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3届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三选择性模拟考试(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由材料“以西周为中心……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可知,西周依靠分封制塑造了紧密联系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这是后世中国能实现统一的稳定的心理因素,故选C;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加强之说无从谈起,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且“标志”之说仅靠文化上的联系就去作判断,也太过武断,排除B;如果西周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则不会大肆分封了,排除D。2.《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答案〗C〖解析〗题干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尹铎“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和“《诗经》”、“《国语》”所暗示的时间,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以及需要缴税,说明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故选C;题干未体现百姓的统一愿望,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政府鼓励小农经济以支持战争,排除B;题干未提及宗法制受到冲击,排除D。3.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家国同构”形态终结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答案〗A〖解析〗从秦朝国家机关要处理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到唐朝国家机关只处理国家事务的这一变化可知,贵族政治时代的印记在不断的弱化,表明秦汉以来建立的官僚政治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故A项正确。“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仅凭材料的信息并不能说明其形态的终结,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是如何处理政务的,故无法体现政务处理的程式化,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君主权力强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4.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D.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答案〗C〖解析〗传统儒家思想使得文人士大夫在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时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儒家“义理”倾向,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题中所提到主体是文人士大夫,而非市民阶层。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程朱理学是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而非由文人士大夫的文学作品推动才确立了官方哲学地位。故B项错误。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主要是指君主对相权的削弱,而材料中所说的是内忧外患的政局及文人士大夫的爱国情怀,与君权相权无关。故D项错误。5.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休闲旅游之风盛行B.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C.社会服务体系完善D.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可见,当时人们出行较为普遍,结合所学可知,商人是进行长途贩运的主体,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明确指出是旅行指南图而非休闲旅游图,A选项排除;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与材料不符,C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南北文化经济差距缩小,D选项排除。6.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阶级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是民族矛盾,由此出现材料中对待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故A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和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无关,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7.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侯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梁启超抵制民主革命的意图或行为,而是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A项错误。材料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不等于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C项错误。文化的近代化有很多的表现,仅梁启超的一句言论不能说明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D项错误。8.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A.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B.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C.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D.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答案〗D〖解析〗宣统年间的“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说明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民国初年,则“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体现了作者超越了狭隘的民族观,开始认同多民族的国家观念,故D项正确;宣统年间和民国初年都能体现出富国强兵的愿望,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主义,和西方民主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对英雄的颂扬,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偶像崇拜思想,故C项错误。9.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的加强,B符合题意;A“化解了”说法不正确;1935年华北事变的发生,说明C说法不正确;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D不正确。10.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A.八字方针的制定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改革开放的实施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答案〗B〖解析〗从包产到户在不同时期的遭遇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在“左”倾错误严重时遭到批判,在思想路线和经济政策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时又得到肯定。故〖答案〗为B项。A、C项不符合材料总体信息,排除;D项说法片面,经济政策也有不受“左”倾错误干扰的时期,排除。『点石成金』: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成功探索包括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1960年针对三年经济困难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文革”期间两次成功的探索。探索中的重大失误包括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制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开展;1966—1976年“文革”期间,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国民经济损失严重。11.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虽然悲剧中主人公都难逃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但悲剧的整体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这表明A.悲剧代表古希腊文学最高水平 B.古希腊人主张服从命运安排C.古希腊文明是英雄主义的滥觞 D.戏剧是古典人文主义的载体〖答案〗D〖解析〗古希腊悲剧通过营造“悲壮”气氛,歌颂与命运斗争的英雄,体现主题并震撼观众,表明戏剧是古典人文主义的载体,D项正确;材料并未分析悲剧在古希腊文学史上的地位,排除A项;主张服从命运安排与古希腊悲剧歌颂“(与命运斗争的)英雄行为”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古希腊文明是英雄主义的滥觞,排除C项。故选D项。12.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时间1684年1689年1701年售价(荷兰盾/磅)80752.32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C.荷兰已成为海上马车夫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给出的数字,可知17世纪后期“中国茶”在欧洲的价格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表现是商品的种类增多、商品贸易的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当武夷茶大量销往欧洲,就会出现茶叶价格下降的现象,所以D项正确。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A项错误;价格革命体现的是大量黄金白银涌入欧洲,引起“物价上涨”,B项与材料中的现象不符;武夷茶售价的变化不足以表明荷兰世界市场广阔,是“海上马车夫”,C项错误。13.1850年时巴斯夏这样描述祖国的种种乱象:“一贯性的反对、议会斗争、街头起义、革命、意想不到的变故、小集团、幻想、人人可以提出的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治理的要求……政策对一切事务的人为干预、资本和劳动人为的错误配置、引发无谓的摩擦、波动、危机和损失的根源等等。”这反映出法国A.政治动荡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B.工业革命发展缓慢成果不能共享C.人们受启蒙思想影响渴望民主政治D.外敌入侵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材料“一贯性的反对、议会斗争、街头起义、革命、意想不到的变故、小集团、幻想、人人可以提出的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治理的要求”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的社会现实,材料“政策对一切事务的人为干预、资本和劳动人为的错误配置、引发无谓的摩擦、波动、危机和损失的根源等等”体现了社会不稳定,由此可以得出,当时政治动荡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的信息,B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14.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D项错误。15.从1960年到1978年,苏联政府严格控制的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和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大大领先同时期的欧洲甚至美国,专利发明转化速度也世界领先。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A.军事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B.苏联政治制度的优越性C.适应了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D.欧美各国更加注重民生〖答案〗A〖解析〗1960年到1978年处于美苏争霸时期,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这促进了与军事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形成,故A正确;当时苏联是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性,并不具有较强的优越性,而且政治制度不属于科学发展的直接因素,故B错误;现代科技进步的要求,并不能解释苏联科学成就领先欧洲、美国的原因,故C错误;欧美各国更加注重民生,缺乏史实依据,且欧美各国的政策重心也不是苏联科学成就领先的直接原因,故D错误。故选A。16.表为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际组织。由此看出国际组织名称成立时间性质成员国合作组织发育程度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IOR-ARC)1997年经济合作19不成熟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1967年政治、经济、文化10基本成熟南亚区城合作联盟(SAARC)1985年经济、社会发展8基本成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CC)1981年所有领域的合作6基本成熟东非共同体(EAC)2001年经济、政治5不成熟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1994年共同市场19快速发展A.世界经济重心向印度洋区域转移 B.区域间国际关系民主趋势不断加强C.区域内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发展 D.发展中国家努力创建新经济秩序〖答案〗C〖解析〗材料表格只反映了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际组织的相关情况,没有将环印度洋区域与世界其它地区比较,故不能说明世界经济重心向印度洋区域转移,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环印度洋区域的主要国家的合作情况,不是区域间国际关系民主趋势,故B错误;材料“政治、经济、文化……所有领域的合作”反映了环印度洋区域内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能体现发展中国家努力创建新经济秩序,故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然亦有库、序、学、校以教之。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其时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文、武人才初未尝界而为二也。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故景帝诛周庸,武帝族郭解,而侠遂衰;举贤良,立博士,而儒益盛。……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摘编自(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在12和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一个骑士俘获另一个骑士后,不再给他戴上镣铐、投入地牢,直到家族和陪臣付钱赎回,相反,俘虏被待若上宾。12世纪中叶,任何体面的骑士都会给敌手一个穿盔戴甲的机会,然后再发动攻击。12世纪末,许多骑士不再承认他们为利益而战,他们仅仅为荣誉而战。12世纪对武士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来自一种对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的新的强调。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教会教导妇女要臣服于丈夫,但它一直倡导尊重妇女,对妇女要温文尔雅。然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西欧中世纪史》第七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士”的主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骑士精神形成的原因,并概括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主要变化:士的出身由低级贵族逐渐变为普通平民;士的修为由文武兼备逐渐变为偃武修文:士的身份由儒侠合一变为儒侠对立。历史背景: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衰微及官僚政治的逐步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的逐步崛起;选官制度的变化;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2)原因:商品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诸侯权力的巩固;基督教教会和骑士文学的影响。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骑士的野蛮性和对社会造成的骚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西方礼仪文明的发展,为绅士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到东汉时期。第一问主要变化,由材料一“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大部分人皆趋重于知识、能力之获得,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可得出士的出身由低级贵族逐渐变为普通平民;由材料一“然战国时,士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及汉代统一既久,而游侠犹不驯难制,则惟有执而戮之耳……范晔作史,不传游侠,知东汉而后遂无闻矣。”可得出士的修为由文武兼备逐渐变为偃武修文;由材料一“……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儒侠对立,若分泾、渭,自战国以迄西汉殆历五百年”可得出士的身份由儒侠合一变为儒侠对立。第二问历史背景,由材料一“盖战国时有才之平民皆得自呈其能于列国君、相,于是武士乃蜕化而为文士。”及所学可得出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的衰微及官僚政治的逐步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的逐步崛起;选官制度的变化;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第一问原因,由材料二“在12和13世纪,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变得文明起来。”及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恢复和发展;由材料二“随着封建诸侯权力的强化,诸侯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维持领地的秩序”可得出封建诸侯权力的巩固;由材料二“这部分由于教会的影响,部分由于新风行的骑士爱情。”可得出基督教教会和骑士文学的影响。第二问影响,由材料二“而更加安逸的生活也许会降低一个人的野蛮程度,骑士精神逐渐形成”及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骑士的野蛮性和对社会造成的骚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材料二“骑士爱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完全不同于教会。它的中心原则是,如果一个骑士献身于侍奉一位女士通常是有夫之妇对她百依百顺、爱慕备至,他就会最有效地赢得声誉”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西方礼仪文明的发展,为绅士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翻译活动材料一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五四运动前为止的近3000年间,我国翻译活动经历了3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深刻影响。明末清初,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由此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译为主的翻译活动。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西方科学、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这个阶段李鸿章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严复、梁启超、林纾等翻译家译介了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著作和西方文学著作。——摘编自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材料二1978—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2003年,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1万种;2003年至今,出版翻译作品已超过数十万种。在积极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的翻译家也将中国的优秀作品译成外文。2011年中译外第一次在比重上超过了外译中,使中国翻译市场从输入型为主转变为输出型为主。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增加比较快的一个突出领域是中国的时政类信息,包括领导人著作。《###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文版刚一面世,就有16个国家的出版机构签约翻译出版非通用语种版本。——摘编自黄友义《服务改革开放40年,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翻译高潮的影响。(2)概括材料二中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答案〗(1)——★参考答案★——示例:影响:第一次: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教传入我国并盛行一时。佛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我国修造了很多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佛教的传播还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如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另外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文学的创作,比如《西游记》。第二次: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比如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有利于中国数学的发展,《泰西水法》有利于中国水利的发展;再如利玛窦在中国刊印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第三次:大量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戊戌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2)——★参考答案★——要点:特点:翻译作品数量和种类增加;翻译比重中译外超过了外译中;国外受众需求多样,尤其关注中国时政。原因:改革开放推动了翻译活动的高速发展;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的材料分析题。时空定位是古代中国。影响:第一次:根据“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深刻影响”可得出,佛经被译成中文,佛教传入我国并盛行一时;而随着佛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佛教的传播还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我国修造了很多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二次:根据“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可得出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拓展了视野。第三次:根据“这个阶段李鸿章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得出大量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根据“严复、梁启超、林纾等翻译家译介了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著作和西方文学著作”得出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戊戌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小问2详析】本题是原因类的材料分析题。特点:根据“1978—1990年,全国年均出版翻译作品2192种;1995—2003年,年均出版翻译作品超过1万种”得出翻译作品数量和种类增加;根据“2011年中译外第一次在比重上超过了外译中”得出翻译比重中译外超过了外译中;根据“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得出国外受众需求多样,尤其关注中国时政。原因:根据“1978—1990年”可得出改革开放推动了翻译活动的高速发展;结合所学可从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加快走出去等角度概括其原因。19.[近现代西方职业教育]材料一路易十四时期,重商主义思想萌发,重商思想与教会强权在碰撞中开始法国职业教育世俗化的主进程。在国家的重视下,培养制造业工人被视为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军事教育、工艺和高职院校相继出现。1791年颁布《塔列兰法案》规定,以学区为单位设立中等教育机构,一方面进行普通教育,另一方面教授为生活做准备的职业科目。.1792年孔多赛提出取消宗教课程,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外,也应学习技能,例如测量土地、农业、手工业等。1880年颁布《关于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补习学校的法律》将徒工手工学校划归国家初等学校,由教育部、商业部共同管辖,管辖方式为财政补助。——摘编自潘雅《法国职业教育世俗化:历史演进及特点》材料二1933-1934年,职业教育工作者与联邦紧急救援署密切合作,为失业工人提供培训机会。同时,联邦紧急救援署聘请了许多失业的职业教师来培训其他工人。在大萧条期间,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极大的丰富和补充了学校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课程包括非全日制和夜校课程,保证了学员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职业再培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受场地和设施所限,学校内的职业课程偏向理论和学术型课程;而大萧条期的这些职业培训以快速就业获得薪水而开设的,因此针对性更强,甚至有的是边实际工作,边进行培训,可以更快的获得职业所需的技能。——摘编自李纯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推动近代法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近代法国相比罗斯福新政时期职业教育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影响。〖答案〗(1)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政府的重视;启蒙思想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推动。(2)新特点:职业教育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是学校职业教育的补充;实践性和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社会影响: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民众应对危机的信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材料一“重商思想与教会强权在碰撞中开始法国职业教育世俗化的主进程”可知,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据材料一“在国家的重视下,培养制造业工人被视为当务之急”可知,政府的重视;据材料一“1792年孔多赛提出取消宗教课程”可知,有识之士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对制造业工人等的需求增加,同时启蒙思想推动了世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近代法国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利因素。【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第一小问新特点,据材料二“,职业教育工作者与联邦紧急救援署密切合作,为失业工人提供培训机会”可知,职业教育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据材料二“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极大的丰富和补充了学校的职业教育”可知,是学校职业教育的补充;据材料二“职业培训课程包括非全日制和夜校课程,保证了学员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