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_第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_第2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_第3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_第4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史ModernHistoryofChina

绪论一、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断限

1840--19491840--19191644--19121840--1927

二、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基本线索

晚清史中华民国史的前半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近代文化史

三次革命高潮说四个阶梯说三个连续递进的历史阶段说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社会进步说反帝反封建过程说两个过程说革命形势三个阶段说内容线索三、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一、历史变化异常迅速和剧烈第二、社会变化非常纷繁与复杂(1)表现在生产方式上(2)表现在阶级结构上(3)表现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交织(4)还表现在中国是列强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这样一种特别状况四、参考文献鸦片战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

1、政治上:专制集权、吏治腐败

2、经济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经济

3、军事上:武器落后、训练松弛

4、外交上:闭关政策

5、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起义不断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1、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殖民扩张空前加剧2、中国邻国多被殖民者抢占,缓冲地在减少第二节中英鸦片战争一、鸦片泛滥与禁烟斗争

1、鸦片贸易概况

2、鸦片输入的危害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的白银大量外流鸦片使清朝统治者更加腐化,更加剧了国家危机鸦片毒害了国人的身心健康,摧残了社会生产力3、林则徐禁烟二、鸦片战争的经过1840年6月,鸦片战争开始1841年初,战争的扩大1842年8月,英军舰抵达南京

人物

官职牺牲的时间和地点陈连升副将1841年1月广州沙角、大角关天培水师提督1841年2月广州虎门葛云飞总兵1841年10月浙江定海郑国鸿总兵王锡朋总兵裕谦钦差大臣两江总督1841年10月浙江镇海陈化成江南提督1842年6月上海吴淞海龄副都统1842年7月江苏镇江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南京条约》《望厦条约》《虎门条约》第三节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一、通商口岸城市出现二、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三、社会思潮的新趋向

1、鸦片战争前,文化高压政策下,学术思想界呈现万马齐喑的僵化陈腐局面

2、侵略者的炮声惊醒了中国士大夫,开始探讨御敌卫国之策

3、地主阶级改革思想家:林则徐、魏源、姚莹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一、洪秀全早期思想和活动二、金田起义的爆发三、太平军的北伐与西征时间将领结果影响北伐1853林凤祥李开芳因孤军深入而失败打乱清军计划西征1853赖汉英石达开控制皖、鄂、赣等地区巩固天京大本营东征1856秦日纲石达开扬州、江北江南大营

解除天京之围太平天国达到全盛四、清政府的挣扎与反扑

1、湘军的建立

2、厘金制度的实行

3、统治阶级满汉矛盾的调整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外交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及《天津条约》二、侵略战争再起与《北京条约》的签订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后的政治格局一、辛酉政变二、政变后的政治格局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1、领导集团封建化

2、“天京事变”

3、石达开负气出走二、分裂后的形势和《资政新篇》的提出三、太平天国挽救危局的努力四、太平天国的失败五、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一节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形势

一、外国在华势力的扩大二、农村经济的极度凋敝第二节统治集团内部对

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一、洋务派的形成及与顽固派的斗争

1、洋务派的构成及其思想特征

2、顽固派的主要思想特征

3、同文馆之争二、洋务活动的主要内容

1、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3、建立近代的外交使节制度

4、兴办近代教育事业

5、派遣留学生第三节新阶级的诞生与思想文化

一、商办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新阶级的诞生

1、商办企业与官办、官督商办的不同特点

2、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3、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特性分析二、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

1、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

2、西学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化

3、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边疆危机与中法中日战争第一节列强侵扰中国边疆一、西北边疆危机

1、俄、英侵略新疆

2、收复新疆的斗争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渡玉关。——杨昌浚:《恭颂左公西行甘棠》左宗棠(1812—1886)清军收复新疆示意图二、东南海疆危机

1、美国窥伺台湾

2、琉球事件与《台事专条》三、西南边疆危机

1、马嘉理事件与《烟台条约》2、英国入侵西藏和西藏人民的抗英斗争第二节中法战争一、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西南二、镇南关大捷及战争的结束

1、镇南关大捷

2、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马尾海战烈士公墓第三节中日甲午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宏观历史背景

1、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及其在东方角逐的国际条件看,甲午战争适应了资本主义世界接近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也适应了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大陆政策日本朝鲜台湾中国东北中国世界世界明治天皇睦仁

2、双方围绕朝鲜问题而发生的冲突与争夺。

3、日本疯狂地扩军备战,积极进行侵略中国的准备。

4、清政府内部关于和与战的分歧。

5、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得到美、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帮助和支持。

光绪帝帝师翁同龢

李鸿章

二、甲午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1、日本的不宣而战

2、甲午战争中的五大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战役

(3)陆路大战

(4)威海卫之战(5)辽南之战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2、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4、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5、军队素质低下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6、腐败与落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五、中日甲午战争的深刻影响

首先,对中国来说,这次战争的失败,一方面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方面却为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从而刺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其次,甲午战争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也极大地助长了军国主义的恶性发展。第三,甲午战争引起了远东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

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丘逢甲

2、台湾民主国的性质

一种意见认为台湾民主国的成立未经清廷认可,因而是一种反对清朝统治,摆脱中国的“独立”行为。另一种意见认为,台湾民主国具有一种自立或自主性质。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

首先,从台湾民主国成立的动机看,当时台湾人民的“自主”,乃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而采取的一种临时应变措施。

其次,台湾人民的“自主”,不但不是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而是要保卫台湾,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与统一。复次,从唐景崧受任民主国总统的私人动机看,是想竭力为清朝拯救台湾,以图清政府对他的奖赏。

最后,台湾民主国刚一成立,就派道员姚文栋为游说使,“使诣北京,陈建国情形”。台湾民主国国旗台湾民主国之印戊戌维新运动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局一、帝国主义对中国“和平吞并”

1、向中国投放政治性贷款时间债主借款额折银(万两)年息(厘)折扣(%)年限抵押1895.7俄法4亿法郎9800494.12536海关税1896.3英德1600英镑970059436海关税1898.3英德1600英镑112004.58345货厘盐厘2、争夺中国铁路的修筑权国名在中国投资的铁路共计英国

2800英里

6420英里俄国

1530英里德国

720英里比利时

650英里法国

420英里美国

300英里3、直接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

行业名称行业数量投资量的顺序矿业32家英国水电19家日本纺织16家德国食品39家俄国机器造船7家资金合计1.3亿元共计113家

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国别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山东俄国旅顺和大连地区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英国新界、威海卫长江流域,云南、广东日本台湾和澎湖列岛福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范围图沉沉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如爱家。

国民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黄遵宪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所谓“门户开放”,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两次向各国提出照会所阐述的行动准则的俗称,亦被称作“海约翰原则”。

第二节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康有为的早期活动和思想

1、维新思想的产生

2、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康有为像

追述戊戌变法杂咏张元济

南洲讲学开新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三、维新运动的高涨

1、从“公车上书”到强学会

2、梁启超与《时务报》

3、严复与《天演论》4、谭嗣同和《仁学》

5、维新样板——湖南地区的维新运动

6、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斗争

第三节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一、百日维新政治方面主要是裁撤闲散机构、广开言路和招揽人才。

经济方面主要是发布了一系列振兴农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措施。

文教方面主要是废除八股文和兴办新式教育。

军事方面主要是裁汰旧军、编练新军。二、戊戌政变

狱中题壁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1、戊戌维新的性质

a.改良主义运动说

b.政治改良运动说

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说

戊戌维新运动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政治运动,而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意义的历史事件:

从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扫清障碍的角度而言,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改革)运动;从挽救民族危亡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说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从思想启蒙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可以认为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并且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首先、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其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再次、为民族资本近代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对民主革命运动的展开提供了深刻教训。

3、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维新派的改制理论缺少说服力

Ⅱ维新派的变法行动操之过急

封建守旧势力集结,形成一股强大的反维新势力

维新派走“君权变法”路线,忽视争取和利用并不反对变法的西太后,以致促成帝、后两党权力之争激烈展开

变革心态分析

维新运动由甲午战败激起的民族主义情绪促成,又被民族主义所扼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第一节外国的宗教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一、外国教会的侵略活动

二、反洋教斗争

年份教案1861年贵州教案1862年衡阳教案1862~1863年南昌教案1865年酉阳教案1868年扬州教案第二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一、义和团的源流、组织与口号二、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三、义和团在直隶、京津地区的发展

袁世凯河南邑清的义和团旗帜义和团团民

第三节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

一、清政府的两面手法二、“东南互保”

第四节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与义和团的运动的失败

一、八国联军的侵略及义和团的英勇抵抗

二、沙俄侵略东北及其暴行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义和团破坏铁路阻击侵略者

四、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意义及历史局限

1、性质

第一种反帝爱国运动说。这一意见为史学界大多数学者所公认。以范文澜、翦伯赞、刘大年为代表。第二种反封建说。以朱金甫、庄建平为代表。第三种不反封建说。以史国瑞、李侃为代表。第四种具体分析说。以陈振江、陈贵宗为代表。第五种认为义和团不是农民战争而是革命运动。以陈业强为代表。

2、历史意义

1)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势力的英勇斗争精神,和敢于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程。

2)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在客观上有利于了清末的社会改革。

3)义和团运动促使旧式农民运动迅速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从而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和清王朝的崩溃。

3、局限性

1)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呈现分散性。2)义和团有深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3)义和团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倾向,带有绝对性。4)义和团对清廷缺乏应有的警惕,具有幼稚性。

清末新政第一节背景: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二、列强的武装侵略

1、日俄战争

2、英国入侵西藏

三、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忠义军长沙抢米风潮

莱阳抗捐斗争

拒俄运动

抵制美货运动

收回利权运动

《民呼日报》刊登的漫画《官与民之担负》责任内阁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第二节清末新政的第一阶段

一、清末新政的发起

1901年1月29日上谕的发布标志着晚清最后十年改革时期的开始,史称“清末新政”、“光宣新政”、“庚辛新政”、“辛丑新政”、“新政”等。

清末新政,从内容上看,以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界标,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新政的发起阶段,后一阶段是清廷的“预备立宪”阶段,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深化。

二、新政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

2、军事方面,改革军制

3、经济方面,奖励实业

4、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兴学堂、奖游学

第三节新政的第二阶段——“预备立宪”与国会请愿运动

一、清廷的“预备立宪”

1、改革官制。

2、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议院法选举要领》、《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等。

3、成立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二、资产阶级立宪运动

辛亥革命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一、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和思想二、兴中会的创立报纸刊物报名刊行时间出版地刊名刊行时间出版地中国日报1900—1913香港中国旬报1900—1901香港苏报1903上海开智报1900—1901横滨国民日日报1903上海国民报1901东京俄事警闻1903—1904上海政艺通报1902—1906上海檀山新报1903—1907檀香山游学译报1902—1903东京俚语日报1903—1904长沙大陆1902—1905上海世界公益报1903—1904香港女报1902—1903上海警钟日报1904—1905上海湖北学生报1903东京大同日报1904—1912旧金山直说1903东京图南日报1904—1906新加坡浙江潮1903—1904东京广东日报1904—1905香港江苏1903东京第二节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宣传家、组织活动家

1、抨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揭露清政府卖国投降的丑恶嘴脸,指出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号召人民起来救亡图存。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号召人民推翻封建的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批判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的主张,宣传革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节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一、同盟会成立前的革命团体

1、华兴会

2、科学补习所

3、光复会

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

1、中国同盟会成立

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富强的中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也是同盟会的经济主张。第四节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改良派竭力歌颂君主立宪,诋毁革命。2、能否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这次论战的又一重点。

3、孙中山对“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并没有解释得很清楚,在革命派内部也没有取得完全的支持。

二、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第五节辛亥革命的爆发一、导火线——铁路国有政策二、武昌起义与各省响应1、武昌起义

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

10月11日,革命党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军政府门前是两面十八星大旗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2、各省纷起响应宣布独立10.2210.2210.2310.3110.2910.3011.311.311.411.511.711.811.911.10第六节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部门总长次长陆军部黄兴(兼参谋总长)蒋作宾外交部王宠惠魏宸组教育部蔡元培景耀月海军部黄钟英汤芗铭内务部程德全居正财政部陈锦涛王鸿猷司法部伍廷芳(兼议和全权大使)吕志伊实业部张謇马君武交通部汤寿潜于右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阁名单孙中山主持第一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会议第七节袁世凯窃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一、袁世凯东山再起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二、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爆发后停泊在长江上的外国军舰增多1919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