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_第1页
《马说》教学设计_第2页
《马说》教学设计_第3页
《马说》教学设计_第4页
《马说》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抒发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积累常见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并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语感。过程与方法:学会有感情节奏的朗读;欣赏文中精彩语句;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写作思路。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短文阐述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积累归纳常见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并背诵全文。教学难点: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正确理解伯乐与人才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楚王命伯乐出去寻找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寻访多处却没有找到。偶然遇到一匹疲惫的拉着盐车的瘦马,认定这是千里马,其他人都不行。他带给楚王看,楚王也将信将疑,于是楚王命人好好照料,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想试试这匹,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但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不一样看法,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故事导入伯乐与千里马的概念,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关注课本资源。二、正式授课教学铺垫作者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韩昌黎集》传世背景介绍《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如《爱莲说》《师说》等,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是一篇借物比喻的杂文。设计意图:通过三则材料,我们可以迅速了解到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我们可以客观正确的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前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环节一·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标注字词读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míng)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读出节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学生齐读课文,读出语气语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重读)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痛惜地语气),骈死/于槽枥之间(痛惜地语气),不以(重读)/千里称也(感慨地语气)。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重读)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谴责地语气,且逐步加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痛惜地语气),安(重读)/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地疑惑)?策之/不(重读)以其道,食之/不(重读)能尽其材,鸣之/而不(重读)能通其意(语气逐步加重),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感慨地语气)呜呼!其/真无马邪?(反问地愤怒)其/真不知马也(轻蔑地讽刺)!小结: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深入地体味文字、可以简单地把握作者情感、可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培养文言语感,同学们课后一定要不断训练,争取做到朗读成诵。设计意图: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朗读是教学的关键,通过具体可行的方法指导训练,在朗读中去体悟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意。环节二·再读课文,积累知识同桌之间互相帮助,结合注释与ppt尝试归纳总结本课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并在课本上做好知识卡片。卡片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只、仅仅。卡片二: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6、(食)之不能尽其材。

古义:食(sì):通“饲”喂养。

今义:食(shí):食物、吃。7、(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卡片三:一词多义: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7、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9、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10、策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11、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12、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用)13、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14、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15、或

或以为死(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16、易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交换)17、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18、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卡片四:一般实词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

称:以...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才美:才能,美貌

见:“见”通“现”,显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样的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握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卡片五: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卡片六: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卡片七:特殊句式1、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小结: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注重积累,还更注重总结归纳,当我们归纳总结了文章的文言知识后,基本上便了解了文章内容。设计意图:归类总结文言知识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把他们记载在专门的笔记本上,时时观看我们会逐步积累,慢慢获得文言语感。环节三·译读课文,尝试翻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知识卡片尝试翻译课文PPT出示文言文翻译指导要求:信、达、雅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方法:对、留、调、换、增、删、对译:对应翻译替换:替换翻译删减:删除省略保留:原词保留增补:成分补充调整:调整语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不能凭借(奔驰)千里著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奔驰)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用马鞭驱赶它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鸣叫却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他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小结:文言文翻译历来为考试的重中之重,它考察的是同学们的文意理解能力、课文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我们一定要加强翻译训练,力求我们的翻译达到“信”“达”“雅”。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指导,我们可以让学生明确文言文翻译原则与要求,文言文的翻译非常考验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掌握了基础的文言知识后,非常有必要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做一个训练。第二课时环节一·品读课文,理解千里马的形象。精读课文,说说千里马的形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识别才能脱颖而出,若是没有伯乐发现赏识,千里马便会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只能像普通马儿一样受辱与仆役之手,骈死在槽枥之间。精读课文,说说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寓意“伯乐”指能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不能识别并任用人才的统治者。细细品读课文,探究文章写作手法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这种方法就叫做“托物寓意”。PPT出示托物寓意知识点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小结:通过品读课文,我们理解了“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自的寓意,通过分析千里马的形象,我们掌握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十分重要,我们不光要掌握还必须会写作。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托物寓意这种写作手法,通过重点分析千里马的形象来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二·诵读课文,体悟作者感情背诵课文,作者将自己比作“千里马”而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围绕着有无千里马的问题展开了论述,感叹世上没有伯乐而使千里马无法发挥自身才能,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小结:通过分析了失去了伯乐的千里马的遭遇,我们感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