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隔震技术应用导则正文_第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隔震技术应用导则正文_第2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隔震技术应用导则正文_第3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隔震技术应用导则正文_第4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隔震技术应用导则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隔震技术应用导那么

目录1总那么2术语3隔震设计根本规定3.1一般规定3.2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规那么性3.3地基及根底3.4隔震层部位3.5隔震装置3.6楼盖结构3.7试验和观测4地震作用与计算分析4.1一般规定4.2隔震结构动力分析计算5隔震层部件的技术性能5.1一般规定5.2隔震支座性能要求5.3隔震支座试验及检测要求5.4隔震支座连接构造设计5.5黏滞阻尼器性能及检测要求、连接构造6多高层混凝土结构隔震设计6.1一般规定6.2隔震层设计6.3上部结构设计6.4下部结构及根底设计6.5多层框架结构简化计算7砌体房屋隔震设计7.1一般规定7.2砌体房屋隔震计算要点7.3砌体结构的隔震措施8隔震技术加固设计8.1一般规定8.2地震作用8.3隔震层设计8.4上部结构计算及校核8.5下部结构、根底设计及校核8.6构造要求与施工工艺附录A各级政府推进减隔震技术的文件附录B现行相关标准、规程、图集

1总那么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工程结构中设置隔震层以阻隔地震能量的传递、减少结构地震反响、减轻结构地震破坏的新型结构减震技术。为了深入贯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假设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建厅关于加快自治区减隔震技术应用的通知》〔新建抗[2014]2号文件〕,促进隔震技术合理应用,加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隔震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确保隔震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各方主体〔建设、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物业管理等〕质量和责任行为,加强从业人员和单位执行国家及我区相关技术规程的标准性,制定本导那么。本导那么适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隔震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质量监督。本导那么未包括的建筑隔震工程施工、验收、维护等局部内容详见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JGJ360-2015〕。隔震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等单位和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隔〔减〕震装置的质量要求,应严格执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假设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建厅关于加快自治区减隔震技术应用的通知》〔新建抗[2014]2号文件〕中的相关规定。隔震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未取得规定部门审查合格书,不得用于施工,严禁边设计、边施工。建筑隔震设计,除应符合本导那么要求,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当本导那么中内容与后期公布的国家或自治区标准、规程等标准中的内容相抵触时,按后期标准的规定执行。

2术语隔震结构在建筑物中设置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包括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和根底。见图2.1.1a和2.1.1b。图2.1.1a隔震建筑各局部示意图图2.1.1b隔震建筑各局部示意图日常使用时隔震支座支撑上部结构,地震时隔震层〔包括上部结构〕与地面发生相对水平向位移。地震能量经由下部结构传到隔震层,大局部被隔震装置隔断或吸收,仅有少局部传到上部结构,从而大大减轻地震作用,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甚至保证震后建筑物使用功能。隔震层隔震层是指在房屋根底、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的隔震装置的总称。包括全部隔震支座、阻尼装置、抗风装置、限位装置,以及其它附属装置。隔震层沿水平面应设置将建筑物上、下局部完全脱开的隔震缝,同时穿越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需采用柔性连接措施。上部结构隔震结构中位于隔震层以上的局部。下部结构隔震结构中位于隔震层以下的局部,不包括根底。隔震橡胶支座〔叠层橡胶支座〕在地震区,结构为到达隔震要求而设置的支承装置,包括天然橡胶支座〔LNR〕、铅芯橡胶支座〔LRB〕和高阻尼橡胶支座〔HDR〕。第一形状系数S1隔震橡胶支座中单层橡胶层的有效承压面积与其自由侧外表积之比。第二形状系数S2对于圆形隔震橡胶支座,为内部橡胶层直径与内部橡胶总厚度之比。弹性滑板支座〔ESB〕由橡胶支座部、滑移材料、滑移面板及上、下连接板组成的隔震支座。建筑消能阻尼器吸收并耗散地震输入能量而使结构振动反响衰减的装置。可以是隔震支座的组成局部,也可以单独设置。黏滞阻尼器(VFD)以黏滞材料为阻尼介质的速度相关型阻尼器,一般由缸体、活塞、阻尼通道、阻尼材料、导杆和密封材料等局部组成。抗风装置隔震结构中抵抗风荷载的装置。可以是隔震支座的组成局部,也可以单独设置。限位装置限制隔震层在最不利状态下产生大位移的部件。等效阻尼比结构往复运动时,与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所耗散的能量相对应的等效阻尼与临界阻尼的比值。水平等效刚度隔震层〔或隔震支座〕所承受的荷载与相应水平位移的比值。其值一般可取荷载—位移曲线在相应位移点的割线刚度。隔震层偏心率隔震层偏心率为隔震层偏心距与弹性半径之比。2.1.16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隔震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时引入的折减系数。2.1.17隔震缝在隔震层相关部位预留的变形缝,以保证地震时隔震建筑上部结构能够自由水平变形,满足设计要求的相对水平变形。当隔震建筑上部结构的相对水平变形受到建筑周边地面阻碍时,隔震建筑与周围地面间应设隔震沟。2.1.18柔性连接为保证穿过隔震层的设备管线、管道地震时能够正常工作、不阻碍隔震层的水平位移而采取的处理措施,通常包括柔性接头、柔性管段或设置冗余长度等方式。2.1.19隔震构造根据隔震设计原那么,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局部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3隔震设计根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当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将根本不受损坏和影响使用功能;当遭受设防地震影响时,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将不发生危及生命平安和丧失使用价值的破坏。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隔震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可采用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3.1.2隔震设计,可用于对抗震平安性和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或专门要求的建筑。住建部建质【2014】25号文和住建厅新建抗【2014】2号文规定了优先采用减隔震建筑的类型和推广要求。〔一〕自2015年起,凡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域或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新建3层〔含3层〕以上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应当优先采用减隔震技术进行设计。〔二〕自2016年起,全疆范围内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的地区,凡具备条件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城镇市政公用设施等生命线工程均应采用减隔震技术。〔三〕鼓励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和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的其他建筑采用减隔震技术。对抗震平安性或使用功能有较高需求的标准设防类建筑提倡采用减隔震技术。本导那么将隔震结构区分为一般隔震结构和复杂隔震结构。一般隔震结构:较规那么的多层结构的根底隔震或地下室顶板〔非悬臂柱顶部〕处隔震的结构;复杂隔震结构是指:1〕不规那么结构隔震;2〕高层结构隔震;3〕层间隔震;4〕多塔隔震;5〕连体隔震;6〕超长结构隔震;7〕大跨结构隔震。隔震技术的采用,应根据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类型和使用要求综合分析后确定。对于复杂隔震结构,由于实际设计工程不多、隔震分析理论和相应分析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开展完善,设计时需进行全面考虑、细化分析、优化结构布置和隔震层产品选型,采取适当的结构措施进行加强处理。3.1.4隔震结构适用高度:应按《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最大适用高度〔A级高度〕采用;超出上述高度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并进行超限审查。3.1.5隔震设计时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其变形特征宜接近剪切变形,建筑高宽比限值详见表3.1.5。表3.1.5隔震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宽比设防烈度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剪力墙6度、7度2.54.048度2.03.049度1.52.033.1.6隔震层隔震橡胶支座等产品的设计工作寿命不应低于上部结构的设计工作寿命。3.1.7隔震层设计时,除考虑结构设计本身外,还应综合考虑建筑节能要求、防火要求,预留合理的观测和更换隔震层产品的操作空间。3.2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规那么性建筑设计应根据隔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那么性。不规那么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那么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那么性按《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10以下称抗规〕第条确定;砌体结构房屋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那么性根据《抗规》第条确定,详见本导那么第7章砌体局部。在平面上应当通过隔震支座的布置,控制隔震层刚度分布均匀,并尽量使隔震层刚度中心与上部结构的质量中心一致,隔震层偏心率不大于3%。上部结构的平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那么,在隔震层偏心率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隔震建筑上部结构对平面扭转不规那么性指标的要求相对抗震建筑可以适当放宽。合理确定隔震建筑的根本周期,远离上部建筑根本周期和场地周期,有效发挥隔震技术的效应。隔震房屋两个方向的根本周期相差不宜超过较小值的30%。3.3地基及根底宜选择对抗震有利地段作为隔震结构的场地,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采取有效措施。不应选用危险地段作为隔震结构的场地。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隔震结构处于发震断裂带10Km以内时,输入地震波应考虑近场影响系数,5Km以内宜取1.5,5Km以外可取不小于1.25。〔当输入的地震波已考虑近场影响时,可不另乘上述系数。〕符合《抗规》第条要求的房屋,采用隔震设计时,隔震房屋也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和根底的抗震承载力验算。隔震结构地基应稳定、可靠,防止各隔震支座的不均匀沉降;根底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根底类型,以保证隔震层的稳定性和在地震中运动的一致性。3.4隔震层部位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的底部〔根底部位或地下室顶部、首层底部〕,也可设置在首层顶部或其他部位,当设置在其他部位时,应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并采取可靠的措施,隔震层离地面的高度不宜超过建筑物总高度的三分之一。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3.5隔震装置隔震层设计时,隔震装置〔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隔震装置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2隔震装置的设置部位,除按计算确定外,尚应便于检查和替换。3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测〔根据情况要求相关产品具有第三方型式检验报告、出厂合格证及按规定具有第三方检测报告〕,确保产品性能符合要求。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及检测要求详见本导那么第5章要求。3.6楼盖结构〔隔震层楼板要求〕隔震层顶部应采用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其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面的刚度和承载力,现浇楼板板厚度不应小于160mm,板筋宜双层双向拉通。隔震支座附近的梁、柱应计算冲切和局部承压,加密箍筋并根据需要配置网状钢筋。隔震层上部结构为砌体结构或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时,隔震层顶部纵横梁构造应符合《抗规》第条关于底部框架砖房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要求。3.7试验和观测对甲类建筑、体型特别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隔震结构,其隔震方案宜通过对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确定。对甲类建筑、体型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隔震结构、高层隔震结构,宜设置地震反响观测系统;对乙类建筑建议设置地震反响观测系统。

4地震作用与计算分析4.1一般规定4.1.1隔震设计应根据预期的竖向承载力、水平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隔震装置及抗风装置组成结构的隔震层。1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水平位移的验算。29度和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3时,隔震层以上的结构应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0.2g〕、8度〔0.3g〕和9度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30%和40%。其它情况隔震层以上结构不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4.1.2风荷载和其它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4.1.3一般隔震结构根本设计方法为分部设计法。所谓分部设计法,是指将整个隔震结构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及根底等局部,分别进行设计。计算下部结构和根底时需要导出上部结构通过隔震层传下的荷载。对于复杂隔震结构宜采取恰当的、适宜的力学模型进行整体分析〔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联合分析〕并与分部设计法比照分析。砌体结构及根本周期与其相当的结构简化计算方法见本导那么第6、7章。4.1.4上部地震作用的计算引入了水平向减震系数。对于多层建筑,为按设防烈度弹性计算所得的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对高层建筑结构,除按上述方法计算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外,尚应在设防烈度下计算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倾覆力矩的最大比值,并与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相比拟,取两者的较大值。对于顶部小塔楼局部,其比值不作为计算控制值。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措施。4.1.5隔震建筑分部设计法的流程如图4.1.5所示。4.2隔震结构动力分析计算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一般采用时程分析法,当采用时程分析法时,计算模型确实定应满足以下条件:1对甲、乙类建筑,隔震体系的计算模型宜考虑结构杆件的空间分布、隔震支座的位置、隔震房屋的质量偏心、在两个水平方向的平移和扭转、隔震层的非线性阻尼特性以及荷载-位移关系特性,选用适当的结构分析程序进行计算;对复杂隔震建筑,应考虑地震波的双向输入;对特别复杂隔震结构,还应采用不同公司的结构分析程序,选用恰当的、适宜的力学模型进行比拟分析。 2对一般规那么建筑,可采用层间剪切模型,考虑隔震层的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比。3隔震房屋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荷载—位移关系特性可采用线弹性模型。当采用等效侧力法,进行设防烈度地震作用的结构抗震验算时,可取隔震支座剪切应变为100%的水平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的结构抗震验算时,对直径小于1000mm的隔震支座,可取隔震支座剪切应变为250%的水平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比;对直径大于1000mm的隔震支座,可近似取隔震支座剪切变形为100%的水平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比乘以折减系数0.7。

确定设计目标,假定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设计目标,假定水平向减震系数进行上部结构布置选择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类型,进行隔震层布置选择计算方法、确定计算参数等效线性化方法时程分析法根据分析结果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满足罕遇地震下的验算满足隔震层及连接设计地基、根底设计上部结构设计上部结构相同的非隔震结构不满足不满足图4.1.5隔震建筑的分部设计法设计流程4.2.3隔震体系的计算简图应参加隔震层,隔震层顶部的梁板结构应作为其上部结构的一局部进行计算和设计,计算模型中隔震层的模拟是隔震设计的关键。结构计算模型除上部结构外,把隔震层作为相连的一层输入,该层质点为上支墩相连结构层,层高为隔震层高,上支墩按短柱输入,柱底铰接计算,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采用隔震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4.2.4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应符合以下规定:1按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人工模拟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及实际强震记录。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2所选地震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图4.2.4给定的设防烈度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水平影响系数最大值按表4.2.4-1采用。---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T----结构自振周期;Tg---特征周期,按《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确定;γ—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阻尼调整系数。图4.2.4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4.2.4-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阻尼比为0.05〕及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值设防烈度6789地震影响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设防烈度地震0.120.23〔0.34〕0.45〔0.68〕0.90罕遇地震0.280.50〔0.72〕0.90〔1.20〕1.40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0.10g(0.15g)0.20g(0.30g)0.40g注:地震影响栏括号中数值分别用于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g为重力加速度。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值相当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地震波在主要周期点上的相似性要求〔应同时满足隔震和非隔震在主要周期点上的相似性要求〕。4当采用三组地震动进行时程分析时,计算结果宜取包络值;当取7组或7组以上的地震动进行时程分析时,计算结构宜取平均值。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可按表4.2.4-2采用表4.2.4-2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cm/s2〕地震影响烈度6789多遇地震1835〔55〕70〔110〕140设防烈度地震50100〔150〕200〔300〕400罕遇地震125220〔310〕400〔510〕620注:7、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5每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构应符合《抗规》条要求。4.2.5计算与设计软件1常用软件不需要考虑上部非线性时可采用ETABS、SAP2000、MIDAS;罕遇地震水准需考虑上部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时应采用PKPM-SAUSAGE、ABAQUS、PERFORM-3D等具有较强非线性分析能力的软件。设计可采用PKPM或YJK等结构软件。2隔震单元一般采用:ISOLATER、HOOK、GAP〔可用于减震系数求算和罕遇地震水准时程分析〕或Connector(用于罕遇地震水准时程分析)等;阻尼器:一般采用:DAMPER。隔震支座输入时,须注意抗压刚度与抗拉刚度按不同值〔抗拉刚度约为抗压刚度的1/6~1/10〕输入。

5隔震层部件的技术性能5.1一般规定隔震层部件:本导那么隔震层部件包括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建筑隔震弹性滑板支座、建筑消能〔阻尼〕器等。根据技术成熟程度和技术要求、国内使用情况,隔震结构隔震层中使用的建筑消能阻尼器,主要为黏滞阻尼器。本导那么所指消能〔阻尼〕器不包括上部结构中设置的建筑消能〔阻尼〕器。5.2隔震支座性能要求5.2.1隔震结构中使用的隔震支座主要包括两种支座,隔震橡胶支座及弹性滑板支座〔ESB〕,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天然隔震橡胶支座(LNR)、铅芯隔震橡胶支座〔LRB〕、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HDR〕。支座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宜优先选用圆形支座。5.2.2隔震橡胶支座及ESB中橡胶局部应采用天然橡胶整体硫化而成。支座整体设计工作寿命不应低于上部结构的设计工作寿命,一般应大于50年。5.2.3隔震橡胶支座可选用按国标GB20688.3中5.2表1构造分类的I,II型支座。5.2.4隔震支座的形状系数应符合以下要求:1隔震橡胶支座的第一形状系数S1不宜小于20,隔震橡胶支座的第二形状系数S2不宜小于5.0;当S2小于5时,橡胶隔震支座压应力限值应按标准规定降低。2ESB的第一形状系数S1不宜小于30,ESB的第二形状系数S2应不小于7.0;支座中橡胶局部形状系数应符合GB20688.5中第6.5.2条第3款的要求。5.2.6隔震支座产品应进行检验,检验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两类。1型式检验制造厂提供工程应用的隔震支座新产品〔新种类、新规格、新型号〕进行认证鉴定时,或已有支座产品的规格、型号、结构、材料、工艺方法等有较大改变时,应进行型式检验,并提供型式检验报告。2出厂检验隔震支座产品在使用前应由检测部门进行质量控制试验,检验合格并附合格证书,方可使用。3隔震橡胶支座型式检验的试件可按GB20688.3表4采用。ESB支座型式检验的试件可按GB20688.5表3采用。4出厂检验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检测试件。假设有一件抽样试件的一项性能不合格,那么该次抽样检验不合格。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出厂检验数量要求如下:对一般建筑,每种规格产品抽样数量应不少于总数的20%;假设有不合格试件,应重新抽取总数的50%,假设仍有不合格试件,那么应100%检测。对重要建筑,每种规格产品抽样数量应不少于总数的50%;假设有不合格试件,那么应100%检测。对特别重要建筑,产品抽样数量应为总数的100%。一般情况下,每项工程抽样总数不少于20件,每种规格的产品抽样数量不少于4件,少于4件那么全部检测。5.2.7每项隔震工程采用的隔震支座的产品性能必须经出厂检验合格,试验工程如下:1支座在设计压应力下的竖向压缩刚度。2支座在设计压应力下水平100%剪应变的剪切性能,对LNR支座为水平等效刚度,HDR支座为水平等效刚度及等效阻尼比,LRB支座为屈服后刚度及屈服力,ESB支座的初始刚度,动摩擦系数。5.2.8型式检验的隔震橡胶支座在水平剪应变为0或大应变时,其拉伸强度不得小于2.5Mpa。5.2.9型式检验的隔震橡胶支座在水平剪应变为0时,竖向极限压应力不应小于90MPa,ESB支座为60MPa。0型式检验的隔震橡胶支座极限剪切性能要求应满足在设计压应力下不小于400%的要求,同时绘制出支座压剪极限性能区域图;ESB应满足GB20688.5中表3的要求5.2.11隔震橡胶支座试验前尺寸要求应满足国标GB20688.3中8的要求,ESB支座应满足GB20688.5中6.7的要求。5.2.12隔震橡胶支座试验前外观要求应满足国标GB20688.3中6.7的要求,ESB应满足GB20688.5中6.6的要求。5.2.13隔震支座在进行竖向压缩性能时及试验后不得有异常变形;5.2.14隔震支座在设计压应力、设计剪应变试验后48h剩余变形导致的水平侧移不得大于5mm。5隔震支座的产品性能型式检验和产品性能出厂检验不能互相代替。5.2.16隔震设计中所使用的支座产品在运抵工地前应进行第三方检验,第三方检验要求同出厂检验要求。5.2.17对在隔震设计中有防火要求的隔震支座,应加设防火装置,并宜进行防火试验,满足相应的建筑防火规程要求。5.3隔震支座试验及检测要求5.3.1对隔震支座型式检验的压缩性能和出厂检验中的竖向刚度的测试,建议采用国标GB/T20688.1中第条中方法2中的加载方法,即设计压力下上下浮动30%的加载方法,测试值取第3圈的结果。5.3.2对隔震支座型式检验及出厂检验中的剪切性能的测试,设备应优先采用单剪设备,不同种类的支座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对LNR、LRB及ESB支座,宜采用GB/T20688.1中第条中水平循环3圈的方法,测试结果取第3圈的结果;对HDR支座,宜采用GB/T20688.1中第条中水平循环11圈的方法,测试结果取2~11圈的平均结果。5.3.3对隔震橡胶支座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拉伸性能的试验方法可参考GB/T20688.1中第6.6条的试验方法进行。5.3.4对隔震橡胶支座型式检验竖向极限压缩性能的试验方法可参考GB/T20688.1中第6.6条的试验方法进行,不同之处在于拉力改为压力;ESB支座可参考20688.5中第条的方法进行。5.3.5对隔震支座和ESB支座型式检验中剪切性能相关性试验方法可参考GB/T20688.1中第条有关条款要求进行。5.3.6对隔震支座和ESB支座型式检验中压缩性能相关性试验方法可参考GB/T20688.1中第条及第条有关条款的要求进行。5.3.7对隔震橡胶支座型式检验及出厂检验中极限剪切性能试验方法可参考GB/T20688.1中第6.5条的要求进行;ESB支座可参考GB20688.5中第7.3.5条的方法进行。5.3.8对支座型式检验中耐久性试验按GB/T20688.1中第6.7条的方法进行。5.4隔震支座连接构造设计5.4.1支座连接螺栓和连接板设计见GB20688.3附录G。5.4.2支座预埋件设计见GB50010-2010中第9.7节,荷载取值应取隔震结构在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最不利荷载效应的标准值。5.5黏滞阻尼器性能及检测要求、连接构造5.5.1阻尼器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宜小于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当阻尼器的设计使用年限小于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时,阻尼器到达使用年限应及时检测,重新确定阻尼器使用年限或更换。黏滞阻尼器应进行检验,检验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两类。检验要求按JGJ297-2013和自治区相关规程的规定执行。5.5.3黏滞阻尼器产品在运抵工地前应由具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抽检,第三方抽检工程除同出厂检验外,还应进行极限速度测试。产品的抽样应由监理单位根据设计文件和JGJ297-2013的规定进行。抽样检验数量按JG/T209-2012中条确定。5.5.4在极限速度对应的阻尼力作用下,与黏滞阻尼器连接的支撑、墙、支墩应处于弹性工作状态;黏滞阻尼器与主体结构相连的预埋件、节点板等应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不应出现滑移或拔出等破坏。5.5.5与黏滞阻尼器相连的预埋件、支撑和支墩、剪力墙及节点板的作用力取值应为阻尼器在设计速度下对应阻尼力的1.2倍。5.5.6预埋件的锚筋应按拉剪构件或纯剪构件计算总截面面积。设计应符合GB50010-2010中第9.7节要求。

6多高层混凝土结构隔震设计6.1一般规定6.1.1隔震设计中采用的隔震支座一般采用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隔震设计中隔震层部件根据设计结果可采用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建筑隔震弹性滑板支座、消能〔阻尼〕器中的一种或几种联合运用。6.1.2隔震层布置可根据下述要求,灵活采用隔震橡胶支座、弹性滑板支座、建筑消能阻尼器产品组合以到达隔震结构设计要求。1设置阻尼器来调整隔震层阻尼,增加耗能能力,限制隔震层位移。2当竖向荷载较大,普通橡胶支座难以满足竖向荷载要求,用弹性滑板支座替代橡胶隔震支座;当竖向荷载较小,为协调水平变形,用弹性滑板支座替代橡胶隔震支座;3初定隔震层水平刚度时,通过使用弹性滑板支座替代橡胶隔震支座来减少水平刚度;4对于较复杂结构,用单一隔震橡胶支座难以到达设计目标,可以在隔震层增加黏滞阻尼器、设置弹性滑板支座等,综合解决设计难题。6.2隔震层设计6.2.1隔震支座的布置:1隔震层的阻尼装置和抗风装置可与隔震支座合为一体,亦可单独设置。必要时可设置限位装置。2结构组合隔震支座布置一般遵循以下要求:铅芯支座布置在隔震层的外周,宜均匀对称;纯橡胶支座〔弹性滑板支座〕布置在建筑中部,配合隔震层的偏心率进行布置;黏滞阻尼器布置在结构角部和边缘;采用单一隔震橡胶支座布置时参考以上要求。3框架宜采用一柱一垫〔一个隔震支座〕;剪力墙隔震支座宜尽量布置在整片墙〔含开洞墙〕的两端〔边门洞时可通过较大转换梁延伸至边柱下〕;当柱轴力特别大时也可采取一柱多垫或改用弹性滑板支座的布置形式;隔震支座宜与上部和下部竖向构件相对应;4隔震支座宜布置在相同标高上,但需要时亦可布置在不同的标高上〔隔震支座放置在不同标高并不影响隔震效果,但对由此形成的较大的错层区域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如采用加大柱端面、加腋梁、加强错层布置处楼板刚度等〕;5同一建筑物中选用多个型号的隔震支座时,一般采用保证支座底标高相同的作法,亦可采用顶标高相同的作法。6同一房屋选用多种规格的隔震支座时,应注意充分发挥每个隔震支座的承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原那么上结构水平最大位移受最小直径隔震橡胶支座控制,隔震支座的大小规格不宜相差过多〕。隔震设计要适当归并支座类型、选择适当数量的隔震支座规格,防止无谓的过多规格。7同一支承处选用多个隔震支座时,隔震支座之间的净距应大于安装和更换所需的空间尺寸。8设置在隔震层的抗风装置宜对称、分散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隔震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参数包括:1控制隔震支座的长期面压、极大值面压;2控制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拉应力;3控制隔震层的大震位移;4控制隔震层偏心率;5选择适宜隔震层的总刚度〔确定隔震结构的适宜周期〕;6需要时对隔震层上部结构抗倾覆的验算。6.2.3隔震支座承载力1隔震支座在表所列的压应力下的极限水平变位,应大于其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层总厚度3倍二者的较大值;2橡胶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竖向压应力不应超过表6.2.3的规定,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压应力设计值不宜大于25MPa,不应大于30MPa。表6.2.3橡胶隔震支座压应力限值建筑类别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压应力限值(MPa)101215注:1压应力设计值应按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组合计算;其中,楼面活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标准》GB50009的规定乘以折减系数;2结构倾覆验算时应包括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对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尚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3当橡胶支座的第二形状系数(有效直径与橡胶层总厚度之比)小于5.0时应降低压应力限值:小于5不小于4时降低20%,小于4不小于3时降低40%;4外径小于300mm的橡胶支座,丙类建筑的压应力限值为10Mpa。5.甲、乙类建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压应力设计值不应大于25MPa。3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弹性滑板支座设计压应力不应超过25MPa,罕遇地震荷载作用下瞬时面压应不超过50MPa。4罕遇地震下橡胶隔震支座最大拉应力应控制在1MPa以内,弹性滑板支座不应有拉应力。5隔震支座重力荷载代表值下支座压应力〔长期面压〕计算:支座压应力=〔1.0结构自重+组合值系数X可变荷载〕/隔震支座有效面积(6.2.3-1)组合值系数见抗规表6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拉压应力计算:最大支座压应力:〔1.0结构自重+组合值系数X可变荷载+罕遇水平地震力产生的最大压力+0.5×竖向地震力产生的压力〕/隔震支座有效面积a)〔1.0结构自重+组合值系数X可变荷载+0.5罕遇水平地震力产生的最大压力+竖向地震力产生的压力〕/隔震支座有效面积(6.2.3-2b)支座拉应力:〔1.0结构自重-罕遇水平地震力产生的最大拉力-0.5×竖向地震力产生的拉力〕/隔震支座有效面积a)〔1.0结构自重-0.5X罕遇水平地震力产生的最大拉力-竖向地震力产生的拉力〕/隔震支座有效面积(6.2.3-3b)地震力均为标准值,竖向地震力按本导那么4.1.3条采用。7隔震支座拉应力计算不满足要求时一般可采用如下措施:1〕通过调整上部结构到达降低或消除拉应力之目的;2〕加大或增设支座〔指同一点处增设〕;3〕加大支座间距〔如加大剪力墙下支座间距、通过转换梁托柱增大下部支柱间距等〕;4〕设置抗拉装置;5〕有条件时可采用支座提离技术。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位移验算及有关要求1罕遇地震下位移验算公式:式中—罕遇地震作用下,第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第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对橡胶隔震支座不应超过该支座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的3.0倍二者的较小值;—罕遇地震下隔震层质心处或不考虑扭转的水平位移;—第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应取考虑扭转和不考虑扭转时支座计算位移的比值;当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两个主轴方向均无偏心时,边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不应小于1.15。2当采用三维空间有限元程序计算时,扭转影响系数取1.0。隔震层偏心率隔震层偏心率不大于3%。偏心率按《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附录二计算。6.2.6隔震层水平屈服荷载验算1抗风验算:〔〕式中:——抗风装置的水平承载力设计值。当抗风装置是隔震支座的组成局部时,取隔震支座的水平屈服荷载设计值;当抗风装置单独设置时,取抗风装置的水平承载力,可按材料屈服强度设计值确定;——风荷载分项系数,采用1.4;——风荷载作用下隔震层的水平剪力标准值,根本风压可按50年一遇取值,当建筑高度大于60米或对风荷载比拟敏感的建筑,根本风压需乘以1.1。6.2.7隔震支座的弹性恢复力验算:〔〕式中:——隔震支座在水平剪切应变100%时的水平等效刚度;——隔震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同条。6.2.8当隔震房屋高宽比超过3.1.5条要求时,应进行抗倾覆验算:1隔震房屋抗倾覆验算包括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和隔震支座拉压承载能力验算。2进行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时,应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倾覆力矩,并按上部结构重力代表值计算抗倾覆力矩,抗倾覆平安系数应大于1.2。3上部结构传递到隔震支座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考虑倾覆力矩所引起的增加值。6.2.9隔震层构造要求1上部结构及隔震层构件与周边固定物脱开:1〕与水平方向固定物的脱开距离不宜小于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位移的1.2倍,且不小于200mm;对两相邻隔震结构,其缝宽取最大水平位移绝对值之和+100,且不小于400mm;2〕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应设置完全贯穿的水平隔离缝,缝高取50mm,并用柔性材料填充;3)穿越隔震层的门廊、楼梯、电梯、车道等部位,应防止碰撞。2隔震支座与上、下部结构应有可靠的连接,连接件应能传递罕遇地震下支座的最大水平剪力和弯矩,连接板应进行相关计算〔可由产品生产厂家完成和保证〕;支墩〔或支柱〕顶面预埋件厚度不宜小于10mm;为防止上支墩底、下支墩〔或支柱〕顶面由于竖向钢筋水平弯折造成无筋区并造成支座安装困难的弊端,其竖向钢筋可不必水平弯折,伸至底或顶面即可,当确有锚固需要时,可采用竖向钢筋端部设锚固件的作法。外露的预埋件应有可靠的防锈措施。3穿过隔震层的管线应符合下述要求:1〕利用构件钢筋作避雷线时,应采用柔性导线连通上部与下部结构的钢筋,柔性导线应留出不小于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水平位移的1.2倍,且不小于250mm的伸展长度;2〕电缆、导线、蛇形软管等柔性管线在隔震层处应预留伸展长度,其值不应小于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水平位移的1.2倍;且不小于250mm;3〕给〔排〕水管道、消防管道、供热〔冷〕系统的供、回水管道、热水、蒸汽、冷却水管道等刚性管道在隔震层处应采用柔性管道或柔性接头;其水平变形长度不应小于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水平位移的1.2倍,且不小于250mm;管道距柱或墙距离小于250mm时,其刚性段不得超过隔震层梁底;4〕燃气〔油〕管道及可能泄露有害介质的管道,在隔震层处应采用金属波纹管连接;除应符合上述3〕款要求外,尚应设置手动及紧急自动切断装置。5〕防排烟管道穿越隔震层时,应采用耐火的柔性连接,其水平变形应满足上述3〕款要求;水平防排烟管道不宜穿过隔震层主梁,其距墙、柱的距离不应小于250mm;6〕上述柔性连接装置采购时,应选择质量确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严禁采用三无产品和劣质产品。4隔震层设置在有耐火要求的使用空间时,隔震支座和其它部件应根据空间的耐火等级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5隔震层所形成孔洞及缝隙可根据使用功能要求,采用柔性材料封堵、填塞,不得采用可能对隔震层的移动空间产生阻碍作用的砌块〔含轻质砌块〕类材料进行填塞和封堵;对于隔震层有保温节能要求的情况,应在其相关施工图上补充说明,必要时补充作法详图;6隔震层应留有便于观测和更换隔震支座的空间;7隔震构造的具体做法可参照国家标准图集《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和《楼地面变形缝》〔04J312〕的相关详图。8结构仅在上部结构首层以上设置伸缩缝时,缝的宽度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10对不同结构防震缝的宽度要求。6.3上部结构设计6.3.1上部结构依据由减震系数调整后取得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按抗规方法进行小震下的分析与设计,一般可采用PKPM系列软件和YJK等设计软件设计。上部结构的抗震变形验算应按以下要求进行:1对框架、抗震墙和框架-抗震墙结构应进行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验算。2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10的的2倍采用。3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10的表5.5.1的4倍采用。6.3.3上部结构最小楼层剪重比控制与调整1.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并应进行抗震验算。2.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抗规第条对本地区设防烈度的最小剪重比要求。当不能满足最小剪重比要求时,可直接调整楼层剪力,但当调整系数最大值大于1.3时,宜调整上部结构。6.3.4上部结构的抗震措施:水平向减震系数大于0.4〔设阻尼器时0.38〕时不应降低非隔震时的有关要求;水平减震系数不大于0.4〔设阻尼器时不大于0.38〕时,可适当降低要求,但烈度降低不得超过1度,且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的有关抗震构造措施不应降低。注: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措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指墙、柱的轴压比规定;对砌体结构,指外墙尽端墙体的最小尺寸和圈梁的有关规定。6.4下部结构及根底设计6.4.1隔震层支墩、支柱及相连构件〔相连构件一般指与支柱顶部相连的系梁、与支柱相连的翼墙等构件〕,应采用隔震结构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最大剪力、最大轴力和力矩进行承载力验算,下部柱头及支墩应计算冲切和局部承压,加密箍筋并根据需要配置网状钢筋。图6.4.1隔震支座下支墩计算示意图M1=0.5*[(P1+P2)*U+V*H1]M2=M1+V*H2P1: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轴力P2X、P2Y:地震作用下产生的轴力VX、VY: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传给下部结构的剪力UX、UY:隔震支座罕遇地震下位移。H1:隔震支座高度H2:下支墩高度M1:隔震支座底部弯矩M2:下支墩底部弯矩6.4.2隔震层以下的结构〔包括地下室和隔震塔楼下的底盘及层间隔震的下部结构〕中直接支承隔震层以上结构的相关构件,应满足嵌固的刚度比〔隔震层下层结构的剪切刚度与隔震层上层结构剪切刚度比不小于2,刚度比按JGJ3-2010附录条采用〕和隔震后设防地震的抗震承载力要求,并按罕遇地震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下部结构中非直接支承上部结构的构件均可按小震作用进行抗震设计。6.4.3隔震层以下地面以上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应满足抗规表要求。6.4.4地基根底设计1、隔震结构根底设计可按非隔震结构进行静力下和原设防烈度小震下的分析和设计。抗规中规定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根底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的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亦可不进行地基与根底的抗震验算。2、当下部结构或地基根底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亦按小震作用进行验算。6.5多层框架结构简化计算6.5.1根本周期不大于0.4s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在符合以下规定时,可采用抗规附录L给出的简化方法〔等效侧力法〕进行计算:1、高宽比宜小于4,且不应大于抗震标准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2、非隔震时的根本周期与砌体结构根本周期相当,其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3、最大高度应满足抗震标准对非隔震结构的要求。4、场地土宜为I、II、III类,并选用稳定性较好的根底形式。5、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6、隔震房屋在抗震设防地震作用下的根本周期不小于相应非隔震房屋根本周期的3倍。6.5.2水平向减震系数宜根据隔震后整个体系的根本周期,按下式确定:式中:——水平向减震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的阻尼调整系数,根据隔震层等效阻尼按照抗规第条确定;T0——非隔震结构的计算周期,当小于特征周期时应采用特征周期数值。——隔震后体系的根本周期,不应大于5倍特征周期值。——特征周期值。6.5.3隔震后体系的根本周期、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质心位移及扭转调整系数均同本导那么第7.2.2条规定。

7砌体隔震结构设计7.1一般规定7.1.1本章适用于采用隔震技术的烧结多孔〔普通〕砖砌体承重的多层砌体房屋、竖向刚度均匀的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多层砌体房屋。7.1.2多层砌体房屋高度和层数应符合以下要求:1〕、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当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4〔设阻尼器时不大于0.38〕时,丙类建筑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层数、总高度和高宽比限制,可按降低一度后的地震烈度查表确定;本章其它各条规定,除特殊注明外,均可按降低一度决定。表7.1.2房屋的层数及总高度限值房屋类别最小抗震墙厚度〔mm〕烈度和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67890.05g0.10g0.15g0.20g0.30g0.40g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多层砌体房屋普通砖多孔砖24024021217721227721187618186615155512943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普通砖多孔转240227227196165————注:1房屋的总高度指隔震支座〔隔震支座位于地下室顶板下,地下室指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处板顶到主要屋面板或檐口的高度,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2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小于1.0m。3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2〕、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注:横墙较少是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屋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不到20%且开间大于4.8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50%以上为横墙很少。3〕、6度、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7.1.3多层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层高不应超过4.5m;当底层采用约束砌体抗震墙时,底层的层高不应超过4.2m。注:当使用功能确有需要时,采用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的普通砖房屋,层高不应超过3.9m。7.1.4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表7.1.4的要求:表7.1.4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m〕房屋类别烈度6789多层砌体房屋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1511151111974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上部各层同多层砌体房屋—底层或底部两层181511—注:1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2表中砌体抗震横墙厚度为240mm。7.1.5多层砌体房屋中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表7.1.5的要求:表7.1.5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m〕部位6度7度8度9度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1.01.01.21.5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21.5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01.0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1.52.0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处〕的最大高度0.50.50.50注:1局部尺寸缺乏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且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4层高和表列数据的80%;2出入口的女儿墙应有锚固。3外墙尽端墙体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按原设防烈度查表,其它局部尺寸限制当水平向减震不大于0.4〔设阻尼器时不大于0.38〕时,丙类建筑的多层砌体结构可以按降低一度后的地震烈度查表确定。7.1.6多层砌体隔震房屋〔隔震层楼板相连〕的上部结构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可在上部结构首层以上设置防震缝,防震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m。对于隔震层楼板相连,上部结构首层以上设置防震缝的结构,应建立隔震层楼板与上部多塔楼结构的模型,对整个隔震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并对防震缝处隔震层楼板加强。当在隔震支座下端设置防震缝时,其缝宽取两边建筑最大水平位移绝对值之和+100,且不小于400mm;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3〕各局部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7.1.7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上部的砌体墙体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除楼梯间附近的个别墙段外均应对齐。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抗震墙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6度且总层数不超过四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约束普通砖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并进行底层的抗震验算。且同一方向不应同时采用钢筋混凝土墙和约束砌体抗震墙;其余情况,6~8度时均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3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计入构造柱影响的侧向刚度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1.5,8度时不应大于1.2,且均不应小于1.0。7.1.8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局部,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本导那么第6章的有关要求;此时,底部混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6、7、8度应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混凝土墙体的抗震等级,6、7、8度应分别按三、三、二级采用。7.1.9多层砌体房屋的隔震层及隔震支座布置宜满足以下要求:1〕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底部;对于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框架-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局部不超过建筑物总高度的三分之一时,隔震层可设置在框架-钢筋混凝土抗震墙顶部,并应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并采取可靠的措施。2〕普通砖、多孔砖多层房屋的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楼、电梯间四角、每隔不大于9m或单元横墙与纵墙交接处,应布置隔震支座;对于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结构,隔震支座一般布置在框架柱下及抗震墙端部。3〕隔震层刚度中心宜尽量与上部质量中心重合,偏心率不大于3%。7.1.10隔震支座处对应的墙体中宜设置上下贯穿的混凝土构造柱,且截面不宜小于240*240mm,并应与每层圈梁连接;当隔震层位于地下室顶部时,隔震支座不宜直接放置在砌体墙上;否那么应验算墙体的局部承压。7.1.11隔震支座上部应设承受上部砌体重量的钢筋混凝土托梁,托梁设计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10第7章关于底框结构托墙梁的要求。7度〔0.15g〕、8度和9度区托梁跨度不小于8m时,除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外,还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7.1.12对于采用隔震技术的普通砖、多孔砖等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隔震层梁与其上墙体可共同组成墙梁,但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10第7章关于底框结构托墙梁以及《砌体结构设计标准》GB50003-2011第7.3节的相关要求7.2砌体房屋隔震计算要点7.2.1当多层砌体结构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可采用抗规附录L给出的简化方法〔等效侧力法〕进行计算:1〕根本周期较短,取0.4s和设计特征周期两者的较大值;2〕满足砌体高宽比要求且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2〕场地土宜为I、II、III类,并选用稳定性较好的根底形式;3〕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7.2.2隔震设计的简化计算:1、水平向减震系数,宜根据隔震后整个体系的根本周期,按下式确定:式中:——水平向减震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的阻尼调整系数,根据隔震层等效阻尼按照抗规第条确定;——地震影响系数的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根据隔震层等效阻尼按照抗规第条确定;——砌体结构采用隔震方案时的特征周期,根据本地区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按抗规第条确定,但小于0.4s时应按0.4s采用;——隔震后体系的根本周期,不应大于2.0s和5倍特征周期的较大值。2、砌体结构隔震后体系的根本周期可按下式计算:式中:——隔震体系的根本周期;——隔震层以上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可按抗规第条的规定计算;——重力加速度。3、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可按下式计算:Vc=λsα1〔ζeq〕G式中:Vc——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α1〔ζeq〕——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影响系数值,可根据隔震层参数,按照抗规第条计算。λs——近场系数;距发震断层5km以内取1.5;〔5~10〕km取不小于1.25。4、砌体隔震结构隔震层质心处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位移可按下式计算:ue=Vc/5、隔震支座对应于罕遇地震水平下的水平位移,应符合以下要求:ui≤[ui]ui=ηiue式中:ui——罕遇地震作用下,第i个隔震支座考虑扭转水平位移;[ui]——第i个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限值;对橡胶隔震支座,不应超过该支座的有效直径的0.55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3.0倍二者的较小值;ηi——第i个隔震支座的扭转影响系数,仅考虑单向地震作用扭转时,对于边支座,其值不宜小于1.15;同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扭转时,其值不宜小于1.2。对于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为矩形或接近矩形,上部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不重合时:ηi=1+12esi/〔a2+b2〕式中:si——第i个隔震支座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距离;a、b——隔震层平面的两个边长。e——上部结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在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心距,对于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的扭转时,取下两式中的较大值:ex、ey分别为y、x方向地震作用时的偏心距。6、砌体结构按照抗规条规定进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验算时,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宜按减去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后的平均压应力取值。7、砌体结构的隔震层顶部的托墙梁,可按承受均布荷载的单跨简支梁或多跨连续梁计算。当按连续梁计算出的正弯矩小于单跨简支梁跨中弯矩的0.8倍时,应按0.8倍单跨简支梁跨中弯矩配筋。7.3砌体结构的隔震措施7.3.1砌体结构隔震层的构造应满足以下规定:1、隔震层顶部楼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式楼板,板厚不应小于160mm,应采用双排双向配筋;应少开洞、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2、隔震层梁的抗震等级,6,7,8,9度时应分别按三、二、一,一级采用。3、隔震层梁应满足以下要求:1〕隔震层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300mm,截面高度不应小于梁跨度的1/10,当上部墙体在梁端附近有洞口时,截面高度不宜小于梁跨度的1/8。2〕隔震层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其普通受力钢筋宜优先选用HRB400。3〕隔震层梁底面纵筋应通长配置,不得弯起或截断,梁顶面纵筋不应小于底面纵筋面积的1/3,且通长钢筋的配筋率,一级不少于0.4%,二、三级不小于0.3%,且不少于218;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箍筋加密区范围为梁端1.5倍梁高且不小于1/5净跨,上部墙体洞口处及洞口两侧一倍梁高;沿梁截面高度每侧应设置不小于116的通长腰筋,间距不大于200mm。7.3.2隔震层以上第一层墙体顶面标高处、屋面标高处应设置现浇混凝土圈梁。多层砖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当水平向减震系数大于0.4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仍应符合抗规表的规定;〔7~9〕度,当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4〔设置阻尼器时为0.38〕时,应符合表7.3.3的规定。表7.3.3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房屋层数设置部位7度8度9度三、四二、三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外墙四角和对应的转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每隔12m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五四二每隔三开间的横墙与外墙交接处。六五三、四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9度四层,外纵墙与内墙〔轴线〕交接处。七六、七五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7.3.4上部结构的其它抗震构造措施,当水平向减震系数大于0.4时〔设置阻尼器时为0.38〕,仍应符合抗规第7章的相应规定;〔7~9〕度,当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4〔设置阻尼器时为0.38〕时,可按抗规第7章降低一度的相应规定采用。

8隔震技术加固设计8.1一般规定8.1.1本节适用于经抗震鉴定不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既有建〔构〕筑物的隔震加固。8.1.2应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报告结论,结合结构抗震设防类别、场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等,对隔震加固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综合分析,并与其它抗震加固方法进行比拟,择优选择。8.1.3采用隔震加固措施时,应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报告以及业主的需求合理确定其后续使用年限。文物建筑隔震加固工程的后续使用年限应另行确定。8.1.4隔震加固前,应通过岩土地质勘察报告、建筑抗震鉴定报告以及结构检测报告等文件,掌握其上部结构和地基根底的现状,并通过实地勘察,了解隔震加固结构的周边环境条件是否影响隔震设计的实施。8.1.5对于结构体系不明确、结构形式特殊的建筑,其隔震加固方案应进行专项技术论证。8.2地震作用8.2.1采用隔震加固的既有结构,应按本导那么第四章计算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8.2.2对于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隔震加固建筑〔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规定的C类建筑〕,其设计应按照本导那么各章执行;对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规定的A、B类建筑,其设计特征周期、原结构构件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规定采用,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采用以下“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整系数”替代:1A类建筑,加固后的构件仍应依据其原有构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规定的“抗震鉴定的承载力调整系数”2B类建筑,宜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8.3隔震层设计8.3.1隔震层的设计工作寿命不应低于上部结构的后续使用年限。8.3.2既有结构的竖向荷载应通过隔震层有效地传递给下部结构及根底。上部结构的荷载须经有效托换后,方可实施结构别离。结构别离时应分区、分段实施,防止过大的振动,并控制差异沉降。8.3.3对于砌体结构承重墙体、填充墙体及带有构造柱的墙体托换,可选择钢筋混凝土夹梁托换,根底所受荷载由线荷载转变为集中荷载,其下的原根底须进行加固,如图1、-2所示。图-2根底加固及隔震垫安装示意图图中钢筋仅为示意,以具体设计为准。图-1夹梁示意图8.3.4对于框架柱的荷载托换,可选择图所示的钢筋混凝土托换节点,并与原框架柱通过植筋、后浇混凝土等措施有效传递剪力,托换梁或节点应与隔震层楼板形成整体,隔震层楼板不满足相关要求时,应加固。图框架柱托换示意图8.3.5隔震层位置,多项选择择在结构底部,对于无地下室框架结构,由于一层地面往往没有楼板可做隔震层,应对平安性、经济性、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价后,新设隔震层或另外选择适宜的隔震层位置。8.3.6隔震层应具备足够的水平刚度和竖向刚度,无地下室时,应在隔震层顶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地面,且应满足本导那么对隔震层局部楼板的相关规定,其标高应尽量位于原建筑结构±0.00或以下。当原根底埋深较浅不便于隔震层设置时,可采用变截面梁或以增设支点的方式减小梁高以便于隔震支座的设置。8.3.7隔震层楼板宜在同一标高,存在错层时,应加强错层交界区域的构造措施。多栋单体整体隔震时,单体交界区域的隔震层应加强。8.3.8隔震加固的支座选型及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具体要求见本导那么第五章的规定。中选择其他类型的隔震支座时,应提供产品的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报告和第三方检测报告。8.3.9在确定隔震支座的布置方案时,应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报告对原结构竣工图及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后确定。隔震支座的布置原那么应按导那么条确定。8.3.10隔震支座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应有可靠的连接。8.3.11对于上部结构托换工程工期较长的工程,施工方应与设计方密切协作,考虑施工期间抗震抗风要求,安排合理的施工顺序。8.3.12隔震层中宜设置检修孔,并保存一定的净空,以便撤除模板及日后的检修维护和更换。8.3.13隔震层设置在地下室顶板时,当原建筑设有通往地下室的电梯时,加固后,电梯可改成只到一层,在原电梯井道下增设地坑底板,并与下部结构水平切缝脱开,如下图。如电梯必须通往地下室,可对地下室局部井道进行改造并在地下室地面设置滑动支座。图电梯改造图8.4上部结构计算及校核8.4.1应根据原建筑、结构的竣工图纸、现场情况、抗震鉴定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对隔震层以上的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的校核,其材料强度应参照检测鉴定报告。8.4.2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导那么第四章的规定。8.4.3上部结构重新校核后,承载力或抗震措施仍然不满足现行标准要求的,应对结构进行加固补强。8.4.4楼梯间及薄弱的窗间墙肢宜重点加强。8.4.5对于未设置抗震构造措施以及采用预制装配式楼板的上部结构,宜加强其抗震整体性,但应防止对原结构产生过大破坏和增加较大自重。8.5下部结构、根底设计及校核8.5.1隔震加固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及隔震层的荷载变化,以及传力途径的改变,并对原有地基根底进行承载力复核。由于隔震层的现浇混凝土梁板具有一定的厚度,将显著增加传至根底的荷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