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创作论_第1页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_第2页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_第3页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_第4页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刘勰在《序志》篇一开头就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探讨“为文之用心”,是他写作《文心雕龙》的一个基本宗旨。因此,创作论成为《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刘勰文学思想的精华。作为一个有着渊博学识和丰富写作经验的理论家,刘勰对文学创作和文章写作发表了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论创作的源泉:传统儒家文论在创作源泉问题上很早就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物感说。《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又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本》)刘勰继承了儒家文论的这一传统看法,同样认为创作激情和灵感有赖于客观外物的感召。《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诠赋》篇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物色》篇则专门探讨了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指出自然景物的变化激动了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是文学作品所由产生的一个原因∶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两句话,扼要地说明了物、情、文(辞)三者的关系,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创作源泉观。但刘勰在这里所说的“物”,主要是指自然景物,这是刘勰创作源泉论的一个严重缺陷。诚然,刘勰对作为创作源泉的更为重要方面的社会生活,也并非全无认识。《时序》篇就以相当长的篇幅概述了不同时代社会生活对文学面貌的影响,提出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论断。但他对社会现实与创作的关系的论述,远不如论自然景物那样着重和深刻。还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刘勰在物与情的关系上肯定了物对情的影响和制约,情要受物的刺激和感召,但他的这些观点,并不等于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他的认识是建立在“心物感应”论的基础上的。他把“情”与“物”看成是两个似乎独立的本元,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明诗》)。仿佛人天生就禀赋有喜怒哀乐等等情感,外物的作用仅仅是把它们激发出来。这种心物二元论的观点,最终是要走向唯心主义的。二、论创作构思和创作主体修养:刘勰对创作构思的论述集中在《神思》篇,其中对作家的构思活动描写得颇为细致和精彩∶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这段话指出作家的构思活动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受时空限制,以及在构思活动中,作家的精神与外物一起遨游的特点。同时,作家的构思和想象要受其“志气”,即思想感情及生命机体状况的统辖;客观外物通过作家的耳目感官为作家所感知,而要将作家内心构思的意象准确地传达出来,则有赖于“辞令”,即语言或言词的通畅。为此,作家必须在心神、思想、学识、语言等方面进行修养。《神思》篇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刘勰要求作家在构思时必须保持内心的清虚宁静,使身心调畅,精神净化。平时则应注意积累学识来充实心中的宝库,明辨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学,通过深入观察来达到对事物透彻的认识,顺着思路来引出美好的文辞。这些意见都是相当中肯的。刘勰还指出作家的生理和精神状态对于创作思维活动也有重大影响。《养气》篇说∶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使刃发如新,腠理无滞,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这些论述,从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眼光来看,也是很有道理的。尽管刘勰并非探讨“为文之用心”的第一人,他不过是“本陆机氏说”而步其后尘。但刘勰的创作构思论比之陆机确实是大大前进了一步。这突出表现在刘勰把陆机对创作构思的直感的神秘化的描述,变成理性化的可操作的方法。许多在陆机那里模糊不清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在刘勰的理论中都变得有规律可循、有掌握和驾驭的可能。象上面说的“虚静”、“积学”、“酌理'、及“养气”等等,都是在给陆机所慨叹的“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的文思通塞问题,指出具体解决的途径。此外《神思》篇还提出“博见为馈贫之粮”,“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要求作家“禀心养术,无务苦虑”,也就是要求作家广泛地学习和积累,勤于实践,掌握为文的技巧与方法。这些意见都是很好的,是刘勰对中国古代创作构思论的重大贡献。当然,他讲创作构思和作家修养,没有注意到社会生活这更为重要的一面,是他这方面理论的严重缺陷。三、论写作方法和技巧:刘勰非常重视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他认为写作中是有“术”可言的,只有掌握了这些“术”,作文才能顺利进行、无往不胜。《总术》篇说∶“才之能通,必资晓术”。他的所谓“术”,范围是相当广的,包含了一些根本的创作原则,也包括许多具体的写作方法。在《熔裁》篇里,刘勰提出了“三准”之说,即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对作品应当首先注意的三方面问题。所谓“三准”,即∶“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酎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也就是要首先根据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来确定体制,其次通过恰当地引证事类即成语典故来表达内容,再次是运用精辟的警句来突出重点。三准确定之后,再由大及小,探讨一般字句的运用和修饰,即所谓“三准既定,次讨字句”。这里对于写作一篇文章所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先后次序,提得是相当正确而全面的。《附会》篇也谈到作文所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缀思之恒数也。这里所说情志、事义、辞采、宫商四项,与《熔裁》篇的三准说大同小异。刘勰要求以思想内容为一篇文章的根本,好比一个人的灵魂;以事义、辞采、声律等构成文章的实体,如同人的骨骼、肌肤和声音气息,这几方面具备,人才是活生生的人,文也才是完整的、有生命力的文。总观刘勰对文章形式问题的论述,他一方面主张作者应高度重视形式因素,精雕细刻,把每一个字句都安排得精确妥当;另一方面又要求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的统辖,作到“外文绮交,内义脉注”(《熔裁》);同时还应注意自然流美,不可显露过分雕琢的痕迹。比如《声律》篇说∶“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吐纳律吕,唇吻而已”;《章句》篇说∶“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丽辞》篇说∶“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岂营丽辞,率然对尔”等等,都反复申说了这一主张。刘勰在讨论文章写作的具体方法与技巧时,十分注意同当时骈体诗文创作中“习华随侈,流遁忘返”的风气作斗争。比如《声律》篇说∶“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喉舌纠纷。”《练字》篇说∶“若依义弃奇,则可与正文字矣。”都是针对“辞人爱奇,言贵浮诡”的文风而发的。《丽辞》篇说∶“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又是针对堆砌辞藻、缺乏风骨的倾向而言。《附会》篇强调谋篇的重要性超过个别字句的运用,要求作者“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也就是说作文时应把力量集中在主要方面,即全篇的结构布局上,创造全局的美,而不应追求个别或部分的字句之美。这对当时“逐新趣异”的风气,是一种有益的针砭。《比兴》篇谈比兴方法的运用,特别强调“兴”的作用。认为“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慨叹汉代辞赋“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这对当时诗文创作中“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纤综比义,以敷其华”的风气,也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刘勰在《夸饰》篇中还对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