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秋季高三年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

的方式,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随着亮相兔年央视春

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的“出圈”,大美中国色点燃了时下的“色彩

新潮流”,也体现出以悠远、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有力支撑的文化自信。

中国色的“出圈”,近年来其实有迹可循。周杰伦流行歌曲《青花瓷》里唱

出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令多少人醉心于如诗如画又神秘非常的雨过天青色。

爆款电视剧《延禧攻略》带火的“延禧色系”温柔又高级,那正是浓淡皆宜、美

得让人挪不开眼的一整套中国传统色系。在全国多地巡演上百场的舞剧《只此青

绿》,用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中那抹独特的青绿色,唤醒了中国人的审美体

验。

大众对于中国色的追捧,甚至跨越千年,对接时下的日常生活。频频卖断货

的国风口红,其郎窖红、胭脂红、美人雾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色。修图

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彩贡献的智

慧。兔年新春,“小红书”上热搜的去处,很多都指向雍容大气、年味满满的

宫墙红,北京的故宫、杭州的德寿宫、上海的广富林、成都的武侯祠等皆如是。

在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看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一方

面,一批高质量影视文艺作品、文博艺术展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无不

塑造了以国色为基调的安宁典雅、蕴藉丰厚的审美,润物细无声地释放着传统文

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身处快时代,越来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

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直入人心的。”审美基因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色

彩,成为中国色最耐人寻味之处。

追捧中国色时,我们应当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单从视觉上看,众多中国色都

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胡建君指出,中国色的独特性其实

更在于色彩观念承载的文化内涵。只有置身于文化史上,中国色彩艺术方能获得

完整的意义。原来,有别于西方三原色的分类法,中国古色遵循的是“五色观”。

这种色彩观念结合“阴阳五行说”等要素逐渐整合发展而来,并非独立静观的存

在,可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小到个人

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

天地万物之气象。

“中国色”网站收录的中国色多达526种,丰富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其中

很多颜色颇为微妙,呈现出含蓄而清雅的高级感。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在《中

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中揭秘了384种中国古色的由来。例如,“苍

食”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月白”是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窃蓝”是立

秋之起色、秋天晴空的一点篮,“海天霞”是海霞灿烂里云朵和天空被染上的

那层浅红。由此可见,中国色均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让人不禁佩服古

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古往今来,中国色也从流转的自然定格在器物、绘画和建筑中,让更多的人

得以捕捉这样的美感。中国陶瓷的众多颜色就大有讲究,包含文学、美学、哲学

等诸多意义,对此,马未都在《瓷之色》一书中有过详述。盛唐最神秘的瑰宝一

一秘色瓷,是唐朝皇亲贵戒专用瓷器,如美人罩上面纱,其工艺至今是谜。从法

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中,就有“巧刻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秘

色之青。

(摘编自范昕《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从复杂的色彩自然现象当中,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赤、黄、

青、黑、白。在历史文献《周礼》记载中,第一次提出“五色”的概念。西周最

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

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春秋时期,将五色与阴阳五行结

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

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

春秋战国,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

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

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

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

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

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间色彩和宫廷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

大胆争张;宫廷色彩奢侈豪华,以富贵为美;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

趣,清高脱俗,以典雅为美。

道家哲学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庄

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道家的哲学思想在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

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这种色彩

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

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

种深化与提炼。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赋予

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

扬。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联:新娘穿红色礼服,

新郎佩戴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朝廷命

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表示地位身份,等等。

(节选自崔向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色的分类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观念“阴阳五行说”等要素提出了“五色

观”,与西方提出的“三原色”分类之说不同。

B.中国色至少有526种,其中很多颜色含蓄而微妙,但从视觉上来看,这些

颜色大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C.古典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启蒙阶段,它的形成以儒道两家为代

表,并推动着“目观为美''的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发展。

D.中国水墨画的出现是中国哲学的一次选择,是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

炼,它对部分色彩的放弃是符合科学色彩学精神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中国色的出圈来谈文化自信,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生活

的对接、器物暗含的美感等角度来论证,让人信服。

B.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著书揭秘中国古色的由来,以大量例证充分反映出

古人对大自然中的颜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

C.材料二中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论证,揭示出古人对色彩内

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

D.两则材料均提到了中国色的“五色观”,材料一以此强调中国色与西方色分类

的不同,材料二以此来强调“五色”的不同。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的一项

是()(3分)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写江白峰翠,色彩雅洁,含蓄高级,意蕴极丰。

B.古人认为黄色为土,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代表中央,故将黄色确定为天子

的服色。

C.黑色传达庄重肃穆,还能给人威严、高贵之感,在古代常成为祭祀大典的

主色调。

D.京剧有“唱白脸”“白脸奸雄”等,曹操的脸谱颜色说明其身上有奸诈阴险的特

质。

4.马未都《瓷之色》一书中曾描述过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在洁白如玉的高岭土

上施以透明釉,让其白里透白,对此,马未都评论道,“声名远播的永乐甜白釉,

妙在一个,甜,字”。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4分)

5.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见黛玉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便张罗着让

王熙凤为她换窗纱:“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

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贾母在“雨过天青,

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换上了。你

认为,黛玉心里会接受这种新换的窗纱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

解,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进行分析。(4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说:

“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地对

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

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搂,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

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

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

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

罚;至于“髡”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

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

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

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

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

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

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

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

是作《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

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

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

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的,就一

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

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

“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厉害。”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地打了几回,他

们渐渐地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

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

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

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

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

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

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

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

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

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

我默默地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武昌举行反清

起义,故10月10日被定为“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故称“双十节”。②髡:

“去发”之刑。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我”揭去了一张日历,“原来”“没有记载”等词表现了“我”的失望与

悲哀,也引出N先生的一席牢骚。

B.N先生说起“不再被人笑骂了”时得意的笑容,其实是一种“含泪的微笑”,隐

含了他在饱经世事风霜后的种种难言苦痛。

C.与头发不同,手杖是N先生在生活穷途末路之时捍卫自己尊严并最终获得

他人认同的武器,这一意象富有积极抗争意味。

D.小说首尾均谈及“双十节”,既表明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又蕴含着对辛

亥革命的反思,言简旨远。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我”着墨不多,是小说的叙述者,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

对主人公的刻画,但与《祝福》里的“我”和主人公的关系不同。

B.本文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给读者带来直面现

实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使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C.小说通篇没有营造完整、紧凑、集中的情节,而是通过对话和大量的人物

独白来完成叙事,叙事具有个性化特征,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创作趋向。

D.本文语言风格典型突出,冷峻辛辣,反语的运用,于轻松中见沉重,于愤

激中见赤诚,引发读者对于民族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8.这篇小说叙事独特,实际上是N先生一个人“唱独角戏”,这种处理方式有何

作用?(6分)

9.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头发的故事”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

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

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

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丕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日:“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

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

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

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崎劫于即墨下而转

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

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

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

遗燕惠王书日:夫兔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

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

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

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

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

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

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潜王之暴,乐毅

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

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

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目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

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

逐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

C.幸,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与《阿房宫赋》所说的“而望幸焉”的“幸”

意思相同。

D.安,使……安定,与《谏逐客书》中“而歌呜呜快耳者”的“快”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

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国疲

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

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

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4分)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4分)

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酒泉子•买得杏花,

司空图(唐)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拆②。假山西畔药阑③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注】①这首《酒泉子》词作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广明二年)春。上年冬,

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奔蜀。司空图扈驾不及,只好避居故乡河中(今陕西永济)。

②以:绽开,词中指花蕾绽放。③药阑:篱笆、花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一二两句叙述杏花多情,知归而绽,三四句描述杏花开放的景象。

B.上阕四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作者对杏花的态度,但爱杏之心已不言而喻。

C.三个“旋”字,突出“花开花落花空”之快,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

D.词人面对杏花虽有惜时之感,但总体上从容淡定,心情愉悦。

16.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

己不堪忧”的理念,即要求文学作品要做到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请联系整首词,

谈谈你对这一创作理念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红楼梦》中,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权贵之家的豪富

奢侈之气。《阿房宫赋》中也有与之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国君决心改变士大夫们养成的种种

陋习,“,",才招致众人的强烈反对。

(3)电视剧中主人公与挚友离散多年,在久别重逢的一刻却只有深情的凝望。

小刚被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不禁想到了古诗词中也有诸多描写无言、无声却情韵

悠长的情景的诗(词)句,如“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留存下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文献档

案,也包括遗迹遗存、口碑传说以及绘画影像。历史研究的目的,是全面利用这

些资料,最大限度地逼近或还原历史的真实。从史料学的角度考察,影像作为一

种视觉艺术,虽然能够抓住历史的细节,但其能够提供读者解读的信息却有限,

所以,_A_,才能构成较为全面的史料系统。

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受到西方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

重影响。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_B__。①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主要还是历史

影像,即历史纪录片和历史照片。②而西方图像研究,不仅包括摄影、电视、服

饰、广告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也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

艺术品。③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以来,④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就广泛

的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发掘。⑤此外,网络媒体也发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⑥但是

目前国内的影像研究也存在问题,纵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粗制滥造、重复出

版的现象不在少数。⑦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

反映出相关整理者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求真务实的态度。⑧但更主要的原

因是由于在国内这一领域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操作原则。

18.在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AB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序号;修改为:

序号;修改为:

序号;修改为: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傍晚,像是去赴一

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

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

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

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犹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

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葬;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

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

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

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

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

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20.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从句式的角度对画横线句进

行赏析。(4分)

21.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的句子

作者未使用任何标点可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3分)

22.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下,很多人认可超越的意义,也有不少人肯定回归的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LD解析:D项“对部分色彩的放弃”错,在文中是表述为“并不代表着中国人

对色彩的放弃此处曲解文意。

2.B解析:A项,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生活的对接、顺应天地万物的

智慧等角度来论证。器物的暗含的美感是顺应天地万物的智慧的表征之一。C项,

材料二写到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不是在进行对比论证,而是举例论证中国传统文

化中色彩的哲学内涵,“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更是张冠李戴。D项,

材料二强调的是中国古色的哲学内涵,并未对“五色”进行差异性对比。

3.A.解析:材料二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的阐述是“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

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B项和C项体现“表示尊卑

贵贱等级”,D项体现的是“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

A项中诗句出自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用“白练”比“澄江”,写远山

青翠可爱,用的是颜色的本义而非象征义,体现材料一中色彩的含蓄高级和古人

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而非材料二的象征意义。

4.①“甜白釉”中的“甜”字是对瓷器颜色的一种形容,颜色属于视觉,而“甜”是

一种味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命名颜色,包含了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意义,命

名显得精妙;(2分)

②“甜”这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减去一切可能影响颜色的杂质,充分体现出古

人对颜色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命名显得很巧妙。(2分)

5.【参考答案1]不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

到国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林

黛玉生活习惯好静,这种红色过于热闹,不适合;(2分)②材料二说到,古人

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性格张扬”,对于林黛玉来说,性

格显得娴静而细腻,红色的张扬与之完全不合。(2分)

【参考答案2]会接受。①材料一说到,“小到个人生活习惯与喜好,大到国

家典礼仪式,古人都提倡在不同时节用不同颜色来顺应天地万物之气象正如贾

母所说,潇湘馆环境是绿色,再用绿窗纱明显与潇湘馆的这片天地万物不配,林

黛玉心思玲珑剔透,应该能想到贾母这是为她着想;(2分)②材料二说到,古

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其中“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对于林黛玉来说,

寄居外祖母家本来就让敏感的她有点自卑,旧窗纱更显寒酸,换成新的窗纱,会

有新的心情;红色传递出来的喜庆吉祥更能冲淡寄人篱下的清冷。(2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6.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

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

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

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C项,“手杖”,是N先生在对抗世人眼光时无奈之

下选择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暴力让人们恐惧、沉默、屈服,但并不能真正换来别

人的认同和尊重,从文中“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可以看出。故选C。

7.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要对文

章的整体艺术构思进行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艺术特点,并能关联课内文本

进行分析比对。B项,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而非

生活的真实,此题考查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理解。

8.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同情烈士,追求进步,渴望真正的社会变

革,同时也满腹愤懑,苦闷悲哀,对现实无能为力。(2分)

②使故事情节更集中,脉络更清晰。N先生一个人叙述他的经历和感悟,避

免了他人插入的节外生枝,省去不必要的交代。(2分)

③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N先生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揭示了社会民

众精神淡漠的现实,强化了小说批判的力量。(2分)

9.①文章围绕N先生的“头发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展开对N先生剪辫子、装

假辫子、取下辫子的遭遇的叙述。

②文章围绕“头发的故事”,穿插议论古往今来在“头发”上的受难史,全文叙议

自然融为一体。

③文章围绕“头发”谴责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腐朽,批判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揭

示辛亥革命只“革”掉一条辫子的悲哀,以小见大,深化主旨。(每点2分,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BDF

【解析】句意: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

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

U.C【解析】《阿房宫赋》中“幸”为皇帝的宠幸。

12.D【解析】“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

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论者

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

而非用兵之罪”,是“论者”认为而不是苏轼,苏轼的观点在后面。

13.(1)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

(“离’’”堕,,”所大恐”各1分,句意1分。“离”,遭受;“堕”通“照”,毁坏/损害;“所

大恐”,最害怕的事情。)

(2)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

下人讥笑。(“王”“审”“为”各1分,句意1分。“王”,称王/推行王道;“审”,明

白/深知;“为”,表被动。)

14.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②未能急攻,错失良机。③未能休兵

安民,消磨齐人斗志。(一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

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封给乐毅,封

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

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

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

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

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

而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

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

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

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

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

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

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

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

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

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

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

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

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

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

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

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

材料二: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

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

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

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

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为什

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

韩)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

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

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滑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

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