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质量检测

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5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

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

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

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

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

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地沉迷于叙述模

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

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

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

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

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份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

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

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

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

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

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

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

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

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的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

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

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

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

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

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

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

殊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

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

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吴《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

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

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

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

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

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

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

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

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

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

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

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

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

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

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

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

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

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

巧设比俞,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

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

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

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

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

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

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

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

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

位的首要因素。

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

弱诗性就越强。

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

说创作之中来。

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

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

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

质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

诗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

入微的刻画。

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3分)()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

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

极尽讽刺之能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

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

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4.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4分)

5.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品质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他和他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那座店房有某

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

拉兄弟”的招牌。大约十四岁那年,我够格跟他定做成年人靴子的时候,对他们两兄弟的品格就有

了模糊的印象。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

不是很难的事呢?”

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鬃曲的,双颊和嘴角间

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

理想。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

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过了一

会儿,可以看到他的或他哥哥的面孔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边张望——楼梯口是黑洞洞的,同

时透出沁人脾胃的皮革气味。

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不久后,他回来了,

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赘

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

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如果答话的是他的哥哥,他就说:“我要问问我的弟弟。”

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

的跋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

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他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他慢慢地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

他的店铺。他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

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

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

难,这是唯一的一次。“他们把一切垄断了,’‘他说,“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事到如今——我们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

白须毛了!

后来,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

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了一小间,店堂的楼梯井口比以

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味。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看,这双还很像样的呢!”

我把脚向他伸过去。他看了看这双靴子。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你要做靴子吗?”

虽然我只需两双,我却向他定做了三双,并很快就离开了那里。

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他正在整理一张皮革。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好吗?”

“我过得很好,“他慢慢地说,“但是我哥哥死掉了。”

我这才看出来,他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吃了一惊,所以喃喃地说:“啊!我为你难过!”

“的确,''他回答说,“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

坏。不久以后,我到国外去了一趟。

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我离去时,他

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

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很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

“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一双一双地试穿

这几双靴子。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

子。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口里,我发现了他的账单。我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

前把账单开来的。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一个星期以后,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

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不在,先生,“他说,“他死掉了!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慢性饥饿。你要晓得,他想把店

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他从不

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接了一份定

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客到格斯拉的店铺像走进教堂一样心平气和,这可以看出格斯拉对鞋子品质的追求受到了

顾客的认可。

B.面对穿出问题的靴子,格斯拉说修不好就不收新定制靴子的工钱,这表明他要对自己制作的

靴子质量负责到底。

C.小说中的“我”只需两双靴子,却定做三双,多定制靴子,一是信赖格斯拉先生的手艺;二是同

情,想给予帮助。

D.格斯拉骂大公司“不顾体面”“可耻”,是因为大公司抢了他的生意,让他面临失业危机,生活艰

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结构圆融,多处内容照应文章标题,如“我''十四岁就对他们的品格有了印象,“他好像把

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突出了主题。

B.文章注重以细节展现人物的变化,先后提到格斯拉的红胡子,前面注重展现他的自豪与自信,

后面则展现了他面临失业的焦虑、愤怒和苍老。

C.文章最后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年轻人的话再次展现了格斯拉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同时也

暗示了“我”对格斯拉不能因时而变的否定。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鞋匠格斯拉兄弟的故事,展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工业生产对

手工业者造成的巨大冲击,寄寓了作者的深切同情。

8.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展开叙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对他的欣赏,也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对他的批判。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口:“王之伐越,何也?”口:“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

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镐少

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

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目:“君有疾在媵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容々无。”扁鹊

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

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

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目:“病在媵理,

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

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

之治病也,攻之于媵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膝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单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日:“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

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

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

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

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膝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

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日:“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住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目

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蹒(qia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

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

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爱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

D.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

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

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

明做事只争于媵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

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2)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14.《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少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孥云七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主父:即汉朝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②马周:唐朝

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上书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

拜为监察御史。③孥云:凌云,比喻高昂的志趣。④呜呃:悲叹。

15.下面对本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人奉觞客长寿”写店主人奉觞敬酒,祝客长寿,这是失意的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和“零

落栖迟”的处境吻合,也巧妙照应了题目。

B.“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

“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C.“雄鸡一声天下白”,诗人用象征手法写店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天下

白”的景象光明璀璨,无限敞亮。

D.全诗以抒情为主,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层次分明:第一层潦倒自伤;第二层店主人致酒,

劝勉开导;第三层精神振奋。

16.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它们的情感有何相同点?《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

《将进酒》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将进酒》中的“”一句表达出乐观自信的积极思想;""一句

表达了蔑视权贵的人生态度。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

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3)《〈老子》四章》中,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

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H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他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①的.是中华民族②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

人心。年轻一代要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

史的丰碑上。他的殷殷嘱托;为我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

青年指明了奋进的方向。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林县人民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

成的10万人的修渠大军。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用近10年时间,硬是靠双手,一锤、一钎、

T,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

里的“人造天河今天.人们置身于红旗渠俯瞰一渠清水穿山越岭奔向田野,依然能够感到无比

震撼。当年“劈开太行山,高举红旗永向前”的号子声犹在耳边,300名青年突击队在坚硬的岩壁

上穿山凿洞的场景犹在眼前。

正是一个个这样③、艰苦奋斗的故事,铺就了我们通往复兴的宽广大路;正是有一代

代青年的顽强拼搏,奠基了今天的中国模样。也正因此,今天我们青年一代才有了较好的物质条

件和教育资源,有了与父辈不一样的视野,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与世界同代人比肩而行。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凭借。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和文学

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o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

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一愚

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老

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终无功而

返。但他仍在同自然抗争,正如他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

败。”

21.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6分)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波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B.日本法西斯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杀害了许多无辜群众。

C.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地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D.体育已从原来“偏竞技”和“为国争光”,扩展到了现在的“为老百姓服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材料2:

有这样一则寓言: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

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

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沟

壑前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LDA.“本质特征”表述错误,材料一中“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首要因素”

于文无据。B.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中“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

第一要务”,可见故事性和诗性可以适度兼容。C.“取决于”表述不当,小说与诗歌在营造意境方面

存有差别,材料三中“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体现这

一点。且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营造意境这一个方面。材料三中“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

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可见,小说语言也是体现诗性的一方

面。

2.BA.“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错,材料二中“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

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

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可见,小说的社会历史

价值是始终存在的。C.以偏概全,材料三中“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

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

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可见,除了人物刻画外,景物描写也是一方面。

D.对孙犁小说特点概括有误,选项中“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作细致入微的

刻画”文中无据,材料三中…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

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侧重对人物动作细节的刻画。

3.D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

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A.无景物描写。B.也无景物描写。C.无人物刻画。

4.①对比论证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将孙犁与一般小说家的创作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他重在

发掘人物的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②引证法。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指出小说

意境常常借助场景来营造。③例证法。运用《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时手指震动

了一下的细节,论证孙犁善用白描手法表达丰富意味。(每点2分)

5.①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化、商业化,挨弃浮躁,淡泊名利,自觉追求。②生

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改造成诗意的生活。③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

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④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

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⑤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⑥语言诗

化:锤炼语言,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每点1分)

6.D”是因为大公司抢了他的生意,让他面临失业危机,生活艰难”说法不准确,结合原文“我穿着

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

格斯拉骂大公司“不顾体面”“可耻”不仅是因为大公司抢了他的生意,还有就是大公司不追求品质,

与他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7.C“对格斯拉不能因时而变的否定”错,结合原文“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可知,

我对格斯拉不能因时而变的否定这种理解于文无据,最后一段恰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同情,

并非否定。

8.①人称:“我”是事件的叙述者、亲历者,见证了格斯拉先生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使故事更真

实可信。②情节:“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情节,使文章脉络清晰。③

人物:通过“我”的视角,叙述了格斯拉先生遭遇,更好的塑造格斯拉先生执着坚守、敬业诚信的

形象。④主题: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对格斯拉先生的赞扬与尊重,同时也

借这一形象,揭露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

9.观点一:表现了对格斯拉先生的欣赏。①从标题看,“品质”既指他所做的鞋子的品质,也是指

他的诚信敬业等人品。②从四周人的反响看,人们“绝不赊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就像走进教堂

那样,表现了人们对他技艺的赞赏及对他人品的敬重。③从细节描写看,他的“鞋子梦”,他对皮

革的赞美,说明他对职业的喜爱,对抱负的痴迷,令人敬佩。

观点二:隐含了对格斯拉先生的批判。①从顾客看,他不够热情,做鞋子时间太长,因此失去了

顾客,生意很清淡。②从时代进展看,他的经营方式刻板单一,鞋子的款式不够时髦,跟不上时

代的步伐。③从小说结局看,他不知变通,非常固执,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终至饿死。

10.CFG句意: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反过来灭了虞国。

根据前文可知,“爱其璧而假之道'’的主语是“虞君”,“爱其璧”“假之道”之间是因果关系,不断开,

故应在“道”后断开,即C处;“晋已取虢”中,“晋”是主语,“虢”是宾语,结构完整,故应在“虢”

后断开,即F处;“还”的主语应为“晋”,二者组成主谓句;“反”作“灭”的状语,应在“反”前断开,

即G处。

H.B意思不同,分别为经过、责备之意。句意:经过郑国/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

12.C“做事只争于媵理没有意义”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国君并

未重视,才导致灭国。由此可见应当“争于媵理故选C。

13.(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评分点:居:停留,过了;还:同“旋”回转,调转;走:跑;故:特意)

(2)所以说:“事情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评分

点:“安”安定、安然;“持”持守、维持;“兆”显露迹象;“谋”解决)

14.(2分)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

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

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

所以不矛盾。

15.A“冷眼旁观到的场景”错。这首诗中的“客”就是“我”,店主人在向“我”致酒。

16.(1)相同点:都含有怀才不遇之愁。

(2)不同处:①《致酒行》结尾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抒展抱负的心情。李贺虽然感叹自己

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

总是唉声叹气。②《将进酒》结尾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李白大声呼喊,

要将手中名贵宝物都换成美酒,与友人一起排遣心中之愁。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致酒行》此诗是劝酒致词之歌,通过对主父

偃和马周两个古人故事的叙述,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后的一种哀愤之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

《致酒行》结尾几句意思是,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但我深信雄鸡一叫,天下必大亮。

年轻人胸中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作者直抒胸臆,“雄鸡一声”是

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谁念”句,既是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对诗人以前

的批判。总体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尔”,口气很大;

而且具有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

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可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

17.(1)天生我材必有用;钟鼓馔玉不足贵(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8.①一脉相承②不可磨灭③隼路蓝缕(披荆斩棘)

19.示例一:林县人民为了改变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在靠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了

10万人的修渠大军。

示例二:林县人民为了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了10

万人的修渠大军。

20.①使用数字,突出工程之大、困难之多、任务之重、成就之高,(1分)更具真实性,更有

说服力、震撼力;(1分)②有力衬托出林县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2分)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历史记忆”推断精神传统是一以贯之的,故可填写“一脉相

承”。“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

关系。

第二空:依据“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推断精神传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

逝而消失,故可填写“不可磨灭”。“不可磨灭”: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

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消去。

第三空:依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断应填入的成语与上下文的意思一致,故可填写“隼路蓝缕”

或“披荆斩棘"隼路蓝缕”: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土地,形容创业的艰苦。“披

荆斩棘”:指拨开荆丛,砍掉荆棘:比喻开创事业或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艰苦奋斗。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四处语病:

一“为了''开头导致句子主语缺失,应将“为了”放在“林县人民”后面;

二“解决”缺失宾语,应在后面添加“问题”;或修改为“林县人民为了改变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

三"……下”介词短语缺失成分,应是“在……下”;

四“自发组成的10万人”中“的”助词使用错误,导致成分残缺,应为“了”。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原文“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

里的‘人造天河’”可知,所列数字为事实论据,增加文章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说服力。用具体的数

字突出了工程之大、克服困难之多、完成的任务之重、取得的成就之高;通过这些数字,也让读

者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林县人民的丰功伟绩,以及只有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取得这样宏伟的业

绩,有力衬托出林县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21.神取得跟自然对抗的和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

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

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