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页/共24页高考模拟检测卷(一)试题语文第I卷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品质,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___________。他如此让人着迷,()人们读到他的几篇诗词文章,便会疯狂地爱上他,从此()。爱他有很多理由,甚至连他的名号“东坡”,都会觉得比那些“少陵”“半山”“山谷”要亲切。在宋代,种田是文人所()的,而苏轼却在黄州的“东坡”乐此不疲,并获得了“东坡”的雅号。还有人说,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意境,到了赤壁,便想起那一夜的“()”,到了海南,便想起那一晚的“天容海色”。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以至一发不可收不齿清风明月B.以至一发不可收拾不齿天朗气清C.以致一发不可收不耻清风明月D.以致一发不可收拾不耻天朗气清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苏东坡是不能望其项背的B.在其他诗人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C.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D.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他在密州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B.选文中的“少陵”是指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他在成都时写了《客至》诗,又在流寓夔州时写了《登高》诗。C.选文中的“半山”是指王安石,号半山,也称临川先生,代表作有《桂枝香·金陵怀古》和“临川四梦”等。D.选文中的“山谷”是指黄庭坚,作有《登快阁》一诗,该诗开篇自称了却官事的痴儿,有些许自嘲、兀傲之气。【答案】1.A2.C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以至:表示程度之深而形成的结果,强调程度深。以致:表示上述原因而形成的结果,且多指不好的结果,强调前后的因果联系。此处是说“他如此让人着迷”,应用“以至”。第二空,一发不可收:表示停不下来。一发不可收拾:表示结果越来越坏,且不可挽回。此处是说“疯狂地爱上他”,并且持续不断,应用“一发不可收”。第三空,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此处是说“在宋代,种田是文人所”看不起的,应用“不齿”。第四空,“天朗气清”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清风明月”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后者更符合语境,显然,此处应用“清风明月”。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A.与原句意思相反;B.主语残缺,句意不对;D.变换了主语。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王安石……代表作有……‘临川四梦’”错误,“临川四梦”的作者是汤显祖。故选C。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材料二: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私家车出行比例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北京6681777423%63138.7%重度拥堵上海6641705625%68336%重度拥堵首尔6051508769%109820.9%轻度拥堵东京6271452562%270514.7%轻度拥堵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材料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材料四: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但过犹不及,过度的人口资源聚集,带来宜居度和各种边际效用下降,问题由此而生。21世纪的北京,繁华前所未有,却受到“大城市病”的困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把脉问诊、开方抓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为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望闻问切、全面谋划,推动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也是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摘编自《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北京、上海相比,首尔、东京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偏低,而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较高,这可能是其交通拥堵程度相对较低的结果。B.首尔、东京中心城区面积与北京、上海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优势明显,较强的公共交通运力使得很少有人选择私家车出行。C.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我们可以用首尔、孟买这两个城市与东京进行比较,就能证明这一点。D.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低。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小城镇。C.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虽然没有损害城市的独特性,但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D.如果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就一定能根治“城市病”,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6.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应对“大城市病”的一项是()A.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B.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分布,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C.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努力提高人口收入,将经济总量的增加放在首位。D.制定相关规划,实施相应举措,使产业而已更加合理,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答案】4.A5.A6.C【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可能是其交通拥堵程度相对较低的结果”说法错误。从材料二图表中可分析出“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较高”是交通拥堵程度相对较低的原因。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从“经济效益”角度衡量的内容。C.“虽然没有损害城市的独特性”说法错误。从材料三第二段“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的表述,可见损害了城市的独特性。D.“就一定能根治‘城市病’”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三第二段“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可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只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错误做法之一。所以,只是改变这一做法并不一定能根治“城市病”。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将经济总量的增加放在首位”说法错误。从材料三第一段“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可看出,作者在论述如何有效应对“大城市病”时是反对“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的。故选C。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屈原《楚辞·卜居》)《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己执忠正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鬼。上已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卜居序》,有删节)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故曰:“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又曰:“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善哉!屈子之言,其圣人之徒欤!(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卜筮》,有删节)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危:使危险B.詹尹乃释策而谢曰谢:辞别C.龟策诚不能知此事诚:实在D.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见:被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愿因先生决之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C.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斯亦伐根以求木茂D.其圣人之徒欤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B.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C.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D.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10.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了屈原所追求的高尚境界的一组是()①诛锄草茅以力耕②游大人以成名③廉洁正直以自清④如脂如韦以洁楹⑤与骐骥亢轭⑥与黄鹄比翼A.①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卜居》是《楚辞》中的经典。文章以屈原问卜开篇,以郑詹尹“释策而谢”的答语收结,中间以连珠式的问句贯穿,文思流畅,气势充沛。B.《卜居》中的屈原形象,经历了长久的流放,内心烦乱,和《离骚》中“虽九死其未悔”的形象已完全相同。C.“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里喻指当时的楚国不辨贤庸,人才闲置不用,庸人却身居高位。从中可见屈原对社会现状的悲愤与不满。D.古代诗文中,出现了一些与屈原对话的人物,比如《史记·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和《楚辞·卜居》中的太卜,他们都从侧面不同程度地衬托了屈原的坚贞与高洁。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2)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13.屈原借占卜以寻求人生方向,王逸和顾炎武对这一行为有什么不同评价,请简要说明?【答案】7.B8.A9.C10.A11.B12.(1)现在的世道混浊不清:认为蝉翼是重的,认为千钧是轻的。(2)占卜自己生活在世间应该做什么,希望听到不同的意见,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13.王逸认为屈原卜居是因为被流放太久,有志难伸,心中迷茫。顾炎武认为屈原不需要占卜,他的志向一直没有改变,只是借占卜来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愤懑。【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谢:道歉。句意:詹尹便放下蓍草抱歉道。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词,表被动。句意:他竭尽智慧和忠心,却被谗言遮挡和阻隔。“于”,介词,表被动。句意: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B.“因”,介词,经由。句意:希望由先生您来决定。“因”,副词,趁机。句意:又趁机用丰厚的财物贿赂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C.“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还是跟从习俗、追求富贵从而苟且偷生呢?“以”,连词,表转折,却。句意:这是砍伐树木的根却希望它生长茂盛。D.“其”,语气副词,可以翻译为“一定”。句意:他一定是圣人之类的人吧!“其”,代词,那。句意:那自得的神情,豪迈的气势,真可以说雄壮极了。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做儿子的一定要孝顺,做臣子的一定要忠诚,这是不需要等待占卜就能知道的。一个人应该做的事,即使凶险也不能回避。“子之必孝”与“臣之必忠”一个说子孝,一个说臣忠,构成并列结构,句式一致,故应各自独立成句,排除AB。“此不待卜而可知也”的意思是“这是不需要等待占卜就能知道的”,“也”一般为句末停顿,故应在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②“游大人以成名”的意思是“游说于达官贵人之中来成就名声”,这是谄媚的表现,不是高尚的境界。④“如脂如韦以洁楹”的意思是“像脂肪(一样滑)如熟皮(一样软),来擦拭门楣”,这也是谄媚的表现,不是高尚的境界。故含有②④的选项为错误选项。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和《离骚》中‘虽九死其未悔’的形象已完全相同”分析错误。并不是“完全相同”,两者中的形象意志依然是坚定的,只是此篇凭添了更多的愤懑。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溷浊”,混浊;“为”,译成“把……当作”或“认为……是”。(2)“卜”,占卜;“宜”,适宜,应该;“冀”,希望;“定”,解决;“嫌疑”,疑惑。【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文本二中“己执忠正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鬼”可知,王逸认为屈原卜居是因为被流放太久,有志难伸,心中迷茫。从文本三“子之必孝,臣之必忠,此不待卜而可知也。其所当为,虽凶而不可避也”可知,顾炎武认为屈原不需要占卜,他的志向一直没有改变,只是借占卜来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愤懑。参考译文:屈原被流放后,三年不再能见到君王。他竭尽智慧和忠心,却被谗言遮挡和阻隔,心情烦闷思想混乱,不知道何去何从。于是前往拜见太卜郑詹尹说:“我有所疑惑,希望由先生您来决定。”詹尹就摆正蓍[shī]草拂净龟壳说:“您有什么赐教的啊?”屈原说:“我是宁愿忠实诚恳,朴实地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周旋无已呢?我是宁愿除草耕田呢,还是游说于达官贵人之中来成就名声呢?我是宁愿直言不讳来使自身危殆呢,还是跟从习俗、追求富贵从而苟且偷生呢?我是宁愿超然脱俗来保全(自己的)纯真呢,还是阿谀逢迎、强颜欢笑来侍奉妇人呢?我是宁愿廉洁正直来使自己清白呢,还是圆滑求全,像脂肪(一样滑)如熟皮(一样软),来谄媚阿谀呢?我是宁愿昂然不群如同千里马呢,还是如同(一只)普普通通的鸭子随波逐流、与世沉浮来保全自己的身躯呢?我是宁愿和骐骥并驾齐驱呢,还是跟随无用的马的足迹呢?我是宁愿在天上与黄鹄比翼齐飞呢,还是跟鸡鸭一起争食呢?这些选择哪是吉哪是凶?我应该何去何从呢?(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认为蝉翼是重的,认为千钧是轻的;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可叹啊沉默吧,谁知道我是廉洁忠贞的呢?”詹尹便放下蓍草辞谢道:“所谓一尺虽长,也有它不足之时。一寸虽短,不乏富于之时。事有不足,智力也有局限,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遵循您的意愿去做吧。龟壳著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楚辞·卜居》)《卜居》,是屈原所作。屈原按照自己忠贞的本性行事而被嫉妒。想到那些谗佞之臣,奉承君主旨意、顺从错误决定而得享富贵责,自己抱持忠诚正直之心却被放逐,屈原心意迷惑,不知要干什么。于是屈原到太卜家中去,求问神明,用蓍草、龟甲来决定,占卜自己生活在世间到底应该做什么,希望能够听到不同的意见,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因此这篇文章称作《卜居》。(王逸《楚辞章句·卜居序》)做儿子的一定要孝顺,做臣子的一定要忠诚,这是不需要等待占卜就能知道的。一个人应该做的事,即使凶险也不能回避。因此说:“要听从灵氛吉利的占卜,但是心中却迟疑而犹豫。”又说:“按照你的内心,遵从你的意愿去做吧,龟策实在是难以给出结论。”好啊,屈子的话,他一定是圣人之类的人吧!(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卜筮》,有删节)第II卷四、(25分)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1)对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许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B.许诗三四句与上文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远去,诗人没有离开谢亭,一觉酒醒,已是薄暮时分,更觉黯然孤独。C.贾诗一二两句既有时间的变换,又有地点的转移,巧妙的呈现宦游之人的漂泊不定。D.贾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柳絮”和“梅花”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聚散难测的感觉。(2)赏析《谢亭送别》一诗“红叶青山水急流”中的“急”字。(3)两首诗都写江边送友,你觉得哪首诗的结尾更胜一筹?请结合全诗探究分析。【答案】(1)D(2)急指“水急流”,间接写舟行迅疾。诗人目送行舟,觉得舟行太快,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承上启下,承接首句的“解行舟”,引出下句的“人已远”。(3)示例一:许诗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以景结情,比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更显得含蓄委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示例二:贾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直抒胸臆,比拟,将抽象情感具象化,说“离恨”可随江水远去,比许诗以景结情更富有感染力,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何和痛苦难过。【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暮春时节的典型意象”错,“梅花”不属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

故选D。

【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

“红叶青山水急流”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意思是,举头四望,两岸青山之间,层林尽染,红叶夺目,只是水流迅疾,归行似箭。“急”字表面是刻画水流的迅疾,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可以想见舟行的迅疾,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依依不舍的心理状态。从结构看,首句“解行舟”,第三句“人已远”,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那么,本句“红叶青山水急流”写舟行迅急,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本题具有开放性,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来解答,首先亮明观点,然后抓住特点,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结尾句即可。如果认为许诗结尾更好,尾句“满天风雨下西楼”是一种景物描写,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相吻合。从艺术手法看,属于以景结情式的结尾,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如果认为贾诗结尾更好,尾句“离恨空随江水长”依依离情,却像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不绝。运用比拟修辞,“空随”二字似写诗人的“离恨”随行舟远去,把“离恨”具象化。一个“空”字,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比借景抒情更能表现离别的痛苦,感染力更强。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4)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5)不同的时代,对读书人都有更高的期许。《论语》中曾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宏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答案】①.万里悲秋常作客②.渺沧海之一粟③.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④.但寒烟衰草凝绿⑤.士不可以不弘毅⑥.任重而道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常作”“沧”“粟”“凝”“弘毅”。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女织王开岭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画、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⑤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⑥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⑨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选自2013年第7期《散文》,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②段行文陡转,写“女织”的蒸发,既表明了作者的惋惜与无奈,也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图景的向往。B.第⑤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借喻,它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来。C.作者笔下的“女织”充满了温馨和诗意。织品浸润着情意,蕴含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是传情递意的媒介和信物。D.文章⑧⑨两段,借助两位母亲形象,将“女织”具象化,讴歌了手工抒情时代女性的闪光灵魂,丰富了文章内容。E.本文说古论今,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聚。17.文章以“女织”为题,有何用意?18.第①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19.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20.请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丰富内涵。针对“女织”的蒸发,简单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6.AE17.①从内容上看,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从思路上看,文章围绕“女织”说古论今,组织材料。18.①勾勒“女织男耕”的美好生活图景,表达对“女织”的肯定和赞美。②引用古诗文,说明“女织”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渊源,增添历史厚重感。③引出下文对“女织”蒸发的感慨。19.运用白描,粗线条勾勒女织的温馨画面;设问、排比,赞美女子情有独专、融情入织的美好感情。20.内涵:对绝症母亲美好人性的赞扬;暗示绝症母亲美好愿望的落空;对以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认同;对现代女性心灵手不巧的遗憾。(每点1分)看法:(示例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女织的消逝是必然的。尽管女织里含蕴着美好的情感,但我们应该认清时代的新潮流、新趋势。(示例2)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以女织为代表的情感之美都不该消失。物质越丰足,我们越需要精神的支撑。【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艺术特色以及主题的分析能力。A.“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图景的向往”程度过重、硬性拔高,从文中“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可知,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理解的。E.“写景”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写景的内容。故选AE。【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章主要写女人织做衣物这件事,作者论述了“女织”在人生美学上的意义,所以,全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女织”,作者以“女织”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而无论是对古今“女织”的描写,还是从多方面对“女织”的议论,“女织”这一主题一直是文章的中心,文章即围绕这一中心来组织材料,“女织”就恰如一根五彩丝绳将各方面的材料串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篇意趣盎然的美文。【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段落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作者在文章的第①段中对古代“女织男耕”的美好生活图景进行了简单的勾勒,“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体会出对对“女织”的肯定和赞美。在短短的一段描写之中,作者多次引用了古诗文,“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作者的这些引用,说明“女织”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渊源,这一内容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又增添了历史厚重感,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同时,作者引出了“女织”这一话题,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为“女织”蒸发的感慨。【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在画线句子中,作者首先通过假设想象一位女性为她的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地情景,“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这一白描的场景,勾勒出一幅粗线条的女织的画面,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女织的场景,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而其中“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女织的重要性,接着,作者用一组排比句,“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盛情地赞美了女子情有独专、融情入织的美好感情。作者在这一句中运用了多种的表达手法,非常生动地写出了女织中所蕴含的意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及对相关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作者以一个文句结尾,“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美好”一词表明作者绝症母亲美好人性的赞扬。而已文句结尾,则是对绝症母亲愿望能否实现的怀疑,女织的逐渐推出历史舞台,暗示绝症母亲美好愿望的落空。而在作者的发问当中,也暗含着自己的内心对以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认同,对其衰落以及消失的失落之情。也暗含着现代女性心灵手不巧的遗憾。针对“女织”的蒸发的看法,属于发表观点类题目。对于此类题目,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从正反两方面解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针对本题,可从“女织”的蒸发的正面意义方面进行解答,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女织的消逝是必然的。对于女织所怀有的情感,无法阻挡时代的潮流与发展。如果从反方向解答,可以从物质越丰足,我们越需要精神的支撑这一方面来解答,而以女织为代表的情感之美即属于代表传统的精神食粮,所以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它都不应该消失。六、(1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会对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参差不齐之感。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尤其在木材表面形成坚固的保护层,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答案】①台基高、屋顶出檐大;②内部可通可隔;③构件艺术美观;④涂有油漆以防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①谈的是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防潮防雨的特点,“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所以第一个特点是:台基高、屋顶出檐大。②谈的是中国古代木构房屋内部空间组合的特点,“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内部可通可隔。③谈的是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各种构件的艺术性,即在实用性上追求艺术美观,所以第三个特点是:构件艺术美观。④谈的是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形成坚固的保护层,对木屋起到防护的作用,所以第四个特点是:涂有油漆以防腐。22.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网上发起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活动:从自己的书架上抽出第27本书,翻到第23页,然后数到第4行,将这一行的文字摘录下来,并作解释。耀华中学的小轩和小涵参与了这项活动,他们抽到的书分别是《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想制作一页帖子发到网上,请你帮助小轩或小涵填充下面的内容。小轩:我抽到的是《乡土中国》,第23页第4行写的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全书的中心观点,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__________;其二,___________;其三,__________。(每处横线不超过10个字)小涵:我抽到的是《红楼梦》,第23页第4行写的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句话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__,全书中能体现该句意思的情节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第二处横线30字左右)【答案】①.乡下人离不了泥土②.不流动性③.熟人社会④.贾宝玉⑤.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听到黛玉没有玉时要摔碎自己的通灵宝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对于《乡土中国》这本书,其中费孝通先生重点论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从文中“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等内容可知,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从“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等内容可知,其二,不流动性。从“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可知,其三,熟人社会。“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出于《红楼梦》第三回,是贾宝玉出场时对贾宝玉的描述。在这一回中,贾宝玉看到林黛玉就有一种亲近感,当他问林黛玉是否有玉时,林黛玉说没有,结果他就想摔了自己的玉,还大哭。从中可见“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对其描述得恰如其分。七、(60分)阅读下面的两则有关“成长”的材料,任选其一,根据要求写作。(60分)23.写作。新冠病毒从2019年开始在世界各地蔓延,如今已经持续了近三年。2022届的高三学子,是在疫情的伴随下度过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这三年来,疫情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它让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我们在特殊情况下去磨炼和塑造自己,同时,疫情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了国家,认识了国人,也认识了世界。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以“疫情下的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例文:在“战疫”中成长,青春本色向阳青春本色当似火,岁月节律应如歌,虽则我们的“冠笄之礼”逢上了“新冠”疫情,虽然我们的青春三年都在“抗疫”中度过,但我认为,灾难是最好的教材,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艰辛与磨砺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在疫情的艰辛与磨砺中,我进一步理解了责任与担当。无数医护人员逆行奋战,筑起生命安全之墙;千万人合作抗疫,修建成禁锢病毒的牢笼。钟南山院士年已耄耋,却仍担当抗疫重任,无愧“国士无双”的称号;医护人员奋战于一线与病毒争夺生命,不负“白衣天使”的美名!没有他们的付出,疫情的阴霾不可能淡去,生命安全不会得到保障。他们的奉献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与担当,众人减少外出为抗疫助力的牺牲让我领会了团结的真谛。在疫情中,我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疫情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困难,却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品性,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挑战与机遇。正如海明威所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留下的伤痕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坚强的部分”。细品其言,诚然如斯,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却给予了我们适应变化和灾难的能力,每天上网课,也培养了我抵制诱惑、坚守内心的能力。祸兮福所倚,我因疫情而砥砺品格、增强能力,这将为我日后更为理智地谱写人生蓝图奠定基础。在疫情中,我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疫情不分种族,病毒没有国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任何一个种族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提升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我们才能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家园。“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青年如朝阳,我曾看到过一句话: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从死神手里抢人罢了。而如今我辈也已成年,我们不能只是从别人的身上看到我们应该学些什么了,我们应当把“所学”化为“所能”,立鸿鹄之志,展迅疾之行。我们应当在实际行动中,健康成长,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聚涓滴之力,护我山河无恙,人民安康。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让我们在抗疫烈火中洗礼成长,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丽之光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为引语类。材料以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高中三年生活的影响展开,引出了“疫情下的成长”这一话题。材料后半部分就是对“成长”的具体阐释:成长,一方面体现在改变上,疫情可能让我们改变了被动的、强制性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养成更加自律的习惯;一方面体现在磨炼和塑造上,疫情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却也让我们在克服不便的过程中,磨炼了意志力,塑造了一个更为顽强的自己;另一方面,疫情让我们看到了“风月同天”,也让我们看到灾难不是一家一国的事,而是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这也让我们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更具备家国情怀,也具备了更广阔的国家视野与开阔胸襟。作文材料的大背景是,“新冠”疫情肆虐,考生写作不可脱离这一情境。疫情这场灾难是最好的教材,也是最好的课堂,因此,写作时,需结合具体情境,和“疫情下的成长”这个话题,思考这场疫情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又在这个课堂上收获了怎样的成长,如心智的成长、意志力的成长、视野的成长等。立意:1.疫情让我在磨练中成长。2.疫情是灾难,也是课堂。3.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挑战,也是人类共同的课堂。24.写作。经典名著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红楼梦》就是这样的经典。书中的处事法则、生活态度、人物命运以及人生哲理等等都能给我们无尽的启发。作为中学阶段的必读书目,相信《红楼梦》的文字也融入到了你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你的成长。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红楼》伴我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为引语类。材料以《红楼梦》为例,讲述了经典名著对于人一生的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各人的生活态度、人际之间的为人处世,以及具有普遍性的命运和人生哲理等角度去挖掘。如小说当中专门写了一段贾雨村讲解“正邪两赋之人”。实际上,它是对人性进行一种解释,表达一种人性观或者人生观——人性之恶与人性之善可以相互转化,无论是善人,无论是恶人,这是传统意义上讲的善人和恶人,都同时禀赋了善和恶两种天性,这是绝大多数的人,这是社会上普遍的一种人。而只有极端的人,才有极端的善,极端的恶。这就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复杂性,而不是以简单的标准去看待自己、看待他人。又如从贾宝玉身上我们可看到对于人生过程追寻的意义。虽然在红楼梦中人生虚无感随处可见,但是曹雪芹却让贾宝玉保持着真性情,他这种真性情的流露全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渴望,是为了实现人生意义,是他人生价值观的自然体现。而他的人生就是对本真自然之情的人生过程的追寻,在其中他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对真爱的追求等等)都是他创造生命意义的过程,是为实现他人生意义的努力。虽然最后等待他的是悲惨的结局,他的心灵寄托被破灭,但是他经历了这种人生意义的追寻,体会到过程的美好也是值得的。因此,我们或许也能从中加深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在于体会和欣赏美好而精彩的过程,有这种过程的存在,人生哪还会有虚无的感叹,有的只是体会生命创造过程的快乐和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上述所举只是两个例子,其实《红楼梦》这部名著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值得我们去探寻。写作时,着重从自己获得的某一两个人生启示这个角度去展开即可,千万不要脱离对人生的影响或对自己的启示这一核心角度而去泛泛而谈,如其反封建意义等。在此基础上,还应适当展开,阐述这种影响在“我”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以怎样的方式或改变体现了出来。立意:1.《红楼梦》教我以一颗七巧玲珑心去识人。2.《红楼梦》教我明白体验人生过程的意义。3.《红楼梦》教我追求本真之我。

高考模拟检测卷(二)试题语文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

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模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中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C.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D.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答案】1.B2.A【解析】【1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境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故选B项。【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文中画线的句子一共存在两处语病。第一款”是表示顺序的定语,“国内”是示表领属的定语,表领属性的定语在前面。应改成“国内第一款”,故排除BD两项;句中还缺少谓语“利用”,应放在“综合”后面。故排除C项。因此选A项。【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拿来主义《且介亭杂文》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B.石钟山记《苏轼文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C.屈原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D.大学之道《学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D.《大学之道》选自《礼记•大学》。故选D。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工业革命以来,死亡率和出生率相继下降造就了人口转型,给世界带来人口爆炸、人口红利、老龄化和少子化。发达国家作为转型的先行者,低估了人口的作用和老龄化、少子化的严重性,高估了教育科技、鼓励生育、完善养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数量从急剧膨胀到增长趋缓,人口结构从金字塔到长方形,而且我国的人口转型时间更短、老龄化更迅速、少子化更严重。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为此,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女性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摘编自陈浩等《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材料二:2021年4月14日,公众号“中国人民银行”发表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在该文的第五部分“我国的应对”内容中,认为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番表述让有的网友认为是在歧视文科生。对文科生的偏见被如此表述,自然令人甚感不满。因为文章经由公众号“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便不免使人猜测:这番表述是否带有官方色彩?下载论文可以看到,文章早在3月26日就已发表,且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文责自负”。而“工作论文”的全称是“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网站对此的解释是:《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刊登人民银行系统工作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经济、金融和有关改革发展的议题,多为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论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从学术角度出发,作者想表达重视理工科教育的意思,只不过论据只有“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并未详细展开。有人质疑作者没能征引文献、运用数据,下此判断无凭无据,有失学术严谨,也抹黑文科生。或许由于趋近论文结尾,作者已不便展开详谈,把过多笔墨用在展开论证这一论点,也会偏离文章中心。但问题在于:这样没有具体来由的论断,很容易使人产生歧视文科生的观感。因此,论文相关表述有失严谨。而焦点还在于:东南亚地区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文科生过多造成的吗?对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中等收入并不一定是“陷阱”,作为经济现象,该理论可能是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现象主要集中在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原因十分复杂,而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要努力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布局新兴产业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做好制度设计。在实现制造业升级、基础科研领域突破方面,理工科人才十分重要,但有关法律政策的完善、文化生活的丰富,岂不也需要文科生的努力和付出?或许该文作者认为应平衡好文理科人才的比例,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升培养质量,为重大基础领域发展提供理工科人才支撑,但相关表述的不当,则给大众造成了不少负面印象。理工科、文科只是标签,从社会大分工来说,理工科主要提供物质基础,而文科则更注重提升精神文明。实际生活中,不乏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理工科生,也有不少文科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两种教育、两种素质对人的成长同等重要,社会的多元发展,离不开彼此的配合互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有紧密联系,很多著名的哲学家本就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平衡着理性和激情,成为研究和思辨并行不悖的典范。经济学本就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者通过论文追寻社会发展完善的路径,并提出应重视理工科的发展,恰恰证明了人文社科存在的必要性,它不能直接改造社会、升级产业,却能为现实指明方向。(摘编自中国青年报社《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文科生背锅?》)材料三:林毅夫称,按照现在国际上的一般标准,只要一国人均GNI(国民总收入)超过12535美元,就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到高收入国家,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目前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在11500美元,再增加1000多美元并不是难事,相信在2025年前后中国就能进入高收入门槛。“这在人类经济史上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林毅夫指出,现在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6%~17%,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18%以上,当中国变成高收入国家的时候,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可以翻一番。在林毅夫看来,要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靠的是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必须靠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就要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道理很简单,但是怎样把道理从理论变成实际的经济发展需要各方的努力。这个努力很重要的是两个制度安排,一个是‘有效的市场’,一个是‘有为的政府’,市场跟政府‘两只手’都要同时用得好。中国能跨过去,也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信心。”(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林毅夫: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不是难事》)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形势发生了变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状况凸显,发达国家即错判了这一形势。B.“中国人民银行”公众号发布的一篇论文,对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归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引起部分网友不满。C.社会分工上,理工科负责提供物质基础,文科则包揽了精神文明;实际生活中,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并不冲突。D.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它不能直接改造社会、升级产业,却有可能帮我们找寻到社会发展完善的路径,为现实指明方向。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口增加可以带来人口红利,放开和鼓励生育可以解决教育、科技等力所不及的问题,从而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B.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网站指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C.事实证明,东南亚等地区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做好制度设计。D.按照现行国际标准,人均GNI超过12535英元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按人均GDP,中国在2025年前后就可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人口红利现象的一项是()A.印度尼西亚大量出口耐克和阿迪达斯鞋。B.义乌小商品大量供货全球零售业。C.中国企业大量出口制氧机、口罩。D.东京餐厅神户牛肉每磅一万日元。【答案】4.C5.B6.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理工科负责提供物质基础,文科则包揽了精神文明”说法错误。材料二第六段原文为“从社会大分工来说,理工科主要提供物质基础,而文科则更注重提升精神文明”。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放开和鼓励生育可以解决教育、科技等力所不及的问题”以偏概全。通过材料一“为此,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女性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可知,选项内容并不全面,缺少“切实解决女性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等内容。C.“需要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做好制度设计”以偏概全。从材料二第四段原文“中等收入陷阱现象主要集中在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原因十分复杂,而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要努力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布局新兴产业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做好制度设计”可知,选项缺少“升级产业结构”“布局新兴产业”这两个条件。D.“按人均GDP,中国在2025年前后就可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表述错误。材料三第一段表述为“相信在2025年前后中国就能进入高收入门槛”,这只是推测,并非一定能达到的目标。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人口红利”是指因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ABC三项提到“大量出口”“供货全球”,产量充足背后是劳动力的充足,属于“人口红利”现象。而D项是说牛肉的价格高昂,价格高昂的背后是产量不足,所以D不属于“人口红利”现象。故选D。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奏记丞相府论学事(唐)刘禹锡凡今能言者,皆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而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亦犹不耕者不叹廪庾之无馀,非地不产百谷也。伏以贞观中,增筑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馀人。时外夷上疏,请遣子弟入附於三雍者五国。虽“菁菁者莪”,育材之道不足比也。今之胶庠,不闻弦歌,而室庐圯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欲振学也,病无赀财以给其用。鲰生今有一见,使大学立富。幸遇相公在位,可以索言之。《礼》云:“凡学官春释奠于其先师。斯礼止於辟宫,非及天下也。”今四海郡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於古,且非孔子意也。炎汉初定,群臣皆起屠贩为公卿,故孝惠、高后之间,置原庙于郡国。逮孝元时,韦元成以硕儒为丞相,遂建议罢之。夫以子孙尚不敢违礼以飨其祖,况后学师先圣之道,而首违之乎?与其烦于旧飨,孰若行其教道?今夫子之教日颓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窃观历代,无有是事。皇家武德二年,诏于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贞观十一年,又诏修宣尼庙于兖州。至二十年,许敬宗等奏,乃遣天下诸州县置三献官,其它如方社。敬宗非通儒,不能稽典礼。开元中玄宗飨学与儒臣议由是发德音其罢郡县释奠牲牢唯酒脯以荐。后数年定令。时王孙林甫为宰相,不涉学,委御史中丞王敬从校刊之。敬从非文儒,遂以明衣牲牢编在学令。是首失于敬宗,而终失于林甫,习以为常,罕有敢非之者。谨桉本州四县,一岁释奠物之直,缗钱十六万有奇。举天下之郡县,当千七百不啻,羁縻者不在数中。凡岁中所出,于经费过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而已,于尚学之道,无有补焉。今谨条奏:某乞下礼官博士,详议典制,罢天下县邑牲牢衣币。如有生徒,春秋依开元敕旨,用酒醴等,示敬其事,而州府许如故仪。然后籍其资,半附益所隶州,使增学校,其半率归国庠,犹不下万计。筑学室,具器用,丰篹食,增掌固,以备使令。凡儒官各加稍食,其纸笔铅黄视所出州,率令折入。学徒既备,明经日课缮书若干纸,进士命雠校亦如之。则贞观之风,粲然不殊。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能稽典礼。稽:考查B.罕有敢非之者非:非议C.当千七百不啻当:应当D.然后籍其资籍:登记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室庐圮废而耻学于师B.则贞观之风,粲然不殊凌万顷之茫然C.于尚学之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病无赀财以给其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开元中/玄宗飨学/与儒臣议/由是发德音/其罢郡县释奠牲牢/唯酒脯以荐B.开元中/玄宗飨学与儒臣/议由是发/德音其罢/郡县释奠/牲牢唯酒脯以荐C.开元中/玄宗飨学与儒臣/议由是发德音/其罢郡县/释奠牲牢/唯酒脯以荐D.开元中/玄宗飨学/与儒臣议/由是发德音/其罢郡县释奠/牲牢唯酒脯以荐10.以下六句话,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①天下诸州县置三献官,其他如方社②以明衣牲牢编在学③罢天下县邑牲牢衣币④春秋依开元敕旨,用酒醴等,示敬其事⑤筑学室,具器用,丰篹食,增举固⑥其纸笔铅黄视所出州,率令折入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设喻,把人才缺乏的道理讲得明白易懂。接着采用对比论证,得出今不如昔的结论,从而直指现象根源无赀财。B.第二段开篇引经据典,借以指责当今四海郡县的做法,为后文建议罢免其事做好了铺垫。C.文章说理环环相扣,在提出各种建议之后,又展望了美好的前景,所谓“贞观之风,学粲然不殊”,旨在表明对贞观年间风气的称赞。D.作者站在纵观历史的角度,指出了是礼首先失误于不通儒的许敬宗,后经崇尚儒学的唐玄宗纠正,但终失于不涉学的李林甫之手。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而不扬,非不生材也。(2)凡岁中所出,于经费过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而已,于尚学之道,无有补焉。13.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刘禹锡反对在四海郡县兴建孔庙、行祭祀礼的原因。【答案】7.D8.B9.A10.D11.C12.(1)却不知道培养人的道理,他们志气郁结不扬,不是自然(上天)不生出人才。(2)总共一年用于这方面的经费超过四千万,刚好供三献官修饰衣裳,侍养妻儿罢了,对于办学的事,没有补益。13.①不符合古代流传下来的礼制;②不符合孔子的意愿,③铺张浪费。【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D.籍:没收。句意:然后没收这些资金。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并且房屋都已经倒塌废弃。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句意:但是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B.然:……的样子。句意:这样一来,贞观年间的风气,就会明显表现出来而且没什么差别了。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C.于:介词,对于。句意:对于办学的事。于:介词,比。句意: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D.以:介词,用来。句意:弊病在于缺少经费不能供给办学之用。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开元年间,玄宗崇尚儒学,和儒臣商议,自此发布诏令,免去郡县各学校祭孔时用的牲牢,只用酒和干肉来祭祀。“玄宗飨学”中“飨”意为崇尚,作句子的谓语,“学”为其宾语,故“玄宗飨学”句意完整,不能与其他内容相连;且“由是”的意思是“因此”,一般用于句首,表原因。故应在其前断句,据此排除BC。“牲牢”作“罢”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且“唯”一般放在句首,意为“只”,故应在“唯”前断开,排除D。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文中“许敬宗等奏,乃遣天下诸州县置三献官,其它如方社。敬宗非通儒,不能稽典礼”可知,“遣天下诸州县置三献官,其它如方社”是许敬宗等提出的,但作者认为“敬宗非通儒,不能稽典礼”,可见作者反对这一措施。所以①的做法作者是不同意的。从文中“敬从非文儒,遂以明衣牲牢编在学令”可知,作者认为“敬从非文儒”,所以敬从提出的“遂以明衣牲牢编在学令”的措施作者也是不认同的。所以②的做法作者是不同意的。文中“某乞下礼官博士,详议典制,罢天下县邑牲牢衣币。如有生徒,春秋依开元敕旨,用酒醴等,示敬其事,而州府许如故仪。然后籍其资,半附益所隶州,使增学校,其半率归国庠,犹不下万计。筑学室,具器用,丰篹食,增掌固,以备使令。凡儒官各加稍食,其纸笔铅黄视所出州,率令折入”是作者的建议,所以作者是同意这些观点的。所以③④⑤⑥的观点和做法是作者赞同的。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旨在表明对贞观年间风气的称赞”说法错误。此处是对改革后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赞美。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养材”,培养人才;“道”,道理,方法,途径;“郁堙”,郁结;“扬”,发挥。(2)“凡”,总共;“岁中”,一年中;“适”,恰好,刚好;“资”,供;“补”,补益。【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二段中“四海郡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于古”可知,当时四海郡县兴建孔庙、行祭祀礼的行为不符合古代流传下来的礼制。从第二段中“且非孔子意也”可知,这种行为也不符合孔子的意愿。从第四段“谨按本州四县,一岁释奠物之直,缗钱十六万有奇。举天下之郡县,当千七百不啻,羁縻者不在数中。凡岁中所出,于经费过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而已,于尚学之道,无有补焉”可知,这种行为不仅铺张浪费,而且对于办学的事,没有任何补益。参考译文:大凡现在能进言的,都认为天下缺乏人才。却不知道培养人才的道理,他们志气郁结不扬,这不是自然不生出人才。也就好像不耕种的人不会感叹仓廪没有余粮,而不是土地不生产百谷。贞观中,增修学舍一千二百所,学生三千多人。当时外国上疏,请求派遣子弟入太学学习的有五国。现在的人才虽然如《诗经》“菁菁者莪”所描绘的那样层出不穷,但培育人才方式与贞观时是无法相比的。如今的学校,听不到弦歌之音,并且房屋倒塌废弃,学生也越来越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