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信息必刷卷01(新高考九省专用)(含答案与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信息必刷卷01(新高考九省专用)(含答案与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信息必刷卷01(新高考九省专用)(含答案与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信息必刷卷01(新高考九省专用)(含答案与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信息必刷卷01(新高考九省专用)(含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2222页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九省专用)01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年1月由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甘肃、广西、贵州、河南、新疆9个省份410万考生参加的“九省联考”语文试卷已经尘埃落定,因为是由教育部官方命制的,成色足,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从中我们可以揣度出一些2024年高考语文命题的风向。风向1、选择题数目将有所增加,且再次出现了图文结合(图文转化)题目。“九省联考”语文试卷中出现12个选择题,比之往年的新高考卷增加了2个。这两个选择题分别增加在现代文阅读(一)的第4题和语言文字运用(一)中。由此,信息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和以往高考题的区别为选择题增加了一个,主观题减少为一个,共4个选择题加1个主观题,加大了对学生信息筛选提取比对推断能力的考查。其中第4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分析统计图表,难度较大。语言文字运用(一)的19、20题均为选择题,分别考查具体语境下的词语含义和句子的复位,难度中等。信息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中的图文结合选择题。“九省联考”语文试题中信息类文本阅读有4道选择题,第4道是图文对比的选择题。这第4题弥足珍贵,新课标卷很久没有图文结合的试题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了防控疫情,我国已开始大规模的接种新冠疫苗。接种了疫苗,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人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时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毒性也很大,“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猢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数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症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症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症新书》记载:“种症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瘟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来自《梅州日报》《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材料二: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到将“毒性最弱的病菌液”注射于狗,这只狗在28天后恢复正常。隔一段时间后,又给这只狗注射“毒性最强的病菌液”,这只狗成功地活了下来。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将干燥后的脊髓和蒸馏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体,狗都神奇的活了下来。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百多年前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选自《新浪新闻》《第一支疫苗怎么诞生的》)材料三:

(来自腾讯新闻网《胡家志:疫苗的免疫系统激活记》)材料四:但是,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来自《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梅雷迪丝·瓦德曼著,罗爽译)1.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表现出极高智慧,能用物理方法制成最原始的疫苗。B.巴斯德意识到病菌的存在,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并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C.巴斯德的试验为后世疫苗研制奠定基础,其疫苗制作也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D.中国人痘接种历史悠久,并且成功率非常高,因此人痘接种得到伏尔泰的高度赞扬。2、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这句话中“80%以上”,说明了这场天花瘟疫致死率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B.本文介绍的内容,按照北宋到明代,再到18世纪……进行说明,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C.本文主要说明,现代疫苗确实出现在欧洲,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D.本文题目《对抗病毒,我国宋代就有了“疫苗”》,态度鲜明,强调了我国有悠久的对抗病毒历史,充满了自豪感。3.下面不能说明材料一中“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的一项是()(3分)A.北宋时期就发明了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当时称“痘苗”。B.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7代后火毒汰尽,再用来给健康的人接种,这样就非常安全了。C.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D.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4.根据对材料的分析,下列图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请结合材料,谈谈人类对抗疾病的可贵精神。(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城乡简史范小青自清喜欢买书。可书越来越多,就有了许多不便之处。自清打算把书处理掉一部分。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正好有了去处。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因为早些年大家的经济都比较拮据。但其实该花的钱还是照花。很多年过去了,账本一本一本地叠起来,倒也壮观。自清清闲的时候,随手抽出其中一本,看到是某某年的,他的思绪便飞回这个某某年。后来条件好起来,而且越来越好。自清曾想停止记账的习惯。但只是想想而已,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那就继续记账吧。每年年终的那一天,自清就将这一年的账本加入到无数个年头汇聚起来的账本中,按年份将它们排好,放在书橱下层的柜子里。书橱上层玻璃门里的隔板上摆满了自清买来的书,那是一种无声的炫耀。这天自清打开柜门,竟发现少了一本账本。自清找了又找,想了又想,最后他想到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自清想,这本账本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没有用处的;但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少了这本账本,他就觉得心脏那里少了一块什么,像是得了心脏病的感觉,整天心慌慌意乱乱。自清坐不住了,他要找回那本丢失的账本,把心里的缺口填上。自清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但是书已经送走了。至于自清的书,最后到了哪里,因为没有记录,没人能说清楚。但是大方向是知道的,运往了甘肃省。王才认得几个字,他这一茬年龄的男人,大多数不认得字,王才就特别光荣,所以他更督促王小才好好念书。王小才在学校抽得一本外地城市捐赠的书,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王才难得有书读,忙翻开一看,生气地说,错了,这不是书,分明是一个账本。王小才好像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却不知其意的词:香熏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熏精油?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王才就沿着这个“香熏精油”看了下去,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一看,就对这本账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是某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去美容院做测试,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熏精油,7毫升,价格679元。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475元。拿回来一看,是拇指大的一瓶东西,应该是洗过脸后滴几滴出来按在脸上,能保湿,滋润皮肤。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王才生气了,说,王小才,你是嫌你娘老子没有本事?王才叫王小才去向校长借了一本字典,但是字典里没有“香熏精油”。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王小才说,我好好念书,等大学毕业,就接你们到城里去住。其实王才对王小才一直抱有很大希望,但是这本账本将王才的心弄乱了,他看着站在他面前拖着两条鼻涕的王小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去生活,他决定要做城里人了。说起来也太不可思议,王才想,我枉做了半辈子的人,连什么叫“香熏精油”都不知道,我要到城里去看一看“香熏精油”。王才的老婆不同意王才的决定,她觉得王才发疯了。但是在乡下老婆是做不了男人的主的。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的门上就上了一把大铁锁,还贴了一张纸条,欠谁谁3块钱,欠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消,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其实王小才应该指出王才纸条上的错误,但王小才还没这个水平。自清去了一趟甘肃。他和王才一家走的是反道。他在甘肃省的西部找到了小王庄,找到了小王庄小学,知道了自己的账本是到了小王庄小学,分到了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手里。自清最终没有找回自己的账本。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破旧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这一天晚上,自清在小旅馆里,借着昏暗的灯火,写下了以下的内容:“初春的西部乡村,开阔,一切是那么的宁静悠远,站在这片土地上,把喧嚣混杂的城市扔开,静静地享受这珍贵的平和。”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下晚的时候,自清又经过这里,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自清为照顾王才的生意,常把清理出来的书卖给王才。自清不知道现在王才每天晚上空闲下来,就要看他的账本,而且王才自己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王才记道:“收旧书35斤,净赚14元整。这些旧书是住在楼上那个戴眼镜的人卖的,听说他家的书多得都放不下了。我要跟他搞好关系,下次把秤打得高一点。”一个星期天,已在民工子弟小学上学的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在一家美容店的玻璃橱窗里,看到了香熏精油。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10毫升的,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这种东西,只会越来越贵,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清生活拮据,后来生活好过了,但他没有摒弃节约的美德,加上闲时读账本也是一种享受,所以他保持着记账的习惯。B.“一笔勾消”的错误,显示了王才文化水平不高,却让自清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让自清未找到账本的失落一扫而空。C.小说中自清和王才两个人物的对话表明,城里人与乡下人是能够融洽相处的,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思想差异。D.进城的王才干着收旧货的辛苦工作,住着堆满废物的闷热车库,可他觉得“到底城里好”,此处反衬出乡村生活的沉重。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才和自清相互“寻找”,却又刚好错过,最后两人竟然比邻而居,却又互不知道。小说情节安排的错位具有戏剧效果。B.自清记录香熏精油不是刻意炫耀城市的富有,但它彰显了城乡生活的距离。王才冲动进城,动机就是想去看看香熏精油是什么。C.为了一本并没有什么隐私的账本,竟然追踪到甘肃西部小王庄,看似不合理,但因为小说作了多方面的铺垫,合乎生活逻辑。D.王才想做城里人、并逐步认为自己是个城里人,这种心理变化表现了新时代农民渴望通过自己劳动改变自己身份的强烈愿望。8.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获得了非凡的容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9.小说用父子俩谈论香熏精油的价格和父亲训斥儿子的生活细节结尾,这样结尾有什么效果?请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节选自《战国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送襄陵①令李君欧阳修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②如丹。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③。[注]①襄陵,县名。②渥,光润,光泽。③挂冠,语出《后汉书·逢萌传》,指辞官归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为一首送别襄陵县令李君的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李君为官要为民的期许。B.首联重在刻画李君意气风发的外在形象,新任县令容光焕发,面容虽老而颜色红润。C.颈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秋收时节红枣的成熟,也反映了春寒之际百姓的生活状况。D.尾联展现出一幅政通人和的欢乐场景,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16.本诗妙用了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一用典。(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却能做到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这离不开外物的帮助,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苏轼描绘箫声具有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描写景物,可以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唐宋作品中常用这种“时空对举”的手法表达悲慨国家或个人命运的主题,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①天堂我尚未去过。《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②珠光宝气,未能免俗。

真不想去。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虽,但少有人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④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我虽未到过劳山,但读《聊斋志异》,对它早已。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青岛不产水果,但作为山东半岛许多名产的集散地。各种水果。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口感上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再如肥城桃,皮破则汁流,真正是所谓水蜜桃,海内无其匹,吃一个抵得半饱。今之人多喜怀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选自梁实秋《忆青岛》,有删改)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句子中的“上”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谁都不知道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上哪去了。B.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C.鲁迅先生的《祝福》首发在《东方杂志》上。D.“平上去入”的变化或许是受到了某读音的影响。20.“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民间流传的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夏季,被蚊子叮咬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据报道,(1),只有雌蚊会吸食人体或动物血液而雄蚊则吸食花蜜或植物汁液。那么,蚊子是如何找到叮咬目标的呢?蚊子寻找猎物不是依靠眼睛,(2)。当它们“感觉毛”上的二氧化碳感受器接收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流时,便会向这股气流飞去,并精准地降落到人体皮肤上。蚊子在叮咬过程中会分泌一种抗凝剂以阻止人体血液凝固。为了抵抗这种抗凝剂,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组胺”的化学物质,它可以让人体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但也会使人体皮肤产生不同症状。有的人在被蚊子叮咬后自身免疫系统反应不强烈,(3);大多数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但很快会消退;而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在被叮咬后免疫反应比较强烈,皮肤表面会出现瘀斑、肿痛等症状,并且持续很长时间才能消退。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生活中,我们会寻找各种指南——旅行时,寻找景点打卡指南;休息时,寻找独处充电指南;压力大时,寻找情绪稳定指南……人与人之间未必有着相同的生活境遇,但还是会倾向于寻找经验的依托——指南。然而有了指南,生活就会变得更好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600字800字

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新高考九省专用)01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年1月由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甘肃、广西、贵州、河南、新疆9个省份410万考生参加的“九省联考”语文试卷已经尘埃落定,因为是由教育部官方命制的,成色足,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从中我们可以揣度出一些2024年高考语文命题的风向。风向1、选择题数目将有所增加,且再次出现了图文结合(图文转化)题目。“九省联考”语文试卷中出现12个选择题,比之往年的新高考卷增加了2个。这两个选择题分别增加在现代文阅读(一)的第4题和语言文字运用(一)中。由此,信息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和以往高考题的区别为选择题增加了一个,主观题减少为一个,共4个选择题加1个主观题,加大了对学生信息筛选提取比对推断能力的考查。其中第4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分析统计图表,难度较大。语言文字运用(一)的19、20题均为选择题,分别考查具体语境下的词语含义和句子的复位,难度中等。信息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中的图文结合选择题。“九省联考”语文试题中信息类文本阅读有4道选择题,第4道是图文对比的选择题,这第4题弥足珍贵,新课标卷很久没有图文结合的试题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了防控疫情,我国已开始大规模的接种新冠疫苗。接种了疫苗,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人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时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毒性也很大,“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猢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数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症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症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种症新书》记载:“种症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度赞扬人瘟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来自《梅州日报》《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材料二: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到将“毒性最弱的病菌液”注射于狗,这只狗在28天后恢复正常。隔一段时间后,又给这只狗注射“毒性最强的病菌液”,这只狗成功地活了下来。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将干燥后的脊髓和蒸馏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体,狗都神奇的活了下来。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百多年前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选自《新浪新闻》《第一支疫苗怎么诞生的》)材料三:

(来自腾讯新闻网《胡家志:疫苗的免疫系统激活记》)材料四:但是,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来自《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梅雷迪丝·瓦德曼著,罗爽译)1.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表现出极高智慧,能用物理方法制成最原始的疫苗。B.巴斯德意识到病菌的存在,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并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C.巴斯德的试验为后世疫苗研制奠定基础,其疫苗制作也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D.中国人痘接种历史悠久,并且成功率非常高,因此人痘接种得到伏尔泰的高度赞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错,其研制过程与中国古代狂犬病疫苗有相同的地方,都用到物理方法。故选B。2、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这句话中“80%以上”,说明了这场天花瘟疫致死率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B.本文介绍的内容,按照北宋到明代,再到18世纪……进行说明,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C.本文主要说明,现代疫苗确实出现在欧洲,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D.本文题目《对抗病毒,我国宋代就有了“疫苗”》,态度鲜明,强调了我国有悠久的对抗病毒历史,充满了自豪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说明文的能力。B项.“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有误,很明显,这是时间顺序。故选B。3.下面不能说明材料一中“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的一项是()(3分)A.北宋时期就发明了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当时称“痘苗”。B.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7代后火毒汰尽,再用来给健康的人接种,这样就非常安全了。C.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D.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D项,根据末段中的“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可知选顶中的事实能说明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并不能说明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故选D。4.根据对材料的分析,下列图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自然长出的痂”“养苗、选炼”“熟苗”“接种人体”错,时苗用的是自然长出的痂,而熟苗用的是通过接种长出的痘作为种苗。故选B。5.请结合材料,谈谈人类对抗疾病的可贵精神。(6分)【答案】①以毒攻毒的创新精神;②无惧失败反复实验的精神;③坚定地抗击疾病的精神;④为对抗疾病勇于献身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概括出:以毒攻毒的创新精神。结合“他大胆地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概括出:无惧失败反复实验的精神。结合“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百多年前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概括出:坚定地抗击疾病的精神。结合材料四“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概括出:为对抗疾病勇于献身的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城乡简史范小青自清喜欢买书。可书越来越多,就有了许多不便之处。自清打算把书处理掉一部分。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正好有了去处。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因为早些年大家的经济都比较拮据。但其实该花的钱还是照花。很多年过去了,账本一本一本地叠起来,倒也壮观。自清清闲的时候,随手抽出其中一本,看到是某某年的,他的思绪便飞回这个某某年。后来条件好起来,而且越来越好。自清曾想停止记账的习惯。但只是想想而已,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那就继续记账吧。每年年终的那一天,自清就将这一年的账本加入到无数个年头汇聚起来的账本中,按年份将它们排好,放在书橱下层的柜子里。书橱上层玻璃门里的隔板上摆满了自清买来的书,那是一种无声的炫耀。这天自清打开柜门,竟发现少了一本账本。自清找了又找,想了又想,最后他想到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自清想,这本账本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没有用处的;但对他来说,就不一样了。少了这本账本,他就觉得心脏那里少了一块什么,像是得了心脏病的感觉,整天心慌慌意乱乱。自清坐不住了,他要找回那本丢失的账本,把心里的缺口填上。自清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但是书已经送走了。至于自清的书,最后到了哪里,因为没有记录,没人能说清楚。但是大方向是知道的,运往了甘肃省。王才认得几个字,他这一茬年龄的男人,大多数不认得字,王才就特别光荣,所以他更督促王小才好好念书。王小才在学校抽得一本外地城市捐赠的书,高高兴兴地带回家去。王才难得有书读,忙翻开一看,生气地说,错了,这不是书,分明是一个账本。王小才好像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却不知其意的词:香熏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熏精油?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王才就沿着这个“香熏精油”看了下去,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这一看,就对这本账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是某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去美容院做测试,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熏精油,7毫升,价格679元。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475元。拿回来一看,是拇指大的一瓶东西,应该是洗过脸后滴几滴出来按在脸上,能保湿,滋润皮肤。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王才生气了,说,王小才,你是嫌你娘老子没有本事?王才叫王小才去向校长借了一本字典,但是字典里没有“香熏精油”。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王小才说,我好好念书,等大学毕业,就接你们到城里去住。其实王才对王小才一直抱有很大希望,但是这本账本将王才的心弄乱了,他看着站在他面前拖着两条鼻涕的王小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去生活,他决定要做城里人了。说起来也太不可思议,王才想,我枉做了半辈子的人,连什么叫“香熏精油”都不知道,我要到城里去看一看“香熏精油”。王才的老婆不同意王才的决定,她觉得王才发疯了。但是在乡下老婆是做不了男人的主的。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的门上就上了一把大铁锁,还贴了一张纸条,欠谁谁3块钱,欠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消,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其实王小才应该指出王才纸条上的错误,但王小才还没这个水平。自清去了一趟甘肃。他和王才一家走的是反道。他在甘肃省的西部找到了小王庄,找到了小王庄小学,知道了自己的账本是到了小王庄小学,分到了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手里。自清最终没有找回自己的账本。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破旧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这一天晚上,自清在小旅馆里,借着昏暗的灯火,写下了以下的内容:“初春的西部乡村,开阔,一切是那么的宁静悠远,站在这片土地上,把喧嚣混杂的城市扔开,静静地享受这珍贵的平和。”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下晚的时候,自清又经过这里,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自清为照顾王才的生意,常把清理出来的书卖给王才。自清不知道现在王才每天晚上空闲下来,就要看他的账本,而且王才自己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王才记道:“收旧书35斤,净赚14元整。这些旧书是住在楼上那个戴眼镜的人卖的,听说他家的书多得都放不下了。我要跟他搞好关系,下次把秤打得高一点。”一个星期天,已在民工子弟小学上学的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在一家美容店的玻璃橱窗里,看到了香熏精油。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10毫升的,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这种东西,只会越来越贵,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清生活拮据,后来生活好过了,但他没有摒弃节约的美德,加上闲时读账本也是一种享受,所以他保持着记账的习惯。B.“一笔勾消”的错误,显示了王才文化水平不高,却让自清的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让自清未找到账本的失落一扫而空。C.小说中自清和王才两个人物的对话表明,城里人与乡下人是能够融洽相处的,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思想差异。D.进城的王才干着收旧货的辛苦工作,住着堆满废物的闷热车库,可他觉得“到底城里好”,此处反衬出乡村生活的沉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自清生活拮据”于文无据。根据文本第2段“自清有记账的习惯。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了单纯记账的意义。他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自清记账的初衷,是想约束自己的花费”可知,自清记账的目的是约束自己的花费,并非是生活拮据。故选A。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才和自清相互“寻找”,却又刚好错过,最后两人竟然比邻而居,却又互不知道。小说情节安排的错位具有戏剧效果。B.自清记录香熏精油不是刻意炫耀城市的富有,但它彰显了城乡生活的距离。王才冲动进城,动机就是想去看看香熏精油是什么。C.为了一本并没有什么隐私的账本,竟然追踪到甘肃西部小王庄,看似不合理,但因为小说作了多方面的铺垫,合乎生活逻辑。D.王才想做城里人、并逐步认为自己是个城里人,这种心理变化表现了新时代农民渴望通过自己劳动改变自己身份的强烈愿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动机就是想去看看香熏精油是什么”错误。香薰精油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城市生活的情态,王才是要去见识城市生活。故选B。8.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获得了非凡的容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答案】城乡简史经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获得非凡的容量:①城里的自清沿着账本的流向去查寻误捐出去的账本,②乡下的王才又因这册账本成为另一端的主人公,并循着账本的来历去探寻城里人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城乡简史》“通过视角转换完成了时空的切割,使小说凭借现代小说技术获得了非凡的容量。”作者范小青不仅像其他作家那样描写乡下人眼中的城市,如“王才说,城里人过的日子连字典上都没有”,而且也描写了城里人眼中的农村,如“低矮破旧的土屋”。她分别从城里人自清进入乡下,乡下人王才进入城市两个视角,展现了城里人的心灵史(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和乡下人的奋斗史(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旧货……他看到他们住的车库里,堆满了收来的旧货,密不透风),城乡之间在物质(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和精神上(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的巨大差距也随之映入读者眼帘。虽然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城乡居民在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直接描写乡下人对生活艰辛的不满,而是从乡下人进城后对底层贫苦生活的小小满足,如“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王才笑了说,到底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捡”使读者感受到作者营造的温暖氛围背后的点点辛酸,这样的描写使作品更具有思想艺术冲击力。9.小说用父子俩谈论香熏精油的价格和父亲训斥儿子的生活细节结尾,这样结尾有什么效果?请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分析。(6分)【答案】①照应前文对香薰精油的描写,前后呼应,结构严谨。②香薰精油的高端与王才一家底层的生活情态形成对照,暗示他们想要过上真正的城里生活,还有一段距离,引发读者对他们命运的思考。③香薰精油作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符号,谈论它折射出王才以城里人自居的心态,表现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文结尾写到父子俩谈论香薰精油的价格和父亲训斥儿子这一生活细节,儿子在街上之所以注意到美容店中的香薰精油是因为前文提到王小才在学校抽得一本外地城市捐赠的“书”,即自清的账本,其中里面有对香薰精油的描写,所以结尾这一细节描写使得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前文写到账本上对香薰精油的描写,打了七折花费475,而这475块钱相当于王才夫妻种地一年的收入,为此,王才决定举家搬到城里,在城里过上了收废品的底层生活。结尾写到王小才看到美容院橱窗中的香薰精油的价格,高兴地喊起来,而王才训斥儿子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从而将香薰精油的高端与王才一家底层的生活情态形成对照,暗示他们想要过上真正的城里生活,还有一段距离,引发读者对他们命运的思考。王才之所以举家搬到城里,是因为他看到城里人的账本中有关于香薰精油的描写,要靠自己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王才一家人搬到城里以后,靠收旧货为生,过上了底层城里人的生活,可当看到美容院橱窗中的香薰精油时,儿子高兴地喊起来,认为这个精油便宜,这时候王才训斥儿子,你个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说明这时的王才是以城里人自居的,所以香薰精油作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符号,从而表现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节选自《战国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答案】BDG(每处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今臣为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足下不听臣者”,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断开。故BDG三处需要断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D.错误。两处“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句意:都是用来自我完善。/用来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故选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选项曲解文意。C.“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苏秦举三人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故选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答案】(1)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2)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相毙”,相互杀伤;“制”,牵制;“所以”,……的原因;“犯寇”,受敌人侵犯。(每处1分)(2)“下”,谦恭地对待;“尊”,推崇;“示”,显示;“与……群”,与……为伍。(每处1分)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答案】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秦直接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原因,并说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态度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结合“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结合“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参考译文:材料一:苏秦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了。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驻扎了,再渡过滹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燕文侯曰:“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材料二: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送襄陵①令李君欧阳修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②如丹。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③。[注]①襄陵,县名。②渥,光润,光泽。③挂冠,语出《后汉书·逢萌传》,指辞官归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为一首送别襄陵县令李君的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李君为官要为民的期许。B.首联重在刻画李君意气风发的外在形象,新任县令容光焕发,面容虽老而颜色红润。C.颈联对仗工整,既写出了秋收时节红枣的成熟,也反映了春寒之际百姓的生活状况。D.尾联展现出一幅政通人和的欢乐场景,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诗人希望李君在功成身退后离职而回到故乡”理解错误,根据最后一句“无苦思归欲挂冠”,应是“诗人希望李君不要因想家而离职、弃官”。16.本诗妙用了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一用典。(6分)【答案】①“不为五斗米折腰”原指陶渊明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担任县令,向权贵屈服,而“折腰聊为五斗屈”则反用其意,说李君为了养家糊口担任襄陵县令。②妙用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使得诗歌含蓄隽永,内涵丰富,表达了诗人对李君参与政事、为民造福、乐于服务人民的期望。(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通读这首诗,理解大意;然后结合内容和关于陶渊明的典故,分析诗人用典的用意;最后组织答案,概述作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却能做到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这离不开外物的帮助,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苏轼描绘箫声具有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描写景物,可以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唐宋作品中常用这种“时空对举”的手法表达悲慨国家或个人命运的主题,如“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君子生非异也②善假于物也③舞幽壑之潜蛟④泣孤舟之嫠妇⑤万里悲秋常作客⑥百年多病独登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生、幽、壑、嫠、常、坼、乾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①天堂我尚未去过。《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②珠光宝气,未能免俗。

真不想去。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虽,但少有人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④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我虽未到过劳山,但读《聊斋志异》,对它早已。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青岛不产水果,但作为山东半岛许多名产的集散地。各种水果。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口感上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再如肥城桃,皮破则汁流,真正是所谓水蜜桃,海内无其匹,吃一个抵得半饱。今之人多喜怀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选自梁实秋《忆青岛》,有删改)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①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②心向往之/心驰神往③比比皆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但少有人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推断此处是说到杭州来的人很多,可填“游人如织/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形容人多拥挤不堪。人头攒动:是指人很多,且在频繁地移动。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②语境指通过读《聊斋志异》早已对崂山很向往,可填“心向往之/心驰神往”。心向往之: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③语境指青岛的水果很多很常见,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19.下列句子中的“上”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谁都不知道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上哪去了。B.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C.鲁迅先生的《祝福》首发在《东方杂志》上。D.“平上去入”的变化或许是受到了某读音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A.动词,到,去某个地方。B.方位词,表示某一方面。与文中的“上”意义相同。C.方位名词,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D.音调,shǎng。故选B。20.“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民间流传的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句子效果和句间衔接的能力。“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两句民间流传的谚语引出下文“天堂”①天堂我尚未去过。(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夏季,被蚊子叮咬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据报道,(1),只有雌蚊会吸食人体或动物血液而雄蚊则吸食花蜜或植物汁液。那么,蚊子是如何找到叮咬目标的呢?蚊子寻找猎物不是依靠眼睛,(2)。当它们“感觉毛”上的二氧化碳感受器接收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流时,便会向这股气流飞去,并精准地降落到人体皮肤上。蚊子在叮咬过程中会分泌一种抗凝剂以阻止人体血液凝固。为了抵抗这种抗凝剂,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组胺”的化学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