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宾市普通高中2021级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历史测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5道小题,每道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周王以“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这表明西周时期()A.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 B.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C.国家组织形态发生改变 D.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实行分封制,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部族方国的国家组织形态,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借助宗法血缘关系稳固政治秩序,而非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不能得出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排除B项;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尚不能实现王权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C项。2.汉代,高祖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后抚恤战死士兵成为常制;文帝下旨“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以上、孤儿九岁以下,布帛米肉各有数”。这些举措()A.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构建了优抚赈济体系C.体现了汉初的农本思想 D.促进了国家走向强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以上、孤儿九岁以下,布帛米肉各有数”可知,汉代统治者对战死士兵、鳏寡孤独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优抚赈济,说明汉朝构建了优抚赈济体系,B项正确;汉武帝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汉代对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优抚赈济,与农本思想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汉代的优抚赈济体系,与国家走向强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新疆出土元代黄色油绢“辫线袄”,在熟练使用宋锦传统技法的同时,又采用了波斯纳失失料,拼接肩、领、袖及襟边的方式;同时,黄道婆在海南将黎族的棉纺技术与内地纺织技艺结合,创制棉籽搅车、三锭脚踏纺车、弹棉椎弓等工具。由此可知,元朝()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纺织业出现技术融合与创新C.南方纺织技术超越北方 D.技术进步促进棉广泛使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新疆出土的元代黄色油绢“辫线袄”,既有宋锦传统技法,又有波斯纳失失料,同时还有黄道婆在海南将黎族的棉纺技术与内地纺织技艺结合,可知纺织业出现中外、内地间技术的融合,出现的新工具表明在纺织业也出现了技术创新,B项正确;虽然出现了对波斯技术的吸收,但不能得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纺织技术的比较,排除C项;此时棉纺织虽然技术进步了,但未说明其进步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4.对沿袭自元朝的土司制度,明政府在较进步地区采取“改土归流”,即中央派流官进行管理;相对落后地区仍保留土司制度;还有部分地区施行“土流兼治”。康雍乾时,朝廷对违法的土司实行降级或革职的举措。这些举措()A.改变了西南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结构 B.消除了民族地区与中央关系对立C.推动了国家权力在土司地区的延伸 D.延缓了土司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土司具有一定的割据性,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以及对违法的土司实行降级或革职,强化了明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国家权力在土司地区的延伸,C项正确;材料所述主要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改变,短期内不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密切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推动而非延缓了土司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C项。5.晚清台湾产樟脑每石售价50元,利润达30%以上,行销日广,价值日增,西人甚爱。清廷于是将樟脑贸易改为官办,引发洋人“自由贸易”之争。1868年,英军开往安平港口,闽浙总督被迫渡台与英方订立《樟脑条约》,废除樟脑官办并进行赔偿。这反映了当时()A.洋务派官办产业路线已趋破产 B.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依附性C.台湾地区近代化水平高于内地 D.清朝政府主动适应国际规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可知,台湾的樟脑主要销往西方国家,且西方国家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反对清政府插手和限制樟脑贸易,目的是将中国变为原料产地,反映列强的经济侵略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依附性,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将樟脑贸易改为官办是洋务派的主张,且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处于刚刚开始的时期,尚未到已趋破产的阶段,排除A项;樟脑属于原料,其生产需要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实力要求不高,仅凭此不能断定台湾近代化水平高,排除C项;清政府是在英国的胁迫之下废除樟脑官办的,并非“主动适应”,排除D项。故选B项。6.清末,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但多意指“大汉族”。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如“中华银行”“中华革命党”等,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逐渐流行传播。这一转变()A.有利于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B.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颠覆了传统的华夷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清末,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可知民族意识的萌发是在清末,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于华夷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下表中各项数据的变化最能说明上海地区()1928—1934年上海离婚案主动方性别统计表离婚主动者男方女方双方协议合计人数%人数%人数%1928(812月)5615.148723.5122761.353701929年13320.62133206237958.766451930年17720.7513816.1853863.078531931年6410.02487.5152782.476391932年256.034310.3634983.614151933年(16月)51.85217.7824490.372701934年(18月)10.403112.5521587.05247——据《近代中国史料丛刊》A.传统婚俗观念完全转变 B.平等法制意识影响婚姻观念C.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D.社会动荡冲击家庭婚姻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28—1934年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28—1934年上海离婚案中,男方主动要求的占比降低,女方主动要求和双方协议占比升高,反映传统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婚姻观念受到冲击,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有所上升,这与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影响有关,B项正确;在一些内陆和农村地区,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完全转变”说法夸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未提及女性获得选举权或参与政治,不能得出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排除C项;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上升得益于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进步,而非由于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B项。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小学编订教材,设置课程,将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如图为当时部分教育教学活动资料。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教育()A.推动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C.体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要求 D.扩大了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当时晋冀鲁豫边区高小历史课本将“七七事变”“百团大战”等抗日战争相关历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同时组织儿童参加根据地生产以及根据地管理和保卫工作。结合所学,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边区小学将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感,服务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斗争,这些都适应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需要,B项正确;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抗日根据地暂停土地革命,实行减租减息,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抗日,材料所述的教育也是服务于抗日的,不能体现工作重心转移,排除C项;边区的儿童主要属于工农阶级,已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不能得出阶级基础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9.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建学园,以自由哲学思考为基础,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同时也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A.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 B.推动自我意识的全面觉醒C.促进了雅典社会空前发展 D.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走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希腊)。“重视政治家的培养,积极为城邦提供政治咨询和服务”体现注重实用,“教授数学、几何、天文学,以此进行思维训练”体现发展理性思维,由此可见,柏拉图学园教育注重实用与发展理性思维,A项正确;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时期,人的自我意识尚不能达到“全面觉醒”,排除B项;“空前发展”说法夸大,排除C项;柏拉图学园教育影响而非主导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0.1816年,英国立法实行金本位制,铸造“沙弗林金币”,随后又宣布英纸币可随时、无条件兑付该金币。1825年,英国要求其殖民地统一使用英镑。直到1917年的百年间,英国政府一直维持了沙弗林金币稳定。英国此举()A.增强了经济扩张的力度 B.解决了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C.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有利于殖民地经济独立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8161917年中国。据材料,19世纪英国实行金本位制,推动英镑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货币,有利于英国的经济扩张,A项正确;金本位制不能完全避免货币币值波动,并未根本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排除B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而非金本位制,排除C项;英国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需要殖民地在经济上依附宗主国,而非支持殖民地经济独立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1.19世纪70年代后,法国许多经销商对印象派画家进行赞助,同时获得作品销售权;他们还支持艺术评论家讨论印象派艺术,使印象派画作从“不是历史、宗教画,未经官方沙龙认可就没有价值”到引领市场和审美。这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A.大众审美价值取向的转变 B.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确立C.社会经济科技的时代变革 D.艺术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印象派画作从不受认可到引领市场和审美,根本原因是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多元文化思潮促进艺术创新,科技发展特别是光学领域的新成就等,C项正确;大众审美价值取向的转变只是印象派画作受欢迎的直接原因,人的思想观念受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审美取向改变的深层原因是时代发展变革,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法国确立共和政体,但政治制度并非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因,排除B项;艺术多元化发展会导致不同绘画风格和流派的共同存在和发展,而非印象派画一派引领市场和审美,且艺术发展趋势属于直接原因,并非根本动因,排除D项。故选C项。12.1964年8月,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公开电视演说,宣称美国军舰在北部湾遭到北越的袭击,要求国会授权出兵越南,保护东南亚的“自由与和平”,越战全面爆发。近年,美国进行档案解密,证实当时北越并未袭击美国军舰。据此可知()A.档案是了解历史真相的最可靠来源 B.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放弃了冷战思维C.美国国会失去对总统的行政监督权 D.舆论操控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64年美国。据材料,美国方面编造了北越袭击美国军舰的消息,制造舆论,以实现干预越南战争的目的,表明舆论操控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D项正确;“最可靠”说法绝对,排除A项;当时处于冷战期间而非冷战结束后,冷战结束后美国也并未完全放弃冷战思维,比如美国打压中国媒体驻美机构就是出于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排除B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虽然总统权力有扩大的趋势,但国会并未失去对总统的监督权,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0道小题,共160分。按照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1602年,传教士利玛窦携带地理学家奥特里乌斯绘制的欧洲地图来华,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长江、黄河、长城等详细的明朝地理资料,并与利玛窦协作绘成现存最早的中文彩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以木版刻印出版。此图按万历皇帝授意,以中国版图为中心,展现了世界整体的轮廓。依据经纬度绘制椭圆横版地图,全图标注世界1114个地名,绘有五大洲(当时澳洲还未被发现)、四大洋,附注各国地理志异,绘有风俗禽兽,四方各置“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月食图”等。1608年,万历皇帝下令临摹12份传世,原本随葬明定陵。至晚明,该图已被官员、士人当做奇巧之物。清代士大夫质疑大西洋“荒渺莫考”,认为“夫人顶天立地……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无人着意于此图的技法和价值。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皇帝派姚莹询问中英、中俄之间的距离、方位时,《坤舆万国全图》就藏在深宫之中。2014年,地理学家郝晓光绘制的竖版世界地图公开出版发行,克服了传统横版地图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用多元和多角度的方式,全面客观展现世界的地理关系。同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期间,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赠送的礼物,正是奥特里乌斯绘制的地图。此时,欧美也开始采用郝晓光竖版地图,并纷纷效仿绘制。从利玛窦到郝晓光,“西方—东方”“东方—西方”的轮回走了400多年。——摘编自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坤舆万国全图》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今两版中文世界地图的现实价值。【答案】13.背景:世界联系方面:新航路开辟,全球交往的发展;地理知识和对地球认识的发展;明朝政权方面:大一统国家,疆域辽阔的自信;统治者重视,提供条件支持;文化交流方面:西方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中国丰富地理资料与西方绘图技术融合;技术发展方面:地理测量、绘图技术的发展;印刷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协作方面:中国开明知识分子与利玛窦的共同参与协作。(答案必须涉及3个方面)14.影响:积极影响:为当时国人认识中国和认识世界提供了地理工具支持;冲击了中国对世界的传统认知;加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吸收了西方天文地理知识和测绘技术,发展了中国地理绘图技术;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任答3点)局限性:地图代表的西方先进技术未得到士大夫阶层普遍认同;未改变中国社会封闭保守的心理。(任答1点)15.价值:认识世界价值:两版地图提供多元多角度认识世界的方式,全面展现世界古今地理关系;历史教育价值:两版地图的发展,体现人类明代到现今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曲折历程;改变了西方世界地图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中国置于世界中央,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地理研究价值:为研究古今地图绘制技术、当时地理地貌状况、古代地名变迁提供了重要史料;两版地图展现了相对先进的测绘技术;文化交流价值:展示了中华文化在地理学方面的成就,中国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促进了中西方交流往来。(任答3方面)【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和世界。背景:《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条件,据材料“全图标注世界1114个地名,绘有五大洲(当时澳洲还未被发现)、四大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全球交往的发展,地理知识和对地球认识的发展;《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据材料“彩绘世界地图”“以木版刻印出版”可得出地理测量、绘图技术的发展,印刷术发展;据材料“传教士利玛窦携带地理学家奥特里乌斯绘制的欧洲地图来华,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长江、黄河、长城等详细的明朝地理资料,并与利玛窦协作绘成”可知《坤舆万国全图》是东西方合作的结果,既包括西方中国丰富地理资料与西方绘图技术融合,也体现在中国开明知识分子与利玛窦的共同参与协作。据材料“此图按万历皇帝授意,以中国版图为中心”“万历皇帝下令临摹12份传世”可知《坤舆万国全图》受到当时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以及统治者态度的影响,包括大一统国家,疆域辽阔的自信;统治者重视,提供条件支持。【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影响: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积极影响:据材料“以中国版图为中心,展现了世界整体轮廓”并结合所学得出为当时国人认识中国和认识世界提供了地理工具支持,冲击了中国对世界的传统认知;据材料“传教士利玛窦携带地理学家奥特里乌斯绘制的欧洲地图来华”得出吸收了西方天文地理知识和测绘技术,发展了中国地理绘图技术,加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据材料“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长江、黄河、长城等详细的明朝地理资料”得出《坤舆万国全图》融入了中国的地理知识和地图测绘技术,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局限性:据材料“认为‘夫人顶天立地……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无人着意于此图的技法和价值”得出地图代表的西方先进技术未得到士大夫阶层普遍认同;据材料“被官员、士人当做奇巧之物”“《坤舆万国全图》就藏在深宫之中”得出未改变中国社会封闭保守的心理。【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和当代中国。价值:从认识世界、历史教育、地理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包括提供多元多角度认识世界的方式,体现人类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历史,为研究古今地图绘制技术、当时地理地貌状况、古代地名变迁提供了重要史料,是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等。如回答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等也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建设布局图——选自陆大道主编《中国工业分布图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步伐,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把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工业建设布局图建立起关联,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价值正确,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论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布局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急需恢复,工业建设几乎需要从头开始,华南、西南地区仍有国民党残余势力。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东北地区由于靠近苏联方便接受援助且有着一定的工业基础,在50年代的工业建设中,东北在工业上有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等,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60年代前期,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做出重大战略决策,进行三线建设,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重点发展深处内陆地区的工业,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沿海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优势,成为了开放的门户,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布局为经济发展服务也逐渐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很大规模,同时为内陆地区提供支持。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布局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50年代至今(中国)。根据材料中新中国不同年代的工业建设布局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布局有典型的年代特征,这种年代特征可以从当时的背景进行分析,并论述其成就和意义。可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布局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这一观点进行论述,分别指出50年代、60年代以及80年代后我国工业布局的背景以及成就、意义,进行论述,史料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最后,总结观点,完成表述。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晋短暂统一中国,初以黄纸登记当地居民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后由于战乱,中原地区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民郡县,带来管理不便。东晋初,政府将南方土著居民仍以黄籍登记,侨民编入“白籍”不承担赋役,与“黄籍”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侨民与土著矛盾突出;有的侨民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出现“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的局面……后东晋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将侨民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赋役,称作“土断”。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民“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对侨民管理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对侨民管理变化影响。【答案】(1)变化:从将侨民编入“白籍”不承担赋役到实行“土断”将侨民编入居住地户籍,要求同等承担赋役。原因:北民大量南迁;地方行政管辖系统出现混乱局面;税收流失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2)影响:构筑了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晋(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东晋初,政府将南方土著居民仍以黄籍登记,侨民编入‘白籍’不承担赋役,与‘黄籍’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东晋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将侨民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赋役,称作‘土断’”可知变化为从将侨民编入“白籍”不承担赋役到实行“土断”将侨民编入居住地户籍,要求同等承担赋役。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由于战乱,中原地区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民郡县,带来管理不便”“侨民编入‘白籍’不承担赋役,与‘黄籍’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侨民与土著矛盾突出;有的侨民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出现‘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原因有北民大量南迁;地方行政管辖系统出现混乱局面;税收流失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晋(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将侨民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赋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民‘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影响有:构筑了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16.[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62年8月,苏联应古巴请求提供援助,并秘密向古巴运输导弹及设施。赫鲁晓夫称“我们确信美国决不会容忍古巴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和核武器威胁我们,现在是让他们知道……遭受威胁是什么滋味了”。27日,美U2侦察机被苏联击落,美国军方要求进行报复轰炸,入侵古巴,战争一触即发。关键时刻,赫鲁晓夫多次致信肯尼迪,要求和他一道“解开战争之结,不使世界遭受核战争浩劫”。肯尼迪则回信表示愿意谈判,但苏联必须撤走全部武器,美国则有条件地保证不入侵古巴。同时采取风险较少的海上“隔离封锁”,苏联也没有硬闯“隔离”线,满载武器的苏联船只陆续停驶或改航,最后撤走所有武器。——摘编自李德福《古巴导弹危机纪实》(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答案】16.背景:受古巴政府的请求提供援助措施;美国军事威胁苏联;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17.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避免了美国对古巴的侵略,有利于维护古巴主权独立;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避免了美苏直接武装冲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古巴导弹危机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美苏争霸的产物,带有大国强权色彩;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说明美苏争霸中,此时苏联处于弱势地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962年的古巴。背景:根据材料“1962年8月,苏联应古巴请求提供援助,并秘密向古巴运输导弹及设施”,可得出受古巴政府的请求提供援助措施;根据材料“我们确信美国决不会容忍古巴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和核武器威胁我们,现在是让他们知道”,可得出美国军事威胁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962年的古巴。根据材料“肯尼迪则回信表示愿意谈判,但苏联必须撤走全部武器,美国则有条件地保证不入侵古巴”,可得出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避免了美国对古巴的侵略,有利于维护古巴主权独立;根据材料“关键时刻,赫鲁晓夫多次致信肯尼迪,要求和他一道‘解开战争之结,不使世界遭受核战争浩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