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金科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

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

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

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

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

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斗争。这种情况,不仅是合情的,而且

也是合理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特有的形式在否定着自己的愚昧,

从而取得生存和发展的。

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

起的。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

合。中国汉代的文化,就是由先秦的华夏族和夷狄族的文化融合而来的,今

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汉代汉人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这

样融合起来的文化比先前的文化不仅水平大有提高,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际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只要交

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条件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

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

(摘编自刘家和《略说文化》)

材料二:

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在

历史上,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时或许会抛

弃旧形式,采取新形式,但作为文化特质的民族心理结构、民族思维方式的

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某种惰性和保守性,某

种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以维护自身的纯洁性。一切尚有生命力的文化大都

有这种能力,这有类于生物机体中的抗体,是一种自卫的本能。但是,所有

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即在民族

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能够把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

通溶在自己的机体内,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更加

活跃的因子,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功能。当一个民族积极地参与

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的时候,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不是被弱化,而是被强

化了。可以预见,本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

基础上的,它不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族所创

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未来的人类文化将具有更强的包容和消纳能力,

而不是取消文化自身的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胚芽的时代,将会较多地受到作为它的背景的各种自

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好像新生儿要较多地依赖父母的照料一样。然而

文化机制确定之后,它就具有了自身的内在逻辑。这时,外部影响依然存在,

1

却不能随意切断文化自身规律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观

念形态,莫过于儒家思想。只要是炎黄子孙,在深层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受

到儒家思想的制约。儒家思想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就整体构成来

讲,在两千多年中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儒家思想也曾多次改变自己

的表现形式。孔子便被誉为“圣之时者”,善于“时中”,因时而变。以后

重要的儒家思想家都遵循了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来文化成功输

入的先例是有的,例如魏晋以后佛、儒、道合流和理学的产生。输入成功的

先决条件是外来文化能够被传统文化容纳,消化。满足不了这一条件,交流

就会失败。从明末基督教传入,到清雍正全面被禁,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督教

的文化规范与祀天、祭祖、祭孔等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发生对抗,最终

被挤出了中国的大门。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判断事物的准则,这是客观的存在。譬如

同样是杀父,在中国与西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首先联想到

的是忤逆、不孝,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发生的反应。西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

是凡杀人都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

虑的。这么两种不同的反应最初可以说是下意识的,无需经过非常缜密的逻

辑思维。这就说明文化的差别是作为既定的事实发生作用的,它是判断的前

提和出发点,不必再对它本身进行任何怀疑。可见文化差别深深植根于人们

心灵中,通过潜意识来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取向。

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随着民族间

了解的不断加深,文化趋同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趋同绝不意味着一

个民族的文化完全被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化。趋同只是一个民族对外来文

化消纳能力的加强,对外来文化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经验表明,文化交

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舍弃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

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表明自身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

个体的属性。况且,在接触外来文化时,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中介环节,即

外来文化必须采取民族的语言,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在这一“翻译”

过程中,民族文化已经渗透其间了。

(摘编自于化民《关于文化问题的思索》)

1.下列各项对材料一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民族进步和文化的否定精神

B.民族文化的沿袭性和融合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D.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和形成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特质,其变化是极其缓慢的。

B.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并不会被弱化,反而会使自身机制具有

更强的生命力。

C.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不再

发生。

D.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正像鲁迅说的那样,要敢

于拿来。

2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运用的是事实论据,第一段用概括性事例,而第二段则用具

体事例。

B.材料二第一段引毛泽东的话,增强权威性,巧妙引出民族文化形式问题

的讨论。

C.材料二从民族文化的功能、规律、价值取向、趋同性等方面论述,思路

清晰。

D.材料二第三段用“譬如”来引出例证,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而

非虚构。

4.请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修辞特色,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强调不断学习、不断

进步的重要性。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内容

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凌波渡(节选)

孙频

入学第一个晚上卧聊,刘立林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年二十九岁。就这一句,

其他三个男生便同时住了嘴。他的第二句话是,我考这所大学考了整整十年,

每年都考。他说,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穷,供不起我上大学,

我父母都不让我上学了,因为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催我快些出门打工,

给家里减少负担。我十八岁就离开家来到了北京打工,我从十九岁开始考大

学,年年考这所大学,一直考到今年才考上。

第二天早晨,也不知道是几点就被楼下的读英语声吵醒了。三个人揉着眼睛

四下里一打量,床上床下却只见到他们三人。那第四张床是空的,被子没叠,

蜷成一团,像一只余温还没散尽的蝉蜕。三个人从床上跳下来齐刷刷地蹦到

了窗口前,从二楼的窗口俯视下去,一眼就看到了缭绕的晨雾中浮动的一顶

白亮白亮的头皮,明晃晃地照着人的眼睛。没问题,就是他,这头顶简直就

是他的胎记,随便走到哪,只一眼就把他从人堆里挑出来了。

刘立林只有两条可以换洗的内裤,花棉布被漂洗得太久了的缘故,纤维毕露,

像鱼身上露出了嶙峋的鱼骨。其中有一条还在正中间破了一个大洞,其实穿

在身上基本上也就是个摆设了,实质上是衣不遮体的。刘立林每次把内裤往

出晾的时候,宿舍的三个哥们儿就在一旁急,好像人家不小心穿了他们的内

裤。

①大哥,这内裤咱还是晾在屋里吧,干净,屋里干净。刘立林理都不理他们,

根本没觉得他们是在说话,晾好衣服便背起双肩包扬长而去。

刘立林每天晚上都是卡着点回宿舍的,决不早回,前脚进门后脚就熄灯。于

是他便黑咕隆咚地爬到床上,点个蜡烛头,借着昏暗的烛光接着看书。在不

看书的时候,四个男生就在黑暗中躺着卧聊一会。

你们见过那种地下室吗?地下二三层的地下室,里面窄的就能放一张床,住

在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墙

壁上终年湿漉漉地长着青苔和蘑菇,被子和枕头潮湿得一拧就能拧出水来。

3

你要是几天不住,一翻开被子就能看到被子里发霉了,绿色的像草一样的霉,

高高长在被子里。所有的衣服都散发着霉味,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像从阴暗

的坟墓里爬出来的。我在这样的地下室里住了五年,住到后来浑身都起满了

红色的小疙瘩,奇痒无比。背上够不着的地方我就在墙上蹭,最后就会把一

整块皮蹭掉,没有了皮的地方又会发炎起水泡。

②每晚熄灯之后,221宿舍就像一锅温开水一样反反复复地煮着刘立林的那

点事,煮得只剩下骨头了,还在煮。渐渐的刘立林发现没有人再邀请他说,

大哥,给我们讲点什么吧。

开始的时候他有些落寞地却是屹然地等着,像个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红军,

就不信没人来请他做报告。但是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别人聊天的时候,他

也插进来聊,却是说不了两句就拐到自己身上了,想起我那时候……其他三

个男生拼着命把话题又拉回来,刚说了没两句,又被刘立林拐走了。他像抚

摸战甲和枪伤一样抚摸着自己这点往事,就这么点贴身的东西怎么能被人剥

夺走?简直是要把一尾鱼的鳞片刮走。他们太残忍了。

除了学习、背单词之外,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

个多大的官。他经常问别人,你说我回去能做个官不?乡长总能做得了吧,

不会连个乡长也做不了吧。别人就问他,大哥,你就是想做个乡长么,那还

用这么费劲八百地每天背那么多单词?做乡长又用不上的。刘立林脸都没朝

着说话的人多看一眼,只对着窗外冷冷一笑。

期末考试的时候,刘立林在马哲、思修等多份考卷的主观题答题纸上答非所

问地写下了同一份答案,是他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这首长长的打油诗主要是

对他十年间所经历过的磨难的血泪诉说,从十九岁一直说到他二十九岁。他

倒不是没看懂那题在问他什么,他是知道像他这样的学生是不多的,他觉得

这样答题一定能够感动了老师们,他期望着他们能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高分,

可等到最后成绩下来,他那几门课也就是个勉强及格,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

的高分。这件事打击了刘立林。③谁要是在背地里传诵他那首打油诗被他听

到了,他就会一言不发地扑上去,连挖对方祖坟的心都有。

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

生不熟地堵回去了。他其实不过是想借着说话凭吊一下过去的自己,他仍然

疼惜着那些死在半路上死在往事里的自己,他们竟然不给他机会?他们竟然

这样残忍地对待一个九死一生过的人?他受了那么多苦,他们居然这样对待

他?他们敢?

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

顶昏黄的烛光的帐篷里看书,绝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不管是什么话题,他绝

不进去,他们也别想进来。④三个男生聊着聊着就睡着了,只剩下他一个人

还守着那团光秃秃的烛光,像打着一盏灯笼在旷野里踽踽独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一味地想通过诉苦的方式获得同情悲悯,来获得心灵的满足,

最终如同踏在水面之上,不会心安,反映小说标题之义。

B.刘立林很能吃苦,在上大学后仍有种种表现,如背英语单词、卡着点回

宿舍,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

C.小说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设置情节,十年只考一所大学,为当乡长而

苦读英语,荒诞而又真实,深得卡夫卡《变形记》手法之妙。

4

D.小说从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夜晚写起,借助舍友的视角来展现刘立林

经历的独特,将人物的躁动不安以及自怜自伤等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干净”是反语,意思是说你的内裤又脏又丑,劝他不要晾到

外面去。

B.句子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刘立林的讲述已了无新意,不能再引起舍

友的兴趣。

C.句子③以动作、心理描摹,透露人物的敏感、冲动、过激,也表现其性

格中脆弱的一面。

D.句子④借独守孤灯,形象地展现刘立林的孤独,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

踽踽独行。

8.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颇为相似,请写

出相似点。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

着•怪异•错位;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迷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

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

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成,民衣食之财,将安可

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

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

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

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

鼓、琴瑟、芋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

今王公大人,唯毋①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②也,弗撞击,将何

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惟勿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

不聪明,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

强,声之和调。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

绩织经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

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非乐》)

材料二: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

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

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

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侵鄙贱矣。流侵则乱,鄙

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

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

5

音。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

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节选自《荀子•乐论》)

【注】①唯毋:同与下文的“惟勿”,发语词,多译为假如,如果。②延鼎:

倒扣着鼎。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然后名声于是A白B光辉于是C大D四海之民E莫不愿得F以为师G是

H王者之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讨伐。与“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

意思不同。

B.亏,损耗,减少。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中“亏”

意思相同。

C.婴,触犯。与“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中“婴”意思相同。

D.审,推究。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中

“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主张非乐,“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可见墨子是站在当

时统治者的立场上的;虽然后文对王公大人有所批评,但立场未变。

B.非乐,就是禁止音乐,反对从事音乐活动。墨子认为百姓不能从音乐活

动中获得衣食之财,国家不能从中得到天下安定的治理局面。

C.荀子提倡礼乐教化,认为音乐影响人很深远,感化人也很迅速,所以先

王会谨慎地修饰它。选择中和平顺的音乐,有助于成就王业。

D.荀子对音乐的主张,与《劝学》里“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观点

有相似之处,即认为后天因素对身处其中的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

②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14.材料一的第二段抨击了王公大人,简要概括其原因。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①不妨员外②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④。

6

【注】①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②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

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③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④压酒囊:压

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压酒囊即代指官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为口忙”既指谋生糊口,又指因言获罪,语带双关,语言平实而

表意丰富。

B.“好竹”句见竹闻香,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也上承“为口

忙”,具体形象。

C.“逐客”句以“不妨”写贬谪,大有苦中作乐意,与白居易“黄芦苦竹

绕宅生”之叹不同。

D.“荒唐”“只惭”等语表现了诗人虽遭遇不公而无怨天尤人之意,故有

自我解剖之心。

16.诗歌是怎样围绕“初到黄州”进行构思?试作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佩戴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

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2)瑟,一种古代弦乐器,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这可

用李商隐《锦瑟》中“,”两句诗来印证。

(3)小华画了一幅荷花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或词,却一直没想好。王老

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人或词人的成句,如“,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I中涉及旅游品牌形象问题,主要是为了介绍本地的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假设你是李华,有一

位外国朋友杰克要来你们省旅游,请你写一封中文信件,事先向他作一下介绍.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淄博烧烤”突然就火了起来,一个烤炉、一包小饼、一把小葱,原本朴实

无华的烧烤为什么卷了一张小饼就“火爆出圈”了?淄博烧烤大火特火,火

的不是烧烤,火的是人间烟火,火的是政通人和,火的是好客山东!A,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淄博既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又是一

个著名的“美食之都“O

传统的烧烤大家耳熟能详,像新疆烧烤、东北烧烤,以串大、肉多、味道新

鲜闻名全国。炎炎夏日,啤酒配烧烤,再有三两朋友,那叫一个惬意!而淄

博烧烤作为当地的特色美食,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被誉为“淄博味道”。

在淄博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烧烤摊点,不仅有各种肉类、海鲜、蔬

菜等美食,还有各种独特的烧烤技艺和口味,如淄博烤鱼、淄博烤肉等,

B,像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打算组团前往品尝呢。

7

①此外,淄博还是一个政通人和的城市。②淄博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③这种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也吸引

了众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前来发展。

④最后,淄博烧烤的成功也有益于“好客山东”品牌形象的建设。⑤“好客

山东”是山东省推出的旅游品牌,旨在宣传山东省的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为

目的。⑥淄博烧烤作为山东省的代表美食之一,自然因之受到了广泛关注。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第三、四两段中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人家的草坪能踩,咱们的草坪为何只能'干看着'?”每到踏青时节,

类似的疑问总会出现在网上。

观赏性和实用性如何取舍?以后这种“纠结”或许会少点儿了。不久前,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决定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在公

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

需求。

支一顶帐篷,带一些食物,邀三五好友拥抱自然、共话家常,怎一个惬意了

得!为了这份惬意,地方以及企业都有自己的探索。比如,利用空地绿化改

造。成都市已对城市的393个“金角银边”示范点位完成建设和改造;去年

广州推出了第一批24个绿地草坪帐篷区,一经开放便“圈粉”无数。再如,

蒙草集团运用“草”科技打造了一款创新生态产品一一“走路草坪”。其混

合配比国内不同品种的乡土草种,垫层丰富、结构稳定,具有减缓膝盖受力

的柔软特性,因而被企业相关负责人戏称为“欢迎踩踏”。

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不仅是种草植树,更是用理念铺路。此次住建部印

发通知,要求开放用于游憩活动的草坪区域要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特性,推

广地块轮换养护管理等制度,避免植被过度踩踏影响正常生长。鼓励各地拓

展开放共享的绿地类型,增加绿色活动空间。②从这个角度来说,建设公园

绿地,就是服务百姓,而不是做一个用来珍惜的“盆景”。

21.文中两个加点的词语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22.对文章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句子使用了

双引号,请分析双引号各自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3.语言文字运用I和II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几乎一致,但又有所不同。请

说说两处表意上的不同。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C、D、、

【解析】(1)A.概括不全。由原文“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

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可知,写民族进步

8

和文化的否定精神只是材料一很少的一点内容。

c.概括不全。由原文“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

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

是可以轻易改变的”可知,材料一还写了民族文化的沿袭性,不同民族文化

的交流和融合,只是材料一的一部分内容。

D.无中生有。由原文“……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和“……并不是不可

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可知,材料一阐明了民族文化的

两大特点,即沿袭性和融合性。

故选B»

(2)C.“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不再发生”绝对化,由原文“输入成功的先决

条件是外来文化能够被传统文化容纳,消化。满足不了这一条件,交流就会

失败”可知,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本地文化交

流就会失败,但不能说今后就不发生交流。

故选C。

(3)D.“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错误,由原文“同样是杀父,在中国

与西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这

是基于儒家伦常而发生的反应。西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都侵犯了他

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虑的”,可知此处只

是阐述对同一件事不同民族文化对此的不同反映,并未强调例子确凿的事实,

而非虚构。

故选Do

(4)解答此题首先指出论证特点。“民族文化形成初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

响”和“新生儿一张白纸一样容易受父母的影响”二者有相似性,文中“好

像”一词体现出此处是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民族文化形成初期”比作“胚

芽的时代”;把“民族文化初期”比作“新生儿”;把“受自然和社会因素

影响”比作“父母的照料”。

然后指出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作者把学术性非常专业、难懂的内容,运用

比喻论证,形象而生动地阐释出民族文化机制确定之前、不具备自身内在逻

辑时的特点,使抽象的说理具体可感,易于理解。

(5)此题要紧扣题干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

是强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性”这一提示作答。

由原文“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

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

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

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斗争”可知,新时代我们

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学习之前提,要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由材料一“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

的融合”和材料二中的“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

提供了媒介”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精华,

不断交流融合;

由材料二“本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基础上

的,它不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族所创造的优

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积极参与人类

文化的创造活动,进行创新性发展;

9

由原文“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舍弃

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表明自身文

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

应注意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

答案:

(1)B

(2)C

(3)D

(4)①巧妙运用比喻论证,把“民族文化形成初期”比作“胚芽的时代”;

把“民族文化初期”比作“新生儿”;把“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比作“父

母的照料”。

②此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民族文化机制确定之前、不具备自身内在逻辑时的

特点,使抽象的说理具体可感,易于理解。

(5)①学习之前提,要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

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以此来树立文化自信。

②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交流融合。提高本民族文化的水平,丰富中华民

族文化的内容。

③积极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进行创新性发展。使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

化的有机结合,增强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④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它是我们民族

的文化基础,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

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

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相关材

料,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

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

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

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

“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

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

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

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

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6~9.【答案】B、D、、

【解析】(1)B.“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

曲解文意。由原文“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

大的官”,当别人打击他时,他“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人多看一眼,只

对着窗外冷冷一笑”,可见他的坚持是有目标的。

10

故选Bo

(2)D.“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理解错误。由原文“为了表示抗

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烛

光的帐篷里看书”,可见他并非“无法”,而是执着。

故选Do

(3)题目要求分析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的

相似点。

可以从故事的内容、讲故事的心情和讲故事的方式或者效果上分析。

刘立林讲自己考大学的艰难经历,住地下室,吃馒头,边打工养家边复习;

祥林嫂讲自己失去孩子的事情,可见故事内容都是悲剧性的。

刘立林讲故事时内心充满自恋、自伤,“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

穷,供不起我上大学”“住在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

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他的内心是沉郁的,心情沉重;祥林嫂反复说着“我

真傻”,内心充满痛苦和后悔,因此,讲故事时两人的心情是相似的。

刘立林讲故事是不断重复,“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

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生不熟地堵回去了”,祥林嫂讲故事也是重复

到人们不愿意听时。可见二人讲故事的方式是相似的。

(4)本题要求学生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

写出短评思路。

文学短评要有观点,有思路。比如甲组,三个词语的顺序要考虑。刘立林这

个人物身上最光彩的部分是执着。当然他也有怪异的行为,与周围环境错位

的时候。所以这三个词要分清主次,建议按逻辑顺序,从表面到本质,由怪

异到错位,再挖掘他最光彩的部分,执着。

如果写乙组“迷失”,就要着重分析人物在现实中不愿意放弃过去,背着重

重的过去,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本质追求。他的执拗、怪异都是他迷失的表现。

祥林嫂似得讲故事,不管不顾地埋头与自己的旧行为、旧观念。

然后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组织语言即可。答案:

(1)B

(2)D

(3)①故事内容都是悲剧性的。刘立林讲自己奋斗考大学时的艰难困苦,祥

林嫂讲自己失去亲人的悲惨遭遇。

②讲故事的心情是相似的。刘立林心情低落,自恋自伤,祥林嫂内心悲伤。

③讲故事的方式是相似的。都是反复讲,直到别人厌烦。

(4)示例:

①主人公刘立林也许是怪异的,他比同学大很多,他贫穷、落后而不在意。

他每天早晨五点起床背单词,他坚守着自己的内心而不去改变,别人都认为

他是一个怪异的存在。

②他与这个世界也有很多的错位。他祥林嫂似的不断加强这种感觉,仿佛在

宣泄,也仿佛在找认同或同情。陷入了这种怪圈,还真让人可怜。他的错位

在于与周围世界的格格不入。刘立林这个故事,用怪异、错位、不堪回首,

也许不算太过分。

③但梦想的执着,也许意味着甘愿承受,正所谓涅槃,你需要浴火。吃苦,

很明显不是个意味美好的词语,但是如果你不把它当做苦呢?刘立林告诉了

我们答案。吃苦,终究是有目标的,但这个目标究竟应该怎样设定?很多时

11

候我们是盲目的,也许,这就是成长吧。成长终究需要执着。

(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

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

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与概括能力。对比《祝福》,梳理文章相关

情节,要着眼于全篇,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先后顺序梳理

出情节的发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4)本题考查学生写短评的能力。此类题目需要考生选择关键词,确定评论

主题,挖掘出背后的本质意义。

文学作品鉴赏人物形象,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

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

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

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

10~14.【答案】C、D、、、

【解析】(1)“名声于是白”和“光辉于是大”句式对称,应在“白”“大”

后断开;“是王者之始也”为判断句,在“是”前断开。综上应在BDG三处

断句。译文: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

民众,就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

(2)C.“意思相同”有误,“而刘夙婴疾病”大意是“而祖母刘氏一直被疾

病缠身",“婴”解释为“纠缠”。

故选:C»

(3)D.“选择中和平顺的音乐,有助于成就王业”有误,原文“乐中平则民

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意思

是“音乐中正平和,那么民众就和睦协调而不淫荡;音乐严肃庄重,那么民

众就同心同德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

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所以音乐不仅有时需要中正平和,有时也

要严肃庄重。

故选:Do

(4)①当年:壮年人;股肱:腿和胳膊,指代四肢。译文:必将使用壮年人,

用其耳聪目明,强壮的四肢,声音调和,眼神敏捷。

②如是:像这样;安:满足于;乐:喜欢;足:使动用法,使……满足。译

文: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

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

(5)原文说到“今王公大人,唯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也,

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现在的王公大人钟犹如倒扣着鼎一样,需要去撞

击他;原文说到''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

意思是“现在的王公大人从事音乐活动,掠夺民众的衣食财物;大规模地敲

击乐器,这是墨子抨击他们的原因。

答案:

(1)BDG

(2)C

(3)D

12

(4)①必将使用壮年人,用其耳聪目明,强壮的四肢,声音调和,眼神敏捷。

②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

己的君主获得满足。

(5)现在的王公大人钟犹如倒扣着鼎一样,需要去撞击他。他们从事音乐活

动,夺民众的衣食财物;大规模地敲击乐器,这是墨子抨击他们的原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

得不到休息。这三样是民众的最大忧患。然而当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

弹琴瑟,吹竽笙,舞动干戚,民众的衣食财物将能得到吗?我认为未必是这

样。且不谈这一点,现在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强壮的掳掠弱

小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奸诈的欺骗愚笨的,高贵的鄙视低贱的,外寇内

乱盗贼共同兴起,不能禁止。如果为他们撞击巨钟,敲打鸣鼓,弹琴瑟,吹

竽笙,舞动干戚,天下的纷乱将会得到治理吗?我以为未必是这样的。所以

墨子说:“且向万民征敛很多钱财,制作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求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无补于事的。”

现在的王公大人从高台厚榭上看去,钟犹如倒扣着鼎一样,不撞击它,将

会有什么乐处呢?这就是说必定要撞击它。一旦撞击,将不会使用老人和反

应迟钝的人。老人与反应迟钝的人,耳不聪,目不明,四肢不强壮,声音不

和谐,眼神不灵敏。必将使用壮年人,用其耳聪目明,强壮的四肢,声音调

和,眼神敏捷。如果使男人撞钟,就要浪费男人耕田、种菜、植树的时间;

如果让妇女撞钟,就要荒废妇女纺纱、绩麻、织布等事情。现在的王公大人

从事音乐活动,掠夺民众的衣食财物;大规模地敲击乐器。所以墨子说:“从

事音乐是错误的!”

材料二:

那音乐渗入人心是很深的,它感化人心是很快的,所以古代的圣王谨慎地

给它文饰。音乐中正平和,那么民众就和睦协调而不淫荡;音乐严肃庄重,

那么民众就同心同德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么兵力就强劲,

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

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然后,君主的名声就

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

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音乐妖冶轻浮而邪恶,那末民众就

淫荡轻慢卑鄙下贱了。民众淫荡轻慢,就会混乱;卑鄙下贱,就会争夺。混

乱又争夺,那就会兵力衰弱、城池被侵犯,敌国就会来危害了。像这样,那

末老百姓就不会安居在自己的住处,就不会喜欢自己的家乡,也不会使自己

的君主满足了。所以,礼制雅乐被废弃而靡靡之音兴起来,这是国家危险削

弱、遭受侮辱的根源。所以古代的圣王看重礼制雅乐而鄙视靡靡之音。他在

论列官职时,说:“遵循法令,审查诗歌乐章,禁止淫荡的音乐,根据时势

去整治,使蛮夷的落后风俗和邪恶的音乐不敢扰乱正声雅乐,这是太师的职

事。”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的是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

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13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

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

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

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

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

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

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

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

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

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

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

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D、

【解析】(1)D.“无怨天尤人之意”错,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作,质朴自然。

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

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

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但从“只惭”句来看,诗人确有几分无

奈。

故选Do

(2)首联“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意思是自己都感到好笑,一

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要得荒嘴。“自笑”“荒唐”可看出

一种对平生遭遇的伤感与自嘲之情。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

香”意思是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写诗人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城)”“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

和“觉笋香”的意趣,寻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颈联“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意思是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

做水曹郎。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展现其心胸开阔与旷达之情。

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意思是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

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写无功受禄的惭愧,质朴自然。这

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总之,全诗体现了苏诗被贬后难言的伤

感,也有初到黄州的喜悦。他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

趣。

答案:

(1)D

(2)首联以“自笑”“荒唐”表达一种对平生遭遇的伤感与自嘲之情。颔联

写诗人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城)”“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

14

和“觉笋香”的意趣,写自己初到黄州的喜悦和憧憬。颈联用典自况,以祸

为福的宽慰心态,展现其心胸开阔与旷达之情。尾联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豁

达和自得。总之,全诗体现了苏诗被贬后难言的伤感,也有初到黄州的喜悦。

他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译文:

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要得荒嘴。长江

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贬逐的人,当然

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

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赏析:

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

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

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

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

句。“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

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

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

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

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

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

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

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在黄州的五年

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政治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却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

的境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大批著名词篇均

写于这一时期,苏轼成了古代文学家中身处逆境而大有作为的典范,苏轼“敢

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高尚思想境界成为

后人之表率。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

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

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

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

愧作,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

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

“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在就表现了诗人的豁

达和自得。

“诗穷而后工”,“只惭”句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把它作为完全无所作为

的理由,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文学上却可以大有作为。黄州成了苏轼一生

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

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

对待,后世诗作唯有鲁迅的一首“运交华盖”与其相似。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

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

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15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构思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

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

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

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

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

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

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

感情O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小题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小题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析】故答案为: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重点字:善)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重点字:端、弦)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重点字:碧)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

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

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

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离骚》名句辑录: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逐谓余以善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I中涉及旅游品牌形象问题,

主要是为了介绍本地的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假设你是李华,有一位外国朋

16

友杰克要来你们省旅游,请你写一封中文信件,事先向他作一下介绍。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语言文字运用I中涉及淄博旅游品牌形象问题,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淄博

既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又是一个著名的‘美食之都'”

“啤酒配烧烤,再有三两朋友,那叫一个惬意!而海博烧烤作为当地的特色

美食,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海鲜、蔬菜等美食。还有各种独特的烧烤

技艺和口味,如淄博烤鱼、淄博烤肉”可知,语言文字运用I中主要介绍了本

地的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而且淄博烧烤还成为了山东省的代表美食之一受

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此,写作时,结合题目要求像外国朋友杰克介绍你们省旅游资源时,可以

从本地的美食文化入手,可以从本地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入手。注意书

信体格式。

参考立意:

1.品尝河北美味。

2.登临燕赵山水。

3.感悟人文唯美。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

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

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

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

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

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

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

结。

17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

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范文】

大河之北,冲德唯美

爱的杰克:

听说你要来河北旅游,我感到十分欣喜,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河北人,

且容我介绍一下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

溯及上古,大禹鼎分九州,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冀州贵为九州之首,

据中华雄鸡之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也继承

了大地母亲的坚韧与巍巍太行的挺拔,他们勤劳能干,雄发悲壮,为华夏文

明的廉续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历史驾着马车缓缓在两面旗帜前驻足,似在凭吊,上面绣着两个字一一燕

赵。擂鼓呐喊声,金戈击鸣声,鸣金收兵声这些声音跨过历史长河扑面

而来,在我们耳畔激荡回响,碰撞出一个时代的绝唱。通过它们,我们仿佛

看到了一道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萧索身影;仿

佛看到了站在烽烟四起的城墙上,将虎狼之师连却之的李牧;还看到了为国

家前途命运而四处奔走的平原君……时至今日,先辈们的遗响仍回荡在每个

燕赵儿女的心中,教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将“慷慨悲歌”的遗风吹向

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底蕴雄厚的省份,河北自然拥有着每个时代的烙印:

向东,一条雄伟的巨龙盘在青山绿水之间,龙头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北方,它

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向西,则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

连四部,雄冠中州的保定;向南,一座厚重古朴的城池拔地而起,吟唱着千

年的守望一一邯郸;向北,是坐落于承德,夺天地之造化的避暑山庄。无论

你到河北的哪个地方,总会与燕赵的古迹相遇,与它们长谈,相信它们会让

你大有裨益。

美景于此,美食必然不会落后。河北最大的特点是“平凡”,但“平凡”

不代表“平庸”,恰恰相反,“平凡”是河北最“不平凡”的体现。在这里,

各种时令的水果以及食材你都能在这里见到,物类之丰富足以让你大开眼界,

除此之外,你还能尝到南甜北咸,能尝到东辣西酸,正是因为河北包容热情

的心态,各个地方的文化才能在这里齐聚一堂,争锋斗艳。河北从来不搞一

枝独秀,它要的是百花齐放,是春色满园。

河北是我的家乡,我深深地爱着这片黄土地,或许它没有江南富饶,没有

北国风光,但是它绝对能让你收获满满,不虚此行。最后,祝你旅游愉快。

此致

敬礼!

李华2023年9月2日

19~20•【答案】(1)A处,前文说淄博烧烤大火特火,后文解释原因,此处

说的是淄博烧烤火爆有很多原因,可填:淄博烧烤大火特火的原因有很多。B

18

处,前文说的是各种美食,后句“像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打算组团前往品尝

呢”,此处应说吸引人们前来,可填:吸引众多的食客前来品尝。

(2)③成分残缺,缺少“吸引”的主语,在“和谐”后添加“氛围”。④不

合逻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