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材史传类文本复习_第1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材史传类文本复习_第2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材史传类文本复习_第3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材史传类文本复习_第4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材史传类文本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史传类文本复习

以教材为依托,分文体复习文言文,梳理课内文本文体特征、文化意蕴等,特别

要重视历史散文的梳理、归纳。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特别重视跟课内文本相关联的

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单篇碎片化的文言知识、文言现象梳理,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

能力的形成。

(一)烛之武退秦师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不于禁()也。晋军()函陵,秦军

氾(fdn)南。

2佚(yi)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

之七()也,纱()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电口()。”公曰:“吾不能早用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件()之。

3夜罐(zhui)()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朝()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枣()以烦热事()。越国以鄙还(),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

以隋()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本道丰(),什李()之

往来,苦募字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蝎()矣,许君焦、瑕,朝

济()而夕喙眼()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停

()其西封,若不网(qu@)()秦,将毫()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dng)孙、杨孙戍之,乃还。

4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未人()之力不及此。H()人之力而

股()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期(zhi)();以期易擎(),不匹

()。春外还也。()”亦去之。

[字词疏通]给加点字词注释

[大意概括]

1.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层:投之以诚,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

机。

第二层:说之以理,亡郑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无利,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不

智。

第三层:诱之以利,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

主,对秦“亦无所害”,存郑对秦国无害而有益。

第四层:附之以据,晋不可信,历史上晋就有背叛前科,秦晋联盟不可靠。“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

第五层:申之以患,“夫晋,何厌之有?”未来晋国还将威胁秦国安危,影响秦的称霸。

推测未来,极言晋贪得无厌,毁其盟约;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离间双方。

2.烛之武退秦师采取的语言技巧。

①善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国着想。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

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动之以“利”,晓之以理,使趋利而来的秦师不仅“退”,而且“与郑

人盟”。

②善于利用矛盾。先对方之忧而忧:晋人无信一一使秦伯深思;晋人无厌一一预言晋国

贪得无厌,日后必进犯秦国,使秦伯存有戒心,改变主意。

③讲究语言艺术。烛之武先以退为进,开门见山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

郑国人的烛之武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

从而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烛之武明里为秦,暗则为郑,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3.烛之武的形象。

①志士。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②勇士。烛之武“夜缱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③辩士。烛之武不卑不亢,委婉曲折,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

[文体特征]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述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勇担

重任,游说秦穆公,拆散秦、晋两国的联合,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就记事而言,以时为

经,一波三折,就写人而言,对话精彩,形象鲜明。

(1)叙事简明扼要,脉络清晰

文言叙事用词更加精准,理解词语的过程就是品读情感的过程,文章内容简洁有力。按

照顺序展开叙述,情节脉络清晰明了,不但没有陷入“流水账”式的记录,反而通过第三人

称和第一人称的巧妙转换,增添了文章的吸引力,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2)情节一波三折,详略有序

文章详细描写烛之武的语言,晋侯郑伯次之,佚之狐又次之。从中不难发现烛之武作为

故事主人公的重要地位,甚至其余人物的语言,都可以作为补充,进一步丰富立体烛之武的

人物形象。

文章对于烛之武由郑至秦的过程、秦伯的反应等内容描写惜墨如金,留给读者丰富的想

象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文学文化链接]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

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等人的意见,

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这就是

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

立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

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

“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

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

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告,

对重耳无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

-o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

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

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

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

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文化意蕴]

在惜墨如金的优秀史家眼里,简笔是一种常用的创作手段,简而不陋、简而不凡是其基

本原则。例如,首段第一句话:“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句话

简要说明晋秦伐郑的原因。晋伐郑,是晋公子重耳(即文中的晋侯)逃亡之时在郑国没有得

到礼遇,心有嫌怨所致,故曰"以其无礼于晋”。可是,矛盾明明在于晋郑两国,况且,也

没有特别重大的矛盾。晋伐郑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真实目的是要吞并郑。那么,秦为何

参与其中?郑是微末小国,夹在晋楚两国之间,“且贰于楚也”一句表明,此时郑弃晋而倒

向楚,楚是郑的“后台老板”。倘若晋伐郑,楚一定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凭一己之力难以战

胜郑楚两国,晋很明智地请秦来助阵。秦出于对“一杯羹”的贪婪,自然就出兵了。这样,

慑于晋秦两国的威力,楚也不敢轻易出手助郑了。可见,秦是被晋拉来做帮凶的。因此,在

叙述上是“晋侯、秦伯围郑”而不是“秦伯、晋侯围郑”,晋侯、秦伯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

是不一样的。这也为后文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埋下伏笔。

(二)鸿门宴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

手(wd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耳目()

飨(xi^9)()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

在霸上。范增说(shui)()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

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朱()!”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丛()

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

()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读()。”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锻(z

ou)^()说我日:,妲()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

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m(ddng)()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

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

春政()?"张良曰:“秦时与臣源(),项伯杀人,臣酒()之。今事有急,

故幸()来告良。”沛公日:“孰与()君少长?”良日:“长于臣。”沛公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兀”张良出,攀(yd。)()项伯。项伯即入见沛

公。沛公奉厄(zhi)()酒为寿,约为嫡阳(),日:“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箪()

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您()伯具言臣之不敢值辞()也。”项伯许诺,谓

沛公曰:“旦日不可不事()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

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3沛公旦日丛()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向力()

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

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郃()。”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

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

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教(shub)()目()项王,举所佩玉玦(ju6)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日: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襄藏()沛公,庄不得击。

4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d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

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俞()。”哙即带剑拥盾入军

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谈唯()西向立,瞋(ch

e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i)尽裂。项王按剑而跟(ji)曰:“客何为者?”张良日:“沛公

之参乘(sh©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一一赐之卮酒。”则与叶厄()酒。哙拜

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薄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

肩上,拔剑切而国(ddm)()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日:“臣死且不避,卮

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

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

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幸秦之续()耳。朝()为大王不取

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5沛公己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

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ti)(),我为鱼肉,何辞为

(wei)()?”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蝶()?"S:“我持白

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日:“谨谐

(兀”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

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屹11。

阳州彳了()。沛公谓张良日:“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廖(du6)()我至

军中,公乃入。”

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和(shdo)(),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日:

“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

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厚()而破之,曰:“唉!军子()不足与谋!夺

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屋()今为之虏矣!”

[字词疏通]给加点字词注释

[大意概括]

宴前:无伤告密、项伯夜访、张良议事

宴中:刘邦谢罪、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宴后:刘邦逃席、张良留谢、范增怒骂、项羽受璧、刘邦锄奸

[文体特征]

第一点,它善于在矛盾开展中描绘人物。通过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以突现人,使之为形

象塑造服务。人物形象获得高度的鲜明与统一,因之具备典型性。

第二点,本文善于把巨大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细节描写相结合,善于把生动的场面叙写

与细节描绘相结合。在对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叙写当中,完成其惊奇的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第三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与人物对比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①刘邦的诡调狡诈、能说善辩、知人善任,就是通过他争取项伯、说服项羽,以及遇事

和张良、樊哙商量,一再征询他们“为之奈何”这些行动和言语来表现的。②项羽的有勇无

谋、刚愎自用,则是通过他许诺项伯、轻信刘邦、断送曹无饬、不睬范增等情节显示出来的。

他的性格与刘邦相映生辉。③张良的恭谨多谋、范增的多谋偏激,也都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

斗争中,通过他们的行动和言语,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第四点,作品结构严谨,在处理材料上做到了繁简精当。

樊哙闯宴作者写了“闯营”、“披帷”、“瞋目”、“饮酒”、“斥项羽”等一系列行

动和语言,不惜笔墨地进行叙述,使结构极为严谨。再如,“简”,写刘邦杀曹无饬就只一

句话,一笔带过。又如“省”,作者写张良俱告沛公的内容,就写得很省略,但又把事情说

清楚了。又如:“复”,反复的语言就很多了。与双方矛盾斗争有关的情节就大笔挥洒,尽

力叙述。这样一来,该“繁”则“繁”,该“简”则“简”,该“省”则“省”,而该“反

复”的反复,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多变。

[文学文化链接]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对项羽这位英雄选择自刎的批判和惋惜之情,提升到了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高

度。告诫世人:一时的胜败算不了什么,总结失败教训,从头再来,未来可期。

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通过范增、韩信两位名臣的政治遭遇深刻揭示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尾联自问自答,以宋玉为屈原作招魂暗喻自己对项羽评判。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全诗在字面上只是对千年前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对时事沉痛悲愤的谴责之情

却溢于言表。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文化意蕴]

《鸿门宴》记述了楚汉争霸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会面,叙事详备而扣人心弦,不仅备述这

次宴会的前因,更精细描写宴会上各人的表现,使其跃然纸上,很好地体现了《史记》“无

韵之《离骚》”的特点。相比于叙事简洁的《左传》,《史记》(特别是其中的本纪、世家、

列传)内容更为丰富,细节更多,且司马迁的意图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报任安书》),并不像《左传》作者那样围绕着某一固定的价值观展开历史叙事。就

史传阅读而言,历史记述越详尽,越全面客观地反映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其中可供细细玩

味的“妙处”就越多,可供评析人物的“素材”就越多,可以悬想假设的“断点”就越多,

可以反思质疑的“疑点”也就越多。因此,除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赏析外,对《鸿门宴》的

思辨性阅读不妨从上述四个角度人手。

(三)屈原列传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同里有(),明于治乱,姻()

f()辞令。△()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号()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2上官大夫与之回到(),争宠而心当()其能。怀王使屈原道为()宪令,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困()谡()之日:“王

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便()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

疏屈平。

3屈平称()王听之不眠()也,谡谄()之蔽明()也邪曲之

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用()忧也。夫天者,

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回()之,可谓名()

矣。信耐()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

风》好色而不浮(),《小雅》怨讲()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

帝善,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利()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

如()。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

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

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不()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屈原第()绡(兀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丛()亲,惠王审()之。乃

令张仪年()去()秦,厚市()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雄

()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箪()齐,便()

使如()秦受地。张仪正()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

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句,遂取楚

之汉中地。怀王乃香()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

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

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星即()屈原既疏,不复在位,

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6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7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奉他()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

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

归葬。

8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笞()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

平既嫁()之,里()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半()君之一悟,俗之

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蒙()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不()以自为,举货()

以()自住()。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

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令尹子兰,呆挫堆即(),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

也。

9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军()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迂()之。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自()憔悴,形容()枯槁。渔名

()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加()我

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号以()处()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

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醵?何故怀

),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A

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蟾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

遂自沉汨罗以()死。

11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如(被)

称。然皆皆()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用()

灭。……

12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道()长沙,过

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基营()游诸侯,

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鸟赋》,回()死生,等()去就,又蓼然()自失

矣。”

[字词疏通]给加点字词注释

[大意概括]

屈原的一生,可概括为四个阶段:

一、“王甚任之”阶段。(第1段)

屈原出身贵族,担任楚怀王左徒,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内图议国事发

布政令,在外接待宾客外交诸侯,都能应付裕如,展现出超强的才干,因而深受楚王信任。这里

既凸显其才华,也为下文张本。

二、“王怒而疏”阶段。(第2—7段)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屈原怀瑾握瑜,锋芒毕露、终遭嫉恨。

文章第2段所举上官大夫也许只是“众女”之一,其人欲夺草稿而屈原不与,也仅是正

直与奸佞斗争的一个事例,但群小的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终于蛊惑了楚王,使得楚王“怒而

疏屈平”,此后又被黜,罢免了左徒一职,远离了政治权力的中心。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

以事其君”,却因“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因而“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

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内心“忧愁幽思”,于是创作了《离骚》,表白自己高

洁的志向,发泄内心的郁结与苦闷。

文章第4—7段,叙述了楚国在屈原被黜之后,为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侵凌,日削月害内外

交困的情形。先是怀王惑于群小,为张仪利诱,背信弃义,与齐国绝交,导致外无强援。接着,

怀王盛怒,“大兴师伐秦”,兵败,失去汉中之地;又“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为魏偷袭,

陷于“大困”;“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这中间,又内惑于宠臣靳尚、宠姬郑袖,放走张

仪。最终,怀王听信子兰,入武关与秦昭王会,却被扣留在秦,三年后客死异国。

三、“放流”阶段。(第8段)

怀王为秦所困,楚人立太子为王,是为顷襄王,以子兰为令尹。这个谗邪的小人当政,屈原

自然不容于朝,不久就被“放流”在外。

屈原再未被任用。

四、“王怒而迁”阶段。(第9、10段)

屈原“放流”后,也许曾被顷襄王召回,但很快再次被迁逐(也许并未被召回,而是从江

北迁逐至江南)。至于原因,显然是屈原再次触怒了子兰,于是子兰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

前诋毁屈原,于是“王怒而迁之”。

经历两次放逐的屈原,此时已是心灰意冷,开始放浪形骸,原先高冠博带、风姿瑰玮的三

闾大夫,披头散发,“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江边的一位渔父(可能是位隐士,也可能是屈原

作品中虚拟的人物,类似于《赤壁赋》主客问答的形式)与其有一番对话。第一轮对话,交代

了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一一“举世混浊”“众人皆醉”,而“我独清”“独醒”。这是时代的

悲剧,有时也是人性的悲剧。第二轮对话,以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指出屈原正道直行的人生

选择,凸显其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面对“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现实,要么放弃理

想,随波逐流,与众人同流合污,失去的是理想,收获的却是实利;而坚守理想,保持自身高洁

品性,不受尘世“温蟾”的玷辱,怀瑾握瑜,清洁其身,失去的是利益甚至生命,收获的则是可

“与日月争光”的崇高。屈原选择了后者,表达“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也不会与众人

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随之写下生命的绝唱《九章•怀沙》,再次表露心迹,希望以自己之死

警醒世人,”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这一段取材于屈原的《渔父》,几乎照搬,既是屈

原自述其志,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赞美和礼敬。

第11段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包括文学和政治两方面。

屈原自沉之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创作辞赋,祖述其“从

容辞令”;但遗憾的是,无人继承他的高洁志向、政治主张,无人敢于直言劝谏,自然也无人能

挽狂澜于既倒。因而,楚国日益没落,日削月害(数十年后,终于为秦所灭。屈原的自沉,竟唱

出了强楚的挽歌。文章将屈原的生死与楚国的存亡对照来写,凸显出屈原之于楚国的价值和

意义。

第12段为篇末总评,蕴含浓厚情感。

从前两句可见这篇传记的资料来源,一是屈原的作品,二是实地探访。太史公自述读其文,

则“悲其志”;观其“所自沉渊”,则“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悲悯、哀叹、仰慕、赞

颂,各种崇高情感一时涌上心头。但与一般读者不同,太史公既是“悲其志”,又有自伤其身,

跨越时空与屈原遥相接应,共振共鸣的复杂情感掺杂其中。

[文体特征]:

1.选材典型;2.叙行录言;3.春秋笔法;4.见微知著。

文章结构:线性叙事(纺锤结构,即头尾细,中间粗);几组关系(籍贯与家业、事迹与功业、影

响与传承、评价与论说)

开篇一一主要是简单介绍传主基本信息:①姓名、字号、籍贯;②学识、性情;③举荐或举功

名情况;④最初任职情况等;⑤特殊才能。

主体一一主要记载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多以时间为顺序展开记述,以品

行为核心决定取舍,以任职与官衔为行文标志,以事迹片段为表意载体。

结尾一一交代传主:①官位所至;②朝野名望;③“盖棺论定”;④卒年赐谥等。

叙事特点:古代人物传记最经典的写法是横铺直叙。

横铺,即指将传主某个人生阶段的主要事件铺开来叙写。

直叙,即指按照时间自幼而老将传主生平贯串起来写。

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纵有线,横有面,纵横、点面相结合,可以使传主的人生轨迹和所历重

大事件清晰明了。

[文学文化链接]:

司马迁谈屈原: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

《报任安书》)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i),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

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楚国王族的同姓。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司马迁创作《史记》,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发表议论,一是篇前序论,二是

[文化意蕴]:篇后赞论,三是篇中夹叙夹议。《屈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文字即篇

后赞论。在历史撰述中暗寓褒贬,古己有之,如《左传》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表达对历史

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太史公曰”一类的论赞文字,则是司马迁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全新创

造,或点明作传意图,或说明材料来源,或补充叙述,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情感,不拘一格,灵活

多样。

《屈原列传》“传”“评”结合,或寓评于叙,或夹叙夹评,或篇末总评。比如:寓评于叙,见

上文对第10段和第11段的评述;夹叙夹评主要是第3段和第7段;篇末总评则是第12段的

论赞语。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

的情感,也会对人物做出评价。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理解其人生境遇,分析其成败得失。

优秀的史传文学,往往围绕历史人物,选取恰切的历史事实,既叙写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

精神世界,同时将史家对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的态度蕴含其中。

(四)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洒()偻,居然()伏行,有秀()橐驼者,政

()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自()当。”困()

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日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K()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

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更()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

<()-他植者虽寒便()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半()也,能顺木之木(),

以草()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车()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氧

()欲密。既然目(),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时()也若子,其

S()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毒()其长而已,非有

能刨羊()之也;不抑耗其第()而已,非有能早()而蕾()

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着()不过焉则不及。草()

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昼(),忧之太勤。耳()视而骞()抚,已去而复

顾。甚者,小()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目()以

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

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皆人春()好烦()其令,若甚性()焉,而卒

以牺()。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助()尔植,督尔获,早缄晅()

绪,早织而缕,宇()而幼孩,逐()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

人稷承等()以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董()吾生(生

息)而安()吾性耶?故痼()且圆()。若呈(),则与吾业者募

()亦有关()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

官戒也。

[字词疏通]给加点字词注释

[大意概括]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郭橐驼的简单情况。橐驼种树成功之道在于顺应树木自

然生长的天性,而他自身却在生理上遭受了摧残,不能顺应天性自然发展,把橐驼的外形写

成这样,对后文深化“顺民之天以致其性”的思想大有裨益。

写橐驼种树的高超技术,用了三句话,先侧写一句:“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皆争迎取养;再正面写一句:“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再用

一句话反衬:“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这就更让人产生疑问了:这是为什么?自

然过渡到了下文。

第二部分(自然3段)写郭橐驼种树的成功经验。这部分和第三部分都采用了对话形式。

“有问之”和“问者日”里的“问者”应该是同一个虚拟人物,实际上是作者自己。作者用

答问的方式叫橐驼说话,便于让他做自己的喉舌。橐驼的答话从自己成功的经验和“他植者”

失败的原因正反两层意思来说。

第三部分(4自然段)揭露地方官烦令扰民的情况。问者提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可乎?”把种树和治民联系在一起。种树和治民本来是互不相干的,橐驼不是官场中人,叫

他谈官场中的事,岂不为难了他?然而上文己经把种树成败的关键归结为能否做到“顺木之

天以致其性”,所以本段开头的发问中,暗示种树的道理可以用之于治民,并不显得突兀,

反倒顺理成章。

第四部分(5自然段)揭示全文主旨,说明写作缘由。“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两句概

括了整篇文章,一、二部分写种树是为了映照下文写吏治,第三部分写吏治是全文重点。写

种树是宾,写吏治是主,宾显而主隐。问养树为什么能得到养人术?作者从种树的道理中升

华出哲理来,它所包含的范围不限于种树。作者在文章中写吏治只写了扰民的一面,没有正

面写出理想的吏治局面,但从写种树的正反经验中,可以领悟到应该顺应民心民俗的道理。

作者不把话说尽,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余地。

[文体特征]

这篇文章章法严谨,起承转合运笔自然。开始写郭橐驼的得名和职业特长,是“起”;

接着写郭橐驼的种树之理,是“承”;由种树之理进而写为官之理,是“转”;最后点明题

旨,是“合”。剪裁详略得当,脉络前后照应、贯通。

本文在说理上主要采用“类比”的手法。如他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

致其性”类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

生息;用“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

透了种树的道理,也说透了治民的道理。他又兼用直接对比的手法,如拿郭橐驼种树与“他

植者”种树多方加以比较,既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利与弊剖白得十分清楚,也借此映衬、

呼应了“类比”所要实现的说理目的。这些都是本文独到的地方。

[文学文化链接]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

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田园山水诗)。

是“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

巩)之一。有《柳河东集》。

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

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

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

寓言:《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螟蜥传》、《黑

说》等;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钻金母潭记》、《钻金母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

或写出,叫作避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

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

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句,句中的“人”即“民”,乃因避李

世民讳而改。类似的,柳宗元的另一篇文章《捕蛇者说》中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句,

句中“人”亦即“民”,同样是因避李世民讳而改。

[文化意蕴]

本文是带有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人物传记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

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

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言的。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

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

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

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

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

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

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

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

(五)苏武传

1武,字子卿。少以()父住(),兄弟并为郎。邳()迁至移中厩监。时

汉连伐朝(),数避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o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o天汉元年,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日:“汉

天子我又人()彳了()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H()厚赂单于,答()

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俣(),既至

匈奴,置币遇()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维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绥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

王俱降汉,后随泥野侯尊()胡中,及卫律所净()降者,阳()相与

谋劫单于母阕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不()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率()蒙()

其赏赐。”张胜许之,以更物()与常。

3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阈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界:(),其一人夜亡(),

,()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维王等皆死,虞常生存()o单于使卫律迨()

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不()语武。武日:“事如()止匕,此必巨

()我,如()犯乃死,M()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可()

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詈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

之。”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蒋()。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

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燃火,覆武其上,阳()

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m()归营。单于壮()其节,

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5武益愈,单于便()便()晓武,会玲()虞常,欲困()此时降

()武。刽()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m()相半()。”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秋()之,武不动。律曰:“苏君,

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

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售()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困()

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日:“汝为人臣子,

不顾恩义,呼()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

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芳()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

从我始矣。”

6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阴()武置大窖中,

箪()不饮食。天用()雪。武卧啮雪,与班()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班(),轼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

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縻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林()

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野王弋射海上。武能吧()

纺缴,集()弓弩,於革千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

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7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

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如()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

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

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

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

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

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日:“武父子。()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

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镌,诚甘乐

()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

言!”

8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章()听陵言!”武曰:“自分()己死久矣!

王必欲修()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

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国()泣下沾泠(),与武农()

去。...

9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县()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

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牛()单于。单于视左右

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10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政(),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