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教学设计范文_第1页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范文_第2页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范文_第3页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范文_第4页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范文只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才可以很快的驾驭学问的重难点。有效的读书方式依据规律驾驭方法,不要一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很快的驾驭学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教学设计,盼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驾驭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了解合理摄入养分物质的重要性,相识养分均衡与人体安康的关系。

3.使学生驾驭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相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驾驭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方法:探讨、试验探究、调查或试验、查阅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问题]依据P2~P3图答复人体中的各种成分。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与生活关系多么密切。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与生命有关的一些重要根底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响学问。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盼望学了本章后,有利于你们全面相识饮食与安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导入]探讨两个生活常识:①“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假设饭慢慢地咀嚼会感觉到什么味道?②儿童因养分过剩的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来进展假设:这里盛放的是三个肥儿的尿样,如何诊断他们三个是否患有糖尿病?今日我们将通过学习相关学问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糖类的有关学问。

糖类:从构造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大局部通式Cn(H2O)m。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多糖

一、葡萄糖是怎样供应能量的

葡萄糖的分子式:C6H12O6、白色晶体,有甜味,溶于水。

1、葡萄糖的复原性

构造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2、葡萄糖是人体内的重要能源物质

C6H12O6(s)+6O2(g)→6CO2(g)+6H2O(l)

3、二糖(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复原性,但水解产物有复原性。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2)麦芽糖: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分子式:C12H22O11(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

(1)有复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响(分子中含有醛基),是复原性糖.

(2)水解反响: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H2O2C6H12O6

(麦芽糖)(葡萄糖)

二、淀粉是如何被消化的

1.淀粉的存在:

淀粉主要存在于和。其中中含淀粉较多。

如:大米,约含淀粉80%

小麦,约含淀粉70%

马铃薯,约含淀粉20%

2.淀粉的物理性质

①淀粉是色、气味、味道的状物质;

②溶于冷水;

③在热水中产生作用(即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

3.淀粉的化学性质

①通常淀粉不显性(非复原性糖)

②遇碘变色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阅读教材】P6-P7【讲解并描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自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③淀粉在催化剂(如酸)存在和加热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终生成复原性糖:葡萄糖。

(C6H10O5)n+nH2nC6H12O6

淀粉葡萄糖

【思索】1、如何检验淀粉尚未水解?

2、如何检验淀粉有局部水解?

3、如何检验淀粉已经完全水解?

4、用途:

1)食用

2)人体能源

3)工业原料:制葡萄糖、酒精

发酵成醇:

C6H12O6酒曲2H5OH+2CO2

三、纤维素有什么功能

水解反响:

(C6H10O5)n+nH2O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2

[说明]①浓盐酸一般为12l/L,密度为1.19g/L,稀盐酸不能发生该反响.

②从反响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响条件分析,该反响具有以下特征:

粉末状固体+液体气体

可见宜接受固—液加热制气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试验装置:

①气体发生装置

固一液加热制气装置.首先选择反响容器,由于盐酸必需在反响中保证必需的浓度,所以用量较大,因而宜接受容积较

大的圆底烧瓶而不宜用大试管;其次,对于添加液体的容器,接受分液漏斗(不用长颈漏斗)能有效地防止Cl2逸出,且便

于限制盐酸的用量;对于圆底烧瓶,通常用酒精灯加热而且需放上石棉网,以防止圆底烧瓶受热不均而炸裂,圆底烧瓶中液

体的盛装量,一般以液体占圆底烧瓶球部容积的~为宜.试验装置如图4-8所示.

③气体净扮装置

气体净扮装置的设计必需同时考虑主要成分和杂质成分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装置来除去杂质.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时,氯气中混有HCl和H2O(g)等杂质,除去氯气中的HCl可用饱和食盐水洗气(如图4-9Ⅰ所示);除去氯气中的H2O(g)可用浓硫酸洗气(如图4-9Ⅱ所示)或用枯燥的CaCl2.

③气体收集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的设计必需考虑气体和被排对象(如空气、水)的性质和欲收集气体的纯度要求,由于Cl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与空气反响,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图4-10Ⅰ);又因为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所以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如图4-10Ⅱ),但此法收集的Cl2中含有水蒸气;还可将Cl2干脆收集在橡皮球囊中.

④尾气处理装置

化学试验中,但凡有毒或易燃的尾气,都要进展适当的尾气处理,使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或形成平安隐患.对于Cl2,可以用NaOH溶液吸取而除去(如图4-11所示).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试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加热制取Cl2,并收集枯燥纯净的Cl2,可接受如图4-12所示的装置.

试验步骤:“连—检—装—制—集”.

①“连”——将所需仪器按图4-12所示的依次连接.即如图4-12所示,依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依次连接仪器,组装成制取气体装置.

②“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向F中加水至浸没玻璃导管,用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假设玻璃导管内有气泡冒出,停顿加热后,玻璃导管内液体回流形成一段液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说明]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必需在连接装置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展.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通常包括“形成水封→微热并视察→冷却并视察”三个步骤.

③对于气密性不合格的仪器或装置,要查出缘由,修复或更换.假设橡皮塞不密封,可涂上少量凡士林后再重新检查气密性.

③“装”——装药品或试剂.将装置拆开,分别向B、C、D、F中参与适当的药品或试剂,重新连接后,再向分液漏斗A中参与浓盐酸,然后塞好玻璃塞以防止盐酸挥发.

④“制”——加热制气.用分液漏斗向圆底烧瓶内参与适量浓盐酸,点燃酒精灯加热,使反响平稳地进展.要通过视察装置C、D中的气泡产生的快慢判定反响进展的快慢,并通过限制浓盐酸的用量或利用酒精灯来调整反响速率,使反响连续、平稳地发生.

⑤“集”——收集气体,当装置E内充溢黄绿色气体时,表示氯气已收集满,可更换集气瓶接着收集,收集满氯气的集气瓶要盖严,瓶口朝上放置.

试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当装置C、D中无气泡冒出时,将装置F中的玻璃导管取出,装置B、C中的氯气可向其中参与少量NaOH溶液除去,装置D中的氯气可用空气将其“吹”入NaOH溶液中除去.

[说明]①当试验室没有MnO2时,可用MnO4和浓HCl制取Cl2,其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2MnO4+“HCl(浓)=2Cl+2MnCl2+5Cl2↑+8H2O.

此反响较猛烈,需将浓盐酸缓缓地滴到MnO4固体上,不需加热.

当试验室没有浓盐酸时,可用NaCl和浓H2SO4替代浓盐酸与MnO2制取Cl2,其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2NaCl+3H2SO42NaHSO4+MnSO4+2H2O+Cl2↑

②盐酸和MnO2反响时,盐酸表现出酸性和复原性,表现复原性的标记是-1价的Cl--变成了。价的Cl2而如何判定酸在某些反响中除表现氧化性或复原性外还是否表现出酸性呢?主要标记是生成物中有无酸根离子.假设有酸根离子就说明除表现氧化性或复原性外,还表现出酸性,如:

au+2H2SO4(浓)CuSO4+SO2↑+2H2OH2SO4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b.NaClO3+6HCl=NaCl+3H2O+3Cl2↑HCl既表现出复原性,又表现出酸性.

③验满方法:a.可用潮湿的碘化钾淀粉斌纸接近集气瓶口,假设试纸变蓝,那么证明氯气已收集满了.

b.也可用潮湿的蓝色石蕊试纸接近集气瓶口,假设试纸先变红后褪色,那么证明氯气已收集满了.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缘由。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试验视察获得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展加工。体会通过试验来探究物质及其变更的科学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造就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相识,酷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复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试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枯燥的季节里大家都盼望有一些雨水驾临 ,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日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老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学问。组织学生谨慎观看并思索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答复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老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答复: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老师语言: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相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其次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探究

老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光明的蓝紫色火焰。

老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索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老师引导:回忆上节课探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索从哪些方面去探究SO2的性质。

老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老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试验说明吗?

老师演示试验:试验SO2的溶解性。经过试验大家视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简洁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的化学性质探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老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探讨答复: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响,和碱性氧化物反响,和水反响等等。

老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定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老师活动:农夫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坚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分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老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一样?

学生阅读思索: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老师提出问题:从氧化复原的角度思索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试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视察现象,并对反响后溶液进展加热。

老师引导:大家视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答复: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复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复原性

学生探讨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老师供应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相宜的用试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复原性。

老师评价指导。

老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响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响化学方程式,带着大家复习氧化复原反响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稳固提高

老师设问:我们刚刚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稳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假设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潮湿的有色物质,可视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老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谨慎听作补充。

学生答复: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老师确定鼓舞。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假如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缘由,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4

一、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留意试验探究和沟通活动,学生所需驾驭的学问应通过学生自己试验探究和老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找寻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中学生具有猛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相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响中能量变更和氧化复原反响等学问,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科学规律的踊跃性。再通过试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根底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学问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长,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试验现象的视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缘由,为后续金属腐蚀的缘由分析及找寻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供应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试验入手,通过视察试验,而后分析探讨试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提示出原电池原理,最终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拟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依据所学学问分析产生电流的缘由,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洁组合,试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试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响,并写出电极反响式、电池总反响。相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展的氧化复原反响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根底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学问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定原电池的正负极。

娴熟书写电极反响和总反响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洁的原电池。

通过探究试验、现象比拟、设疑诱导、学问讲授和稳固练习,造就学生敏锐的视察实力,分析实力,逻辑推理实力和自学实力。

通过对试验的探究,充分表达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造就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爱好;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怀生活、关注环境,增加主子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试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二化学教学设计5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复原反响。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定反响中的氧化剂和复原剂。

3.理解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

4.辨析氧化复原反响和四种根本反响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造就比拟、类比、归纳和演绎的实力。

5.理解氧化反响和复原反响、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复原反响。

难点:氧化复原反响中化合价变更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复原剂的判定。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响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复原反响和非氧化复原反响对这些反响进展判定,从而分析氧化复原反响和非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区分,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展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复原反响和四种根本反响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响引入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