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二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二上

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

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德、家风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

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传统家训,整体看是父祖长辈对子孙修身处世、齐家睦族等的教育指导和行

为规约,是居家生活的家庭教科书,更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道德传承的重要

载体。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

其典型代表。一是吴越王钱锣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

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

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尊祖敬宗等。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

《遗训》),该家训是钱锣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

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

中,这在帝王家训中别具特色,为其孙钱弘俶纳士归宋、实现民族统一大业作

出了贡献。三是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钱氏家训》总结钱氏各

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

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这篇家训分为个人篇、家庭篇、社会

篇、国家篇,流传甚广,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家德文化主要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调适家族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维护

家族的稳定和发展。从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八训》列举了

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

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钱文选

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

叔孝敬欢愉,姑嫂弟兄和睦友爱”。这种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

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

孙、贻害社会。”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家人耳濡目染,成为一种强大的精

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良品德和传统。钱氏世家极

为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中都强调,“绍续家风、明礼教,

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吾家门”“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今天的中国,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依然是人们的生

活场所和社会基本单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宿。衡量社会和谐、文明

进步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家庭关系是否和睦融洽。家风败坏、家德缺失、

家规无序的家庭,很难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幸福生活。唐朝名相张九龄云:“治

国之道,实由家治也。”钱氏家族世代的家训教化、家德培育和优良家风熏陶,

为钱氏的人才迭出、文化鹿续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支撑钱氏家族的精神

和文支柱。全面梳理、汲取钱氏世家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利于促进家庭建设和

家风培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家庭这个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基

点”更加牢固。

(摘编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

隋唐以后,朝廷开始推行“科举制”,门阀士族所占据的政治、经济优势被打

破了,门阀士族的大部分成员开始向社会底层流动,成为新的寻常百姓家,因

此,这些门阀士族积蓄的家文化自然被寻常人家所接续、传承和发展。另一方

面,寻常人家通过某个时期一两位杰出子孙的光宗耀祖、鼎力门户而显赫一时,

为了告诫子孙后代积极上进,也撰写家训、家规,以明确齐家的道理,开创家

族的家文化。

以吴越钱氏为例,吴越王钱锣在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中占据吴越之地,后来

钱锣的孙子钱弘俶“爱兵恤民”,纳吴越版图于赵宋。虽然钱锣、钱弘俶的豪

门大户后来散落成了众多的钱氏寻常人家,但这些钱氏后裔在传承祖训的基础

上,逐步形成了新的、独特的家文化。其文化特色并不以高官厚禄作为成功标

准,而以道德、学问、文章、艺术等乐“道”为追求,使得后代子孙中饱学之

士层出不穷,成为一道异于其他姓氏家族的靓丽风景线。例如宋末元初画家钱

选,明代阳明心学主要传承人钱德洪、清初文章泰斗钱谦益、民国国学大师钱

移等。民国以后,学风浓厚的钱氏家族的后世子孙,培育出了一百多位国内外

的科学院院士,包括大家所熟知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吴越钱氏独特

的崇文重教的家文化,从赵宋开端一直到近代,很好地适应了各个历史时期的

社会规则,子孙们多以读书做学问为己任,培养出一批批国家的栋梁之才,令

人钦佩和叹服,也为其他姓氏家文化构建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在近现代,经历了近代历次文化运动的冲击,中国的家文化的主动传承与建

设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人们对家文化中的家风、家训、家规的记忆日渐模糊。

但家文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潜移默化影响,一刻也没有远离。蔡元培曾说: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

于家庭中。"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第一所学校都应该是自己的家庭,要使家庭成

为一所合格的、优秀的学校,就必须用优良的家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栗打造优良家文化,传承传统家文化的优秀成分无疑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否

则家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要结合现实的国家情势、社会

发展,对家文化进行必要的新陈代谢,赋予新时代的新风范;最后,家文化要

有效化育家庭成员和后代子孙,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身体力行、积极奉行。

习近平主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

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

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建设家文化不仅涉及一家一姓的福祉,还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摘编自鲁畅(中国文化前世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文化源自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主要包括家训、家德和家风,能够体现中

华民族的特质和精神风貌。

B.一个家族的优良的家德文化能够维护这个家族的稳定和发展,自然也就能

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C.寻常人家的家文化,既是对门阀士族积蓄的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包括

自己独立撰写的家训、家规。

D.吴越钱氏家文化追求道德、学问、文章、艺术等,而不是高官厚禄,这可

以为其他姓氏家族家文化的构建提供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家训、家德相比,钱氏世家更为注重家风的培育,因为家风有利于钱氏

家族的繁衍生息。

B.我们要汲取钱氏世家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为建设和谐家庭服务,而不是不加

筛选地全盘接受。

C.吴越钱氏家族人才辈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这与其崇文重教的

家文化密不可分。

D.尽管中国的家文化受到近代历次文化运动的冲击,但我们不能就此断定家

文化已远离实际。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钱氏世家文化中“家德文化”的一项是

()

A.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B.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C.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宽厚。

D.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钱氏家文化,但二者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进入新时代,我国为何还要重视家庭建设,重建家文化?请结合材料内容简

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汉武帝天汉四年正月,司马迁正在书房埋头写《史记》最后一篇《自叙传》,

他的外孙杨,阵匍着进来向他报告:“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答道:“把他引

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相仿佛。

杨辉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

“少卿几时进京的?”

“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你的胡子呢,子长?”

“胡子吗?唉……”司马迁含糊着说。

“你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

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

奴要遭诛戮,他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触犯了皇帝而被投在天牢,第二年

的正月受了宫刑。

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他的宣传

工具,司马迁便被拜为“中书令”,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

石”的很荣耀的职分。

在他下狱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

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那些反掌炎

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

任少卿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说:“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

贺。”“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隔一年,

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

司马迁的愤慨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他进京时自己在狱里受刑,诚然

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光顾的。

“少卿,”司马迁说,“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那以往的事情。

我受了宫刑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哼,真是自古以来所

未曾有的知遇啦!”

少卿连忙摇着头说:“老兄,我看,你,你这样的话……唉,’君子无易犹言,

耳属于垣’‘.啦!”

“哼,”司马迁笑着说,“少卿,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只是

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如今最后一篇的《自叙传》

都已写了一半了。”

司马迁说着在稿卷堆中取了一卷出来展开。

“你看,一共是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我这部书寓

《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

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

集在了这儿。”

“是。”少卿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

“这《游侠列传》和《货殖列传》是我最近的快心之作。”司马迁说,“假

使我有钱,假使我的朋友中有得一两个人是朱家郭解,我哪里会至于受宫刑!?

哼,我就是专意为要完成我这部书,在我这部书未完成之前,我是什么耻辱都

可以忍受的。这是我心坎中最深处的话,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我才敢告诉你。”

任少卿唯唯诺诺地听着,又像在点头,又像在摇头。听到说朋友中没有一两

个朱家郭解,觉得自己的脸皮微微地烘热了一下;但最后又听到司马迁仍称他

为“朋友”,这才略略地放了心,他于是乎也就加意她呈出了一番“朋友”样

的面孔。

“子长,有一件事情你是应该提防的,便是秦始皇焚书。”

“多谢关心,”司马迁回答他,“这我早已预防,我每写定一卷便要抄成副

本。我的正稿都经装进了石匣,另藏别处。假如我的书将来传播了出去,那天

下的人都是我的副本,就有一个秦始皇也不能把我怎样啦。”

“是,”任少卿又连连地点起头来,“你很周到。我改天也很想来抄一部副

本带到益州去。益州虽然偏僻,大有贵本家司马相如的遗风。”

“你在益州是很幸福的,益州的风物是天下之冠啦。”

少卿说:“总不过是穷乡僻境。其实照我自己的兴趣说来,与其在益州做皇

帝,我宁在首都做宦官啦……”

一说出“宦官”两个字,他赶快向司马迁赔起罪来。

司马迁老不高兴了,率性下起来了逐客令来。

“少卿,假如你另外没有什么要紧话,我要请你原谅,我现在是要赶着做文

章啦。”

“是,”少卿连忙回答着,“现刻我也还要去拜望贰师将军。”

两人走出房门,不一会司马迁回到书房,把刚才写的原稿的末尾几句念了一

遍。

……七年,而太史令遭李陵之祸,幽于缘维,乃喟然叹曰:“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

也。”

念到这儿,他赶快把笔提了起来,趁着自己的愤慨的余势,写出了下面的几

句:

昔西伯拘爰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

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写到这里,他把左手伸到嘴上向下抹了一抹。这是他往年有胡子时的习惯,

文章做到得意处,总不知不觉地要理理胡子。然而他的左手往下一抹,却是抹

了一个空。

司马迁愤愤地“哼!”了一声,一口气,便把他那篇《自叙传》写到了底。

1936年4月26日

(有删改)

【注】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作为君子不要认为是话就可以随便说,要防

隔墙有耳贴在墙壁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一下子将读者拉入遥远的历史记忆,具有鲜明的特

色,激发了读者的强烈的阅读欲望。

B.小说以对话贯穿全篇,随着对话的展开人物形象形显色现,一个充满正义

不为权势所屈的司马迁形象呼之欲出。

C.小说注重神态刻画,对话中多次写任少卿的“点头”“摇头”动作,暗示

他装腔作势假意呈现“朋友”面孔的心理。

D.小说借司马迁的遭遇影射现实,渗透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及个人命运的思

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及个人心灵密码。

7.关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任少卿看来,司马迁担任“中书令”一职就是享受皇上的知遇之恩。

B.任少卿的言语吞吞吐吐,言辞中流露出他对至上皇权的极端崇拜心理。

C.少卿的心理和下文司马迁的“笑”形成反差,凸显司马迁的光明磊落。

D.引出下文司马迁关于《史记》写作的话题,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

8.文章题为“司马迁发愤”,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司马迁“愤”的缘由。

9.有人说,这篇历史小说在讴歌脊梁式的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在隐秘之处写出

他们身上的精神负累。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饥,勾践惧。四水进谏日:“夫饥,越之福也,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

而财有余,其君好名而不思后患。若我卑辞重币以请汆于吴,吴必与我。与我,

则吴可取也。"越王从之。吴将与之,子胥谏曰:“不可!夫吴、越接地邻境,

仇傩敌战之国也。非吴有越,越必有吴矣。不如因而攻之,是吾先王阖庐之所

以霸也。且夫饥,何哉?亦犹渊也。败伐之事,谁国无有?君若不攻而输之

氽则利去而凶至财匮而民怨悔无及也。"吴王曰:"吾闻义兵不攻服,仁人不

以饥饿而攻之。今服而攻之,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汆。三年,吴亦饥,

请汆于越,越王不与而攻之,遂尊吴。

白圭之中山,于中壬欲留之,固辞而去。又之齐,齐王亦欲留之,又辞而

去。人问其辞,白圭日:“二国将亡矣!所学者国有五尽:故莫之必忠,则言

尽矣;莫之必誉,则名尽矣;莫之必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则无食,则

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与

齐皆学此。若使中山之与齐也,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也。其患在不闻也,

虽闻又不信也。然则入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

晋文公与荆人战于城濮,君问于咎犯。咎犯对曰:“服义之君,不足于信;

服战之君,不足于诈。君其诈之而已矣。”君问于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

手,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于是不听雍季之

计,而用咎犯之谋,遂与荆君战,大败之。及赏,先雍季而后咎犯。侍者日:

“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君日:“雍李之言,百

世之谋也;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寡人既行之矣。”

(节选自《说苑•权谋》,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

君A若B不C攻D而E输F之G汆H则I利J去K而L凶M至N财O匮P而

Q民R怨S悔T无U及V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破吴”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字含义相同。

B.中山王,古代封爵之一。中国的中山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文中指的是中

山国的君主。

C.“中山与齐皆当此”与“当其南北分者”(《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当”

字含义相同。

D.田,打猎,后作“畋”,是我国古代产生的重要的军事体育活动,也是休

闲娱乐活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遭遇饥荒,勾践感到恐慌,四水进谏时表示,饥荒是越国的福气、吴

国的祸患,吴国国君喜欢虚名而不考虑后患,向勾践提出借粮的策略。

B.越国向吴国借粮,吴国准备借给越国,子胥认为吴越两国是敌对关系的邻

国,两国是不能并存的,不仅不能借粮,还应该趁此机会攻打越国。

C.白圭先后去过中山国和齐国,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他留下帮助自己治理

国家,可白圭都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两国都有五尽问题,会很快灭亡。

D.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曾先后向咎犯和雍季问计,二人意见不同,晋文

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于是与楚军交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我卑辞重币以请汆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14.文中的晋文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请简要概括。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君观题潞公东庄①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2,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3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

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既(kua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

阳的宅第。②丕构:大厦,代指国家大业。③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

高祖,被视为左右手,然终遭猜忌,后萧何不得不“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

治垣屋”,即通过买田建馆,投闲置散来自娱消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密的章法中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颇

为相近。

C.第五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

D.第七、八两句运用典故,借萧何作为名相尚且需要打消皇帝的疑心,暗指

宋神宗如当年的汉高祖,将得力大臣排斥于朝廷之外。

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与别人的

句子是:,O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所带来的结果

不同的句子是:“,。”

六、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红楼梦》第80回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话说金桂(薛蟠妻)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庚辰夹批:画出一个悍

妇来。】鼻孔里哧哧两声,【庚辰夹批:真真追魂摄魄之笔。】拍着掌冷笑道:

“菱角花开,谁见香来?①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杳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

之极!“香菱(薛蟠妾)道:②“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

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

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

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我的批注:工。】金桂道:“依你说,那兰花

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乙。”

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者,忙指着香菱的脸,说道:“要死!要死!

你怎么真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赔罪,说:

“一时说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

只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要,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

18.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句①有相同表达效果的一项是()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B.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C.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

水。舞。

19.如果你要选用下列名言在甲处为句②做批注,最不适合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B.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C.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宗白

华)

D.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叶燮)

20.下面填入乙处的语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A.香的好与不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