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882年,顺天(北京)乡试发榜,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在《申报》上获知考试结果。则当时最可能采纳的通讯方式是()A.铁路运输B.航空运输C.驿站传递D.电报2.20世纪30年头中期,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亲自到中山公园大门口去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这一现象说明()A.无袖旗袍不符合现代审美须要 B.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C.女性穿无袖旗袍有伤社会风化 D.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3.清末戏子杨月楼与富家女子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庭从中作梗,利用官府势力将杨月楼打入大牢。《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处理该案的县令作为抨击对象,指责他无理无据乱判案,从而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这主要说明《申报》()A.留意重大新闻报道的连续性B.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办报宗旨C.具有显明的政治立场和看法D.发挥了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4.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红楼梦》D.《聊斋志异》5.假如你生活在民国初年的天津,不行能遇到的生活现象是()A.一般居民大都居住在四合院里B.间或乘有轨电车上街购物C.穿西装、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D.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6.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头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隐私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行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调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在中国近代,封建文化的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下列对封建解体起重要作用的是()①一系列不同等条约的签订②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8.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宣告中华民国改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取代从前中国好用的农历。然而,这一变更却造成了民间“不知何时过年”的尴尬局面。之后,虽然民国政府多次明令禁止过“农历年”,但百姓大多仍以旧俗为重。材料表明()A.传统思想阻碍自然经济解体B.民国百姓不愿接受外来事物C.辛亥革命变更民众生活习惯D.新旧观念并存成为时代现象9.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常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民众普遍认同西方民主政治B.经济变革向政治变革的转变C.走立宪道路成为历史的主流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大众共识10.《上海洋场竹枝词》:“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欲保平安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时的汽车又称蒸汽机车B.材料反映上海已进人立体交通时代C.该现象反映了中国交通近代化历程D.此种现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11.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人口流淌、信息沟通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④减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12.黄遵宪有诗云:“钟声一刚好,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该诗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中国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B.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C.中国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D.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13.19世纪60年头,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组建了近代海军B.已有新式交通工具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D.禁绝外来事物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更,其中不包括()A.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变更B.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等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C.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变更D.金钱效率至上成为人们的指导思想15.1876年葛元煦留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头,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最精确的是()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阔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16.“自1898年7月24日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问世,晚清的女性解放即与艰难奋争的女报结伴而行。在目前已知的近二十种清末女报中,除去校刊……内容最丰富者,当属《女子世界》。”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①晚清起先创办、发行特地的妇女报刊②《女学报》在肯定程度上引领了女性解放潮流③女报客观上起到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主动作用④《女子世界》是晚清最具影响力的妇女报刊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17.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B.变更着人们的思想观念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沟通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18.某市历史教研网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变更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假如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A.流行语言B.基因工程C.菜篮子工程D.安居工程19.伴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20世纪以来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更。下列有关人们这一时期精神生活场景的描述,不行能出现的是()A.八十年头末,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青少年通过网络观看西方国家的影视剧B.三十年头大危机时,米老鼠系列卡通电影将懊丧的人们聚集到了电影院C.诞生于1953年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是英国披头士乐队的忠实粉丝D.中国改革开放后,具有现代主义色调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间风靡一时20.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俗在晚清起先有了变更,变更的缘由有()①新式教化的出现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1.“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去被商团窥出了马脚,逼令该巡士将

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了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

实属可恶!”(出自(上海探讨资料))这种情形最早应当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22.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化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下列对当时这一现象理解最精确的是()A.“革命”话语影响极为广泛 B.国民的权利自由得到法律保障C.“革命”已带来根本性变更 D.“政治革命”目标已彻底实现23.上海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见证了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下面史实与上海有关的是()①19世纪80年头,外国人设立电话公司②20世纪初,汽车起先出现③1920年,中国第一条空中航线诞生④1984年开放的14个港口城市之一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4.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信息的沟通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资源;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5.英文中电视television是由希腊文tele(从远处、远的)和拉丁文visio(看)组成的,它的意思是远距离传送可视画面。电视节目最终打破国家间界限,实现全球性的传播的条件是()A.第一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B.其次次科技革命,无线电技术C.第三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技术D.20世纪70年头,多路、卫星传播技术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晚清民办报刊起先一般是依托于社团或学会,这个时期的舆论基本上还是一种自主性的言论表达,到了后来,许多有明显政治目标的政党干脆创办报刊,这时候的报刊舆论就干脆服务于宣扬的须要了。…………1929年12月29日的(《大公报》)社评《国府当局开放言论之表示》写道:“查党国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多少有承袭苏联式或法西斯式理论之趋势,将完全置全国言论界于党部指导管理之下,而肯定统一之。其所谓统一,非仅言论已也,纪事亦然,故其志向的境界,为全国报纸言论一律,纪事亦一律,当局谓黑,则俱黑之,谓白则俱白之,其所是否者是否之,是此种制度下之报纸,其职责乃完全为当局作政策之宣扬,不复含自由宣达民隐之意也。”——唐小兵《清议、舆论与宣扬:清末民初的报人与社会》材料二在国民党统治的状况下,报纸照旧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传递新闻信息的功用,因为国民党并未全面限制报纸获得新闻的渠道,并不特殊限制报道新闻的范围,各报自然就可以各显神通找到“新闻”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较大的报纸也就简单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新闻分析的言论。而在共产党政权下,报纸被视为阶级斗争的武器,和党用以宣扬、教化、组织群众的工具,其传递新闻信息的功能被大大弱化了。且什么信息可以传递,什么信息不行以传递,也有了严格的规定。——杨奎松《新中国新闻报刊统制机制的形成经过》材料三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四人帮”掌控的官方媒体淡化悼念活动。2月23日,福建省刘宗利在福州市贴出大字报《“阿斗”的呼声》,历数“四人帮”罪状,振动福州。2月26日,福州高校机械系老师厉海清在福州市东街口贴出《天仙子·葬志》词一首,表达了对林彪、“四人帮”的痛恨。3月9日,贵阳制药厂李洪刚等七名青年工人,在贵阳市贴出《对目前形势和新的任务的几点看法》的大字报。3月11日,福建三明市农机公司赵大中在三明市贴出题为《论扩大共产主义思想宣扬——批判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张春桥》的大字报。——摘编自王年一《大动乱的年头》例举两份晚清时期政论性报刊及其依托的政治团体名称,评价材料一中“党国”“过去”的新闻政策?指出材料二中“共产党政权”的新闻政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报刊业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指出材料三中“大字报”出现的背景,评价“大字报”这种传播媒介。答案1.D2.B3.D4.A5.D6.C7.A8.D9.B10.C11.A12.A13.B14.D15.C16.B17.C18.A19.A20.A21.B

22.A 23.A24.A25.D26.(1)报纸与政治团体:《时务报》(《国闻报》),维新派;《民报》,中国同盟会。(评价:稳定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理;遏制社会舆论,缩小言论空间,阻遏社会进步;扼杀新闻报刊公信力,暴露政权虚伪性,影响政权公信力。(2)关系:新闻统制政策强化了党报党刊的舆论导向作用,促进了党报党刊的发展;加强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