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_第1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_第2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_第3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_第4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学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志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宏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承诺。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学问,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1

一、“百家争鸣”

1.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快速开展。

(2)社会变革:社会构造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见。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开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评价:(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开展的重要阶段;

(3)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取、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开展的根底。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期人物主见

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疼惜民力,反对苛政。c.主见“克己复礼”,盼望复原西周的礼乐制度。②教化:首创私学,主见“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开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b.开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②伦理:主见“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气,提出“君舟民水”思想。②伦理:主见“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开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时期人物主见

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见。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异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见: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见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开展趋势。

【学习探究】

1、比拟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工程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

2、如何对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提示: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②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启程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③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分,但其精神仍具有必需的现实意义。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问梳理】

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接受与民休息的政策。

(2)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猛烈,匈奴为患,威逼着西汉的稳定。

(3)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心集权,踊跃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开展须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

1.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

(1)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

(2)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观。

3.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的: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确立

(1)缘由: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为教科书。自此,教化为儒家所垄断。

③国家兴办太学;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结果

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慢慢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学习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提示:

①地位: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②主题: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新儒学谈论神学。

③功能: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效劳。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3

宋明理学

【学问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学: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吸取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开展。

2.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吸取儒学精神,渐趋中国外乡化。

3.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见“贵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领先提出复兴儒学。

2.内容:

(1)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干脆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相识论。

(2)朱嘉的思想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相同。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说明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4.本质: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供应理论依据。

5.地位:

(1)把儒学开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学术影响到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还传及欧洲。

三、陆王心学

1.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思想

(l)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强调内心反省,用道德修养,去掉人欲,复原良知的本性。

【学习探究】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提示:

(l)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化、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2)踊跃:留意气节、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气;讲求自我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