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都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西省都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西省都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西省都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西省都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七年级语文

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按试题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答在试题卷或其它位置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2题。

当飞机冲出云①的那一刻,他闭上了眼睛,思绪开始蔓延。那年,

他22岁,刚大学毕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憧憬,然而紧随而来的是焦急、迷

惘与不知所措。他去了好几家公司面试,结果工作还是没有着落,他每晚②一

地睡不着觉。母亲时常打来电话,让他回家住一段时间,安慰他不要着急,工作

可以慢慢找。后来,他终于决定回家。走下汽车,外面的秋雨淅淅沥沥,村口路

灯泛着点点黄晕的光,疲倦不堪的母亲正静静地等着他..............那一刻,

他干涩的眼睛湿润了。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yun宵B.yun霄C.yun宵D.yun霄

2.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颠来倒去B.翻来覆去C.夜不成眠D.夜不能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年少时候,母亲就是我们的守护神。每一次从梦中醒来,都会使我们看到母

亲温柔的目光()每一次跌倒,都会得到母亲的蔡次。春天里,________

度天里,;秋天里,;冬天里,O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每一次从梦中醒来,都会使我们看到母亲温柔的目光

B.每一次从梦中醒来,母亲温柔的目光都会使我们看到

C.每一次从梦中醒来,我们都会看到母亲温柔的目光

D.每一次从梦中醒来,温柔的目光都会使我们看到母亲

4.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B.oC.;D.,

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

①母亲就是床前明月,伴我们沉入梦乡

②母亲就是一个火炉,为我们散发热量

③母亲就是一片绿荫,为我们遮挡太阳

④母亲就是蒙蒙细雨,滋润着我们成长

A.④③①②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6.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阕写闲居山园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宁静和谐的氛围。

B.“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饱含着赞赏之情;下句抒情,表现与

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C.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老夫静处闲看”中的“闲”字,表现了词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状态。

7.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2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8—10题。(11分)

【甲】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日:“终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选自《论语》)

【乙】

范文正公仲淹字希文,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

凝,乃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泰十数茎,醋汁半孟,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

者三年。公在南都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未学解衣而寐;或昏怠,公以水沃面。

往往粥不充,日反始食。刻苦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乃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

(张光祖《言行龟鉴》)

8.(3分)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饭疏食饭:(2)未学解衣而寐尝:

(3)为文章论说为:

9.(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或昏怠,辄以水沃面。

10.(4分)请谈谈[甲]「乙]两文对你在做人和学习方面的启示。

(三)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想借大雁为他传递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

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盛夏时节,美丽的鄱阳湖吸引了众多游客。看到湖边一片郁郁葱葱,人们

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的“,”两句。

(3)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勉励自己和朋

友:一旦立定志向,就要矢志不渝。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及连接材料,完成下面12—13题。(8分)

思,在百草园刘宗棠

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我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慕已久的鲁迅故居——

百草园。

②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

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下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相伸开巴掌,仿

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甚吃的老

桑树,虽然枝干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

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

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机。看来,自然界的生

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③尽管我来得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

是当年模样的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④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

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它们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

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儿,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

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

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

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

在这片土地上!

⑤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

裂,同一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

而驱驰一生。尽管,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一

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但是,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因生

命结束而消逝,反而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

⑦站在百草园这堵矮墙旁,我看到绍兴的一条街,人流熙熙攘攘,脚步踏着早春

的阳光。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信息爆炸,宇宙飞船,世界在变革,

星球在行进,我们不该像先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儿振兴起来,高高地

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⑧百草园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

棵草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

⑨思,在百草园,在前进的大路上...........

1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是写作者初春游览百草园,由园中景色写到了草并引发联想。

B.第②段写百草园刚刚经过肃杀的冰雪,点明气候的肃杀寒冷,渲染萧条悲凉的

氛围,与下文写老桑树枝干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相照应。

C.第④段开始描写百草园的草,先写它的形态,进而写它的精神和给人的鼓舞。

它象征的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奋斗精神。

D.文章赞颂了鲁迅先生无私奉献、顽强奋斗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发展、祖

国振兴而在的自豪和向先辈学习的决心。

13.本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百草园的景物,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

描写重点也不同。说说本文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详写这些。(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15题。(每小题3分,共6分)

材料一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睡眠医学组副组长桑红介绍,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

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的临床表现

有夜间睡眠不足和白天缺觉两种。前者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易醒,

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白天缺觉症状为:尽管晚上睡眠时间非

常长,但晨起无清晰感,不能恢复充沛精力;白天头昏、疲乏、无力或嗜睡;认

知功能受损。

桑红表示,如果孩子出现睡眠不足或睡眠障碍,会对其认知、社会适应性和

情绪产生影响。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睡眠障碍与高血压的发生、超重

肥胖、过敏性疾病、低水平的语言发展等相关,与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存在双

向关联。

青少年失眠问题的干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以心理行为治疗及物理治疗为

主的非药物治疗。专家指出,心理行为干预是针对青少年首先需要采取的策略。

生活中有没有简单易行的日常失眠行为干预?桑红建议,家长须在健康生活方面

做出表率,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和学习习惯。比如:不要让孩子在床上待过

长时间,维持固定的睡觉及起床时间,如果不能入睡就起床;日常锻炼,增加户

外时间,增加在有光环境下的时间;入睡前适量进食牛奶、面包之类的食品等。

——(选自《中国妇女报》有删改)

材料二

中小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

求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

间,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

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

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

——(选自《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

材料三

下图是摘自《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中的小、初、高学生睡眠符

合“睡眠令”(即《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占比

以及平均睡眠时长图(图一)和青少年晚睡原因的饼状图(图二)。

小/初/高学生睡眠符合小/初/高学生

“睡眠令”要求占比平均睡眠时长青少年晚睡原因

图一图二

14.下列关于青少年睡眠问题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A.青少年睡眠不足会引发高血压、超重肥胖,以及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

B.失眠的临床表现有夜间睡眠不足和白天缺觉两种。

C.入睡困难、总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这都属于夜间睡眠不足的症状。

D.孩子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绪等都会受到睡眠不足的影响。

1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教育部下发“睡眠令”这一行为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睡眠情况的重视。

B.《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睡眠达不到''睡眠令"

规定的睡眠时间。

C.《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年级段越高,学生睡眠不符合“睡眠

令”要求的占比越高

D.探究青少年晚睡的原因,超六成是他们用睡眠时间来玩手机、打游戏、追剧和

聊天。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6—19题。(16分)

直把糖糕当粽子谢新源

①为了端午节能吃上“粽子”,竟引发家里的一场大火——这事到现在我仍心有余悸。

②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读初中二年级。端午前的一个星期天,生产队派七八位壮

劳力拉了架子车,到隔壁孟县化肥厂拉化肥。我们几个已长了些力气的初中同学,亦被

队长指派给一车一人,拉配套、做帮手。我与领群叔结对,他年纪稍大,还有些驼背。

回来时,拉着重车走沙石公路很是辛苦,大家每走上五六里,只要经过村庄就要停下来

喝口水,喘会气。

③我记得很清楚,路过桑坡村时,我们在村口高高的白杨树下停车歇凉。正午的太阳正

热,还好有徐徐的小北风,吹得头顶上的杨树叶哗哗作响,脸上的汗水不过一会儿工夫

便落了下去。有人背靠树根闭目小憩,有人席地而坐扑扇着草帽,也有人围着一旁的茶

水杂食摊看新奇。

④“买不买粽子?快端午了。”杂食摊主是个七十来岁的老头儿,问我们。粽子?大伙

顿时来了精神。我们那虽是大平原,却人多地少,又缺水,别说糯米稻,就是一般水稻

也极少种。所以,粽子稀罕得很。但桑坡南临黄河,既有滩地又能引水,或是种了糯米

稻的。

⑤那是我头一次见到粽子。十几只煮熟了放在搪瓷盘里,其中一只苇叶半剥,将粽肉裸

露在外。看上去,它像只大菱角,果冻似的晶莹透亮,透着淡淡的黄,里面裹着的“枣

核”隐约可见。摊主说那是红糖。“多少钱?”领群叔问。“两毛。”“恁贵?”“糯

米稀缺,还包着糖呢。”摊主并不愿降价。

⑥“买一个。”领群叔终是掏出钱来。又有几位大人摸索出皱巴巴的毛票。他们就蹲在

杨树根下,舍不得似的每口只咬了指甲盖大的一块,还要像含了糖块一样在嘴里滚过几

滚,方才咽下。我们这七八个小小少年,一年到头口袋里是不会有一分零花钱的,便也

知趣得很,各自咽着口水躺到化肥车上,只管享受着稀疏的树荫去了。

⑦“爸,过端午咱咋没粽子吃?”傍晚到家,我明知故问。想起中午领群叔他们吃粽子

的香甜,我就馋得直流口水。“咱这不是缺水吗?哪有人种糯米。”母亲说。“是不是

今儿个他们有人买粽子吃了?"父亲看着我,似乎反应过来。我没勇气答话,赶紧扭过

身子钻进房里去了。

⑧第二天中午,我放学刚走进院子,一阵浓浓的过油味迎面而来。那会儿一般过年时家

里才会过油炸焦叶、油菜、肉丸,这会咋过起油来?我疑惑着挑帘进屋,母亲围着围裙,

满手沾着白面,正在案板前忙活。父亲已在屋外窗下的煤火上支妥了铁锅,锅里油烟渐

起。

⑨“你不是想吃粽子吗?你妈说她会做。"父亲说。母亲十几年前曾在陕西蓝田县食品

厂上班,平时在家做过饼干、鸡蛋糕。见我不信,母亲说:“咱这是做另外一种粽子:

把白面用开水烫了,搅成团;冷下来稍微搓揉,擀皮儿包上红糖,压成柿饼样子,搁油

锅里炸。出锅后它外皮金黄焦脆,里面的烫水面黏、软、柔;红糖也化成汁了,跟吃糯

米粽没啥两样,还多了些焦香味。”我听着似信非信的。

⑩“你先去看会书,炸好了叫你。”父亲说。我那时已开始喜欢读小说,父母并不拦着。

⑪“不好了!”父亲突然一声惊呼。我抬头一看,隔着窗户就见一团火焰腾空而起,火

舌眼看就要舔着了糊着纸的窗户。窗户上方是父亲不久前才用高粱秆扎的顶棚呀,咋办?

母亲吓得呆立在那不知所措。我忽然想起好像在电影里看到过用棉衣还是棉被救火的场

景,灵机一动,抱起屋里的小薄被就冲了出去。父亲也反应过来了,手疾眼快地接过小

薄被一抖,盖住了冒着大火的油锅,并顺势将煤火端开了...........

⑫有惊无险,火灭了。我们过了半天才缓过劲来。“是我大意了,这煤火太旺。”父亲

自我检讨。“还炸不炸?"母亲惊魂未定。“炸,咋不炸?”父亲向煤火里添了湿煤,

火不似刚才的旺了。

⑨0天出锅的“粽子”外焦里软,又香又甜,我至今都记得那味道。但直到数年后,我

才知道,父母那年炸出来的,其实不是粽子,而是家乡的一道油炸小食——糖糕。

(选自《羊城晚报》2022年5月29日,有删改)

16..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我”与“粽子”的故事,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时间端午前的一个星期天路过桑坡村时②第二天中午

“我”拉配套、做帮手①想吃粽子,③

明知故问

1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看上去,它像只大菱角,果冻似的晶莹透亮,透着淡淡的黄,里面裹着的“枣核”隐约

可见。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体现了天气的炎热,同时也为“看新奇”了铺垫。

B.第⑥段写大人买粽子的情景,从正面表现出“我”羡慕他们能吃到粽子的心理。

C.第⑨段“母亲说:“咱这是做另外一种粽子"”为揭晓“粽子是糖糕”埋下伏笔。

D.全文以“粽子”为线索,叙述“我”头一次吃到“粽子”,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亲情。

19.文中多处写到父亲的语言,从中你感受到“我”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

容分析。(4分)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20.(3分)下列对《朝花夕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

严格要求,没有民族偏见。

B.《五猖会》这篇文章记述了鲁迅儿时与父亲之间的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亲对儿童心理

的无知和父子之间的隔膜。

C.《父亲的病》里的衍太太让“我”在父亲临终之际大声呼唤父亲,《琐记》里的衍太太怂

恿“我”私拿母亲的钱。

D.鲁迅被国人誉为“民族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藤野先生》均

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21.(6分)班级开展“阅读•经典”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情

节,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①好的文学作品教人成长。②平凡之中蕴含着伟大。

五、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取得超人的成绩,是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

体会到一种真情,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惊喜,

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于热爱............

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当抒情。②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

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1.D(2分)2.B(2分)3.C(2分)4.C(2分)5.A(2分)

6.(2分)【解析】D项、“闲”字表现了词人的愉悦悠闲,词人觉得偷梨、枣

的儿童顽皮、有趣,在轻快的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爱之情。

7.(2分)“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群馋嘴的儿童,正手握长长的

竹竿,一边打着梨、枣,一边东张西望随时准备拔腿逃跑的场景,(1分)形象

地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1

分)

8.(3分)(1)名作动,吃(2)曾经(3)写作

9.(4分)(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2)有时候夜晚疲倦了,(他)就用冷水洗把脸。

10.(4分)[甲]文告诉我们要善于自省,严以律己,诚实守信,坚守道义,经常

温习学过的知识。[乙]文中范仲淹断旗画粥终成一代名相,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

志向,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

【参考译文】(乙)范文正公名仲淹,字希文,在长白山的一座寺院中学习,只煮

二升粟米成粥,用器皿盛装,过一夜就凝结成块,用刀分割成四块,早晚各取两

块,切十几根茶菜装在碗内,放点醋,加点盐,加热以后吃掉,这样过了三年。

范公在南都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不曾解开衣服睡觉;有时候晚上

疲倦了,就用冷水洗把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

一点东西。刻苦读书五年,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意,写文章论述,一定以

仁义为根本。

11.(6分)(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