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异特征_第1页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异特征_第2页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异特征_第3页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异特征_第4页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异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松嫩平原作为东北重要的农业区,玉米种植广泛,土壤碳氮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了研究目的和重要性。随后,本文对国内外土壤碳氮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当前土壤碳氮比例研究的进展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研究假设和方法,即通过采集松嫩平原玉米带不同地点和时间点的土壤样本,分析其碳氮比的变化,探讨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样品的收集和处理、土壤碳氮比的测量方法、数据分析和结果显示。通过对土壤碳氮比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了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例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和机制。文章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见解和建议。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也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2.文献综述在探索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之前,有必要首先回顾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土壤碳氮比是反映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集约化管理的加剧,土壤碳氮比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松嫩平原土壤碳氮比研究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碳氮比的静态特征上,但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其时空变化特征,以揭示土壤碳氮比例变化的规律和驱动因素[4][5]。土壤碳氮比的变化不仅受到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耕作方法和施肥管理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6]。本研究将全面分析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可能因素,为该地区土壤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3.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松嫩平原玉米带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区,并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农业管理措施等因素将其划分为几个亚区。在每个子区域,我们根据系统随机采样的原则设置多个采样点。采样点的分布考虑了地形、地形和土地利用等因素,以确保采样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在每个采样点,我们分别从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中采集土壤样本。在空气干燥、研磨和筛分后,收集的土壤样品用于随后的土壤碳氮比测定。在测量过程中,我们使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并计算土壤碳氮比。为了揭示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我们对实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我们计算了每个采样点土壤碳氮比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碳氮比的时间趋势。我们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了土壤碳氮比的空间分布图,以直观地显示其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对不同采样点、不同土层、不同时间段土壤碳氮比数据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例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我们还探讨了这些变异特征与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农业管理措施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了一系列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采样策略、样本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旨在全面揭示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这些研究成果将为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提高土壤碳氮利用效率提供重要参考。4.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是了解该地区土壤质量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研究土壤碳氮比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可以揭示土壤碳氮循环的动态过程及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相关性。从空间分布来看,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由于长期的农业种植和肥料使用,一些地区的土壤碳和氮相对较低,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不足,氮供应能力下降。在其他地区,由于采取了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土壤碳氮比相对较高,土壤肥力较好。这种空间差异对农业生产布局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时间变化方面,土壤碳氮比也表现出一定的动态特征。随着农业生产的进展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土壤碳氮比可能会波动。例如,在连续种植玉米的情况下,土壤中的碳可能会被显著消耗,导致土壤碳氮比降低。在休耕或轮作的情况下,土壤有机会恢复和恢复,土壤碳氮比可能会增加。降雨和温度等气候因素也会影响土壤碳氮比,从而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为了更好地了解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需要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例如,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壤碳氮比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揭示其空间分布模式和影响因素。同时,时间序列土壤监测数据也可用于分析土壤碳氮比的时间趋势和影响因素。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土壤碳氮比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可以为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5.影响因素分析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人类管理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因子中,气候条件是决定土壤碳氮比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松嫩平原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内和年间降水分布不均,导致土壤水分时空变化显著,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氮的转化。地形和地形对土壤碳氮比也有显著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氮的维持。然而,低洼地区容易发生内涝,导致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土壤碳氮比。人类管理活动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不容忽视。农业种植方法、施肥措施和作物种植结构都对土壤碳氮比有显著影响。例如,传统的耕作方法会破坏土壤结构,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并导致土壤碳氮比下降。现代耕作方法,如保护性耕作,有助于保持土壤结构,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从而提高土壤碳氮比。施肥措施也是影响土壤碳氮比的一个重要因素。过量施用氮肥可导致土壤氮素积累,增加土壤碳氮比,而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进一步提高土壤碳氮比。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保持土壤健康,提高土壤碳氮比,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人类管理活动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和氮素转化。6.讨论通过长期监测分析,揭示了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我们发现,不同季节和年份的土壤碳氮比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作物生长周期、气候条件和农业管理措施密切相关。在生长季节,玉米的生长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是影响土壤碳氮比变化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玉米旺盛生长期,土壤碳氮比往往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植物根系分泌物和枯枝落叶增多,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从而加速了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解。不同年份之间的气候变化,如降水量和温度的波动,也会影响土壤的碳氮比。例如,干旱年份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减少土壤有机质输入,而潮湿年份可能增加土壤水分,促进微生物活动,从而影响土壤碳氮比的动态变化。农业管理措施,如施肥、栽培和种植模式,也是影响土壤碳氮比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施肥策略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有助于保持适当的土壤碳氮比。同时,轮作制度的实施也有助于调节土壤碳氮比,通过不同的作物需求和对土壤养分的贡献来实现土壤养分平衡。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基于气候变化情景的适应性管理策略。7.结论通过长期监测分析,揭示了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深度、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壤碳氮比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当地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模式和农业管理措施密切相关。季节变化是影响土壤碳氮比的重要因素。在种植季节,由于作物生长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碳氮比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波动。土壤深度也是影响碳氮比的一个重要维度,深层土壤由于较少的生物干扰和化学反应而相对稳定。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壤碳氮比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当地土壤类型、母质成分和土地利用历史有关。例如,在长期施用化肥的农田地区,土壤碳和氮相对较低,而在自然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则相对较高。农业管理措施,如耕作方法、施肥系统和作物轮作,也对土壤碳氮比产生了重大影响。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碳氮比,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本研究为了解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了参考。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不同农业实践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管理措施改善土壤质量和农业可持续性。参考资料:松嫩平原是我国东北重要的农业区,也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该地区的土壤质量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有重大影响。土壤碳氮储量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特征,对提高玉米产量、优化农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松嫩平原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带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按照统一标准定位和收集土壤样本。处理样品后,使用传统方法测定土壤中的碳(C)和氮(N)含量,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总体而言,土壤碳储量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而氮储量的变化模式更为复杂。我们还发现,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形和土地利用模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影响土壤碳氮储存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气候、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模式。在松嫩平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碳氮储量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和温度,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从而影响土壤碳和氮的储存。施肥和种植等农业管理措施也会对土壤碳和氮的储存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分布特征与地形、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密切相关。要提高玉米产量,优化农业管理,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空间特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我们还应关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碳氮储存的影响,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之一,土壤碳氮比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探讨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空间变异方面,我们收集了松嫩平原不同区域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本,并测量了它们的碳氮比。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土壤碳氮比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当地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等因素有关。同一地区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碳氮比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土壤有机质的垂直分布有关。在时间变化方面,我们测量了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土壤碳氮比。结果表明,随着季节的变化,土壤碳氮比也发生变化。这可能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生物活动和其他因素有关。我们还发现,随着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土壤碳氮比也会发生变化。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我们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碳氮比值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碳氮比的空间变化具有一定的空间依赖性和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我们还发现土壤碳氮比的空间变化与土壤有机质和总氮等营养指标的空间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针对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了一些建议。农业生产应重视合理施肥和管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加强土壤监测和保护工作,防止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加大科研力度,深入探讨土壤碳氮比时空变化特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松嫩平原玉米带土壤碳氮比时空变化特征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该地区的土壤资源,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土壤碳氮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也是提高农民对土壤管理和保护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松嫩平原的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碳氮比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川中丘陵县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多样,土壤类型丰富。因此,研究该地区土壤碳氮比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旨在探讨川中丘陵县土壤碳氮比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影响土壤碳氮比容的因素。川中丘陵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涉及多个县市。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包括丘陵、平原和山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区域内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等,形成了丰富的水文网络。川中丘陵县不同土壤类型的碳氮比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土的碳氮比相对较低,平均为5;黄土的碳氮比相对较高,平均为8。不同深度土壤的碳氮比不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碳氮比逐渐降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氮比也存在一定差异,森林土壤碳氮比值较高,平均为3;农田土壤碳氮比相对较低,平均为2。土壤碳氮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生物和人类活动。在气候方面,温度和降水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来影响土壤碳氮比。生物因子主要包括植被和土壤动物,它们直接和间接影响土壤碳氮比。农业管理措施和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也会对土壤碳氮比产生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气候和生物因素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较大,而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研究了川中丘陵县土壤碳氮比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土壤类型、深度和植被类型的土壤碳氮比存在差异,气候、生物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碳氮比的重要因素。气候和生物因素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该地区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研究区域内的土壤类型、深度和植被类型等因素可能存在更多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对于人类活动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需要考虑更广泛的因素,如农业管理措施和工业污染。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这些方面的探索,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松嫩平原是东北平原的最大组成部分,位于松辽盆地中部,介于大小大兴安岭、长白山和松辽流域之间,主要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形成。松嫩平原位于松辽盆地中部,介于大小大兴安岭、长白山和松辽流域之间,主要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形成。向西,井兴、龙江朱家坎、甘南太平湖一线与大兴安岭相连。东、东北与科洛河、七星堡、小兴安岭、南北河西、铁力、巴彦龙泉镇、小兴安山为邻。东南与龙凤山、武昌安家、阿城垭沟、宾西以东的东部山区接壤。向南到达松辽分水岭,平原呈略菱形。在黑龙江省境内,它只是松嫩平原的北半部,南北约540公里,东西约430公里。面积10.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1%。松嫩平原在构造构造上属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沉降带的北部,又称松辽断陷。燕山运动后,形成了一个断陷式盆地,四周为断层,两侧为海河褶皱带,中部为台地构造,形成了现代地貌的雏形。松辽断陷始于白垩纪,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表现为东浅西深。基底为前震旦系结晶片岩,东部结晶岩上部为晚古生代沉积岩和岩浆岩,西部基底为早古生代变质岩。燕山运动期间,发生了一次东北走向的断裂活动,在盆地内形成了一些断开的断陷湖盆,但尚未形成与周围地区有显著差异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地壳运动加剧,形成了大的凹陷和扩张的湖盆,导致形成了与周围地区差异很大的结构单元。沉积了一层厚度约600米的湖相含油地层,此后盆地逐渐缩小。在第三纪早期,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盆地周围的山脉再次上升,东部隆起并遭受侵蚀。第三纪晚期,盆地开始西移,湖盆向宜兰大庆招远以西移动,积累了200-280米的内陆湖相地层。4世纪初,小兴安岭崛起,将苏联境内的松嫩平原与揭雅河流域分隔开来。松辽流域崛起,分为宋、辽两大水系。从那时起,松嫩平原的基本轮廓就形成了。盆地中心下沉,湖盆向南移动,形成以林甸和杜尔伯特为中心的大湖,沉积黑色泥质壤土。全新世以来,它除了间歇性上升形成一级阶地外,仍处于下沉状态。松嫩平原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厚度和分布主要由冲积层和冲积层组成,厚度约为10-100米,大部分为10-20米。冲积平原区主要由冲积和湖泊沉积物组成,其次是沼泽和风成沉积物。第四纪厚度可达100-150米,一般为40-60米,东有薄层,西有厚层,在齐齐哈尔和杜尔伯特之间达到150米。岩性变化为:从山地边缘高原地区向中部平原过渡,由砂、砂砾或含碎石的粘土逐渐变为粘土或黄土状壤土,底部为细砂,底部为砂砾。松嫩平原可分为三个地貌单元:东部隆起区、西部高原区(统称山前冲洪平原,也称高平原或曼岗)和冲积平原区。山前台地分布于东、北、西三面,海拔约180-300米。地面起伏,丘陵和山谷交替,形状复杂。现代侵蚀严重,有多条冲沟和严重的土壤侵蚀。冲积平原海拔约110-180米,地形平坦开阔。然而,微观地形复杂,山谷稀疏,排水不良。有许多盐碱湖泡和沼泽洼地,风成地貌发育。沙丘和沙丘分布广泛。(1)松嫩平原的东部、北部和西部三面分别被东部山脉、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包围。吉林省松辽流域只有南部是开放的。地势北高南低,呈明显的马蹄形结构。它的外缘是东部山脉和大小兴安岭前的侵蚀丘陵,从这里向内进入松嫩平原。山前皆为台湾地区,可称为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但地貌上属于平原地区。山前平台可分为:1、大兴安岭东坡侵蚀侵蚀台位于大兴安岭西部平原丘陵山前,自东北向西南呈带状分布。它东西狭长,宽约5-20公里,海拔200-260米。桌面相对平坦,在山前有一个平坦的表面,但整个平台位于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因此被来自大兴安岭的河流切割。在大地形上,它呈现出相对高度为20-40米的起伏波浪,一些残留的山丘海拔可达275米。平台上有10-20米厚的风化壳,上部由第四系更新统灰白色粘土夹砂砾石组成。在一些地区,上部还覆盖着冲积砾石层,底部由白垩纪砂页岩和火山岩组成。2、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区西麓位于松嫩平原东部,沿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区西麓。北起嫩江,经德都、北安、克山、百泉、明水、望奎、绥化,南至哈尔滨、双城、武昌等县市。南北长约540公里,东西宽约180公里,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1%。高原海拔200-300米,处于新构造运动上升带。经过流水切割后,桌面呈波浪状起伏,有山脊、丘陵、波浪和平坦的斜坡,相对高度为30-100米。平台表面完全由第四系更新统冲积和冲积黄土状粘土、砾石、斜坡、残余粘土和碎石组成。第四纪的厚度约为10-100米,因地区而异。其分布情况如下:东北部和山前地区相对较薄,一般为10-20米,有的为3-10米,有些地区甚至没有第四系覆盖,基岩直接裸露在地表。由于上升和下降幅度不同,不同地区的砂砾石数量也不同。例如,从北安到铜北,沿铜肯河西侧、青冈到肇东、火石山、明水、白泉、克山,砂砾石分布很少,第四纪含水层也很少。绥化和哈尔滨南部地区形成了独立的盆地,第四纪地层厚度达100米左右。黄土状壤土下分布有砂砾石层,地下水丰富。由于第四纪早期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平台一度缓慢上升,形成比冲积平原(一级阶地)高20-40米的桌面。由于第四纪早期山谷的切割和盆地边缘断层的复活,为岩浆活动创造了通道,火山喷发频繁,东部形成了科洛、埃尔克、五大连池等火山群,使起伏更加明显。从德都望去火山丘,它们就像大海中的孤岛。但在高原的中部和南部,起伏平缓,桌面平坦,山谷较宽,山谷坡度平缓,大多数坡度在3-5度之间。部分地区现代侵蚀性强,沟谷发育,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不同地区桌面形态和第四纪覆盖特征的差异,可划分为不同的高原:科洛至五大连池地区主要分布有薄层粘土覆盖的丘陵高原;九三农场至北安地区主要分布有砾石覆盖的丘陵和山脊,高原起伏强烈;以现代冲沟侵蚀为主的粘土覆盖的波状高原主要分布在克山和白泉地区。以上三种类型的阶地与丘陵和河流交织在一起,突出的部分称为“满岗”,凹入的部分称“满川”。平坦和倾斜的阶地主要分布在遂陵、庆安、兰溪、庆港、海伦、望奎、绥化等地区,一般覆盖黄土状粘土。阶地坡面侵蚀和河谷侵蚀都比较严重。(2)中部是平原,从高原一直延伸到平原内部。它是松嫩冲积平原,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漫滩以西,松辽流域以北,面积92万平方公里,占松嫩平原的36%,全省的30%。结构上属于松嫩断陷中央凹陷区,整个平原被第四系更新统黄土状粘土覆盖。松嫩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形简单,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中心,呈现出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观。海拔120-200米。位于嫩江和松花江之间,主要由泛滥平原和一级阶地组成,表层物质主要为壤土。地面坡度约为1/7000。广阔的平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差较小的小山丘和洼地。1.广阔的松嫩冲积平原主要由泛滥平原和一级阶地组成。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和嫩江两岸,沿江呈带状分布,宽度2~10千米不等。一般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变宽,左岸宽于右岸。它高出水面几十厘米到3-5米,微观地貌复杂,包括天然堤岸、鬃毛丘、蜿蜒的扇形、牛形湖泊和湖泊。其组成物质为二元结构,上部为壤土和沙质土壤,下部为砂砾石。松花江的“自由形式曲流”也很典型,曲流宽度为2-12公里,河床由沙子和淤泥组成。深沟一般有5-6米深,最大深度超过10米。2、第一阶地广泛分布于嫩江、讷木尔河、乌玉尔河右岸,呈间歇性和间歇性分布,常有缺失。但在嫩江左岸,它分布广泛,最大宽度可达150公里。其分布范围大致在拉合-富海-仪陇-中和镇一线西南部,包括平原主体林甸、杜尔伯特、扶余大部、明水。海拔150~180米,高出河床5~20米,分布于河漫滩两侧。地面相对平坦宽阔,有湖泊、沼泽、线性洼地、天然堤岸、沙丘、沙丘等微观地貌,形成不同形式的组合。阶地上部由黄土状壤土和沙质土壤组成,下部由砂砾组成。在北部阶地平原上,由于林甸和杜尔伯特北部的乌尤尔河和双阳河的消失,水流分散,导致输送的物质迅速堆积,形成了一个宽阔的洪水三角洲带,覆盖了组成阶地的地层,并形成了埋藏的阶地。3.沼泽湿地广泛分布在松嫩冲积平原上,沼泽湿地面积大,尤其是嫩江下游。嫩江和松花江向北交汇,在赵州、安达和杜尔伯特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型湿地分布区。南北长约170-180公里,东西宽约50-60公里。湿地也分散在其他地区,湿地上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湖泊(气泡)。沼泽湿地的形成受到气候、地质和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高降水、弱蒸发、融化、低地面、牛形湖泊、古河道和风蚀洼地,导致地表排水不良、地壳沉降和地下存在不透水层。4.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分布着许多湖泊(气泡)。(详见第2章第4节)。5、松嫩冲积平原西南部为闭流区,易受洪水影响,有无尾河形成,如乌鱼河、双阳河等。自第四纪更新世以来,平原地区地壳一直处于缓慢沉降状态,导致地表排水不良,河流侵蚀和切割力较弱,山谷稀少,嫩江和松花江极为弯曲。当河水泛滥时,低地就会被淹没。在嫩江左岸的广阔平原上,无尾河下游只剩下两条干涸的河谷(也称为干涸的河流),安达和杜尔伯特地区没有天然河流。雨季,无为河(双阳河、乌鱼河)从高原进入冲积低平原。由于侵蚀力较弱,没有固定的河道,很容易发生洪水,成为分散的水流,淹没大片低平原。1932年,一场大洪水发生,导致平原大部分地区被淹没。洪水在进入松花江前曾从双阳河经大同镇流至头台镇,沿途盐碱湖被稀释。6、松嫩冲积平原沙尘暴地貌突出,主要分布在嫩江中下游两岸。7.平原类型多样,松嫩冲积平原面积广阔,不同地区的地形特征和覆盖物成分差异显著。林甸和安达地区分布有微起伏的盐碱平原,地面物质成分为第四系更新统和全新统黄土状壤土和砂土。地形平坦,坡度为1/7000,但微观地形复杂,主要由相对高度为5-1米的丘陵和洼地组成。这里没有天然河流,只有古老的河流式干河洼地,包括一系列湖泊、沼泽、盐碱地等。海拔大多在140-150米之间,最高可达180米左右。第四纪地层较深,地下水丰富,草原辽阔。盐碱覆盖的平原、湖泊和沙丘分布在从扶余-杜尔伯特-大庆-肇东古龙以东到嫩江泛滥平原边缘的广大地区。地面物质由第四系更新统-全新统黄土状粘土和全新统风积砂层组成。境内沼泽分布广泛,扶余、杜尔伯特分布有零星沙丘。在杜尔伯特古龙以东的嫩江泛滥平原地区,沙丘密集,呈斑块状分布,以沙丘、沙丘、沙脊等形式出现,相对高度5-10米,海拔约140-150米。第四系沉积较厚,地下水丰富。河谷漫滩分布于布西-齐齐哈尔-肇源-哈尔滨地区的嫩江和松花江漫滩,宽度约10-20公里。河湾发育良好,分布着牛形的湖泊和沼泽。在齐齐哈尔和扶余,沙丘分布,河道变化频繁,易受洪水侵袭。海拔高度为117-160米。地面物质由第四系全新统亚砂土、砾石和卵石组成,表面有一薄层亚粘土。嫩江右岸冲积平原上分布着沼泽和沙丘。诺敏河、阿伦河、引河和鸭绿江下游的冲积扇地区和山区进入平原地区。地形较低,河流下切较弱,河道多变,河流容易发生洪水。此外,受嫩江天然堤防的影响,在河口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地。龙江和泰来分布着沙丘和丘陵,风蚀严重,盐碱地分布。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南与松辽流域接壤,北与小兴安岭相连,东西两侧分别与东部山脉和大兴安岭接壤。松嫩平原在地质历史上受地壳抬升的影响,地势较高。除哈尔滨-齐齐哈尔-白城三角地带外,海拔大多在200-250米之间。地面被流水切割,形成平缓的山丘和浅山谷的起伏。松花江与嫩江交汇地区,由于地势低洼、水流不畅、气候原因,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如招远、大安、安达等地的大片沼泽。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之一。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玉米、高粱和小米,部分地区种植早熟粳稻。经济作物主要包括大豆、甜菜和亚麻。整个平原略呈菱形。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以松花江和辽河分水岭相隔,位于长春市附近,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黑龙江省境内面积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1%。松嫩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凹陷区,属于松辽断裂带的一部分。低气压的西南部仍在下沉,而东北部则呈上升趋势。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沉积物已经上升到高原,当地称之为丘陵。松嫩平原的表面有起伏,因此也称为波状平原。平原表面海拔120-300米,在中间分布着大量大小不一的湿地和湖泊。地形较为平坦,嫩江、松花江自西向南流经,漫滩较宽。平原西南部为闭流区,未形成尾河。嫩江东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富裕地区分布着沙丘。嫩江中下游两岸为冲积平原,沙丘覆盖。沙丘覆盖着河两岸的泛滥平原和第一和第二阶地,地形低平,坡度很小。泛滥平原有10多公里宽。它比河床高出几十厘米到三到五米。上部由亚砂土组成,下部由砂和砾石组成。一级阶地高出河床高程约10米,地表覆盖物为黄土状壤土和沙质土壤。二级阶地位于河床以上30-50米处,由黄土状壤土或砾石层组成。该地区表面有风吹沙丘、沙丘、沙脊和波状沙丘。尽管这些土壤具有可耕种性,但它们会漏水和漏肥,并且容易在严重的风蚀中掩埋好的田地。因此,宜种植树木和草地,施用有机肥,并将其用作森林和畜牧业用地,而不是种植。大兴安岭山前地区有许多起伏的侵蚀高原,海拔约200-250米。相对高度为10-30米。平台上有许多风化碎屑物质和粘土,属于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早期形成的白土山组。土壤属于侵蚀浸出型,土层较薄,质地粗糙,呈酸性反应。松嫩平原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耕地559万公顷。土壤肥沃,黑色土壤和黑色钙质土壤占60%以上。盛产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亚麻、土豆等,是黑龙江省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达30%以上;草原集中,齐齐哈尔、甘南、龙江、泰来、杜尔伯特、扶余、林甸、大庆、安达、肇东、肇州、肇源等市县草原面积200多万公顷。由Leymuschinensis、樟脑、野豌豆、星星草等优势草种组成的三级草原占总面积的76%,畜牧业发达。石油资源丰富,拥有全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和著名的大庆油田。1992年底,全省总人口20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约占全省农业人口的7%。松嫩平原耕地559万公顷,土壤肥沃,黑土和黑色钙质土占60%以上。盛产大豆、小麦、玉米、甜菜、亚麻、土豆,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平原草原集中,畜牧业发达,地下石油资源丰富。松嫩平原中南部是一个相对平坦的地区,表面广泛发育黑色钙质土,有机质含量为4-8%。腐殖质的成分主要是腐殖酸,可替代的碱离子主要是钙和镁。属于含盐饱和土。除了腐殖质层几乎是中性的,其他层都是微碱性的,pH值在8-5之间。质地适中,结构良好。它是仅次于黑土的适宜农业土壤,特别适合甜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在小兴安岭山麓和东部山区,分布着冲积和冲积台地,如克山、拜泉和北安地区的起伏台地,科洛河和涅穆尔河之间的山脊状台地,海伦和绥化地区的平坦和倾斜台地,阿什河以东的丘陵台地。海拔约200-300米,相对高度为30-100米。地表侵蚀相当严重,许多地区被流水切割,山谷纵横交错。松嫩平原这一地区的成分上部为黄土状壤土,下部为砾石层,表层广泛发育黑土。它是在温带湿润灌木草甸或中生杂草草甸黄土状母质条件下,在草甸转化即黑土转化的特殊过程中形成的。栽培前有机质含量达10%以上。腐殖酸是腐殖质的主要成分,表面与黄腐酸的比例为38-6,最高为2。土壤营养丰富,保水保肥性强,适合各种作物生长,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农业土壤资源。松嫩平原中南部盆地有草原湿地、河湖泥林、林海雪原等自然美景;著名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是天鹅、丹顶鹤等国家级珍稀鸟类的家园;盛产黑木耳、针菇、鸡腿菇、猴头菇等享誉全国的蘑菇美食。松嫩平原第二松花江下游是中国著名的“黑土之乡”,包括长春、吉林、松原、农安、德惠、玉树、舒兰、扶余、前郭、迁安、永济等10多个市县。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人口1236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人;年降水量580毫米;96亿立方米水资源;年日照时数2700小时,年平均气温2-6℃;森林覆盖率约为42%。区域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第二松花江下游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国家大型商品粮油基地。拥有耕地210万公顷,年粮食产量约334亿公斤,占吉林省的61%。其中,玉树县、农安县、扶余县、前郭县、长岭县是2005年中国粮食十大主产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5%。国内生产总值2597亿元,占全省的8%。松嫩平原主要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松嫩平原上分布有37个市县,分别是嫩江、讷河、义安、五大连池、北安、海伦、绥化、望奎、青冈、明水、扶余、林甸、齐齐哈尔、龙江、大庆、安达、肇东、哈尔滨、武昌、彬县、巴彦、木兰、长春、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