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5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5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5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5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课件(5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八年级下册部编语文《经典常谈》朱自清⊙著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写作意图2、了解本书具体内容3、学习相关语文知识4、总结本文艺术特色壹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原籍浙江绍兴,因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英国,专攻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最为人知的是散文的艺术成就,其散文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先生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等领域,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诗集《踪迹》等,学术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春》《匆匆》等。作为散文家……

与此同时,朱自清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后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让朱自清在语文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除了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教育论著,他还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就促使他完成了《经典常谈》的创作。作为教育家……【作品简介】写于1942年,出版于1946年。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是传统文化经典入门必读书,更是普及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朱自清先生的初衷,希望这本书成为一艘把读者载入经典的航船。“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书中自序中说:贰主要内容《经典常谈》

正文篇目《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要想读懂国学经典书籍,就得得懂“小学”,也就是文字学。

《经典常谈》从仓颉造字说起,相传仓颉有四只眼睛,间地上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动造成了文字。

秦始皇时期,终于让文字形成了统一。东汉和帝时,许慎作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他将历史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这部书里,所以足足有九千字。

这部书的作用是要帮助人们通读古书,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一)《说文解字》中国的汉字,

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从书法角度讲,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

书体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篆书:线条圆润,变形复杂隶书:蚕头雁尾,结构端正,字形略扁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楷书:端正大气(颜真卿)行书:端正平稳,放纵流动(王羲之)汉字的“六书”是哪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造字法

用字法1.象形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象形下了简单定义。“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即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

《说文解字·叙》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即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2.指事刃寸

《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3.会意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一“木”是“树”,两“木”成“林”,三“木”成“森”;一“火”是“火”,二“火”成“炎”,三“火”成“焱”;一“水”是“水”,三“水”成“淼”;一“石”是“石”,三“石”成“磊”;一“車”是“车”,三“車”成“轟”;一“魚”是“鱼”,三“魚”成“鱻”;一“羊”是“羊”,三“羊”成“羴”。一“手”是“手”,三“手”成“掱”。一“牛”是“牛”,三“牛”成“犇”。形声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

形声造字法的构字能力很强,因此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很大。梅沐城赠上形下声:露、花、草、芳、景、箱下形上声:烈、警、恭、堡、贷、盒左形右声:城、渔、狸、描、帽、纺右形左声:领、战、郊、放、鸭、歌内形外声:闻、闷、辫、辩、问外形内声:圆、阁、衷、赶、厅、近鸟车甘亦家林莫问认一认

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也有说是上天所赐的。与八卦相伴而生的是占卜,古时候的人们看见数字整齐而有变化,认为是神奇而有魔力的东西,比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在太极八卦中,一横来表示阳,两横表示阴,分别配出八个卦,名称分别是乾、兑、离、震、艮、坎、巽、坤,八卦之间两两组合就成了六十四卦,简而言之,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而《周易》这部书,就是把那时候人们占卜的卦辞按着一定的顺序编辑起来的。

后来,儒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二)《周易》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其主要思想是“鬼治主义”,就是遇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

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书法沿革等历史原因,在西汉时期流传着《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两个版本,也造就了西汉《尚书》“古今之争”这一经学大史迹。之后一番战乱《古文尚书》便失传了,但三国时期出了一位孔安国又伪造了一部《古文尚书》,冒名顶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们彻底识破。

(三)《尚书》

《诗经》是在五经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后来有了文字,人们便将歌谣记录下来,形成最初的诗。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失传,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诗经》。

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话概括“诗三百”,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成为儒家五经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义”上,所谓的风、雅、颂、赋、比、兴。

(四)《诗经》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的根本是“礼治”,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儒家说每个人一味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定出森严的等级制度、长幼次序,是所谓“天地君亲师”等,这便是礼治主义。由此引申出一切日常生活都有了一套程序和规矩。甚至王道不外乎人情,礼也是王道的一部分。

此外,从来礼乐并称,但其实乐附属于礼,是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的,因为乐的可以让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

(五)三《礼》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是因为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而作为五经之一的《春秋》,相传是孔子修订的《鲁春秋》。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六)《春秋》三传

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旧时科举私塾里,学生入学,便是从四书读起的。

《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奋斗理念;

《论语》是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语的,传达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

《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编定的,说“仁”兼说“义”,提出要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七)“四书”

《战国策》的缘起于战国时代,春秋末年列国纷争,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

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八)《战国策》

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且都成了文学的古典。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九)《史记》《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虽然《史记》《汉书》的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在战国,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们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十)诸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施“仁政”、“王政”,即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圣王的威权,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助弱小国家做防卫工作,这就是他们的“非攻”主义;天下的祸端都起源于相互争斗,人们应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这就是他们的“兼爱”主义。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定下了君臣父子的社会秩序。孔子之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因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

老子留下一部《道德经》,他认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叫做“常”的公律,其核心是物极必反,所以具体应用就是排除一切制度,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自然就是“道”;庄子则更进一步,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荀学、老学为基础,从实际政治出发,将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的趋势加以理论化,以至于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到了战国末期,人们感受到了统一思想的重要性,秦相吕不韦便做了第一个尝试同统一的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以道家为基调,将诸子书统一了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接着社会大统的东风,董仲舒成功地实现了全社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全新局面。以驺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学说出自于古代方士,研究五行之德: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这样“终始”不息。

辞赋起源于《楚辞》,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屈原的《离骚》。朱自清先生称《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候所作。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他高唱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头万绪,无人可诉,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就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用了许多神话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了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十一)辞赋到了汉代,出现了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一大批模仿《离骚》的文人,汉人称这些作品为“辞”,一并纳入了《楚辞》一书。荀子的《赋篇》是最早称“赋”。因为汉武帝好辞赋,所以繁荣一时;发展到唐初,称为“俳体”的赋;后来宋代不再注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赋便称为“文体”的赋。

总体来看,赋虽然有韵,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诗。

汉武帝设计了乐府这个机构,专门采集古时的歌谣和乐谱,后来乐谱渐渐失传只留下歌词,便形成了乐府诗。这些诗以叙事为主,多写社会故事和风俗,是五言诗的源头。

到了建安年间,出了曹植这个大诗人,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基础的,则是魏代的阮籍,他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晋代的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渐渐千篇一律,但正是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到了唐,李白政治不能得志,纵情山水间,人称“天上谪仙人”,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高,也因此而影响到两宋时代。宋诗有了散文化的倾向,到了苏轼最为明显,他将禅学大量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十二)诗

现存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也就是一种官文书。后来到了春秋的时候,外交的言语也称为“辞”,孔子说辞的要义在“达”,也就说说明白。到了战国,辩士们的说辞可谓天花乱坠,可以成为议论文。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春秋左氏传》是写事的丰碑,《史记》是写人的丰碑。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汉、魏之际,排偶更甚。真正开了文体宗派的,是唐代韩愈。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参参差差的。他的标准是“气”,就是然的语气,并且有意将白话的自然音节引到语言中去。成为了新体的“古文”、宋代所成的“散文”的创立者。之后经过欧阳修与苏轼的发扬,古文成了正宗。

(十三)文

唐代发展出的新文体“传奇”,到了宋代有了“话本”,也就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演化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直到《红楼梦》成为了白话小说集大成者。从明代开始用八股文取士一直到清末,可谓盛极一时。可是因“古文不宜说理”,八股文逐渐没落。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但也未能长久。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胡适之等人提倡的白话文搭上中国现代化的马车,一直驶近了新中国。叁艺术特色

朱自清是散文大家,平易亲切,委婉尽情的优美风格,在现代散文史上别树一帜。《经典常谈》的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风格上,是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艺术特色

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内容上,点面结合,依次介绍经史子集艺术特色

全书的每一篇,一段一层意思,层层有序推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在我看来,有意愿开设“经典导读”课程的语文教师,只要细读全书,然后按照每一篇的主题,分出逻辑层次,拟出恰当标题,就能适用于课堂讲授。表述上,导入生动,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艺术特色肆能力训练1.关于《经典常谈》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国学经典的著作。B.《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C.《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让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D.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粹,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2.关于《说文解字》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作者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仓颉。B.《说文解字》属于“小学”,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C.“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D.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DA3.八卦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其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与之有关的国学名著是()A.《周易》B.《战国策》C.《春秋》D.《尚书》A4.__________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内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其中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A.《周易》B.《尚书》C.《春秋》D.《战国策》B5.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是(

)A.《周易》B.《战国策》C.《春秋》D.《尚书》6.有一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