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高一9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

“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②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

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

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

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③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

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

《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

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④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

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零,

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人精神世界的生活

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

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⑤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

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

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知北游》)。

⑥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

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

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⑦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

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

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

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

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

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

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

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

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

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

者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

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

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

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

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

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

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

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

这一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

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

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

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登山

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

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

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

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铐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

(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

更加丰富的内涵。

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建立稳定的精神秩序;在山水间不断陶染,可恢复

人的自然苦乐感。

D.在孔子的思想里,“仁”跟“智”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山”“乐水”

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们都肯定了山

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

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

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

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

D.两则材料都着眼于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都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

A.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李渔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

4.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材料一中抽出来的,若将其还原,应置于哪两个段落之间?

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

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

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

生命无限敞开。5.中国山水文明有哪些特质?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

冯至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

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

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

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

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

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

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

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

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

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

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

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栏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

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

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

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

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

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

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

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

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

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

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

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

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

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

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

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

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

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

《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

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

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

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

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

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

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

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

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

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

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②中、晚唐诗人如张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鹤、曹邺、皮日休均受杜诗影

响。杜甫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民生疾苦,下启中唐新乐府运动。韩

愈诗气势雄壮、沉雄博大、奇险生硬、拗折艰涩、喜以文为诗,乃受杜诗影响。

李商隐诗浓丽沉郁、气象高远、造语精工,亦受杜诗影响。宋代孙仅《读杜工

部诗集序》说: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

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

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

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维基百科)

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

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

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

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

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

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

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

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

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8.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

难了吗?

9.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后世的诗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选・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济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

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

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王野,不就。彩

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日: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

对日:“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冬冬蓉,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

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翠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

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

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途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

洋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寻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

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

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

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

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木盘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

靖节先生。

材料二:苏轼《哨遍•为米折腰》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

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蕖括,使就声

律,以遗毅夫。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

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

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

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

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

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

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

止。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渊明A有脚疾B使一门生C二儿舁篮舆D既至E欣然F便共饮酌

11.下列对材料一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

广泛在于各级官署中。

B.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

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

C.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级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

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致仕”“乞身”“践祚”。

D.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属文。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

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

去来兮辞》。

B.陶渊明清高不群,自傲高洁。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

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C.陶渊明嗜酒成性,不重钱财。因与王弘嗜好相近,欣然共饮,陶渊明后接

受了王弘的邀请,且把颜延之留给补贴家用的二万钱全部用以买酒。

D.陶渊明率真自得,随性洒脱。他曾坐在菊花丛中手把菊花,醉饮而归;酒

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让客人先行离开。

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14.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苏轼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改写成《哨遍•为米

折腰》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韦少府

李白

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

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入境,闭门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

湖之意。

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

止步难前。

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

的人格。

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

怅的忧伤。

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

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诗人用笼中鸟儿依恋山林、池中鱼儿向往深渊来

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的两句诗是“,"=

(2)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

琶行(并序)》中选句,最恰当的一句应是“”。古代诗人常以酒

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一句,就表现出了

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

""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

雅风度。

六、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

作一个词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

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

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

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

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

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进大退。稍有政

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

《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

()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

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

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

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

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

烧,才能炸响,才能()o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不但我们承认

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18.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浮光掠影悲喜交加忧心忡忡震耳欲聋

B.浮光掠影大起大落忧心如焚震耳欲聋

C.浅尝辄止悲喜交加忧心忡忡振聋发月贵

D.浅尝辄止大起大落忧心如焚振聋发演

19.文中“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一

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