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

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宋韵”是继唐代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李泽厚说:“宋代是以‘郁郁乎文哉’

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

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两宋”时期,

“美”不仅体现为艺术审美,也有生活审美。美的“生活”不仅在“别处”,在艺术之中,

而且也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

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一味强调“宋韵”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忽略其

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意趣的一面,尤其是在代指通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时,显然不

够全面。例如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它们也属于“宋韵”的有机构成部分。

②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如都具有

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社会和地域文

化的关系。导致两宋时期“宋韵”文化差异,除却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外,所在地域

文化的差异恐怕是重要因素。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

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

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

之体。”仅就南宋的“宋韵”而言,较之北宋最明显的不同恐怕就是在审美情趣上更

追求精致、细腻和含蓄、内敛,在艺术创作构思方面则有意无意忽略整体而重视

局部、重视细节。绘画上马远被称为"马——角”即为明证,马远与范宽的区别,

不在于绘画技艺方面,而是在画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及气势上。至于文学中的婉约

一派至南宋在审美风格上则更具阴柔意味,甚至走向消极、颓废。

③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

④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面更加

羸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如果说北宋首都所在地汴

京属于中原文化圈,属于内陆文化;则临安显然属于这一文化圈的边缘并有自己

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特点就是“水”文化,也是主情、

尚文的文化。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

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活跃。此外佛教、道教在此传播也更为广

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上至君主大臣下至一般士人,

1

都较多沉溺于山水而又感怀故国,其审美趣味自然多偏于惆怅多情的“浅吟低

唱”,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和秀丽自然风景又强化了这一点。就南宋时期的“宋韵”

而言,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

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产生和都市经济的发展,

也受到通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影响,在追求雅致、精致美学趣味的同时也兼顾了

雅俗共赏,这在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⑤历史充满吊诡,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一直较为羸弱直至走向灭亡的宋

朝,反而在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达到高峰,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

“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如果说中

华民族是一个对“美”有特殊认知和感受力的民族,则正是在宋代,中华民族第一

次在审美观的建构和审美趣味的成熟方面上升到崭新的高度——“韵”这一概念

的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标志。此外,中华民族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建构和提高,也

在两宋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新的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认为,“宋韵”之

所以产生于宋代而非其他朝代,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必然。

⑥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那一个逝去的时代及其美丽却哀

婉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

“宋韵”之所以为“有宋”之“韵”的根本所在,并且把其中那些过于阴柔、消极的成分

剔除,而吸收那些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发扬光大。

(摘编自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

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系统提炼其优

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做

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

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

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

例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

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

两宋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祐之治”,涌现出苏轼、程颍、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

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学术名家群

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等权相

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

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

见“宋韵”全貌。

(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2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标志着

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

B.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政治

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

C.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对传

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

D.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现出

苏轼、程颍、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

B.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说“宋

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

C.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广,文

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

D.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与否

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咏

茶赞茶的作品屡见不鲜,题材丰富多彩。

B.宋代山水画注重人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从这些画作中看去,宋代的

山水风光气象万千,宋人的生活趣味尽收眼底。

C.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

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

D.宋朝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香事已然完全日常化;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

买、禁榷,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

3

4.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请结合材料,对下述现象加以简要评论。(6分)

根据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亮相虎年春晚舞台。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

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

露着诗意与仙气。节目一经播放,各类社交媒体被迅速刷屏,获赞超过3亿。

(~)现代文阅读Il(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①

林斤澜

妈妈:

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可是,越走

近老家,倒越觉得新鲜。这里,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都带有您说

的那股清香味儿。我虽是“北方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儿的人。

妈妈,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希望听到

您的好讯儿。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

原原本本全都告诉给您。

我到了公社。主任问我:回老家来干什么?我说上竹山。不想他“嗤”地一乐,什

么也不言语。我脑子里立刻挂上一个问号: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们一个天上、

一个地下呢?妈妈,那些老人家倒是都还记得您的模样儿。见了我,抢着拉我到

家里做客,竹子②长竹子短地问个没完,真跟一盆火似的。

公社在街上,就是您常说的九节街。有楼的、没楼的木头房子,挤得不漏缝儿了,

中间是一条竹竿般细长的街道。不多几步,不是一个石头牌坊,就是一个砖砌的

门楼,好像竹竿上的一个个节。站在街上抬头一看:迎面是山,山上是齐簇簇的

竹林。九节街呀,一节一节都映着青绿,青的山,绿的竹;一节一节都听见淙淙

的流水声。要不是您早告诉过我那声音的来由,我准会当作小溪满街跑了。

青青竹色,淙淙水声,在您的记忆里,九节街是一首诗。在我看来,诗许是诗,

不过还要慢慢体会。

4

溪当然是有的。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桥,有一个个

石头墩子。我早知道:这叫“丁步”。哪怕淘气的溪水扑上墩子,翻着跟斗,哪怕

挑着两座山似的柴草,人们还是一步步踩着它走过溪去,跟走平地一样。

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非常可能:小溪瞧出了“老杆”模样。起先,龊牙咧嘴地

逗我,走到中间长劲了,往我脚脖子上缠,还推我的脚丫呢!妈妈,这时,我听

见多少年前,你预先存在我耳朵里的话了:“管它做什么?你走你的。”

我走我的。过了小溪,我上了山坡。不知不觉间,身边全是竹子了。忽然,我站

在一个山谷中间了。

这山谷,真像一口尖底铁锅:团团转转,锅沿锅底,严严密密长满了绿毛——那

是竹子。刹那间,我感到静得出奇。左右一看,一个人也没有,不是还有一个我

吗?可这个我,也像成了绿毛毛中间的一个影子。我脚边,有烧焦了的竹枝,还

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青烟做了个表情,表示刚刚还有人在这里待过,热了热吃

的喝的。这里并不是人迹不到的地方,我也就坐了下来。

我看着对面的山梁,那里明亮的阳光,照得竹林仿佛刷了层金。那阳光,一动不

动站定了,站在那里做起梦来了。

它做梦,我怎么心慌起来?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情,可又想不清楚。

我的眼睛往下出溜,竹林渐渐绿得翠了,绿得深了,绿得郁郁沉沉了。有黑色的,

不是烟不是雾,在那里盘旋。

它盘旋,我怎么心疼起来?好像裂了缝。是林子裂了缝,还是我裂了缝?反正裂

缝里,盘旋着早已忘记了的生活;是童年?是那“混沌”岁月?是做着妈妈小尾巴

的时候?

那山谷的尖底,那最深最远的一小块地方,却是阳光明亮,清澈如水。仿佛往一

口深井里探看,井底下清清的水里,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另一个自己,在另

一个世界……

一个思想蒙头盖脸,从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钻了出来。我的心陡地扑腾扑腾:

"这地方我来过。”

可是,另一个思想又紧追着上来。

“不可能,不可能!我是北方长大的。”

5

“来过来过,很久很久了,给忘了忘了!”

“不能不能,神经病神经病!”

忽然——

叽啾啾,叽啾啾,叽啾叽啾,啾啾啾……

一声比一声紧急,一声比一声欢快。这是一只鸟,从竹林里仰天箭一般射出来,

直上天空。到了半天空,摊开翅膀,放开嗓子,又是一声声:“叽——啾啾,叽

——啾啾……”

它有使不尽的气力,它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知道,这是叫天子。我敢肯定:在北

方我没听见过。我也敢明确:在我的记忆里,这叫声是熟悉的。

我闭上眼睛,心想:“如果右边山腰,有一条小路呢?……”

我睁大眼睛投向右边:山腰那里,莽苍苍的竹林那里,果真,有一条腰带般的小

路!

我的手脚绵软,大约是扶着竹子站起来的。我走上了那条小路,心想:“如果绕

过一个山坳……如果过了潭,有一座茅屋……”

我跑起来了,跑得不稳,可又跑得很快。好像不是我自己在跑,有谁推着推着,

推着我呀!

果然,顺着小路,来到了坳口,我眼睁睁看见了一座茅屋,毛蓬蓬地蹲在坳里边。

茅屋后身,沿着坡,横着架着劈成两半的竹竿,山泉顺竹竿淙淙地唱着跑着。九

节街上,就是这么淙淙的。

竹竿连着竹竿,顺着连接的竹竿,我看见了一个小伙……

妈妈,我喘着气,差点儿瘫在那儿了!

亲爱的妈妈,您说过我,说话爱夸张。也许,像我这样的女孩子,都会有点言过

其实的毛病?现在我在写信。您要相信:我已经冷静下来了。我说的不是一个梦,

更不是神经出毛病。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

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

妈妈,想当年水潭旁边的小伙,您说得多么离奇呀。要有可能,我还想再听一遍。

6

(有删改)

[注]①本文为书信体小说。②竹子:写信人“我”的妈妈的名字,“我”是她的女

儿竹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回到了南方祖籍——妈妈的老家,这里是当年妈妈参加革命的地方,青

山绿竹,风景如诗,乡民热情、好客。

B.竹山、九节街、木头房子、石头牌坊、丁步等意象组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空间环境,旨在突出当地的闭塞、落后。

C.走丁步,过小溪,上山坡,入山谷,到坳口,“我”一路走走停停,见闻感想

新鲜奇异,写出“我”孩童的幼稚。

D.“我”写信告诉妈妈“我”上竹山赏景寻旧、遇见小伙的见闻感受,但是‘我咱觉

未能充分表达出来,因而感到歉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横线句子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九节街风景,绘色摹声,凸显九节街

的盎然诗意,洋溢着欣悦之情。

B.“毗牙咧嘴”“逗”“缠”“推”等字词,把小溪当作淘气的孩子来写,比拟形象生动,

突出“我”的惊喜之意。

C.文中描写“我”置身山谷中的所见所感,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凸显那“早已忘

记了的生活”给予“我”的影响。

D.“我”在山谷中感到自己脑里有两个思想在争执,这部分对话描写,突出作为

女孩子的“我”好幻想、懵懂无知的特点。

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小说常给读者以“尚奇求异”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

简要分析。(4分)

9.茅盾曾在《读书杂记》中说:“林斤澜有他自己的风格。这风格表现在炼字、

造句上,也表现在结构上。”假如要从“炼字、造句”角度,就《竹》的语言风格写

一篇文学短评,请列出评论提纲。(6分)

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

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

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

‘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

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

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

寡人有郤,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

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甲)

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

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

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

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

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

养卒谢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

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

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

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

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

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8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本义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比喻疏远,隔

绝。

D.谢,文中指告别,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谢媒人”中的“谢”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

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

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

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

士兵设身处地,晓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4分)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4分)

14.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文中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3分)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

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故将军庄

李端

曾将数骑过桑干,遥对单于饬马鞍。

塞北征儿谙用剑,关西宿将许登坛。

田园芜没归耕晚,弓箭开离出猎难。

唯有老身如刻画[注],犹期圣主解衣看。

[注]刻画:三国吴将周泰为救孙权,身受十二创,肤如刻画。孙权亲为解衣探

视,委以重任。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将军年少时率领数骑迎战敌人、直面单于而镇定自若的情景,突出其

英勇豪气。

B.颔联叙将军毕生征战经历,他本是边塞征儿,武艺高强,虽然年老但也期望

能受命出征。

C.颈联写将军年迈体疲、无力开弓、出征困难的窘境,表达他对晚年归隐田园

终老的渴望。

D.本诗紧扣“故”字展开抒写,对仗工整,音律响亮,于沧桑情调中蕴含几分顿

挫之意。

16.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陈情表》中,“,”两句写前后两位地方行政长官都推

荐李密为人才。

10

(2)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手法写小船在江面自由漂荡的两句是“

(3)中国人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唐宋诗词中

很多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月亮,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花瓣中的色素是花儿色彩的来源,其中尤以花青素最负盛名。花青素的最大特点

是颜色可随环境改变。如果环境偏酸性,花青素会让花儿显得红光满面;甲,花

儿便变得蓝幽幽的。假如碱性太强,就是一副蓝黑色的模样,墨菊、黑牡丹就是

典型的例子。乙,还不足以染出花儿的百般姿色。类胡萝卜素、类黄酮、醍类色

素、甜菜色素等齐齐出动,才造就出这世间的(①)。

光靠美色还不够,花儿的气味也很重要。每一朵带香味的花儿都是一座小型的生

化工厂。在这座工厂中,花儿将多种化学物质调和在一起,如单菇、倍半菇、酚、

醇、酮、酯等,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气味,让虫儿们即便在夜间也可以闻风而至。

残酷的竞争下,有些花儿在香味竞赛中败下阵来,只得(②)。A虽然不能“流

芳百世”,B干脆选择“遗臭万年”,C如果想要“勾引”蝴蝶、蛾子、蜜蜂的花儿太

多,D不如吸引不受欢迎的苍蝇、甲虫这些“逐臭之徒”的到来。于是巨魔芋、大

王花干脆散发腐肉的气味。反正终极目的是引来虫儿授粉,至于是什么虫,并不

重要。

说到授粉这个活计,最在行的是工蜂。很难想象,若是没有大规模作业的蜜蜂,

将有多少花儿丧失繁育后代的机会。可怕的是,上述疑虑正在变成现实。有科学

家发现有些蜂巢里的成熟工蜂突然人间蒸发,使得整个蜂巢陷入瘫痪。这种现象

被称为“蜂群崩溃综合征”。蜂群崩溃综合征可能是农药滥用引发的恶果,可能是

寄生虫横行带来的灾难,也可能是蜜蜂营养不良所致……时至今日答案始终

(③)。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

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1

(二)语言文字运用Il(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

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

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坐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

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

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

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

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

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

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

来多舌。

21.文中加点的“移”“锈”分别换用为“飞”“立”,为什么表达效果不如原文好?请简

要分析。(6分)

2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博士,因才学优异而任鲁国宰相。他很喜欢吃鱼。国内

不断有人给公仪休送鱼,公仪休不受,他的学生劝说道:“老师爱吃鱼,却又不

受鱼,这是为什么?”公仪休答道:“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要这鱼。如果接受

了这鱼,那么,就会因受贿而被罢免宰相之职,到那时,我虽然还爱吃鱼,却再

也不能满足这一嗜好了。现在不接受这鱼,就不至于被罢免宰相职务,就能永远

地、经常地吃到鱼了。”他还说:“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依赖别人相助,

还不如自己帮助自己。”

12

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总有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会触发我们的联想和思考。对

上述公仪休的故事,你有怎样的认识与评价?请写一篇发言稿,参与班级组织的

“感先贤智慧,促德行修养”专题讨论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

评价的能力。C项歪曲原文逻辑关系。根据材料一第④自然段中所述,“不仅较

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

的承继也更加突出”,这两个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2.A【解析】本题考查比较两个材料并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的逻辑做出评价

和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A项中“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

精细、内敛、阴柔”这一解说不正确,应是论证“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两宋“宋

韵”差异的影响。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的能

力。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

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而A、B、C三项分别列述的宋代茶事、宋代山

水画、宋人诗词都仅论及优点,而未涉及弊端,不符合材料二论旨内涵的一分为

二、辩证分析的思维观;D项举宋代香事之例,既肯定其“鼎盛”“完全日常化”等

长处,又指出朝廷采取专制手段“坐收其利”(实则是对国民财富的变相掠夺)这

一弊端,符合客观分析、理性评价的原则,因此D项为最佳选项。

4.①全面理解“宋韵”文化的特点:艺术与生活的统一、雅与俗兼具。②深入认

识“宋韵”的代际差异与共性:北宋与南宋的“宋韵”各具特点又有相承沿袭的共性。

③深入探究“宋韵”文化形成的内外原因:外部佛道等文化的影响,内部各自特定

地域文化圈的浸润。④要辩证看待“宋韵”文化的雅俗、刚柔,理性分析其长短、

利弊。(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多个文本信息并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题干

从“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角度来设问,解答“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这一问题,

可从两则材料入手筛选信息,并加以重组、整合、概括。材料一着重从“宋韵”文

化的内容、代际异同、形成的内外原因等角度展开阐述,材料二侧重从如何客观

分析、理性评价“宋韵”文化内容之精华与糟粕的角度来论析。通读两则材料,逐

一归纳出有关正确对待“宋韵”文化的要点即可。

5.①《千里江山图》可谓“宋韵”典范之作,雅俗兼具,它蕴含着当时的审美格

调。②将具有“宋韵”特色的山水画改编为舞蹈诗剧,通俗易懂,是富有影响力和

13

感召力的表达。③传承、弘扬“宋韵”文化,贵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有创

意的当代表达,以便更好传承、弘扬“宋韵”文化。(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文本中提供的观点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

力。题干给出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改编为舞蹈诗剧在春晚舞台上亮相这一

时闻现象,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之加以讲评。解答此题,可以从北宋青绿山水画

《千里江山图》的画面内容(可从舞蹈诗剧内容推断得知),指出其不离世俗味

又超越世俗味的特点,或说“雅俗兼具”的特色,呈现了当时的审美格调;进而指

出将《千里江山图》改编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好处;再从如何传承、弘扬

“宋韵”文化的角度,指出“有创意的当代表达”“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必要性。

6.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人物、情节、结构等相关内容的能力。B

项“旨在突出当地的闭塞、落后”这一理解属于过度解读,从上下文语境来看,并

无突出当地闭塞、落后之意。C项"写出‘我'孩童的幼稚”这一理解不当,应是表现

“我”回到南方老家爬上心心念念的竹山而产生的兴奋、欣悦之情。D项“因而感到

歉疚”这一分析,缺乏充分依据,属于过度解读。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景物描写、修辞技巧、人物描写艺术等方面的

能力。D项分析鉴赏不正确。不是“对话描写”,而是“我”的心理描写;也不是为

了突出作为女孩子的“我”的好幻想、懵懂无知,而是呼应上文,强调‘早已忘记了

的生活”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记,同时也为下文伏笔,即篇末的“是从小您给我说

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

8.①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幽深奇峭的意境。青山绿竹、淙淙流水、阳光明亮,

突出竹山清幽深邃;叫天子欢鸣,反衬竹山幽静;“我”在竹山中走仿佛被谁推着

跑:这样写给读者以曲径通幽、如入奇境之感。②人物心理刻画,着眼奇异幻觉

的描写。置身翠竹环绕的山谷中,“我”感觉阳光在做梦,看见有黑色东西在“盘旋”,

恍惚间林子或“我”裂了缝,闪现出过往的生活。这些心理描写富有梦幻色彩。③

情节设计与众不同。没有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而是根据主人公思想发

展的脉络,一步步推进情节发展。④形式新颖。小说以书信体的形式,将回乡的

所见所闻讲述给她的妈妈,展现当地当前的生活,新颖别致。(每点2分,答出

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表现特色的能力。题干引述相关评论指出林斤澜

小说具有“尚奇求异”的审美情趣,要求考生结合本文内容加以分析。从本文看,

"尚奇求异”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描写讲究意境的“幽深奇峭”与人物心理刻画凸显

奇异幻觉,以及情节设计与众不同与小说形式新颖别致这几个方面。考生回答时

须先列述要点,再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①多用叠词,状物细腻,特征鲜明,增强语言韵律感。②多用短句、散句,

参差错落,简洁明了,活泼灵动,富有节奏感。③穿插整句,或对称,或反复,

或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④多用口语,点缀方言词,平易浅显,

有乡土气息。(每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

14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论作品语言表达艺术与风格的能力。题干引用茅盾对

林斤澜小说风格的评论,并设定了文学短评写作的情境,要求考生从“炼字、造

句”角度评析《竹》的语言风格。解答此题,可从字词选用与句式选用两方面切

入。通观全文,其语言特色(从炼字、造句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多用叠词,多用

短句、散句,穿插整句(对称、排比句),多用口语词,点缀方言词(如“齐簇

簇,,“丁步,,“毛蓬蓬,,等)诸方面。题干要求列出评论提纲,应采用分论点式表述该

文炼字、造句的特点及其作用。

10.BEG【解析】本题考查借助已有的文言知识和语感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

言文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

长久,万世之计。

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

识的能力。《孔雀东南飞并序》啊母谢媒人”中的“谢”意为“推辞,拒绝”,与文中

"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中的“谢”含义不同。

12.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说法不正确,原文的意思是伍子胥等人防患未然,不被重用,而烛之武是除

患的,被重用,所以出谋划策的人大多倾向于除患。

13.(1)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

谊呢?

(2)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

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计”意

为“打算”;“遇”意为“对”;“意”意为“情谊”。第(2)小题的关键点:“左提右挈”意

为“相互支持”;“直义”意为“正义”;“责”意为“讨伐”。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

分。

14.乙。(1分)这段材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

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2分)(意思答

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甲处,后文与上文衔接紧密,文字不

能放在甲处;丙处,前文是以胡人、越人为喻,后文是得出的结论,文字不能放

在丙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15

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途经魏国时,见

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比救灾要容易得多。历史上

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谈的谋略却受到君王的

赏识。所以出谋划策的人都致力于除患的方法,而没有(致力于)防患未然的人。

如今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几句话。您如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

去吴国讨伐齐国,是因为齐国闹饥荒,可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

就趁吴国疲惫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霸一方。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他们

闹饥荒,讨伐燕国未必能获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

这是让弱赵处在当年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如今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利地位

啊。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楚国的使者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

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燕王就派人责备乐毅,又婉转地说:“将军

误听别人的话,对我有了意见,抛弃燕国去了赵国。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

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有人献书给燕昭王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

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认为臣

事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为什么弱国联合而不能团结一致,

这是臣下为靖山以东各诸侯感到忧虑的事。(比目鱼,不能互相配合就不能游动,

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如今靖山以东各弱国联合却不能步

调一致,这就看出靖山以东六国人的才智赶不上比目鱼。)胡人和越国人言语不

相通,思想观念也不同,可是他们却能同舟共济,彼此互助有如一个人。如今嵋

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不能互

相救助像一个整体,智慧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了。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

燕国果然出兵向南和韩、魏、赵三国结为军事同盟。

材料二:

赵地爆发混乱,武臣、张耳、陈余控制了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封张耳为丞相,

封陈余为将军。赵王武臣在微服出巡时,被燕国的军队俘获,燕国把他囚禁起来,

想要三分之一的赵地,才释放赵王。张耳、陈余为这件事非常忧虑。赵军中有一

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我要替丞相和将军游说燕王,和赵王

一同乘车回来。”于是他沐浴后去见张耳、陈余,张耳、陈余派他出行。见了燕

王。杂役兵问:“您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样的人吗?”燕王说:“贤明的人。”杂

役兵继续问:“您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燕王回答说:“想要救他们的赵王。”

赵国杂役兵笑着说:“大王您还是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打算。这两个人名义上是为

了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军杀死他,这两个人就可以平分赵地自立为王。以一

个赵国的力量尚且轻视燕国,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

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燕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释放

了赵王,杂役兵驾着车子载着赵王回到了赵国,又立为赵王。

16

15.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等的

能力。C项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颈联是诗人感叹自己还乡已年老,无力耕田,

衣食无着。开离,指弓箭久置不用而开裂离散。

16.①尾联用典。化用了三国吴将周泰为救主而身受重创,而后孙权亲为解衣

探视委以重任的典故。(2分)②诗人借此表达了归田之后唯余满身创伤的沧桑

无奈之感,(2分)③同时表达了虽身处窘境,仍忠于朝廷,渴望得到明君重用

的期待。(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表现手法与思想情感内涵的能力。题干着眼

于尾联,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设问,考生可以借助注释中对“刻画”一词的

由来的解释,来分析该联用典手法,解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唯有……犹……”这

上下两句字面上是用典、类比,表达了诗人忠于君主、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愿,而

联系全诗所述将军年轻时叱咤疆场与年老时却衣食无着的遭遇,又传达了诗人沧

桑无奈之感。

17.(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示例一: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示例二: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示例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

错误等,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的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