并不涵盖所有文学意义上的“故事”内涵,不能形成直接的对立。(2)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实也是“讲故事”,所以不可以构成直接的对立。……(可能有其他的角度,可以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补充)(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8.(4分)答案示例:不可以删去。“这是后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只写出承上启下不得分)(1分),“这”指代的是上文第4段交代的小镇老师的情况——当时作者生活的小镇教师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意当老师的现状。(1分)揭示了学校师资缺乏,老师普遍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1分)“是后话”暗示第4段的交代在对后面情节的发展会有重要作用(1分)为文末霍老师选择离开小镇到县一中做老师(文末我得知霍老师自己离开的失落)埋下伏笔。(1分)如果删去,段落之间衔接不够紧凑。5个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可以删去。第5段在文中看似能起到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的作用。(1分)。但是,不难看出第4段是一段插叙,交代了小镇老师的情况——当时作者生活的小镇教师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意当老师的现状。(1分)揭示了学校师资缺乏,老师普遍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1分)删去第5段,第4段与后文看似衔接不够紧密,但文末揭示了霍老师最终选择离开的原因,便不难看出第4段是一处重要伏笔(1分)。故删去更好,能够留给读者更多的悬念。(1分)评分说明:5个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9.(3分)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思想)要经历的成长的过程,(比如:青春期的叛逆)比作成“河”和“沟”,把霍老师的教育比作成“桥”和“船”,(注:只答出比喻,没有具体分析,不得分)(1分)体现了霍老师对“我”成长的引领作用之大(1分),表达了“我”对霍老师的爱戴/感激之情。(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10.(4分)“老木头”是那个时代的老一辈教师的代表——教学水平一般、思想刻板、与学生有代沟。“老木头”是作者学生时代的教师的典型形象。(“老木头”人物形象分析1分)与霍老师形成对比(1分),突出霍老师作为一个年轻的受过大学教育的老师身上的青春、平等、民主、博学等特点(1分)。“老木头”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从霍老师来我们学校到离开到最后离开原因的揭晓等情节,都是由“老木头”串联起来的。(1分)11.(4分)标题化用“梵高的向日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形式上的作用1分,只写出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不得分)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写作对象——霍老师,因为梵高的《向日葵》是她带着“我”了解的,在我们心中,她就是“木瓜河的向日葵”。(内容上点明地点和写作对象。1分)梵高的“向日葵”,展示着一种倔强生长的生命张力,作者用“向日葵”来比喻霍老师,表达对霍老师的赞美,意喻霍老师作为一位美术老师对我们艺术和美的启蒙,教给我们向阳而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内容上:向日葵的象征意义。1分,用向日葵比喻霍老师的意义和情感各1分。意义上,学生答出艺霍老师对我们的艺术启蒙,即可得分。)5个点,1点1分,给满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12.(1分)A13.(2分)B14.

(5分)(赵翼用典观点的理解1分,结合两句话中典故的分析,各2分)赵翼认为诗中用典是为了性情的抒发和思想感情的表达,倘若没有典故的使用,诗意会略显单薄浅显(作者的观点理解,1分)。本诗第三句中运用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1分),反用其意,写出元好问虽吃元朝食物,未如伯夷叔齐之饿死,但却始终未仕元朝,表现其高洁之志(1分)第四句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