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六讲艺术论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美学》第六讲艺术论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美学》第六讲艺术论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美学》第六讲艺术论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美学》第六讲艺术论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艺术论(二)1/30一、艺术存在方式

(1)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中。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世界层是艺术品之所认为艺术品关键层次。意象是艺术品所提供给我们最基本东西,艺术本质表达在意象世界中。2/30(2)艺术只能存在于人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因为:

首先,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过程和结果。存在于意象中艺术必定存在于创作主体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另首先,接收者在观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已经有审美经验为基础,在观照、感受、体验艺术品中所凝定意象世界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意象世界,这才是接收主体所观赏真正审美对象。存在于意象中艺术必定存在于接收主体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3/30(3)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收动态流程中。4/30二、艺术品基本特征

(1)他律性。艺术品是艺术家审美经验和心理活动结果,其基本特征决定于艺术家;而艺术家在艺术品中所创造意象,只是潜在,只有经过接收主体观赏活动,而重新被激活,离开了观赏者,艺术品便没有存在意义,故它同时受制于观赏者。这就是所谓“他律性”。5/30(2)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以形式符号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创作者和观赏者纽带。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收主体需外化为特定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艺术品中,接收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为接收创作主体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创造。

6/30(3)开放性。艺术品作业中介,只能是两头开放,首先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另首先,艺术品只有向接收者开放,才能展现它基本特质。7/30三、意象生成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郑板桥全集》第154页8/30艺术意象生成过程可分为意象孕育与意象生产两个阶段。9/30第一阶段是意象孕育(构思)。这时,艺术家从日常逻辑状态中超越出来,调动起本身诸种心理功效进入自由创造状态。主体与对象关系是一个因感动、感应而引发内在情感激荡关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10/30第二个阶段是意象生产(传达)。意象生产是艺术家心中意象得到符号化和物态化,形成艺术品过程。

11/30四、艺术天才创造力表现

天才独特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12/301、艺术敏感

艺术敏感指主体尤其轻易对客体发生意象体验、感悟与联想,主要指主体感觉生活、体验艺术、孕育意象敏锐性和悟性。天才敏感实质就是这种感受、体验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13/302、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能力和程度。14/303、灵感

灵感指艺术家在意象创造过程中,因为各种心理机制、功效处于高度协调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一个思维活动境界。15/30五、艺术创作中技和道关系

“技”,主要指艺术创作过程技能与技巧;“道”,则主要指艺术意象创作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至高境界。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心手对应”。由道入技与由技入道16/30《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7/30六、艺术接收

18/301、艺术接收过程中意象重建艺术接收,在本质上乃是观赏着对艺术意象重建过程。观赏者所创构新意象在本质上只是艺术家创构意象重建,受艺术家所提供意象限制,同时又有观赏者个人原因。19/302、艺术接收主体性特征

(1)观赏者在接收作品时会展现出强烈主体性,每个观赏这对文本了解,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鲁迅所说《红楼梦》命意,"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20/30(2)艺术接收主观性,首先源于接收者不一样“期待视界”。西方学者认为,观赏者主客观原因,如生理素质、文化素养、社会历史环境以及关于作品信息等,会影响读者了解。21/30(3)其次,艺术品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观赏者在接收时,是对作品所提供框架进行填补空白、揭示意义,不一样读者必定会读出不一样意义。

22/303、艺术接收过程

阎立本善画。至荆州,视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耳。明日又往,曰:名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一日不能去。

——[宋]王谠《唐语林》23/30(1)观:指接收者透过艺术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逐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即使是对一件艺术品背景等方面内容暂时不熟悉,但凭着主体艺术敏感,也能感受其美。24/30(2)品:主要指接收者依据自己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收者个性。25/30(3)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意象品鉴渐入佳境以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感悟。悟是意象重建过程中,观赏者灵感逐步活跃,最终使主体意识在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境界。

26/30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终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佛家考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急忙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三重境界。

27/30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个童真眼光来对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相信世界是按设定规则不停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崇敬,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28/30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诱惑,在虚伪面具后隐藏着太多潜规则,看到并不一定是真实,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轻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人就此沉沦在迷失世界里,我们开始专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思索,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水了。29/30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生第三重界:看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