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可编辑_第1页
教育心理学可编辑_第2页
教育心理学可编辑_第3页
教育心理学可编辑_第4页
教育心理学可编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学生B.教师C.学习D.教学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学生B.教师C.教学心理D.学习心理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A.皮亚杰B.桑代克C.布鲁纳D.维果斯基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A.1877年B.1879年C.1903年D.1913年5.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其作者是()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6.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对当时的心理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7.初创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内容多是以()的原理阐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A.儿童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D.学习心理学8.瑞士教育家()曾主张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本性,并提出“教学要心理化”,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A.裴斯泰洛奇B.卡普捷列夫C.乌申斯基D.维果斯基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A.人本主义B.行为主义C.认知心理学D.信息论10.()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A.主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化研究11.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A.简便易行B.严格控制C.定量研究D.探讨相关关系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以后13.教育心理学是()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A.自然科学B.普通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理论心理学14.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方法15.在教育心理学家看来,()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教学环境D.评价/反思过程16.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A.个案研究法B.调查法C.测验法D.观察法17.下列属于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是()A.观察法B.测验法C.调查法D.个案研究法18.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A.个案法B.调查法C.测验法D.观察法19.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A.观察法B.测验法C.问卷法D.实验法20.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提出反思性教学研究是在其()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完善时期二、多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关注()A.发展与教育B.学习与教学C.认知与个性D.一致与差异E.教育与教学2.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进程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有()A.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是在初创时期B.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发生在成熟时期C.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在完善时期D.合作性研究是成熟时期的成果E.反思性研究是完善期的成果3.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由一些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是()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管理过程D.评价/反思过程E.认识过程4.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B.教育经验总结法C.产品分析法D.实验法E.访谈法5.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6.常用的调查方法有()A.观察法B.产品分析法C.问卷法D.个案法E.访谈法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A.独立时期B.初创时期C.发展时期D.成熟时期E.完善时期8.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E.主观性原则三、填空题1.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和两方面。2.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3.是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要求被试回答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以获得被试心理和行为表现资料的方法。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标志。5.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6.要求对个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其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是。7.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8.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和的作用。9.在日常生活情况下,适当控制条件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为目的而进行的心理研究方法是。四、判断题1.教育心理学仅仅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具体研究范畴仅仅是围绕教师教的过程而展开的。()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如何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具体的学科内容。()4.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有效的学与教提供一般原理和建议,但它不能给特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处方。()5.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6.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7.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8.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9.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心理学理论不仅直接导致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而且他还致力于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10.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编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五、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2.自然实验法3.产品分析法4.教学媒体5.学习过程6.个案法7.观察法六、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3.简述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五要素。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5.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七、论述题1.试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2.联系实际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八、案例分析陈老师是一名新教师,她认为自己年轻、活泼、大方、热心、口才好、有感召力、语言表达清晰,很有当教师的天赋。她为即将成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而兴奋。这天,她要上的第一堂课是高一年级的政治课,讲授“市场交易的原则”。为此,她早已做好了准备。可课后她却困惑不解。她按照教参精心准备了教案,制作了课件,甚至连教案都背得很熟了。大家却说她在背教案。她自己也感到上课时,确实离开教案就不知说什么。更可气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强买强卖对交易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为什么要遵守自愿原则,也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她设置了问题,如“课文中所列举的强买强卖的事例是否在自己身上发生过?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要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回答虽很踊跃,但说着说着,就说跑了题,说到买卖时怎么和商贩吵架上去了。为什么就跑题了呢?陈老师真的很困惑。学生的回答为什么与陈老师的期望不同?试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都要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2.D【解析】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了解学生该如何学,因此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3.B【解析】略。4.C【解析】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5.D【解析】略。6.B【解析】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7.C【解析】初创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阐释实际的教育问题的。8.A【解析】裴斯泰洛奇提出了“教学要心理化”的思想,即利用心理学知识研究教育问题。9.A【解析】教育改革运动由人本主义思潮掀起,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10.B【解析】题干是对反思性研究的释义。11.B【解析】严格控制是实验法的主要特点。心理实验一般需要一套复杂的程序。12.B【解析】有关儿童个性及社会适应等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都发生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故选B。13.C【解析】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以应用为主,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14.B【解析】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管理风格等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格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15.C【解析】教学环境关系到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对学生认知发展有积极作用,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16.D【解析】不破坏行为的自然状态而对行为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观察法。17.C【解析】调查问卷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验证假设,属于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18.A【解析】对单独个体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属于个案法。19.C【解析】略。20.D【解析】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是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重大成果。二、多项选择题1.ABCE【解析】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主要关注发展与教育、学习与教学、认知与个性、教育与教学等方面。2.ABE【解析】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在成熟时期,合作性研究是完善时期的成果。3.ABD【解析】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由一些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ABCDE【解析】略。5.ABCDE【解析】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6.CE【解析】略。7.BCDE【解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四个阶段。8.ABCD【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等。三、填空题1.群体差异个体差异2.教学内容3.问卷法4.桑代克5.卡普捷列夫6.个案法7.赫尔巴特8.预测控制9.现场实验法四、判断题1.【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解析】教育心理学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3.解析】教育心理学不研究具体的学科内容。4.√【解析】教育心理学只提供原则,教师可将这些原则转变成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5.√【解析】略。6.【解析】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7.√【解析】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8.√【解析】略。9.√【解析】詹姆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关于意识的过程、作用与功能的解释对促进心理学发展有一定影响。他的另一个贡献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10.【解析】《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五、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并进行研究的方法。3.产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的研究方法。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和教师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6.个案法是指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方法。7.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六、简答题(答案要点)1.(1)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2)普通心理学一般研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针对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等。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4.(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5.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对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进行总结,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七、论述题(答案要点)1.(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这一时期形成了许多派别,这些理论与派别之争也反映在教育心理学之中。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心理学研究路线相分离,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内容庞杂,但核心基本显现。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70年代,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而加涅则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各个理论派别相互吸收,体系愈加完善。199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一是主动性研究,二是反思性研究,三是合作性研究,四是社会文化研究。2.(1)帮助教师用研究的方法来准确地分析和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科学艺术地实施教学,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正确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4)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5)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八、案例分析(答案要点)(1)陈老师的第一堂课“死的”东西准备有余,“活的”东西准备不足,对学情了解不够。她虽然精心地制作了课件,而且也相信自己有当教师的天赋,却没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等,也没有做好应对课堂中的意外情况的心理准备。(2)在设置讨论题的时候,指向不明,有误导的地方。“课文中所列举的强买强卖的事例是否在自己身上发生过?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这一个题目设置没有紧密结合课文,设计的精细度不够。(3)讨论时没有注意引导、监控,课堂操作过于机械,忽视了课堂的生成性。在发现学生讨论跑题时,应及时给予引导,引导学生注意讨论的中心,不要脱离论题,从而达到讨论的目的。第二章人生全程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二章人生全程发展及个别差异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一、单项选择题1.最早提出“关键期”这一概念的是()A.劳伦兹B.埃里克森C.皮亚杰D.维果斯基2.以下表述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是()A.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B.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C.不可逆转的时期D.0~3岁的时期3.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的时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4.关键期的提出体现了心理发展的()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差异性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6.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主要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不平衡性B.互补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7.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是在()A.0~2岁B.2~7岁C.7~11岁D.11~15岁8.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的年龄大致为()A.10~12岁B.8~10岁C.0~2岁D.2~7岁9.按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在()完成“守恒”任务。A.感知运动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具体运算阶段10.下列不是前运算阶段的特征的是()A.早期的符号功能思维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D.守恒概念形成11.皮亚杰认为,处于()的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2.四岁的丽丽知道小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当问她小明有没有妹妹时,她却回答没有。这体现了丽丽的()思维特征。A.可逆性B.不守恒性C.自我中心性D.守恒性13.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4.依据“最近发展区”而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的科学家是()A.皮亚杰B.埃里克森C.布鲁纳D.维果斯基15.()的心理特点是半成熟、半幼稚,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青年初期16.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培养儿童信任感的最佳时间是()岁。A.0~1.5B.2~3C.6~12D.12~1817.()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A.婴儿期B.学前期C.学龄期D.青年期18.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发展冲突是()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19.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为()A.培养自主性B.培养勤奋感C.培养主动性D.培养自我同一性20.埃里克森指出,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其人格发展的培养()时期。A.羞耻感B.内疚感C.勤奋感D.孤独感21.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22.一般认为,个体智力在()达到高峰。A.18岁B.15岁C.25岁D.45岁23.一般来说,偏爱自然科学,且自尊心较强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沉思型D.冲动型24.下列关于认知风格表述正确的是()A.场依存型的人比场独立型的人更多地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B.认知风格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C.区分冲动型和沉思型的标准仅仅是反应时间D.发散型认知风格优于辐合型认知风格25.一般来说,喜欢人云亦云,社会敏感性高,爱好社交的人属于()认知风格。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沉思型D.冲动型26.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A.3岁B.7岁C.12岁D.18岁27.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是()A.场独立型B.沉思型C.辐合型D.发散型28.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能力是()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29.最容易给学生在校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方式是()A.场独立型B.抽象型C.沉思型D.冲动型30.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A.幼儿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二、多项选择题1.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B.发展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C.发展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D.发展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E.发展是无规律的变化2.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B.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C.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D.可以对儿童进行超前教育E.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九种智力3.学生心理发展的智力差异主要体现在()A.智力表现早晚差异B.智力水平差异C.智力类型差异D.男女智力结构的差异E.文化背景差异4.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了辩证思维B.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C.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D.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E.对未来充满理想,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5.皮亚杰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是()A.建立守恒概念B.出现去自我中心化C.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D.能够顺利解决抽象问题E.解决问题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6.依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中学阶段儿童主要面临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B.小学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C.成年早期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感D.图式的形成对儿童发展的意义重大E.儿童自主性的培养是在小学阶段7.以下属于学生间认知方式差异的是()A.场独立与场依存B.独立型与顺从型C.沉思型与冲动型D.辐合型与发散型E.外倾型与内倾型8.对于性格的个体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进行分析。A.性格的社会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意志特征E.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9.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不同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10.下列属于少年期心理特点的是()A.思想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B.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C.出现心理断乳期D.自我控制力较强E.思维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三、填空题1.皮亚杰关于认识发生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顺序发展的特征。2.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3.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4.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5.提出人格发展阶段论,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6.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和。7.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8.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到再到的过程。9.两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是和场独立型,冲动型与。10.有些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甚至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匆忙对问题进行解答,这类学生的认知方式属于。11.有些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12.面对问题情境,某生倾向于深思熟虑,错误较少,他的认知方式属于。13.埃里克森的观点认为2~3岁的儿童应发展的任务是培养。1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两个方面。15.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的科学家是。16.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思维的和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17.美国心理学家等人提倡程序教学,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满足学生的个别化学习。1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19.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表现早晚差异和性别差异等方面。20.在认知方式上,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为场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影响者称为场独立性。四、判断题1.与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相比,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巨大的可塑性。()2.皮亚杰提出了“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3.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5.儿童第一次看到飞机时,把它叫做“大白鸟”,这是一种顺应现象。()6.“少年早慧”“大器晚成”是能力发展水平不同的表现。()7.青年初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8.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9.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属于精神分析的理论。()10.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11.研究证明,没有环境的刺激和学习活动,正常的成熟是不可能的。()12.场依存性强的学生的学业成绩一定会比场独立性强的学生差。()13.从皮亚杰的观点看,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是在感知运动阶段。()14.爱因斯坦、牛顿等人都是智力超常者,因此我们知道,智力超常者是极少见的,一个世纪也不会出现几个。()15.小学儿童并不具有审美能力,美感要到青年期才有所发展。()五、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2.最近发展区3.图式4.关键期5.顺应6.认知风格7.自我中心性8.自我同一性9.自我意识10.同化六、简答题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有什么启示?4.简要描述学生智力发展差异的表现方面。5.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主要特点分别有哪些?6.简述辐合型认知方式与发散型认知方式的差别。7.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8.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内涵。七、论述题1.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2.论述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含义。3.论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4.论述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八、案例分析1.刘老师教八年级的语文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位诗人。赵晓东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刘老师朗读了那首诗,的确很美。然而,刘老师也注意到赵晓东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还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刘老师问赵晓东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赵晓东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赵晓东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如果你是刘老师,该如何鼓励他?2.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藤野先生》里的“油光可鉴”的“鉴”字时,作了深浅不同的两种讲解。既讲了“鉴”本义是镜子,但在这里作动词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又引申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前车之鉴”中“鉴”字的用法和解释,使学习程度高的学生也及时得到满足。课后,她对基础差的学生,像医生切脉问诊一样,细心了解、积极引导;对基础好的学生,她就帮助他们组织兴趣小组,出版《文学园地》,举办文学讲座。正因为于老师的上述努力,所以她教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请你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关键期”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通过幼禽的印刻现象提出的。2.D【解析】个体机能发展的关键期并不都在3岁之前,如4~5岁就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3.B【解析】在正常条件下,心理发展有一定方向和先后顺序。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高速发展期体现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B【解析】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二是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规律的反映。5.B【解析】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这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之一。6.C【解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之一就是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这主要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7.A【解析】儿童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的时间段为0~2岁。8.D【解析】自我中心是前运算阶段后期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段为2~7岁。9.D【解析】守恒概念的形成是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10.D【解析】守恒观念的形成是发生在具体运算阶段。11.B【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即发展了早期的信号功能。12.C【解析】丽丽不能从她哥哥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13.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推理,对走过的路画出线路图是这一能力的体现。14.D【解析】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15.B【解析】少年期是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16.A【解析】埃里克森认为,0~1.5岁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17.B【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学前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18.C【解析】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时期的主要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19.B【解析】小学生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的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20.C【解析】6~11岁为勤奋感对自卑感的时期,埃里克森指出,这一阶段危机的解决对今后乃至一生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影响。21.B【解析】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初中阶段。22.C【解析】略。23.B【解析】场独立型学生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和学习。24.B【解析】场独立型的人更多地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区分冲动型和沉思型的标准是反应的时间和准确性;并不能说认知风格孰优孰劣。25.A【解析】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26.A【解析】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27.C【解析】综合信息,缩小范围,直至找出唯一答案,这是辐合型认知方式的典型特征。28.C【解析】社交能力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29.D【解析】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学生虽然认知问题的速度快,但错误率高,有时表现为粗心大意。30.B【解析】少年期正处于过渡和转型的时期,思维和情绪波动比较大,因而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二、多项选择题1.ABCD【解析】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不是杂乱无章的。2.ABC【解析】皮亚杰主张发展先于学习,故D项不符合其观点;E项为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3.ABCD【解析】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属于心理发展的智力差异。4.ABCE【解析】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出现在少年期。5.ABCE【解析】D项表述的是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6.ABCD【解析】儿童自主性的培养是在学龄期。7.ACD【解析】独立与顺从、外倾与内倾属于个体的性格特征。8.BCDE【解析】性格的社会特征不属于性格的个体差异。9.ABCE【解析】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的心理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各不相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也不同。10.ABCE【解析】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矛盾的行为。三、填空题1.具体运算阶段2.平衡3.同化顺应4.同化5.埃里克森6.社会性认知发展社会性交往发展7.自我控制8.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9.场依存型沉思型10.冲动型11.场依存型12.沉思型13.自主性14.类型差异15.维果斯基16.独立性批判性17.斯金纳18.情感体验19.类型差异发展水平差异20.赫尔曼·威特金四、判断题1.√【解析】小学儿童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为童年期,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2.【解析】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认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皮亚杰则不主张通过教育加快儿童的认知发展。3.√【解析】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的四个阶段。4.【解析】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关于二者谁起决定作用的论述都是不恰当的。5.【解析】顺应是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而将飞机归结到自己熟悉的大白鸟的概念中,属于同化现象。6.【解析】“少年早慧”“大器晚成”是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而非水平上的差异。7.√【解析】出现辩证思维是在青年初期。8.√【解析】略。9.√【解析】埃里克森的学说是在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精神分析的理论。10.√【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11.√【解析】环境和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和成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2.【解析】认知方式一般来讲并无优劣之分,题干描述过于绝对。13.√【解析】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也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14.【解析】一般认为,IQ超过130即为智力超常,约占人群的2%左右,并非如此罕见。15.【解析】儿童从很小就开始有一定的美感,只是他们的美感一般来源于那些经常接触的、内涵不很深刻的事物。五、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3.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4.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很小或没有。5.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的过程。6.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7.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8.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10.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六、简答题(答案要点)1.(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3.(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即“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4.学生的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智力类型差异;(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4)智力的性别差异。5.(1)场独立型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信息,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2)场依存型者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6.(1)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2)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7.(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8.(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七、论述题(答案要点)1.(1)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分别处于勤奋对自卑、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时期。(2)教育意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2.认知方式只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做到:(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如斯金纳等人提倡的程序教学。3.(1)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差异分为四个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如内倾型与外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等。(2)教育意义: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与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4.(1)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有了一定评价。(2)少年期。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思维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也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3)青年初期。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处理不好这时期的矛盾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5.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注意教育内容要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并通过特殊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技能。在安排特殊教育环境时,可以考虑随班就读、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设置特殊班等几种形式。八、案例分析(答案要点)1.赵晓东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见不得别人好,也就是说妒忌心强。而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这种环境(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以至于孩子们不愿承认自己擅长某一方面。作为刘老师,应该认识到,这是促使赵晓东发展其写作能力的好机会,不能放弃;认识到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注意引导,增强其自信;在全班进行一次宽容他人的教育,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2.教师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学校、班集体绝不是采用同种方法,制造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升学零件的机器。”而于漪老师的做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突破,她创造了充满生气、充满人性化的课堂。她实现了因材施教的要求,给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第三章学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A.老鼠打洞B.吃酸的东西会流唾液C.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D.蜘蛛织网2.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铃声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3.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理论基础的人是()A.斯金纳B.桑代克C.班杜拉D.华生4.“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句话出自()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米尔顿D.华生5.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是()A.操作条件反射B.无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D.经典条件反射6.学习的“试误说”是由()提出来的。A.苛勒B.杜威C.桑代克D.班杜拉7.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其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条件反射8.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A.准备律B.练习律C.动机律D.效果律9.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托尔曼D.斯金纳10.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B.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精神分析理论D.认知理论11.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A.正强化B.负强化C.奖励D.惩罚12.负强化是指()A.呈现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B.呈现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C.撤销一个刺激以增加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D.撤销一个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13.对于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一旦发现他有好的表现,马上给予表扬。这种鼓励能帮助他逐渐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养成良好品行。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A.消退B.间隔强化C.负强化D.正强化14.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15.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16.“杯弓蛇影”是一种()现象。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17.一个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因此父母规定他一个月不准吃肯德基,这种做法属于()A.正强化B.消退C.惩罚D.负强化18.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B.认知建构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D.认知结构理论19.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A.发现学习B.合作学习C.观察学习D.有意义学习20.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是属于()A.直接强化B.间接强化C.自我强化D.替代性强化21.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22.提出学习是由顿悟而产生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斯金纳D.苛勒23.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地图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苛勒C.布鲁纳D.托尔曼24.提出认知发现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A.奥苏贝尔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25.提出程序教学并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26.主张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第三章学习理论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27.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2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的教学技术。A.强调直观教学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29.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个别化教学D.程序教学3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斯金纳B.巴甫洛夫C.加涅D.苛勒31.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学会陈述观念是学习了()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3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A.形成条件反射B.形成整体完形C.同化D.主动形成认知结构33.()强调“废除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A.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B.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能力B.兴趣C.技能D.刺激—反应联结35.为了打击社会的不良行为,国家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是()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D.期待惩罚理论二、多项选择题1.学习的本质属性是()A.学习产生的变化是持久的B.变化的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部的心理结构C.学习产生的变化是经验引起的而非生理成熟、药物或疲劳引起的D.学习不受后天环境影响E.学习具有先天遗传性2.心理学家加涅依据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A.言语信息B.认知策略C.态度D.动作技能E.智慧技能3.按学习的意识水平,学习可分为()A.内隐学习B.接受学习C.外显学习D.发现学习E.意义学习4.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A.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的B.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C.强化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D.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基础E.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5.班杜拉认为影响观察学习中习得行为的因素有()A.惩罚B.正强化C.自我强化D.直接强化E.替代强化6.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规律主要有三条,分别是()A.效果律B.强化律C.练习律D.消退律E.准备律7.下列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基本规律的是()A.习得B.正强化C.负强化D.消退E.惩罚8.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A.习得B.消退C.泛化D.强化E.分化9.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四个过程。A.注意B.识记C.保持D.复现E.动机10.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A.新知识的获得B.知识的储存C.知识的转化D.技能的形成E.知识评价11.发现教学法的特点是()A.探索性B.问题情境C.以学生活动为主D.形式不固定E.小步子原则12.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A.陈述性组织者B.程序性组织者C.比较性组织者D.分析性组织者E.综合性组织者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对()的描述上。A.知识观B.学习观C.学生观D.态度观E.教学观14.下列属于奥苏贝尔对学习进行的分类是()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B.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C.连锁学习和辨别学习D.信号学习和概念学习E.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15.关于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说法正确的是()A.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B.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C.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D.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E.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16.下列属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是()A.桑代克的联结理论B.布鲁纳的学习理论C.格式塔学习理论D.马斯洛的学习理论E.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三、填空题1.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2.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3.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迷箱”实验,指出学习是的过程。4.斯金纳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和操作性行为。5.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6.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7.最终会增加反应出现的概率,会减少反应出现的概率。8.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9.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是通过的过程实现的。10.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11.“接受学习”的创始人是。12.“发现学习”的创始人是。13.意义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建立起和非人为的联系。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15.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1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而是知识的和。17.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以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18.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其中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个事件的选择倾向。19.托尔曼认为,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的过程。20.加涅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为阶段。21.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作用,在和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22.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23.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和当前的。24.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是:知识是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25.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的接受学习。四、判断题1.斯金纳是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2.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降低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3.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4.在学校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程度越小,学生发现的程度越大,效果也就越好。()5.非指导性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理论。()6.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7.小刚看到别的同学努力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此在心里告诫自己也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8.观察学习是与条件反射完全无关的学习形式。()9.学生每天早上做广播操是一种学习现象。()10.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1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12.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是问题的最终答案。()13.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是人本主义的学习观点。()14.奥苏贝尔强调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材料有意义。()15.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五、名词解释1.学习2.替代强化3.负强化4.发现学习5.先行组织者6.刺激分化7.操作性行为8.意义学习9.非指导性教学模式10.程序教学11.经典性条件作用六、简答题1.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2.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三者之间的区别。3.进行有意义学习应具备哪些主客观条件?4.简述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7.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8.简述加涅的学习分类。9.简述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七、论述题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及其教学意义有哪些?2.论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3.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试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它对教学的启示。5.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有何不同?八、案例分析1.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同学的作业总是潦草脏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的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并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连续获得3张好孩子的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试结合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进行分析。2.学习课文《小珊迪》后,教师提问:“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几个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喜爱。随后,老师叫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小个子男生,要他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小男生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说了句:“我都不喜欢。”老师批评了他,小男生一声不吭地坐下了,看得出他心里很不服气。学生可以不喜欢课文吗?老师的说法是:“我认为不可以。不喜欢不就等于可以不学了吗?再说,教材选的都是好文章。”试结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进行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A、B、D都是本能活动。2.A【解析】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作用中,铃声与食物相联结,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则成为条件反射,铃声为中性刺激。3.D【解析】华生相信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模式适用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4.D【解析】这是华生的名言,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5.D【解析】条件反射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主要研究前者,斯金纳研究后者。6.C【解析】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7.A【解析】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良好的准备状态是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这条定律由桑代克提出。8.D【解析】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结果而减弱。9.D【解析】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由斯金纳完善和发展的。10.A【解析】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行为之后的刺激会影响以后该行为出现的概率。合理运用强化原理,能有效地塑造或矫正学生的行为。11.B【解析】减少批评即消除不愉快刺激从而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是负强化的实例。12.C【解析】强化是通过条件反射来增加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13.D【解析】给予表扬,呈现学生想要的愉快刺激,是正强化的运用。14.D【解析】强化能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但强化性刺激必须紧随行为,在行为之后出现。15.D【解析】根据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分化是指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16.A【解析】刺激泛化是指对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17.C【解析】惩罚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18.C【解析】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19.C【解析】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实现的,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20.C【解析】自我强化是指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21.D【解析】根据替代强化原理,当儿童发觉“坏人”通常不能得到好的下场时,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后果,自己也会远离破坏性行为。22.D【解析】顿悟说是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苛勒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23.D【解析】托尔曼提出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24.B【解析】布鲁纳首先提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25.A【解析】斯金纳根据其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了程序教学方法。26.B【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主动地构建知识,主张采用发现学习的方法。27.A【解析】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28.B【解析】“先行组织者”概念由奥苏贝尔提出。这种先于学习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能使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新学习的内容。29.B【解析】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的联系,经常用于接受学习。30.C【解析】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从而提出了信息加工学习理论。31.C【解析】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题干的表述是言语信息的学习。32.D【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其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33.D【解析】人本主义倡导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34.D【解析】略。35.C【解析】这种做法依据的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二、多项选择题1.ABC【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它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2.ABCDE【解析】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3.A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按学习的意识水平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4.ABCE【解析】联结派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形成认知结构主要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5.CDE【解析】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已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6.ACE【解析】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7.BCE【解析】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的作用,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是其核心概念。而习得和消退属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理论。8.ABCE【解析】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9.ACDE【解析】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10.ACE【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1.ABCD【解析】小步子原则属于程序学习的五条基本原理之一。12.AC【解析】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种。13.ABC【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14.AB【解析】奥苏贝尔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15.ABE【解析】C、D选项是奥苏贝尔提出的学习主张。16.BCE【解析】A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D是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三、填空题1.认知策略态度2.巴甫洛夫3.试误4.应答性行为5.完形6.强化7.强化惩罚8.自我强化9.构建完形顿悟10.认知(心理)11.奥苏贝尔12.布鲁纳13.实质性14.认知结构15.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6.传递处理转换17.人本主义18.态度19.认知地图20.反馈21.条件刺激反应22.建构性23.认知结构刺激情境24.主客体25.有意义四、判断题1.【解析】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2.【解析】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能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3.√【解析】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使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4.【解析】发现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但不能因此忽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5.【解析】非指导性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模式。6.√【解析】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7.【解析】自我强化是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所作的自我奖励。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属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