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潘课件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潘课件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潘课件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潘课件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思想第一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道德、注重教化,强调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共存共荣的凝聚剂。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一)注重“整体利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在价值导向上,不是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的,而是重视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融合,重视各人对家庭、宗族和国家的道德责任,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宗族和国家利益,注重整体利益。

屈原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精髓,是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二)提倡“仁爱和谐”

“仁爱”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仁”的思想实践于政治活动中,提出“仁政”的思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三)强调“修身养性”

《大学》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从“明明德”出发,经过“亲亲民”的过程,最后达到“至善”的道德最高境界。

以上三个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基础,在继承和弘扬过程中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它,积极发挥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良作用。

第二节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由于“礼”有助于增进社会和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演变,“礼”成为了中华民族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一)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

古人通过列鼎来“辨等列、明尊卑”,这在周代墓葬的考古发现发掘中得到证实。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传统的列鼎制度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二)礼的主要内容

1、吉礼(1)祭祀神(2)祭祀祖先

(二)礼的主要内容2、凶礼(1)准备后事(2)属纩(3)招魂仪式(4)敛(5)报丧(6)吊丧(7)大殓(8)出殡(二)礼的主要内容3、宾礼宾礼,是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请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二)礼的主要内容3、宾礼(1)朝觐

(2)巡守

(3)盟誓

(二)礼的主要内容4、嘉礼

嘉礼,是喜庆典礼,包括冠、婚、燕、飨、射等活动种的礼仪。例如,君主登基、册封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等。其中冠礼、婚礼为上自天子、下自平民百姓通用的嘉礼。

4、嘉礼(1)冠礼(2)婚礼5、军礼第三节中国传统礼仪风俗

一、中国传统礼仪风俗面面观(一)见面礼1、九拜2、作揖3、唱喏

4、叉手

(二)坐礼

1、左右尊卑2、坐相

3、座次

(三)婚礼

1、时间选定

2、采礼规定

3、闹洞房4、交杯酒5、盖头6、上门女婿7、冥婚8、休妻(四)丧礼1、居丧2、“死”的不同称呼3、丁忧4、土葬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

(一)傣族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二)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三)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男女青年结婚时,需由阿訇或伊码目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新婚夫妇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偕老。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四)壮族

壮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五)回族

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六)蒙古族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七)彝族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八)布依族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九)苗族

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十)瑶族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十一)朝鲜族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十二)满族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二、中国少数民族礼仪风俗(十三)普米族

课外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2、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第一节中国传统泥塑艺术

一、中国传统泥塑概况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造型以人物、动物为主,并施以彩绘,所以称作“彩塑”。亦有保持泥土本色的,称为“素塑”。制作方法是先在粘土里掺入些许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的泥坯,待阴干后再施以彩绘。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甘肃出土的半山型彩陶“人头形陶器盖”,盖上头形五官俱备,并用黑色描绘须髭和面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头,显示出早期先民的捏泥肖物的能力。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福建潮安、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二、民间泥塑的分类

(一)雕塑类雕塑类泥塑主要是庙堂里的宗教偶像和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宗教敬仰、教化的精神作用和单纯的观赏价值。如:敦煌莫高窟的佛造像、甘肃麦积山的石窟的泥塑、山西晋祠的彩塑侍女等。敦煌莫高窟的佛造像(二)玩具类

玩具类泥塑具有娱乐性的功能,其形制较小,便于玩耍。注重表现形式,具有程式化的内容,往往与当地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联系,是民俗的组成部分。作品中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玩具类泥塑的品种十分丰富,遍布全国各地。(三)陈设类

陈设类泥塑具有装饰的作用。它介于雕塑泥塑与玩具泥塑之间,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着明显的玩具色彩,供室内陈设之用。作品内容有一定高度,形式也比较讲究。无锡泥人的细货

“手捏戏文”

三、民间泥塑的制作工艺

我国的泥塑工艺分为模制、“半捏半模”和捏塑。民间泥塑主要采用模制工艺。泥料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成为泥塑用料。泥塑的模制工艺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泥塑的模制工艺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四、各地泥塑面面观

(一)北京泥塑(二)天津“泥人张”

《吹糖人》

(三)河北泥塑

河北玉田泥塑(四)河南泥塑

河南泥塑主产于浚县和淮阳地区,出产于河南浚县的泥塑玩具名叫“泥咕咕”,其产地集中在河南浚县城关镇杨屯。浚县泥咕咕是将泥捏塑好成型,晾干之后彩绘上光。

(四)河南泥塑

出产于河南淮阳的泥塑玩具名叫“泥泥狗”。“泥泥狗”是在庙会上出售的一种黑底彩绘泥玩具,是善男信女们争相购买回去辟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

(五)陕西凤翔泥塑

“守宅坐虎”

“虎头挂脸”(六)山东泥塑

清朝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全盛期,出现了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声形并茂,形象较为完美的艺术品,逐步形成现在具有声、形、色、动的泥塑艺术品。

(七)无锡惠山泥人

无锡惠山泥人施名的艺人有王春林、丁阿金、周阿生等,其代表作分别为王春林的泥孩儿;丁阿金的《拐儿》、《借靴》、《游殿》;周阿生的《蟠桃会》。

(八)潮安浮洋泥塑

南宋时期的吴静山是潮安浮洋泥塑的创始人。浮洋泥塑经历了从吴静山最初是利用当地红润的红土做泥塑卖钱,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品种开始增多,销路广泛,历经元、明、清三代而经久不衰。(九)其他地区

新疆民间泥塑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题材为主,维族老汉的造型简洁概括、神情兼备,素色的泥胎上施以简单的白色或黑色,生动地表现出大漠绿洲风情;宁夏六盘山杨家泥塑为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六代。作品分为宗教神像和装饰性陈设艺术品,造型敦厚古朴,色彩浓厚热烈,呈现出西北的特质;(九)其他地区

甘肃庆阳泥塑以动物为题材,造型简洁生动,色彩喜用品红和绿色,形成艳丽的色彩效果;陕西洛川的杨梅英,她以女人的视角创作表现了女性生命繁衍的题材,充分表现了母亲的伟大。泥塑为泥胎的素色,更好地表现出母性的壮美。第二节中国传统年画艺术

一、中国传统年画概况

年画,是逢年过节的装饰绘画。年画的内容主要是“吉祥、喜庆、福禄”,形式上突出“红火活泼,单纯明快”,色彩主要采用单色平涂,题材则包罗一切具有喜庆色彩的民间生活、风俗遗风、宗教信仰、趣闻轶事、戏曲小说、民间故事等,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牢固的群众基础,充分体现民间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追求和精神世界。“门神”二、年画的种类

(一)木板年画1、潍坊木板年画

山东地区的一种民间木板画,是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产区之一,其中杨家埠年画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代中叶为盛期。当代著名民间美术家张殿英先生在恢复、开发潍坊年画方面有突出贡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2、凤翔木板年画

凤翔木板年画,始于南肖里邰姓。据《西凤世兴画局》记载,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至1950年,已发展到690多个品种,五大类:即门画、十美图、风俗画、戏剧故事画、神码画。3、河北武强木板年画

河北武强木板年画,源于明代永乐年间,最早是手绘,后改用刻板印刷。河北武强年画流行于北方广大村镇。画面结构严谨,主题突出、形象生动,人物场景简练生动。在刻板技术上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黑白对比鲜明,虚实开合,疏密适中,线条流畅、奔放生动。戏曲故事是武强年画中最大的特色。4、河南朱仙镇年画

河南朱仙镇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产,据考证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河南朱仙镇年画沿袭宋代雕版印刷,采用古老的木版套印工艺,其风格对各地木版年画有直接的影响。朱仙镇年画风格粗犷浑厚、构图饱满、色彩鲜艳、造型夸张。从题材、形式和制作工艺方面均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古朴之风。5、天津杨柳青年画

天津杨柳青年画制作技艺精湛、工艺繁复,采用了木板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办法,经过勾稿、雕版、本版套印,工笔彩绘、精工装裱等几道工序制成;特别在色彩的运用上强调以鲜艳明快的色调为主,画面辉煌富丽、光彩照人。6、四川绵竹年画

明末清初时,绵竹已经是我国著名的年画产地,绵竹年画在西南地区广泛流传,影响较大。品种以门神、门童为主,并以斗方、条屏、中堂和朱刻拓片为主。绵竹年画使用当地生产的一种专用年画用纸,内容表现上以历史故事、传说人物为主。制作工艺是先拓印出墨线画稿,再用手工描绘、上色,最后加印一次金色套版。

7、苏州桃花坞年画

苏州桃花坞年画,始于明朝时期,最早年画店铺设在闾门外山塘街,称为“姑苏年画”,后来迁到桃花坞。(二)其它年画

1、月份牌年画月份牌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中的一种新兴形式。2、历画

历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一种主要的体裁,是专门记录农历和二十四节气的一种年画。3、窗花画

窗花画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民间年画,一般是直接在糊窗户纸上彩色套印而成,一张纸上印四个图案,每个三寸见方,用时直接贴在窗户棂上。4、窗旁画

窗旁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种形式,流行于华北地区农村,因张贴在室内窗户两旁而得名。第三节中国传统刺绣艺术

一、民间刺绣概况

中国刺绣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我国织绣技术的产生不晚于新石器早期。在迄今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韦绣”技法绣制的皮件。由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组成的十二章,据传是周天子冕服上特有的纹样,采用画和绣的工艺制成。从此,在帝王的冕服上绣十二章便成为定制,历代沿袭直至清代。

刺绣又名“针绣”、“扎花”,俗称“绣花”。在古代,刺绣被称为“黹”、或“针黹”。刺绣要参照花样,在织物上运针刺缀,以绣迹构成纹样。刺绣是美轮美奂的艺术,美好事物的象征,壮阔优美的地貌称之为“锦绣河山”、聪慧善言的人称之为“锦心绣口”。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不仅绣品光彩照人,反复绣缀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

明清时期,刺绣工艺盛行,广泛用于宗教与家庭用品,如佛像、烟袋、荷包、枕顶、帐幔等。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绣坊,有专为皇家刺绣的官坊,也有为百姓加工制作的私坊。刺绣工艺的兴盛促进了流派与风格的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著名的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还有京绣、瓯绣、鲁绣、汴绣等品类。明清以后,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多种针法,极大地丰富了刺绣的表现性,使绣品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精彩与多样化。二、刺绣工艺概况

(一)锁绣(二)盘金绣(三)平绣(四)戳纱绣(五)十字绣(六)打籽绣(七)网绣(八)剪贴绣三、民间刺绣的文化

祈福、纳吉与伦理教化是中国民间刺绣的核心内容。第四节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一、传统剪纸概况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剪纸,是用剪刀剪纸成花卉、鸟兽、人物或其他图案的艺术,也包括用刀刻镂的刻纸。在纸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已经开始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西汉年间,纸的发明为剪纸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材料基础。

魏晋时期,佛教活动盛行,其宗教活动也推动了剪纸的兴起。唐朝时期,剪纸已处于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人曰》:“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中的剪彩也就是剪纸。

宋朝时期,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南宋时期,周密在《志雅堂诗杂钞》中写到:“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是剪纸有“纳福迎祥”的功能。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农业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制,其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通过剪纸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二、剪纸的种类

(一)广东佛山剪纸(二)福建民间剪纸

(三)湖北剪纸

湖北剪纸从工艺制作特点来说分为湖北武汉刻纸和湖北武汉雕花剪纸。湖北武汉雕花剪纸始于南北朝时期,流传至今。他们以刀剪代笔,剪刻并施,创造了湖北武汉雕花剪纸艺术。湖北武汉剪纸(包括新洲剪纸)则使用剪刀、雕刀,纸质细腻,剪、雕刻的艺术效果俗雅通用,深受社会各界喜爱。(四)江苏扬州剪纸

扬州剪纸《四季花》(五)山西剪纸

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各地区剪纸又存在着差异。如: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六)河北蔚县剪纸

蔚县剪纸当地俗称“窗花”,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七)陕西民间剪纸

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八)山东民间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是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花样密集,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加饱满丰富。剪纸“女状元”齐秀花

(九)潮阳剪纸

潮阳剪纸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团花、饰品四大类。从功能上讲,北方剪纸起源是为了避邪镇恶,而潮阳剪纸起源则是为了祈福和美化。三、剪纸的用途

(一)张贴

(二)摆衬

(三)刺绣底样(四)印染(五)窗花(六)喜花(七)礼花(八)鞋花(九)门笺(十)斗香花(十一)剪纸团花(十二)剪纸旗幡课外思考题1、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有哪些?2、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间工艺?

中国传统科技第一节超前的农学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道德、注重教化,强调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共存共荣的凝聚剂。

一、农学史话

考古资料证明,中国农业发展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早在黄帝时期,黄帝“迎日推策”、“顺天地之纪”、“治五气,蓺五种”,教导先民栽培稻、菽、麦、黍、稷等五种谷物,告别原始采集、渔猎的生产方式,从原始森林下到河谷地带,开始了以农为主、农渔结合的生产方式。

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出现了最早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生产实践的农学著作,如:《神农》、《野老》等。

《诗经》上记有植物名称100余种,动物名称200余种。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则是有一定系统性的农学论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候应”之学和“土宜”之学。

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全书共10卷92篇,专讲生产技术,包括农作物的耕种、粮食作物栽培、纤维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木本作物、植物、果木、林木、燃料作物、畜牧、养鱼、食品加工与烹调方法、淀粉加工与制造等农业手工业等。

汉代时期的《史记·货殖列传》提出了农林牧副渔规模经营、专业化经营的思想,认为种植养殖户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够“富比王者诸侯”。唐宋时期出现了一些谱录类专业性农书,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扩大了综合性农书的研究范围,某一领域研究的力度加大。如《茶经》、《桑书》、《荔枝谱》、《洛阳牡丹记》、《菌谱》和《洛阳花木记》等。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开始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时如何走出一条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之路也是当时人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农学的发展不仅仅是解决人的衣食温饱问题,更重要的解决天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除了研究“天时”,人也是中国农学重点研究的对象。

二、农谚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的“飘风不终朝,聚雨不终日”;

《管子·权修篇》中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汉书·货殖列传》中的“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西汉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中的“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等,都作为谚语进入农书之中。

三、中国传统农学对西方的影响

18世纪西方传教士关于中国的撰述主要被人编辑成《耶稣会士通信集》、《中华帝国全志》和《中国纪要》三部著作,此为欧洲中国学的奠基性著作。这些著作中或多或少地对中国农业进行了介绍。

中国传统农学对欧洲的影响,在达尔文的著作中也充分体现出来。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生物进化论观点,接着又连续发表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和《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两书。达尔文的这三部著作中所引用的中国资料,经统计不下百余处之多。

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土壤元素归还学说的缔造者李比希也对中国农业的耕作方法称赞有加,他说:“(中国农业)是以经验和观察为指导,长期的保持着土壤肥力,借以适应人口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产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农业耕种方法。”

第二节独特的医药学

中国医学是唯一至今未被近代西方科学所取代的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现今,在中国的民众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作为一种医学体系,自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随着我们对中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医药传统,在与西方医学兼容并蓄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去伪存真并不断发扬光大。一、认识中医

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体各部分之间紧密相联的整体观念。同时,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成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全面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价值。

先秦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针灸和汤药这两种医病方法。其实,先秦时期最伟大的医师扁鹊已经总结出了中医的许多基本手段了。

中医的特点主要有两种:第一,整体观念。第二,施治。

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概括为“四诊”,即:望、闻、问、切。

人体疾病的证候极其复杂,中医便用“八纲”加以归纳,八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指病症的类别,表里指病位的深浅,寒热指病症的性质,虚实指邪正的盛衰。二、品味经典

(一)《黄帝内经》(二)《神农本草经》

(三)《伤寒杂病论》

(四)《金匾要略》

(五)《千金要方》

(六)《本草纲目》

三、中医疗法

(一)针灸(二)刮痧(三)拔罐(四)推拿

四、中医养生

(一)四季养生四、中医养生(二)阴阳平衡

四、中医养生(三)药食相宜四、中医养生(四)身心合一第三节一流的天文学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的先民已开始观察天象。经过千百代的积累,中国已形成了完善的天文学知识体系。一、天文学

(一)天体测量

二十八宿系统是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定量化和系统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天文学(二)天象记录中国在天象记录方面的多样性、系统性和准确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与之比拟。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汉书·五行志》中“日出黄,有黑气如钱,居日中央。”。一、天文学(三)天文仪器的设计与制造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有圭表、浑仪、浑象、漏壶等许多种类。二、历法

(一)历法推算(二)二十四节气

课外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2、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3、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中国传统戏曲第一节传统戏曲的产生与发展

一、认识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艺术最早应该来自于原始歌舞。原始初民为了祈雨、驱疫、祭神等所表演的原始的舞蹈,应该是戏曲艺术发展的源头。到了秦汉以后,诗歌以及民间传说中那些富有戏剧性的冲突内容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是推动戏剧发展的重要因素。秦汉时期的俳优是最早的一种戏曲形式。

一、认识传统戏曲

俳优既指古代唱戏或曲艺表演,又指演绎诙谐、滑稽戏的人。一、认识传统戏曲

秦汉时期已有所谓“百戏”的艺术。百戏是古代乐舞、说唱、滑稽、武术、杂技表演的总称。汗乐府所吸收的“赵代之讴、秦楚之风”,以及汉魏以来在民间流行的平调、清调、杂舞、杂曲等也辗转流传,给唐宋以来构成戏剧艺术的歌舞及音乐带来了很大影响。一、认识传统戏曲

唐宋时期流行的参军戏为我国后来以净、丑打诨为主的讽刺短剧创造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北宋时期,京师勾栏瓦肆众多,各种艺人和各种文艺表演形式都在那里谋求发展。说唱艺人孔三传创造出一种大型说唱音乐形式“诸宫调”。宋金时期,杂剧开始兴起。杂剧主要通过演员表演来叙说故事。杂剧为代言体,一折就是一个音乐段落,实际上就是由一个套曲构成。

与北杂剧相对的南戏在表演与唱法上都比较自由,北杂剧用七声音阶,节奏较急促刚健,南戏只用五声音阶,节奏比较舒缓柔婉。到了元代,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至此,杂剧的结构和表演形式基本固定了下来,其音乐也有比较固定的形式。

元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元杂剧作家最有成就的是“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明朝时期,杂剧则逐渐衰微,南戏逐渐占了主导地位,人们称南戏为“传奇”。“传奇”所用声腔有四种,即昆山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称为“四大声腔”。

1790年是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兴起于安庆、活跃于扬州的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个著名的徽班陆续来北京演出,这就是四大徽班晋京。四大徽班技艺精绝,又荟萃了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等著名演员,因而深受北京观众欢迎。道光年间,徽班世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世人合作,以徽调中的二黄和汉调中的西皮为基础,并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及其他地方小戏和民间曲调的营养,熔铸成以皮黄为主的京剧。京剧的形成标志着“花雅之争”的结束。

京剧在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大力扶持下,博得群众的喜爱,扎下了很深的群众根基,最终夺取剧坛的王冠,至此,京剧继昆腔之后,成为影响全国各地的“国剧”。

二、品味古代戏曲

(一)宋元南戏

二、品味古代戏曲(二)元代杂剧

二、品味古代戏曲(三)明清传奇二、品味古代戏曲(四)清代花部

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出现了最早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生产实践的农学著作,如:《神农》、《野老》等。

《诗经》上记有植物名称100余种,动物名称200余种。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则是有一定系统性的农学论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候应”之学和“土宜”之学。

三、戏曲小百科

(一)戏曲角色

(二)百戏

(三)科介

(四)中国戏曲四大唱腔

(五)角抵戏

(六)参军戏

(七)扇子功

(八)甩发功(九)说唱艺术

(十)髯口功(十一)唱念做打(十二)把子功(十三)旦角(十四)丑角第二节传统戏曲的种类一、走进戏剧(一)京剧京剧形成于北京,产生于19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梆子、昆曲、秦腔、弋阳腔等艺术特点。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珍视为中国“国粹”。

1、生、旦、净、末、丑

2、京腔

京剧的著名唱腔为“西皮”和“二黄”两种,亦称为“皮黄腔”。

“西皮”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使用平缓节奏,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二黄”旋律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3、脸谱

4、四大名旦

(二)越剧

(三)粤剧

(四)评剧

刘秀荣评剧旦角(五)昆曲

(六)豫剧

(七)黄梅戏

女驸马(八)川剧

(九)河北梆子

(十)皮影戏

二、走进曲艺

(一)相声二、走进曲艺(二)评书

刘兰芳单田芳二、走进曲艺(三)京韵大鼓二、走进曲艺(四)快板二、走进曲艺(五)双簧

二、走进曲艺(六)口技

二、走进曲艺(七)二人转

二、走进曲艺(八)踩高跷

课外思考题1、“压轴戏“为什么是一场演出中最为精彩的一出戏?2、戏曲之神“老郎神”是何许人也?3、简谈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况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的文化发展来看,欧洲文化、波斯文化、古代印度文化和中国的秦汉文化形成了四大文化体系。这四大文化体系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演变形成了目前我们通常所讲的四大文化系统,即:西方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和中华文化系统。在这些文化系统中,中国文化延绵不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了非凡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成型于奴隶社会,形成于封建社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时代的烙印和鲜明的个性,既有对当代有现实价值的优秀成果,也有应当摈弃的落后的、腐朽的消极因素。一、远古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恩格斯所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二、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

儒家认为“礼”是治国之本,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和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以及社会中的朋友关系构成五种伦常关系,确立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并经过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礼”的核心内容,包括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等,进而成为治国安邦的根本。

墨子最高的理想就是使天下人兼相爱,充分表达了普遍无私的崇高精神,并强调强者帮助弱者,富者扶持贫者,有道者教育普通人,使社会走向大同世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制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韩非子认为,“法”、“术”、“势”是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吸收了道家思想,使法治理论系统化,为秦王朝统治天下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政治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诸子百家从不同利益、不同立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自由学术风气推动了各家学派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其思想精华,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科技的发展,其影响超越时空、深远持久。三、秦汉隋唐宋元: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一)秦朝时期(二)西汉和东汉时期(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四)隋唐时期(五)宋元时期四、闭关锁国: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明,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中国文化圈”,并以其包容的精神接纳并消融了周边民族文化乃至印度的佛教文化,形成了延绵不绝的中华民族文化长河。

1840爆发的鸦片战争终于使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把中国推向了衰落与耻辱的时代。古老而庞大的中华帝国成为了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生产地,至此中国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特征,最突出的就是“整体的和谐观”。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从整体的观点看问题,人同自然的一体,客观世界的一体,主观世界的一体以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一体,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一)“天人合一”概况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死之辩”:人事天命

3、“追求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的精神可以用《易传》中的两句名言来概括,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

(一)厚德载物的含义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人生观,即:恕人之过和宽厚待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容人之短、恕人之过视为一种高尚品德,强调这种品德在立身处世中的作用。(二)“厚德载物”的现实价值

“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厚德载物”是对中华民族崇尚道德、高度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的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

“厚德载物”是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三、和而不同

(一)“和而不同”的含义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是不讲原则地随声附和;“和”是在容纳不同意见时,和合正确的内容。中国古人倡导的“天人合一”、“群己互渗”、“厚德载物”和“身心协调”等,都离不开“和”的内在规定。(二)“和而不同”的现实价值

首先,“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对国际秩序和世界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对于化解各种危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和而不同”使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和融合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改造和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和而不同”的现实价值

再次,“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文化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问题。由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各派别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这些论点都是扎根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一)全盘肯定论

全盘肯定论是全盘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其表现形式是盲目崇拜中国传统文化,其实质是盲目拔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二)全盘否定论

全盘否定论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作用,其表现形式是割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联系,其实质是文化虚无主义。(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让人类恢复理智,回归自然。其次,中国传统优良传统文化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强中国和世界的沟通和交流。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消除人们的精神危机。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与变革性(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与融通性三、开掘传统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批判与摒弃的原则(二)遵循扬弃的原则

(三)遵循继承和弘扬的原则

因此,传统文化是我们成为文化人的主要依据,每个人都借着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里成长。传统文化究竟是导致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实际上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在建设走向新世纪的新文化过程中,我们最大的问题并不在要不要传统文化,而在于能否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能否把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既适应于现代化建设又能够积极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新型文化。

课外思考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2、谈礼教与法制。3、谈忠与孝。4、谈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节日第一节中国主要传统节日

一、春节

(一)春节的来历(二)春节的风俗

主要包括过小年、扫尘、办年货、剪纸、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放鞭炮、除夕守岁、包饺子、礼神祈福、拜年、接送财神等,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二)春节的风俗

1、过小年(二)春节的风俗

2、扫尘(二)春节的风俗

3、办年货

(二)春节的风俗4、剪纸

(二)春节的风俗

5、贴年画

(二)春节的风俗6、贴春联(二)春节的风俗

7、除夕守岁

(二)春节的风俗8、放爆竹

(二)春节的风俗9、压岁钱

(二)春节的风俗10、倒贴福

二、元宵节

(一)元宵节的来历(二)元宵节的风俗

(二)元宵节的风俗1、观灯与猜灯谜(二)元宵节的风俗

2、舞狮

(二)元宵节的风俗3、吃元宵

三、清明节

(一)清明节的来历

(二)清明节的风俗

1、祭祖扫墓

(二)清明节的风俗

2、踏青

(二)清明节的风俗3、插柳戴柳

四、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来历

1、纪念屈原

(一)端午节的来历

2、纪念伍子胥

(一)端午节的来历3、纪念孝女曹娥

(二)端午节的风俗

1、吃粽子

(二)端午节的风俗2、赛龙舟

(二)端午节的风俗3、佩香囊和系五彩线

(二)端午节的风俗4、挂艾叶悬菖蒲五、中秋节

(一)中秋节的来历

1、嫦娥奔月

(一)中秋节的来历2、吴刚折桂

(一)中秋节的来历3、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一)中秋节的来历4、敬月的习俗

(二)中秋节的风俗1、吃月饼

(二)中秋节的风俗2、赏月

(二)中秋节的风俗3、兔儿爷

六、重阳节

(一)重阳节的来历

1、桓景降妖

(二)重阳节的风俗

1、登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