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病毒性肝炎_第1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病毒性肝炎_第2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病毒性肝炎_第3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病毒性肝炎_第4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病毒性肝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毒性肝炎4/16/20241概述

ViralHepatitis是由嗜肝病毒(Hepadnavirus)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全身疲乏无力,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4/16/20242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所致以肝脏炎症和肝细胞坏死为特征的一组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

粪-口、血液或体液

临床特点

疲乏、食欲减退、肝(脾)大、肝功异常

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4/16/20243肝炎病毒

HepatitisAvirus(HAV)甲型肝炎

HepatitisBvirus(HBV)乙型肝炎

HepatitisCvirus(HCV)丙型肝炎

HepatitisDvirus(HDV)丁型肝炎

HepatitisEvirus(HEV)戊型肝炎---------------------------------------------

HepatitisGvirus/GBvirus-C(HGV/GBV)?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4/16/20244病毒性肝炎的类型HAV甲肝HEV戊肝HDV丁肝HBV乙肝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肝纤维化HCV丙肝4/16/20245

病毒性肝炎分型病因

HepatitisA、B、C、D、E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临床

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肝炎后肝硬化4/16/20246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每年近30万人死于肝炎或肝癌4/16/20247

下面主要以乙型肝炎为例,来谈谈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内容。4/16/20248乙型肝炎病毒(HBV)带包膜的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family)。电镜下有三种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直径42nm,核心直径27nm,完整的乙肝病毒。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管形颗粒:直径22nm,长度为100-1000nm不等4/16/20249Middle

surface

antigenNucleocapsidDNApolymeraseEnvelopeGenomicDNASmall

surface

antigenRNA

primerLarge

surface

antigen4/16/202410HBV-DNA的结构及意义

为一不完整的环状双链DNA结构,全长3.2Kb,由正(短)链、负(长)链组成,含HBV全部遗传信息,有4个开放读码区编码全部病毒蛋白。HBV-DNA是病毒复制最直接、最特异和灵敏的指标。4/16/202411图HBV基因组结构4/16/202412基因型与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有关:

(A高于D,B高于C,A和D又高于B和C)基因型是否影响核苷(酸)类似物的疗效尚未确定4/16/202413Thereare350millionschronicHBVinfectedpatientsintheworldChinaisahighprevalencearea

HBsAgpositiverate:9.09%Vaccinated:4.51%Non-vaccinated:9.51%Newdata(2007):about7%4/16/202414HBV传播的主要途径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已较少发生

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围生(产)期传播经皮肤黏膜传播主要发生于: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与HBV阳性者性接触:4/16/202415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

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共用厕所等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未被证实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4/16/2024164/16/202417发病机理4/16/202418乙肝HBV损伤肝细胞的机理以细胞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

HBV本身无细胞致病性CD8+:识别肝细胞膜表达的HBcAg和MHC-Ⅰ→肝细胞溶解CD4+:识别B细胞膜表达的HBsAg、HBcAg和MHC-Ⅱ→B细胞释放抗-HBs→清除病毒慢性化机制——免疫耐受,病毒变异,细胞因子乙肝发病机制复杂,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机体免疫反应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4/16/2024194/16/202420重型肝炎发病机理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Th细胞体液免疫早期产生大量HBsAb

,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Arthus”反应,肝细胞凋亡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过强免疫反应4/16/202421肝细胞变性、坏死,伴不同程度的炎细胞侵润和肝细胞再生

变性:Ballooningdegeneration(气球样变性)

Eosinophilicdegeneration(嗜酸样变性)坏死:typicalhepatitis---

spottyandfocalnecrosis

(点状坏死和灶性坏死)

severehepatitis---

piecemealnecrosis

(碎屑性坏死,PN)

bridgingnecrosis(cirrhosis)

(桥形坏死,BN)

fulminanthepatitis---multi-lobularnecrosismassivenecrosis肝炎的典型病理改变4/16/202422慢性肝炎的分级分期标准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程度(S)G汇管区及周围小叶内S纤维化程度0无炎症无炎症0无1汇管区炎症变性及少数点,灶状坏死灶1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2轻度PN变性,点、灶状坏死或嗜酸小体2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保留3中度PN变性、融合坏死或见BN3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无肝硬化4重度PNBN范围广,累及多个小叶(多小叶坏死)4早期肝硬化根据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分别分为1~4级(Grade,G)和1~4期(Stage,S)目前国际上常用KnodellHAI评分系统亦可采用Ishak、Scheuer和Chevallier等评分系统或半定量计分方案了解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以及评价药物疗效4/16/202423慢性肝炎的程度划分轻度慢性肝炎:G1~2,S0~2中度慢性肝炎:G3,S1~3重度慢性肝炎:G4,S2~44/16/202424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一周后大块坏死,或亚大块性坏死,或桥接坏死坏死肝细胞占2/3以上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呈亚大块坏死,坏死面积小于1/2肝细胞再生,形成再生结节小胆管增生和淤胆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病的病变背景上,出现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尚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4/16/202425

临床表现4/16/202426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

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症状:乏力、纳差、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体征:黄疸、肝大、脾肿大、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腹水等肝功:TB、ALT/AST波动或持续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活性降低

B超、肝活检4/16/202427Jaundicedsclera(yelloweye)4/16/202428Jaundicedskin(yellowskin)4/16/202429Palmar

erythema(“Liverhands”)4/16/202430VaricoseveinAscites4/16/202431图瘀点(腹部)4/16/202432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急性肝炎无黄疸型、黄疸型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早、中、晚期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4/16/202433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范围(d)5~4530~18015~150未定10~70平均(d)307050未定40各型肝炎潜伏期潜伏期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范围(d)5~4530~18015~150未定10~70平均(d)307050未定404/16/202434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多为自限性,自然病程2~3个月慢性化:甲、戊型不转为慢性乙肝(成人):10-40%丙肝:50-85%丁肝:70%4/16/202435急性黄疸型肝炎甲、戊型多见可分三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平均5~7d)黄疸期(2~6周)

恢复期(1~2月)

4/16/202436急黄肝发热及上感样症状:热程多<1周乏力: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消化道症状:纳差、厌油、恶心、呕吐少数可有关节痛、皮疹等血清病样表现体征多不明显后期ALT开始升高(数天~21天,平均7天)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4/16/202437急黄肝发热好转出现黄疸:

尿黄、眼黄、皮肤黄染黄疸加深,消化道症状减轻肝脏炎性表现达顶峰:

ALT

,黄疸,部分有肝脾肿大、肝区叩痛(12~月)(2~6周,平均3周)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期)4/16/202438(12~16周,平均1个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

急性黄疸型肝炎

(恢复期)4/16/202439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

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急性无黄疸型肝炎4/16/202440临床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尤其是乙肝和丙肝与急性黄疸型肝炎比较,有以下特点整个病程无黄疸,仅少数可转为黄疸型

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急性无黄疸型肝炎4/16/202441慢性病毒性肝炎定义:肝炎病毒感染后,症状迁延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个月。病原体:主要见于HBV、HCV和HDV

感染,尚无HAV、HEV引起慢性肝炎的证据。★许多病人以慢性肝炎为首发表现4/16/202442乏力、倦怠、下肢酸软、肝区隐痛;纳差、腹胀、面色灰暗(慢性肝病面容)病情较重者可有黄疸、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

可有肝脾肿大;少数有肝外表现:皮疹、关节痛、乙肝相关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抗体可阳性;

化验:ALT反复轻~中度升高,球蛋白持续升高严重者白蛋白减少(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者表现可不典型活动期主要表现为:慢性病毒性肝炎4/16/202443轻度慢性肝炎

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慢性肝炎:

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慢性病毒性肝炎4/16/202444表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项

目轻度中度重度ALT和/或AST(U/L)≤正常3倍>正常3倍>正常3倍胆红素(

mol/L)≤正常2倍>正常2~5倍>正常5倍白蛋白(g/L)≥35<35~>32≤32A/G≥1.4<1.4~>1.0≤1.0电泳

球蛋白(%)≤21<21~>26≥26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60~70<60~>40胆碱酯酶(CHE,U/L)>5400≤5400~>4500≤45004/16/202445重型肝炎(肝衰竭)

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分为四类:

急性肝衰竭

(acuteliverfailure,ALF)

亚急性肝衰竭

(subacuteliverfailure,SALF)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

慢性肝衰竭

(chronicliverfailure,CLF)

4/16/202446肝衰竭的分类

(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三种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重型肝炎相当于国外的:“急性肝衰竭(acuteliverfailure)”

或“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teliverfailure)”慢性重型肝炎可能相当于:“慢性急性发作型肝衰竭

(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severehepatitis”是代表:一种较为严重的急性肝炎伴有凝血酶时间延长等可能为肝衰竭的前期病变

4/16/202447①极度乏力;②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常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及顽固呃逆;③黄疸迅速进行性加深;(每天上升17.1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

④出血倾向进行性加重,后期消化道大出血;⑤腹胀明显,腹水;后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⑥可出现肝性脑病表现;⑦肝浊音界缩小;⑧酶—胆分离;⑨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肝衰竭的表现

4/16/202448肝衰竭的分类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4/16/202449肝衰竭的分期★早期:①极度乏力,②黄疸进行性加深,③PTA<40%,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腹水。★中期:①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②出血倾向明显,且20%≤PTA≤

30%。★晚期:①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②严重出血倾向,PTA≤

20%,③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等。4/16/202450常见并发症大出血、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肝性脑病的发生机理①脑水肿②氨中毒学说③γ-氨基丁酸(GABA)假说④假性神经递质学说⑤氨基酸代谢失衡学说AAA:苯丙、酪、色BCAA:缬、亮、异亮4/16/202451可见于各型肝炎病毒感染起病类似急黄肝,但消化道症状较轻,黄疸重;胆汁淤积表现: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化验:ALT轻度升高,PTA

>60%TB显著升高,以DB为主

γ-GT、ALP及胆固醇明显升高与肝外梗阻性黄疸不易鉴别少数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淤胆型肝炎4/16/202452肝炎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属Child-PughA级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失代偿性肝硬化中晚期肝硬化,属Child-Pugh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胆红素>35

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

有腹水、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4/16/202453特殊人群的肝炎小儿肝炎多为隐性感染感染HBV后易成为HBsAg携带者有症状者以无黄疸型或迁延性肝炎为主老年肝炎发病率低黄疸发生率高,黄疸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淤胆型较多见,合并症较多重型肝炎比例高,病死率较高妊娠期肝炎症状较重,尤其以妊娠后期为严重消化管症状较明显,产后大出血多见重型肝炎比例高,病死率较高,对胎儿有影响(早产、死胎、畸形)4/16/202454ViralHepatitis实验室检查4/16/202455血常规急性肝炎:

WBC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

慢性肝炎、肝硬化:后期WBC和PLT均可减少4/16/202456反映肝细胞损伤指标:

ALT,AST肝脏严重损害指标:

TB: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

PT及PTA: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胆碱酯酶:反映肝脏合成功能血清白蛋白及白/球比值:反映肝脏合成功能

γ-GT和ALP(AKP):两者均是反应胆汁淤积的指标AFP:明显升高往往提示HCC(需综合分析)生化学检查4/16/202457病理学检查常用方法:肝穿刺活检术普通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

其他检查:

B超、CT、MRI等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4/16/202458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可明确病因诊断)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可明确病因诊断如血清:抗HAV-IgM,IgG

HBVm、HBV-DNA

抗HCV、HCV-RNA

HDAg、抗HDV

抗HEV-IgM,IgG

肝组织:HBsAg、HBcAg、HBV-DNA等4/16/202459HBV感染的诊断血清学检测:

HBVm:HBV血清学标志(两对半)

血清病毒学检测:

HBV-DNA定性和定量检测

HBV基因分型

HBV耐药突变株检测

组织病毒学检测:

HBsAg

HBcAgHBV-DNA

4/16/202460乙肝两对半及其意义

感染(过)与否?病毒存在与否?病毒存在状况?

有无传染性?(与HBV-DNA结合)有无免疫力?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

4/16/202461HBV-DNA定性和定量检测反映病毒复制情况或水平评价疾病活动度(活动与非活动)筛查抗病毒治疗的对象判断疗效4/16/202462ViralHepatitis诊断4/16/202463病毒性肝炎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推断乙型肝炎的病程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非常重要。◎重肝的早期诊断依据:在急性或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

①黄疸进行快速升高:数天内达171mol/L以上;

②乏力及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

③酶—胆分离;

④PT进行性延长,PTA降低。4/16/202464肝炎病例的命名

(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临床分型与病原学分型相结合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附后例:1.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

2.病毒性肝炎,乙型(或乙型和丁型重叠),慢性(中度),G2S33.病毒性肝炎,丙型,慢性(轻度),G2S04.慢性肝炎,病原未定

4/16/202465慢性HBV感染的诊断携带者慢性乙肝HBeAg-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肝癌隐匿性慢性乙肝HBV携带者(HBVDNA+)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VDNA-)轻、中、重活动期和静止期代偿期失代偿期HBeAg+乙肝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11月)4/16/202466鉴别诊断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4/16/202467鉴别诊断其它原因引起的肝炎其它病毒所致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和妊娠急性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4/16/202468ViralHepatitis治疗4/16/202469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治疗原则:如无特殊并发症,应以休息、营养等一般治疗为主,避免滥用药物1.一般治疗:休息、营养2.对症治疗:选用1~2种药物即可

1)降黄疸药物

西药: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中药:苦黄注射液、黄疸茵陈冲剂、丹参等淤胆型肝炎:糖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等

2)降酶药物:联苯双酯、水飞蓟类、甘草甜素类或五味子制剂等

3)其他:改善纳差、腹胀、恶心等症状3.抗病毒治疗:是否需要尚无完全定论4/16/202470休息营养疗法作为慢性肝炎治疗的基本辅助方法合理饮食

适当休息

心理平衡

慢性肝炎的一般治疗4/16/202471

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抗炎保肝降酶治疗抗纤维化治疗对症治疗

慢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措施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4/16/202472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

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

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的总体治疗目标尽管目前的治疗手段只能达成长期抑制病毒复制但临床结局仍优于不治疗4/16/202473

在病毒复制活跃

HBVm“大三阳”或“小三阳”

同时HBV-DNA阳性

病人对入侵的病毒有一定免疫清除反应对肝功能正常的所谓无症状携带者通常没有反应故国内外均不主张对携带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应特别注意用药的时机4/16/202474HBV-DNA≥105copies/ml(HBeAg阴性为≥104)ALT≥2×ULN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的

一般适应证4/16/202475

干扰素:普通IFN

PegIFN

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

胸腺肽和其他免疫调节剂传统中药和其它草药抗HBV治疗药物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是目前公认较有效的抗HBV药物4/16/202476

单项应答病毒学应答(virologicalresponse)血清学应答(serologicalresponse)生化学应答(biochemicalresponse)组织学应答(histologicalresponse)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分类联合应答(combinedresponse)完全应答(completeresponse,CR)部分应答(partialresponse,PR)无应答(non-response,NR)

时间顺序应答初始或早期应答(initialorearlyresponse)治疗结束时应答(end-of-treatmentresponse)持久应答(sustainedresponse)维持应答(maintainedresponse)反弹(breakthrough)复发(relapse)怎样判定抗病毒疗效?规范了应答标准4/16/202477普通IFN:

5MU隔日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疗程1年

PegIFN-2a:

180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

PegIFN-2b:

1.5g/K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干扰素治疗注意干扰素使用的副作用和适应症4/16/202478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4/16/202479拉米夫定(lamivudine)(每日口服100mg)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注意病毒耐药和停药反跳HBeAg血清学转换率:1、2、3、4和5年分别为16%、17%、23%、28%和35%

病毒耐药变异比例:

1、2、3、4年分别为14%、38%、49%和67%长期治疗可以减轻炎症并降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率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HCC发生率

4/16/202480拉米夫定-贺普丁®可快速、持续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使慢性乙肝患者获得良好的病毒学、生化学及血清学应答安全性良好进入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和本市医保目录用药经验丰富价格相对便宜缺点:耐药率高,早拉米夫定(lamivudine)(每日口服100mg)

4/16/202481拉米夫定-贺普丁®①治疗无效者;②治疗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③病人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服药者。有下列情况应停止治疗停药后应随访观察6—12个月,每3—6个月复查HBV-DNA、HBeAg

、ALT、

AST等。4/16/202482尤其适合于需长期用药或已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者阿德福韦酯

(adefovir

dipivoxil)(每日口服10mg)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注意肾脏功能HBV-DNA转阴率:1、2、3年分别为28%、45%和56%HBeAg血清学转换率:

1、2、3年分别为12%、29%和43%耐药发生率:HBeAg阳性者分别为0%、3.0%和11%

HBeAg阴性者分别为0%、3.0%和5.9%-11%4/16/202483阿德福韦酯持续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使慢性乙肝患者获得持续良好的病毒学、生化学及血清学应答长期治疗耐药变异发生较少较晚可有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不加量安全性良好适应证宽相对价廉(贺维力)、价廉(代丁、名正)缺点:短期抑制病毒不如LAM及ETV

需注意肾功阿德福韦酯

(adefovir

dipivoxil)(每日口服10mg)

4/16/202484恩替卡韦

(entecavir)

(每日口服0.5-1mg)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注意关注长期疗效成人每日口服0.5mg能快速、有效抑制HBV-DNA复制,发生YMDD变异者需将剂量提高至每日1mg。初治患者治疗2年时的耐药发生率为0;4年1%左右,但对已发生YMDD变异患者治疗2年时的耐药发生率为9%。4/16/202485恩替卡韦(博路定)可快速、持续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使慢性乙肝患者获得良好的病毒学、生化学及血清学应答安全性良好长期治疗耐药变异发生罕见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需加量缺点:价格较贵

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使用后耐药率较高恩替卡韦

(entecavir)

(每日口服0.5-1mg)

4/16/202486

一线药物选择问题:综合判断,个体化治疗

疗效问题:部分病人有效,抑制而非清除

副作用、耐药及反跳问题:疗程较长

特殊人群的治疗选择问题:

如:携带者、儿童、重肝、失代偿者、肝移植者、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