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_第1页
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_第2页
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_第3页
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_第4页
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评点是一种与文本结合在一起的文学批评形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

不同的名称,主要有评点、评阅、评林、评释、评订、论赞等。

由于小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俗文学的状态,不被文人士大夫所重

视,所以小说评点在明李贽评《水浒传》以前,一直是沉寂的,评点之学也不被

文人士大夫所重视。

小说到了明代,有了蓬勃的发展。自明嘉靖元年(1522)《三国志演义》结

束了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局面,以刻本出版以后,通俗小说拥有了现代意义上

的读者群,对通俗小说的创作与传播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嘉靖元年至万历

四十八年(1620)近百年中,小说创作空前繁荣,以当时被称为“四大奇书”为

代表,四种古代通俗小说的基本类型——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

说和世情小说,都已出现。

书坊为了促进小说的发行,开始出版带有评点的小说版本,评点随着小说的

市场化蓬勃地发展起来,万历年间书坊主人余象斗刊出了最早带评点的小说——

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比较有水平的文人化的小说评点,是万历三十

八年(1610)出版的“容与堂本”《水浒传》和万历四十年(1612)到四十二年

(1614)间出版的“袁无涯本”《水浒传》,都著名李贽评点。这两个评点本的

出版,大大提升了小说评点的品位,使小说评点进入了通俗化与文人化相结合的

发展轨道,也带来了小说评点的繁荣,明代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刊行的许多小

说几乎都有评点,文人对通俗小说的价值也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参与评点的

人越来越多,其中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是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处

在晚明高扬个体真性情思潮的时代氛围中,张扬个体情怀,宣泄审美情感,是他

们评点的动机,也是评点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对主体情感的重视以及对小说理

论的贡献,对以后小说的创作与评点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吴晓风(《红楼梦)评点研究》)

材料二:

由于评点家反复研读,全局在胸,又能带着丰富的文化修养从叙事之外比较

到叙事之内,因此他能捕捉到行文的一些文化密码,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这种评点方式,可以简称为“文化穿造,穿透文化”。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小说擅长于预叙,

预叙往往暗示人物和事态在其后的岁月里带命运感,甚至带神秘性的发展和交异,

因而它的文字经常采取密码方式。《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他

在薄命司看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的图画和判词,他听到的“红楼梦十二曲”

的演唱,如果没有兼顾全书人物命运的评点,初读者是几乎不能把握其间的文化

密码和深层意义的。然而一经评点的暗示或点破,读者就可以带着识破天机的智

慧的喜悦和优越感,在悲剧感和危机感中同情着、悲悯着一个“贵族中国”的逐

渐崩溃以及它的儿女们的纷相受难。

脂砚斋是非常了解《红楼梦》创作皆旨趣的人,但他并没有直接点破太虚幻

境的全部密码,主要是提示破译这些密码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四:第一种,隐

喻法。如:“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甲戌本批

第一句:“此句薛。”批第二句:“此句林。”最后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

地之意。”所谓“寓意深远”指的采用隐喻的方法。以东汉乐羊子之妻来隐喻宝

钗的贤惠,以谢道槌咏雪隐喻黛玉的才华。第二种,谐音法。前面的例子,雪埋

金钗,林挂玉带,是以谐音方式隐括薛宝钗、林黛玉二人的名字。第三种,拆字

法,这是根据中国文字的结构特点而来的。原诗有:“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

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甲戌本批语说第三句是“拆字

法”,意思是指和香菱成了死对头的夏金桂的“桂”字。第四种,与情节对看法。

原诗说:“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

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甲戌本夹批道:“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袭’

回中与此合看。”此诗是写晴雯的,须与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对照

着看,才能读懂诗句的真意。

脂砚斋的破译方法,提供了理解的钥匙,也留下了一些问题,比如那首写王

熙凤的诗:“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

更哀。”甲戌本对第三句,批为“拆字法”,但字如何拆卸没有交代,这就留下

了众说纷纭的悬案。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小题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嘉靖元年的《三国志演义》是最早的以刻本形式传播的小说,它对通俗小

说的传播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B.评点家能够捕捉到文字间的文化密码,弦

外之音,与他们对小说的熟悉程度及其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密切关系。C.正是脂

砚斋为读者直接点破了“十二钗”所有人物的命运,初读者才能够把握住其中的

文化密码和深层意义。D.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既有对文字符号的品读,

对人物命运的分析,还有对整部小说结构艺术的品鉴。

【小题2】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元年的《三国志演义》是不带评点的,毛宗岗对《三国志演义》的评点,

比万卷楼刊本的评点更具文人化。B.李贽、金圣叹等晚明时期的评点家,他们

评点的重心不在对小说文本的分析,而在对个体真性情思想的表达。C,《红楼

梦》在第五回写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的图画和判词

等,这属于小说的预叙。D.脂砚斋的评点,既为后人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

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后人带来了困惑。

【小题3】

1,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有多处写雪的

文字,金圣叹做了这样的评点:“一路写雪,妙绝!"B.《三国志演义》的卷

首中,毛宗岗做了这样的评点:“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

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C,《西游记》第一回“灵台方

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这一句旁,李贽做了这样的评点:“灵台方寸,心

也。一部《西游》,此是宗旨。"D,《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的《络丝娘》“腌

躯老、死身分”这一句旁,徐渭做了这样的评点:“'躯老’,杂剧往往用此,

为鄙贱人之语。”

【小题4】

1.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小说评点在明末繁荣起来的原因。

【小题5】

1.材料二论述了脂砚斋解读太虚幻境密码的四种方法,请从中任选两种方法对

下面贾迎春的判词简要分析。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①刻本出版,通俗小说拥有读者群,小说创作空前繁荣。

②书坊为了促进小说发现开始出版带评点的小说版本。

③文人化小说评点本出版提升了小说评点的品位。

【小题5】①拆字法:“子”“系”合起来指孙字,暗指迎春所嫁之人孙绍祖。

②隐喻法:“山中狼”借用明代《中山狼传》的典故,指孙绍祖是个忘恩负义,

且有狼的恶毒本性之人。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直接点破”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明确说明“脂砚斋是非常了解《红楼梦》

创作皆旨趣的人,但他并没有直接点破太虚幻境的全部密码,主要是提示破译

这些密码的方法”,可见不是“直接点破”,而是“提示破译密码的方法”。

故选C。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

B.“……他们评点的重心不在对小说文本的分析,而在对个体真性情思想的表

达”中“不在……而在……”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张扬个体情怀,

宣泄审美情感……也是评点的一个重要内容”,材料只是说“对个体真性情的

表达”是评点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不能说明“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就不是

评点的重心。

故选B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是说评点家能捕捉到行文的一些文化密码,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A.金圣叹的点评只是赞文中''雪"的安排非常巧妙,没有体现言外之意。

B.毛宗刚的点评只是点评书中三个人物的特点,没有言外之意。

C.李贽的点评“灵台方寸,心也”意味着西行之路也是孙悟空的修心之路,

含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D.徐渭的点评只是解释词语的意思,没有言外之意。

故选C。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材料一找到与明末小说评点繁荣起来相关的内容,据

此概括繁荣的原因。

由第二段“由于小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俗文学的状态,不被文人士

大夫所重视,所以小说评点在明李贽评《水浒传》以前,一直是沉寂的”可知,

小说评点的繁荣与小说的繁荣有关;由第三段“小说到了明代,有了蓬勃的发

展”“以刻本出版以后,通俗小说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读者群,对通俗小说的

创作与传播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创作空前繁荣”可知,明末小说

创作空前繁荣,自然就带动小说评点的繁荣。

由第四段“书坊为了促进小说的发行,开始出版带有评点的小说版本,评点随

着小说的市场化蓬勃地发展起来”可知,小说评点的繁荣还与书坊出版带评点

的小说版本有关。

由第四段“比较有水平的文人化的小说评点,是……这两个评点本的出版,大

大提升了小说评点的品位,使小说评点进入了通俗化与文人化相结合的发展轨

道,也带来了小说评点的繁荣”可知,有水平的文人化的小说评点本的出版提

升了小说评点的品位,带来了小说评点的繁荣。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找到材料二中脂砚斋解读太虚幻境密码的四种方法,

即隐喻法、谐音法、拆字法、与情节对看法;然后从中选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贾

迎春的判词。

从拆字法的角度来看,“子”和“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

的丈夫孙绍祖。

从隐喻法的角度来看,“山中狼”借用明代《中山狼传》的典故,讲述赵简子

在中山打猎,有一只狼将被赵简子射杀的时候,恰好遇到东郭先生。东郭先生

好心救了狼。等危险过去后,狼忘恩负义想吃掉东郭先生。以此喻指凶狠残暴

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和迎春的苦难。“金

闺”暗指家庭富贵的迎春。“花柳质”喻迎春娇弱,禁不起摧残。

从与情节对看法来看,《红楼梦》书中说,贾孙两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

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而迎春嫁给孙绍祖之时,

贾家已今非昔比,故使“在兵部候缺题升”的孙绍祖才敢对迎春恶言相向,百

般蹂蹒,这就印证了“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惦记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只见宝玉醉醺醺回

来,问其原故,宝玉——向她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她等着,你且高乐

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栗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

了,就混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

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①宝钗摇头笑道:“昨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

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说

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

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

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

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

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闪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会儿。再往

怡红院来,只见院门关着,黛玉便以手扣门。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专叉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4叉

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

再来罢!”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

是她的声音,只当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

不开门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

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

“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

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

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

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

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

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

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

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

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

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

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

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她思父母、想

家乡、受委屈,用话来宽慰。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是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

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去理她,由她闷坐,只管外间自便去了。那

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

多天方才睡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注】①前文情节;宝钗之兄薛蟠带着美食来请宝玉吃。②前文情节;林黛

玉因为贾宝玉对自己说了《西厢记》中的曲词,曾说要去告诉宝玉之父贾政。

文本二: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

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

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

小说故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

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0

比如贾宝玉在姐妹们都在场时向林黛玉使个眼色,林黛玉马上就能会意,表现了

他们两人不同一般的默契(42回);因是小老婆所生而倍感委屈的探春,洗一

次脸也很讲礼数,其实是要摆小姐的谱以显示自己的身份(55回)。当我们读

到这些既琐碎,又显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细节时,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领悟人生真

谛的阅读快感便油然而生。

(节选自《〈红楼梦〉名著导读》)

【小题1】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人惦记宝玉去见贾政,黛玉“心中也替他忧虑”,从中可以看出她们与宝

玉的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宝玉的所作所为并不合乎贾政的要求。B,宝钗到宝

玉处说话的情节,至少有三层作用:照应前文的情节,引出黛玉在门外哭泣的情

节,表现宝钗炫耀家庭、想和宝玉加深关系的心理。C.文中写柳枝花朵上的宿

鸟栖鸦听到黛玉哭声飞起远离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鸟不忍再听突

出了黛玉哭声之悲,衬托了黛玉之美。D.倚床栏杆、手抱膝、眼含泪等描述,

以及“好似木雕泥塑”的比喻,把黛玉描绘得生动形象,如在目前。

【小题2】

1,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晴雯,是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她在宝钗来到宝玉处之后,不敢把怒

气撒向宝钗,却撒向了黛玉,很自然地促进了情节发展。B.“颦儿才貌世应稀”

等四句诗,是对黛玉去寻宝玉不果而哭泣并惊走鸟儿一事的概括,它充分表现出

《红楼梦》真实的生活镜像。C.魏晋小说总是“粗陈梗概”,缺少细节描写,

宋元说书虽有细节描写却简陋、夸张,而且矜奇尚异,《红楼梦》与它们形成了

鲜明对比。D,《西厢》即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宝玉曾

以其中的曲词调笑黛玉,受到了黛玉斥责,因而对其有所怠慢。

【小题3】

1.请简要概括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戚呜咽的原因。

【小题4】

1.请依据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细节描写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知识点]

曹雪芹(1715-1764)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①晴雯不肯开门。②自感寄人篱下,受人慢待。③听到宝玉、宝钗

说笑,更感孤寂,心生嫉妒。④认为宝玉恼了自己,不理解自己。

【小题4】①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袭人与宝玉的对话、宝

钗前来闲谈、黛玉寻宝玉、晴雯因为惬气不开门等,都是生活细节,它们构成

了故事情节。②真实而丰满。文本一中的细节源自生活,真实自然,能引起读

者的共鸣,而且写得特别细致,让人如临其境。③内涵深刻,能够凸显人物个

性。如黛玉扣门不开而哭的细节,就凸显了她忧郁哀婉的个性。

[解析】

【小题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

力。

B.“引出黛玉在门外哭泣的情节”错。然宝钗与宝玉的闲谈是黛玉哭泣的一个

原因,但宝钗到宝玉处闲谈,不是推动黛玉来到宝玉门外这一情节的因素。

故选B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却撒向了黛玉”错。依据文本一“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可知,晴雯不为

黛玉开门,是因为没有听出是黛玉,并非把气撒向黛玉。

C.“总是'粗陈梗概',缺少细节描写”错。依据文本二“因为中国古代小说

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

夸张”可知,魏晋小说不见得“总是”,此意绝对化,另外,魏晋小说是有细

节描写的。

D.“受到了黛玉斥责,因而对其有所怠慢”错。从小说看,黛玉并未斥责宝玉,

宝玉也并未怠慢黛玉。

故选B。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文本一“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

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可知,晴雯不肯开门。

②依据文本一“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

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没趣'”

可知,黛玉自感寄人篱下,受人慢待。

③依据文本一“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

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可知,黛玉听到宝玉、宝钗说笑,更感孤寂,心

生嫉妒。

④依据文本一“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

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

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

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可知,黛玉认为宝玉恼了自己,不

理解自己。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依据文本二“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小说故

事的主体”可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袭人与宝玉的对话

(文本一“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

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宝钗前来闲谈(文本一“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

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宝钗摇头笑道:'昨

儿哥哥倒特特地请我吃,我不吃,我叫他留着请人送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

薄,不配吃那个。'说着,丫鬟倒了茶来,吃茶说闲话儿”)、黛玉寻宝玉(文

本一“却说那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

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

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晴雯因为惬气不开门(文本一''谁

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

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

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

再来罢!'……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

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等,都是生活细节,它们构成了故事情节。

②依据文本二“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

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

力”可知,真实而丰满。文本一中的细节源自生活,真实自然,能引起读者的

共鸣,如“那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

宝玉袭人一群人都送出来。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

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进去关了门,方转过来,尚望着门洒了几

点泪。自觉无味,转身回来,无精打采地卸了残妆”可知,写得特别细致,让

人如临其境。

③依据文本二“这些'家庭琐事,阖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

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

力”可知,内涵深刻,能够凸显人物个性。如“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

待要高声问她,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

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淘气,也觉

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

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

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

告你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

就不见而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

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可知,黛玉扣门不开而哭的细节,就凸显了她忧

郁哀婉的个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

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

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

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中山之君也;锄授棘矜,非铉于钩戟长锋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

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

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紫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一夫

作难而七庙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乙】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

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

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

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

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

功业长久。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有删改)

【丙】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

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牵且梭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

人阻险不守,关梁不固,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

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

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

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

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

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

爰。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

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小题1】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

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

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

下始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

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

为天下始

【小题2】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意思不

同,前一个指田间小路,后一个比喻门路、途径。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与“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鸿门宴》)

两句中的“山东”意思一样,都是嵋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③“然秦以区区之地”与“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的“区区”

意思相同。

④七庙,同“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庙”,指

天子或诸侯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王室国家的代称,只不过天子七庙,诸侯五

庙。

⑤“秦离战国而王天下”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的

“王”读音、用法皆相同。

⑥“群臣之不信”与“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信”

意思相同,都是诚信可靠的意思。

A.①②④⑤B.②③⑤⑥C.②④⑤⑥D.①③④⑥

【小题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

抒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了有力的铺垫。B,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

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

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C.秦朝吞并了六国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

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

戍卒,却所向无敌。D,因为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

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工事,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

亡。

【小题4】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知识点]

贾谊(前200-前168),论说文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老百姓像云

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似的那样紧紧跟着。

(2)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

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

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典籍,施行严刑酷法,以诈力为先,

以仁义为后,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

“怀贪鄙之心”与“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与“不亲士民”结构对称,

各自断开,排除ACD。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用法的能力。

①错误。后一个“阡陌”也指田间小路。句意: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

②正确。句意:靖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刘邦在

嵋山以东时,贪图财物。

③错误。''然秦以区区之地”中“区区”指很少。“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中“区

区”谦称自己。句意: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没有机会与您见面,

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意思不同。

④正确。

⑤正确。都读"w&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句意:秦结束战国纷争统一天

下。/这样却不能称王,还没出现过这种情况。⑥正确。句意:大臣们不诚

信可靠。/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故选C。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错误。

依据原文“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可知是作者假设的情况。

故选D。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斩”,折断;“揭”,举起;“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赢”,担负。

②“所以",……的原因;“为”,表被动;“戮没”,杀戮。

参考译文:

【甲】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

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下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

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

公、猗顿那样的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

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式

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

般地跟着他。靖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况且那天下

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峭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

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

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

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

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

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

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靖山、函谷关作为自

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

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乙】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

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典籍,施行严刑酷法,以诈力为先,

以仁义为后,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欺诈和武力,

安定国家,要重视顺应形势,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

结束战国纷争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它夺天下和保天

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集权力于一身而占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

到来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

国家,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

禹、商汤、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丙】

秦朝兼并了诸侯,崎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

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

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

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

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

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靖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

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得此机会,就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

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大臣们不诚信可靠,从这件事就

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

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靖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

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

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危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昏惑

而终身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

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

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

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

君主迷失正道,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

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

1.阅读下面《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中的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香菱咏月•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香菱咏月・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首联写了寒秋之夜天宇上的一轮明月,以“皎皎”写月色,“团团”

摹月形。B.“翡翠楼边”“珍珠帘外”之类,对偶固然精切,词藻却华艳,不

免有肥辞瘠义之嫌。C.第二首诗“新奇而有意趣”,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

交融,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D.江上游子、倚栏佳人虽也被明月照见,但无

边的夜月与不尽的愁思却是独属香菱一人。

[知识点]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鉴赏诗词语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D."但无边的夜月,不尽的愁思却独属香菱一人"错误。"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

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

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

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

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

绵愁恨!

故选D。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事近意远”的两句是:

“①,②。”

(2)《过秦论》中表现秦始皇北筑长城,对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一

句:③,@

(3)《过秦论》中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⑤,

©。

(4)《屈原歹U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⑦,⑧”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知识点]

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

余里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下列字词的写法:指、迩、恬、藩篱、劲弩、何。

三、课内知识点(21分)

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赢:担负

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伦:辈,类

B.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委:交给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C.非及乡时之士也乡:家乡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揭发

享国之日浅享:分享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池:护城河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窥:探看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尝:曾经

[知识点]

一般文言实词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C."乡":通"向",过去的。句意: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揭":举起。句意: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

"享":享受。句意:在位的时间不长(享受国家主宰者权利的时间不长久)。

故选C。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销锋铺,铸以为金人十二以为桂林、象郡

B,秦孝公据嵋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因利乘便因河为池

D.赵奢之伦制其兵聚之咸阳

[知识点]

一般文言实词,一般文言虚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以……为",把……作为。句意:销毁兵刃和箭头,把它们铸造为十二

个铜人。/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

B.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牢固。句意:秦孝公占据着靖山和函谷关的险固

地势。/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

C.介词,趁着。/介词,凭借。句意:秦国趁着这有利的形势。/就着黄河作为

护城河。

D.代词,这些。/代词,代兵器。句意: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把它们

集中到咸阳。

故选A。

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②直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

⑤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下之民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量从

⑦囊括四海⑧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A.①⑥⑦'②④⑤'③⑧⑨B.①③④'②⑥⑦⑤⑧、⑨C,①⑦'②④⑥'③⑤⑧

⑨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⑨

[知识点]

贾谊(前200-前168),词类活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履:名词作动词,登上。句意: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②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设置了桂林郡、象郡。

③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④愚:使动用法,使……愚昧,愚化。句意:于是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

各学派的著作,以便愚化百姓。

⑤弱: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句意: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天下

的百姓。

⑥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句意: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

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⑦囊:名词作状语,像囊袋一样。句意:像囊带一样并吞天下。

⑧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靖山以东的诸国英雄豪杰就一起起事,

灭亡了秦朝。

⑨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句意:况且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

①名词作动词'②⑥⑦名词作状语'③④⑤⑧使动用法'⑨形容词作动词。

故选Do

4.下列对特殊句式的理解,有错误的两项是()

A,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B.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判断句)

委命下吏(省略句)

D.铸以为金人十二(省略句和定语后置句)

非钻于钩戟长钱也(判断句)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

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何谁"。句意:可靠的官员和精

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九国之师抗"。句意:迁谪戌边的士卒并不能

与九国的军队相匹敌。

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

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是被迁谪戍边的士卒。

C.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自己却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

为什么呢?

省略句,应是"委命(于)下吏",这里省略了"于"。句意:把性命交给司

法官吏。

D.省略句和定语后置句,应是"铸以(之)为十二金人"。句意:把它们铸成

十二座铜人。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非于钩戟长镒徒也"。句意: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

利。

故选CD。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函”即靖山和函谷关,靖山在函谷关的东边,这是秦和中原之间的重要

地理屏障。“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扑”,短的叫“敲”。此处“敲扑”

代指严酷的刑罚。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此不相同。“黔首”是先秦时期对百姓的贱称。当时百

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C.“连衡”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

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陶朱”即范蠡。他因善于做生

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用“陶朱”来作为富人的代称。D.“战国四公子”指孟

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

[知识点]

古代文化常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黔首’是先秦时期对百姓的贱称"错,"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

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不是贱称。

故选B。

6.下列有关贾宝玉的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预示身边女子命运的卷册。B,秦可卿临终托梦给

宝玉,警示他贾府必将衰败的结局。C.宝玉见龄官画“蔷”,猜测她内心煎熬,

不禁心生怜惜。D.晴雯死后,宝玉悲痛欲绝,写下《芙蓉女儿诔》来祭奠她。

[知识点]

曹雪芹(1715-1764)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B."秦可卿临终托梦给宝玉"错,应是托梦给王熙凤。

故选B。

7.怡红院是贾宝玉在大观园中的居所。下列对联适合置于怡红院中的一项是()

A.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

章。C.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D.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知识点]

曹雪芹(1715-1764)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A.是"智通寺”的门联。以后还不会完全走入绝境、尚存余地情况下,人总是

想不起应该收手不再贪婪。只有走投无路才想起来回头是岸。贾宝玉并不信佛,

此联不应出现在其住处。

B.是尤氏上房的对联。对世事洞悉明了也是一门学问,对人情熟悉通达就能化

做文章。贾宝玉对人情世故不放在心上,随性而为,此联不符合其性格。

C.是怡红院的《怡红快绿》诗。春天里芭蕉叶还卷而未展,海棠在夜里并未睡

着。此联借花木以写人,暗示后来怡红院中的生活,这正是贾宝玉生活的写照。

D.是大观园中李纨住处稻香村的对联。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

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此联写的是庄稼生长的景象,宝玉并未从事农业劳动,

不符合其生活现状。

故选C。

四、写作(6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书信沟通到微信交流,交流方式在改变,不变的是真挚情意的表达。

《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改变,不

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从“出国热”到“归国潮”,逐梦方向在改变,不变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透过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的底色。

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何思考和联想?请选好一个

方面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知识点]

青年成长,人文科技,哲理•思辨,任务驱动型作文

[答案]

例文:

阅读场景在变,先贤哲思永存

《诗经》《论语》等国学著作从图书馆走进家庭书橱,阅读场景在变,不

变的是对先贤哲思的追求。

先哲前贤,之所以能独领风骚千百年,原因就在于其在纷繁变化之中,寻

求不变之理。譬如孔圣,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巨变,乃于思变中求理,

寻求解决之道。不过,孔圣的仁义之道不是无源之水,更非闭门造车、无中生

有,而是传承先贤周公礼乐的哲思。先贤的不懈探求、持续的代际传承,便是

中华文化流传五千年的根本原因。而先贤,也因此而得以人生不朽。

对于《诗经》《论语》这些国学著作,不管是在图书馆读,还是在家里读,

我们对先贤哲思的追求不变。读先贤的书,我们都需思考:先贤哲思的内涵是

什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历史上先贤数量之众,真

是名副其实的百花齐放、春光满园。孔孟之道,致君尧舜,教化社会,己欲立

而立人,乃其人世大道;墨子之道,尚简节用,鄙弃华美之形,口腹之欲,兴

百姓之利,乃其大爱之道;老庄之道,以自然为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追

求无为而治,乃其自然大道。这些先贤虽然主张各异,然而拨开形式变化之迷

雾,便会发现其内蕴的不变之理,那就是悲恼世人的胸怀、经世致用的价值追

求。不管是在图书馆读,还是在家里读,读的目的都一样:学习先贤,探讨人

生的意义所在。

人生意义何在?就在于兴民之利,除民之害。《左传》有言,“太上有立

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先贤对人生社会的

哲思,对人生价值的设定,也就成了中国人一生的理想和追求。通过个人努力

厚德载物、兼济天下,是先贤哲思的终极目标。虽然有所谓‘'穷则独善其身”,

但这不正是人生价值不得实现的无奈吗?试想一个士子,若能出将入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