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绪论 课件_第1页
美学 绪论 课件_第2页
美学 绪论 课件_第3页
美学 绪论 课件_第4页
美学 绪论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绪论第一节美学的性质B.美学研究美。批评:美不是客观的事物。C.美学研究美感。:批评:美也不是主观的感觉。2、现代观点A、美学研究审美〔活动、现象〕,包括审美对象和审美体验。B、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二、美学的学科属性1、人类知识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2、美学不属于自然科学,美不是自然属性3、美学不属于社会科学,美不是社会现象4、美学属于人文科学〔精神现象〕5、美学属于人文科学中的哲学分支〔形而上性质〕6、美学的综合学科性质三、美学的分支学科1、按照知识构成划分:〔1〕哲学美学〔2〕心理学美学〔3〕符号学美学第二节美学的意义第三节美学的历史2、西方近代美学哲学根底是实体认识论,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及其限度〔能否认识实体〕,主体性哲学和美学。美学考察美感。“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定名“感性学〞,审美成为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康德把审美归于情感领域〔知、情、欲的划分〕。沟通了现象与本体〔实体〕。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形象性的自由精神的表达。席勒认为审美是自由的游戏活动。以上是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美学,还有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传统。3、西方现代美学哲学、美学终结实体论,走向存在论、意义论;终结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审美成为超越现实存在的自由生存方式。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不是存在者,是通过人的存在“此在〞揭示存在意义,审美是本真的存在,是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在——“诗意地安居〞。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认为审美是人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视域融合——主体间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审美是对现实的否认,是反异化的自由活动〔阿多诺、马尔库塞等〕。阿多诺二、中国美学的历史1.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但是在主体间性和价值论的根底上表达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谐美学。〔1〕儒家主张加强人文教化,美学是伦理美学。美善相通,美的本质是善,“美善相乐〞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在,美是理性与感性的和谐。〔3〕中国古典美学不是客体性,也不是主体性,而是主体间性。不是逻辑性的、思辨性的,而是感悟性的、经验性的。例如?文心雕龙?。庄子2.中国的现代美学中国美学从西方引进。王国维开端,蔡元培、朱光潜等继之。解放后,转向苏联美学,强调了美的客观性,反映论。王国维〔1〕第一次美学论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批判朱光潜美学,讨论美的主客观性问题,形成四派美学:客观自然派——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蔡仪〕客观社会派——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李泽厚〕主观派——美是主观的感觉〔高尔泰、吕莹〕主客观统一派——美是客观的属性符合主观的标准〔朱光潜〕〔2〕第二次美学论争,20世纪80年代,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美学热〞的兴起。李泽厚开展为“实践美学〞,康德的主体性,青年马克思的实践论。认为美的实践的产物,是人化自然的结果,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蔡仪开展为反映论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属性,审美是对它的反映;美是典型。实践美学形成了主导地位。〔3〕第三次美学论争,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争,与现代美学接轨。后实践美学认为审美不是与实践、现实同一,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体间性活动,总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4〕中国美学的建设中国古代美学传统的继承和批判——主要是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继承和开展——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社会学根底现代美学的引进和批判——主要是审美超越性、批判性立场。后现代美学的引进和批判——主要是审美的群众化、身体性、反本质主义等马克思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第一节审美本质的发现一、审美的自由性审美体验的自由状态:自由是生存的本质,是人的最高价值。审美超越实际需要〔超功利性〕而获得终极关心。审美消除主客对立而到达主体间性。审美克服了自我异化而获得全面开展。审美超越了时空而消除了世界的限制。二、审美的超越性审美体验的超越状态:本真的生存体验,对现实生存体验的超越,从而领悟生存意义。审美的超验性。审美最高的理想性。审美最高的真实性。审美的否认性、批判性。第二节审美本质的证明之一: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一、生存与生存方式生存——自由自觉的本质。生存方式:自然的生存方式:原始人的生存方式,人与自然未分化,动物水平。现实的生存方式:文明人类的生存方式,人与字让对立,不自由〔异化〕。自由的生存方式:只存在于精神领域,是本真的生存。二、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审美是独立的、完整的生存方式,具有非现实性。审美不依附于物质生产,不同于科学和意识形态,是独立的精神生产。审美克服了异化劳动的不自由性:审美动机是自由的追求;审美过程是自由的创造;审美结果是自由的精神享受。三、审美是自由个性的创造审美具有充分的主体间性,主体自由的条件。审美时空是自由的时空。审美个性的创造:原型人格、现实人格、理想人格。审美是理想人格的实现。审美恢复了一个灵性世界。第三节审美本质的证明之二: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二、审美是超越的体验方式审美独立于现实体验。审美超越了现实体验的水平。超越感性,也超越理性。三.审美是对存在意义的体悟1.审美克服了现实体验的有限性,领悟了什么是人生的本质,也领悟了人为什么活。2.审美体验克服了现实体验的历史局限性,超越了科学和意识形态。3.审美体验的充分独特性和普遍性。第四节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二、美是自由的对象和超越的意义所谓美是消除了对立的人的对象世界。所谓美是超越了现实意义的意义世界。三、美是主客观的同一审美不具有客体性,美不是客观的,不能实证。审美不具有主体性,美不是主观的,不具有实用性。审美具有主体间性,美是主客观的同一。第二章审美的起源三、审美问题的内涵审美的原型〔心理原型和文化原型〕审美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审美的发生的精神动力审美起源的历史过程第二节审美的原型一、审美的是生理根底——生物习性。异性吸引——体态、毛色、鸣叫等。觅食对象的刺激〔色彩等〕。动物不能审美。第三节审美起源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原始劳动创造了审美的生理条件原始劳动不是社会实践〔前实践活动〕原始劳动创造了人原始劳动创造了人的丰富的感觉,成为审美的生理根底。二、社会实践创造了审美的社会物质生存条件文明人了的社会实践改造了自然,具有了主体性。社会实践的根底上产生了精神生产。社会实践是历史开展的根本动力。三、实践创造了审美的需要现实生存的不完善性:人自然对立,人与人对立,对理想社会的需要。人自身的不完善性:丧失神性、个性,对自我完善的需要。走向审美乌托邦,获得终极关心。第四节审美起源的内在根据一、审美发生的深层心理动力。无意识:性欲和攻击性。意识与无意识的冲突,人的苦恼。审美是无意识与意识冲突的解决。二、审美的直接心理动力原始欲望的升华转化为自由的要求——审美理想。三、审美发生的心理创造能力直觉想象力。同情能力。第五节审美起源的历史过程第三章意识与审美意识二、现实意识理智性,自我控制。形成无意识、非自觉意识、自觉意识三层次。主客观分化,认知与意向〔情感意志〕别离。自觉意识主导,反思性。概念化,抽象能力。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对立。情感欲望受到理性的标准。思维遵循形式逻辑。三、自由意识超越现实意识。解决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第二节意识结构一、认知方面与意向方面客观与主观对立的内化形式,现实意识分裂。人类自由的内在限制。二、意识层次无意识:〔1〕深层结构,原始动力和逻辑形式。〔2〕欲望无意识和认知无意识。〔3〕原始意象。自觉意识:〔1〕表层结构,具有现实性。〔2〕自觉性,反思能力。〔3〕抽象性,使用概念。非自觉意识:〔1〕无意识与自觉意识的中介〔缓冲〕层次,〔2〕无意识的合法转化,〔3〕自觉意识对无意识的控制的中间形式。〔4〕具有意象性,〔5〕受自觉意识制导。〔6〕具有创造性。〔7〕直觉想象和情感意志两个方面。三、意识水平感性意识。经验意识,不具有普遍性和本质深度。感性意象〔非自觉意识〕和表象〔自觉意识〕。知性意识:理论意识,具有普遍性和本质深度。知性意象〔非自觉意识〕和概念〔自觉意识〕。超越性意识:自由意识,对存在意义的把握,审美意象〔非自觉意识〕和哲学范畴〔自觉意识〕。人类意识系统结构模型意识水平心理层次感性知性超越性自觉意识表象(经验认识/价值态度)概念(科学认识/价值观念)范畴(哲学意识)非自觉意识意象(直观联想/情绪欲望)意象(直觉想象/情感意志)意象(审美意识)无意识原始意象(原始欲望/原始逻辑)第三节审美意识一.审美意识的性质和特征1.超越性非自觉意识,〔1〕非自觉意识的最高形式,〔2〕人类意识的最高水平,超越现实意识。〔3〕自由的意识。2.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同一。3.自觉意识与非自觉意识对立的消除。4.认知与意向的同一。5.充分的意象性。6.非逻辑性,自由的创造活动。7.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同一。二.审美意识的要素1.审美理想:审美意识的动力、核心,人的自由要求。2.审美注意:审美理想支配,隔绝现实,选择感性意象材料,创造审美意象。3.直觉想象:审美创造力本身,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审美意象。4.审美情感:同情的最高形式,消除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距离,也是一种顶峰体验。三.审美意识的创造1.审美理想生成。审美对象刺激下,无意识中的自由要求突破意识防线,转化生成。2.审美注意在审美理想支配下,隔绝现实,选择感性意象材料。3.直觉想象力按照审美理想标准,加工感性意象。4.审美意象呈现于审美理想前,接受检验〔反复、互动〕,产生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的流程审美审美审美注意理想情感

感性直觉审美意象想象意象第四章审美对象和审美文化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钱中书?通感?像知了坐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荷马?伊利亚特?第二节审美文化二、文化的结构文化的领域: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文化的层次:文化原型、文化心理、文化标准文化水平:水平层次感性文化知性文化超越性文化文化规范习俗文化(日常经验/生活态度)理论文化(科学/意识形态)哲理文化(哲学/宗教)文化心理日常心理世界观审美文化(审美意识)文化原型原始文化(原始意象)三、审美文化的性质和特征1、审美文化的定义:文化中具有审美意义的那一局部或者具有审美性质的文化形态。2、审美文化是异质的、自由的文化超越性文化:克服文化的有限性、历史局限。内在性文化:克服文化的外在性,压抑性。审美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冲突与调适。3、其他特征:克服知识与价值的别离克服了文化的抽象性,意象性文化。克服文化的功利性,超功利性。第三节.审美文化的现代性问题二、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1、现代性进程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1〕早期现代性中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共生。〔2〕后期现代性中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冲突。〔3〕审美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谐调。第五章审美范畴第一节审美范畴的性质一、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1、审美范畴:美学的根本概念,表达着最根本的审美意义。2、审美范畴的特性:〔1〕审美体验反思的产物,超越性概念。〔2〕原始范畴为原型。〔3〕对生存意义的揭示。3.审美形态〔1〕审美范畴代表了一类审美意象,因此也是审美形态。〔2〕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的区别:审美范畴侧重审美意义类型,而审美形态侧重审美的形式类型。二.审美范畴的历史性与民族性1.审美范畴的永恒性2.审美范畴的历史性:〔1〕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特定的审美范畴。〔2〕审美范畴的意义在历史中变化。3.审美范畴的普遍性4.审美范畴的民族特性三.审美范畴的两极对立1.肯定性审美范畴与否认性审美范畴:〔1〕肯定性范畴:优美、崇高、喜剧〔2〕否认性范畴:丑陋、荒唐、悲剧2、两极对立的原因:〔1〕不同的超越方式。〔2〕原始范畴的两极对立。〔3〕人类思维的二值逻辑3、肯定性范畴的性质:直接表现审美理想。4、否认性范畴的性质:表现审美理想的缺失。第二节肯定性审美范畴一、优美1、性质:和谐自由的生存理想。2、原型——原始和谐范畴〔自然与女性〕。3、现实根底——和蔼。4、审美意义:对和谐世界的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5、作为审美形态的特征:〔1〕柔和、秀雅、和谐的形式。〔2〕产生可爱、可亲近感。〔3〕轻松、迷恋、欣赏、心旷神怡的美感体验。二.崇高1、崇高范畴的历史演变。2、性质:对人类伟大力量的自我肯定。3、原型——原始崇拜范畴。4、现实根底——伟大的人格。5、审美意义:对平庸生存的拒绝,对理想人生的追求。6、作为审美形态的特征:〔1〕磅礴的形式、气魄。〔2〕超常的心理震撼,崇敬感。三.喜剧1.喜剧范畴的历史2.喜剧的性质:挖苦与诙谐〔幽默〕,人的优越感。3.喜剧原型——原始狂欢范畴。4.现实根底——人类的乐观精神。5.审美意义:以欢乐和对现实的超脱肯定生存意义。6.作为审美形态的特征:〔1〕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2〕夸张手法。〔3〕笑。第三节否认性审美范畴一、丑陋1、丑陋范畴的历史2、性质:对恶的现实的否认。3、原型——原始恐惧。4、丑陋的现实根底——恶。5、丑陋的审美意义:对现实的负面审美评价——憎恶。二.荒唐1.荒唐范畴的历史2.性质:对异化现实的否认。3.原型——原始自卑范畴。4.现实根底:社会异化。5.审美意义:揭示现实生存的虚假、无意义。三.悲剧1.悲剧范畴的历史2.性质:对人类命运的揭示——人是历史的牺牲品。3.原型——原始牺牲范畴。4.审美意义:揭示现实生存的悲剧性——人的价值的消灭。5.审美特征:〔1〕表现人的价值的消灭。〔2〕表达历史的必然性。〔3〕引起悲哀。第九章审美的历史开展第一节审美历史的特性一.审美历史的悖论:审美有历史与无历史的矛盾。1.什么是历史:〔1〕处于时间性之中。〔2〕事件之间有内在的联系。〔3〕开展、进步的趋势。〔4〕有某种规律性。2.审美历史悖论:〔1〕审美既有时间性又无时间性。〔2〕审美既有连续性又无连续性。〔3〕审美既有开展又无开展。〔4〕审美既有规律又无规律。3.审美悖论形成的原因〔1〕审美的现实根底与超越性的矛盾。〔2〕审美的现实层面进入历史,而超越层面非历史。三.审美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1.审美的现实层面有连续性。2.审美的超越层面无连续性。3.审美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1〕历时性——事物的表层结构,不稳定,在历史中变化。审美的历时性表达为审美形态在历史中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审美思潮的变迁。〔2〕共时性——事物的深层结构,稳定,保持传统。审美的共时性表达为审美的样式、体裁的稳定,以及审美传统对历史的打断、分割。第二节审美历史开展的动因一、社会开展是审美开展的现实条件1、社会开展为审美开展提供了物质根底。2、社会开展为审美开展提供了传播空间。3、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的进步放松了对审美的禁锢。二、人的开展是审美开展的根据1、社会与审美文化之间存在着人的中介,人是社会主体,也是审美主体。2、人的个性开展是根本,升华到审美个性。3、审美需要是审美开展的直接动力。三.社会开展与审美开展的不平衡性1.社会开展与审美开展的相关性,审美适应社会开展,社会开展制约审美开展。2.社会开展与审美开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是人的开展为中介,是审美开展的直接原因。第三节审美历史的结构分析一、审美文化模式和审美传统1、审美文化模式:发源与审美原型,在审美历史中形成的稳定结构。2、审美传统:审美文化模式在历史中的延续。审美传统是动态、开展的,不断更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