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一中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一中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一中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一中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一中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德镇市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

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

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

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地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

态,即便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媳变。近年来,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

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驗”,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

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脸徜徉于历史文化

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

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

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

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的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

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

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有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

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

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

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

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

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

键问题。从晩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

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

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

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

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

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

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

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

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

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

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

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

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

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串生活时,

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

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

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

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

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

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

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

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

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

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

现形式。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

的经济效益。

C.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的异同,对二者进行评价,指出二者都

具有很大的不足。

2.下列关于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

品和文化品牌,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

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D.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

借助数字技术。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

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

相同。

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

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

化基因。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的论证方法。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答案】1.C2.A3.A

4.①材料一运用例证法,内容充实。用《功夫熊猫》《花木兰》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的观点。

②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

国经验:运用对比论证,说明“盗火者”与崇洋分子的异同;运用道理论证,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

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

5.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表现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②把

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

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

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④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

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错误。材料一是说“即便那些恒定

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嬪变”,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是

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B.“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原文是

说“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

D.“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错误。依据“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

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

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可知,材料二并未指出“鲁迅式‘盗火者’”的不足。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在新的时代背

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

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

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见文中只是说有条件借助数字化来传播,另外需要的条

件还有扩大国际国内视野、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实现突破(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

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等。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说法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一“不论是为当代中国

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

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臧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需要……”只能说明其是必要条

件,而非充分条件。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把例子列举出来,套用术语明确论证的中心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

的支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新发展,需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的观点。例

子有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和《功夫熊猫》《花木兰》等。

材料二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多种,第一个是举例子:中西方文化的事实,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的观

点是: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第二个是引证法,首先用批评家的话论证了中国文化对时代的影响;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

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担负的历史使命;最后以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的某些概念来证明传统文化对

工业社会的影响。

第三个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分析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从而证明对西

方文化的学习态度。可见方法上与材料一的单纯不同,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

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髄及精神”可知,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

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

依据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我们

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

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

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依据材料一“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重

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

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和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

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可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

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

依据材料三“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

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方面进行概括,要认识现今中国文化

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

(-)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蒙。

山风拂动师父银髯,擦起师父衣带。师父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雾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

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

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

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

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

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去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

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父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

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父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

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

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自己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

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父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然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

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

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

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

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领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

是一把竹比。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比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

钉在青石板上

L重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选自《小小说十年宝典》)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既说明了“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变化随心的刀法真谛,更展示了人格武

品,进而揭示主题:学艺先学做人。

B.小说以“伞”为标题,一则伞是线索,贯穿全文,二是以伞表现人物情感,凝结了师徒之情,又终结

了师徒之义。

C.“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写师父“担心”徒儿因为刀法不精,不能修得真功夫,

在江湖上恐难有大作为。

D.“心中不快”“却又一热”两相对照,表现出师父对徒儿给予的希望很高,同时自己也避免不了“儿女

情长”的侠骨柔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先采用倒叙的手法,然后再叙述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

B.小说中的徒儿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师父为徒儿不知德先于艺的道理而痛心,跳下悬崖。

C.小说虽然简短,但故事情节却是颇有波澜,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D.小说语言风格朴实流畅,传神的语言、动作描写,使小说中师徒形象生动传神。

8.小说写景简洁,但这一简洁的描写在文中三次出现,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9.联系全文,简析“师父”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6.C7.A

8.①渲染气氛,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②为师傅雨中送伞、由伞而产生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③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和悲剧结局。

9.①潜心武功修炼,宁可忍受孤独;

②慈爱,有仁厚之心;

③果决,为正义不惜大义灭亲。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写师父‘担心‘徒儿因为刀法不精,不能修得真功夫,在江湖上恐难有大作为”错。由原文“师父于

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

有作为的”可知,师傅已将毕生所学传给徒弟,并且也认为他以后有所作为。因此徒儿刀法己是精湛的,

只是和师傅比起来还不够;而且从文中来看,徒儿没有学到的武学真谛是“做人”。这句话表明师父担心

徒儿有艺无德会成为武林祸害。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说开头部分先采用倒叙的手法”错。小说开头部分不是倒叙。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描写出现在第三段。由''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师父送至山门”可知,这句话出现在分别的场

景,渲染了悲凉的感情基调。“风雨凄迷”,师徒分别时正下着雨,这也为下文师傅雨中送伞情节埋下伏

笔;同时,第四段写道“师父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黄叶飘零,预示着死亡,为下文师傅的死

亡埋下伏笔。

第二次出现是在徒弟让师傅跳下悬崖之时。“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

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

他”师傅待徒弟如同孩子,“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

手”“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可徒弟却为了所谓的天下第一,想断送师傅的性命。此情此

景,使文章基调更显悲凉,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这也承接了第一处描写的伏笔。

第三次出现是在师傅跳下悬崖之前。师傅给徒弟送的伞“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这是

师傅“凄迷冷雨”,不忍心徒儿“还是光着个脑袋”而送的。可徒儿却“一刀下去”,将纸伞劈得骨散筋

飞。师傅全心全意的付出,却换来徒弟反叛的下场,师傅的仁慈,本让读者以为他会遭遇不测,可师傅却

大义灭亲,“竹比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结局反转,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

离和悲剧结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

了”可看出,师傅醉心武功,由此可见“师父”潜心武功修炼,宁可忍受孤独;

从“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

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看岀,师傅对徒弟倾尽所有;“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

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因担心徒弟淋兩而给他送伞。师傅的武功应该

是比徒弟高的,但是在徒弟想杀死师傅时,师傅只用一把普通纸伞抵挡,由此可见“师父”慈爱,有仁厚

之心;

由上段分析可知,师傅是慈爱的,但当他知道徒儿心狠手辣的时候,“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比。

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比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

上”,壮士断腕,大义灭亲,由此可看出他果决,为正义不惜大义灭亲的性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沐阳主簿。县依沫水,乃职方氏©所书“浸目沂、沫”者,故迹漫为污

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

副,吏沿以干利。括考礼沿革,为书目《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

普。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②皆市井腐贩,法象用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

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加史馆

检讨。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口:“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因故族得顷

岁所议建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日:“大臣殊不究本

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

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口:

“数里之地不忍,而轻殖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

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还,在道用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

纯庞,人情之向背,乃《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括博学普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

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注]①职方氏:周代官名。掌天下地图与四方职贡。②日官:掌天象历数的官。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B.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C.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D.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法象图器”的“图”与“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的“图”含义相同。

B.文中“神宗称善”的“善”与“括博学善文”的“善”含义相同。

C.文中“而轻绝好乎”的“绝”与《屈原列传》中“奈何绝秦欢”的“绝”含义相同。

D.文中“为《使契丹图抄》上之”“为”与《过秦论》中“为天下笑者”的“为”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沈括精通水利,为民造福。他在担任沐阳主簿期间,不仅疏浚了水流,而且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

B.沈括精于改革,成效显著。他改革郊祭之制,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大力改革天文历法,一直沿用至

今。

C.沈括长于外交,有理有节。在处理边界问题上,他通过查阅档案,确认了边界,让契丹相感到理屈。

D.沈括学问广博,著作丰富,天文、地理、方志、律历、音乐、医药、下算等,他没有不通晓的,有着

作论述,都富有成就。

13.把以下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4.沈括在出使辽国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请简要概括。

【答案】1QB11.C12.A

13.(1)按照旧制,每三年一次郊丘祭祀天地制度,有关部门按照典籍记载进行,收藏起典籍的副本,

官吏们因袭来谋取私利。

(2)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

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14.①预先找出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契丹每有问题提出,沈括就让手下吏员列举档案

条文作答。②不惧威胁,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由,申明寸土不让。③在沈括一行力争下,辽国最终有

所退让,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现在

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上表论述了这事。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中,“阅”是“括”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CD;

“得顷岁所议疆地书”中,“疆地书”是本句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地图;画地图。含义不同。句意:对于天文现象、天体图像和天文仪器。/在路上画了契丹的山

川险要平坦的地形及道路坦直曲折的状况。

B.错误好,满意;善于。含义不同。句意:神宗十分满意。/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

C.正确。都是断绝。含义相同。句意:难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关系吗?/为什么断绝秦国的欢心呢?

D.错误。写;被。含义不同。句意:作《使契丹图抄》上呈给朝廷。/被天下人耻笑。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一直沿用至今"错误。原文只是说“后皆施用”,不代表有沿用至今的意思。

C.“让契丹相感到理屈”错误。由原文“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可知,“契丹相”应为辽国使者。

D.“沈括……地理……都富有成就”错误。从原文“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

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看,沈括在地理方面并没有取得成就。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重点语句的能力。

(1)“故事”,按照旧制;“按”,按照;“臧”,收臧;“干”,谋求,求取。

(2)“疾”,痛恨;“谗谄”,谄媚国君的人;“容”,被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可知,预先找出相关书信档

案数十件,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契丹每有问题提出,沈括就让手下吏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

②由原文“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

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可知,不惧威肋,,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由,申明寸土不让。

③由原文“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可知,在沈括一行力争下,辽国最终有所退

让,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

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荫得官为沐阳主簿。沐阳县靠着沐水,是职方氏所写的“浸日沂、沐”的地

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沼泽,沈括重新修筑两条堤防,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用来

分导和节制沫水的主流和支流,得到上等好田地七千顷。

考中进士后,沈括被派去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按照旧制,每三年

一次郊丘祭祀天地的制度,有关部门按照典籍记载进行,收藏起典籍的副本,官吏们因袭来谋取私利。沈

括考订南郊大礼的礼制沿革,写成一部书叫《南郊式》。皇帝就下诏叫他掌管郊祀的事务,按照新的仪式

举行祭礼,所节省的费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

升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市井间庸俗商贩,对于天文现象、

天体图像和天文仪器,大多浑然不懂。沈括开始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来卫朴修造新历法,向全

国各地募集上献太史占书,参杂使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部分,这些办法后来都被采用施行。加官为史馆

检讨。

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嵬一带地界划分问题,留在馆舍不肯辞去,说:“一定要请求得到后才回

去。皇帝派沈括前往问候致意。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文件指定以古

代的长城作为边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上表论述了这事。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

见沈括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命令沈括把地图拿给

萧禧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皇帝赏赐给沈括白银一千两,让他出使。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

和他商谈,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文书档案几十件,预先叫吏员们记熟,杨益戎有问题提出,就回头叫

吏员列举所得档案回答。另一天再问,也是这样。杨益戒无法对答,傲慢地说:“几里土地都不忍心,难

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回答说:“军队以正义为强大,以理屈为衰弱。现在你们北朝抛弃

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用暴力役使人民,不是对我们宋朝不利。”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无法改

变沈括的主张,就放弃黄鬼而请求天池。沈括就回朝,在路上画了契丹的山川险要平坦的地形及道路坦直

曲折的状况,记下风俗的纯朴和庞杂的情形,以及各地人心的向背,作《使契丹图抄》上呈给朝廷。被授

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

论述。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

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流城。

15.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光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

悸。

B.“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

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C.“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

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D.“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流城”此联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溢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16.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

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

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潯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

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D项,“对云树缭绕的溢城的无限思念之情”有误,这里的“无限思”是有无限的愁思、哀思之意,“云

树绕温城”借景抒情,表现的是诗人被贬江州闲居溢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

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

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

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

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本题考查的是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需要考生结合整首诗歌的内容进行解答。可用抓取关

键词的方法,“衰鬓色”,含义为“两鬓斑白”,所以抒发的是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六月初七日,江

头蝉始鸣”,“蝉鸣”给人凄凉哀愁之感,写出作者听到蝉鸣的声音,就联想到自己鬓色斑白,伤感岁月

流逝,年事渐高。结合“再动故园情”分析,“故园情”,“故园”就是故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溢城”,写出作者以前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现在却是

在溢城僻处听蝉,通过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内心的愁闷和失意。尾句“云树绕盘城”,营造出了白云覆盖

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氛围,借景抒情,表现的是诗人被贬江州闲居溢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

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答案】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哀民生之多艰③.天下云集响应④.赢粮而景从⑤.

推此志也⑥.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掩涕”“艰”“赢”“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比早已①的高铁,作为我国铁路另一高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载铁路却一直②。近日由国

家能源集团主办的首届重载铁路新技术新装备展览会在河北沧州举行,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

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进入展厅,中央的大尺寸沙盘首先映入眼帘,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国家能源集团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地理

分布。展厅中最③的是由三节车厢组成的机车模型,它就是“神华号”十二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传统的机械开关地面过分相设备存在开关寿命低、故障率高、智能化程度低等缺陷,为此,神

朔铁路分公司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该装置能实现列车无感知过分

相,对重载铁路的运能提升、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司机操作强度、提高车一网匹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

铁路牵引供电技术新纪元,值得大书特书。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便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B.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也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C.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D.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则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答案】18.①家喻户晓②鲜为人知③引人注目

19.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

面呈现。20.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文中的“早已”一词可知,高铁这一交通工具大家都比较熟悉,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可用成

语“家喻户晓”,解释为:每家每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第二空,根据“作为我国铁路另一高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载铁路却一直……”可知,与高铁相比,重载铁路

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可用成语“鲜为人知”,解释为:很少有人知道。

第三空,根据“最”字和文意可知,“由三节车厢组成的机车模型”在展厅中是最显眼的,能引起人们的

注意,所以可用成语“引人注目",解释为: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语病有二:

(1)句式杂糅。“围绕……的主题”和“以……为主题”两句杂糅,二者留其一即可;

(2)搭配不当。“表现”与“发展现状”“成果”搭配不当,可以将其改为“呈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阅读括号后面的内容可知,它要在对以往机器和现在机器的对比中凸显“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的优

势,故而补写句子的侧重点在于“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由此可以排除AC项;

括号前面前面说了“机车模型”,后面再说“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用“也”衔接最为顺畅,从而

排除D项。

故选Bo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之所以能超过其他生物,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部的东西都知道调理,譬如种

植花草,或养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①,又如自己的寝室,使其清洁整齐,

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且要调理,那么对自己更得要经常调理。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调理心思,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条理清楚。凡说

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文章,如果缺乏条理只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_

②_,而心思之条理淸楚,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

的。

③,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我们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

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起初心很乱,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敷衍,如果一随便,就很

难写好。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前两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①就必须调理他

②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

③调理自己需要精神

22.①调理外界不能忘记调理自己。

②调理自己不能缺少心情调理。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语段强调的中心是“要经常调理自己”,根据“如果我们爱惜他”是假设句,再根据“也是一种

调理”可知,可以填“就必须调理他”。

第二空,语段强调的中心是“调理心情”,根据“因为”可知,此处是因果句的原因部分,再根据“只增

多知识是无用的”可知,可以填“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

第三空,此处是语段强调的中心,根据后文“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最好平心静气去想”可知,

可以填“调理自己需要精神”。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分析第一段,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具有概括性,由“人类之所以能超过其他生物,是在回头

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对外界我们尚且要调理,那么对自己更得要经常调理”可知,主要意思是“人类

要经常调理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