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课时检测(五)唐宋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课时检测(五)唐宋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课时检测(五)唐宋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课时检测(五)唐宋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课时检测(五)唐宋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码页码页/总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页课时检测(五)唐宋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A.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官僚机构日益臃肿C.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政府机构趋向精细解析:选C材料“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反映宋代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分割宰相任官考核权,故C项正确。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规定:士人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推荐,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这体现了科举取士 ()A.为了加强专制需要 B.仍受门阀制度影响C.认可才能的唯一性 D.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投谍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推荐,说明当时还是有公卿大臣推荐,荐举事实上是门阀制的一种残留,故B项正确。3.(2017·惠州一模)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A.宰相权力的扩大 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C.君主专制的强化 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解析:选C北宋时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体现了北宋时期形成了一种冗官局面,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4.(2017·武汉调研)《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解析:选C“各执所见”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5.武则天通过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族武氏为一等。”对这一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A.姓氏开始成为科举的隐形门第B.使武则天完成光宗耀祖的初衷C.顺应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D.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大诉求解析:选C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士族贵族已经衰落,此次修改《氏族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可知士族人群增多,地位下降,故C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正是突破了原先九品中正制下以门第作为标准的选官方式,故A项错误;武则天修改《氏族志》目的不仅仅是光宗耀祖,故B项错误;《氏族志》的修改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6.(2017·安阳调研)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解析:选D材料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规定,说明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要求比较严格,故D项正确。7.(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史载: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人熟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这反映当时()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解析:选A材料表明宋太祖担心军事将领的权力过大,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废立,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军事运行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故A项正确。8.(2017·唐山摸底)宋真宗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仁宗说: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我的脸上了啦,却不得不取消原来的任命。这说明宋朝()A.台谏制度已经相当成熟B.文官政治制约君主专制C.皇帝知人善任心胸豁达D.君权与相权矛盾很尖锐解析:选B根据题目,宰相李沆和包拯对宋朝皇帝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是文官政治制约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9.《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曰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选C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C项正确。10.科举取士考试内容经历了隋唐以诗赋为主,宋代以论、策和大义为主,明朝则以八股取士。通过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了()A.深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需要C.科举考试更加科学合理D.人才选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解析:选D根据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时期选拔人才依据的标准不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故D项正确。11.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 ()A.宋神宗的出发点是维护君权统治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D.监察官职责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解析:选A分析题干信息得知,宋神宗是想通过御史唐垌对王安石的弹劾,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A项正确。12.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解析:选B宋代实行官、职与差遣的分离使得皇帝能更好地驾驭群臣,但也造成官职官名的复杂混乱,降低了行政效率,形成冗官局面,官、职都是虚职,具体事务多由胥吏来做,导致胥吏的作用日趋重要,以至官不能制吏,形成了“吏强官弱”这一普遍现象,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文帝晚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和隋炀帝“益肆淫刑”“生杀任情”。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文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大臣魏征解释道:“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爱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唐初即制定“崇儒”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要用儒家的礼、义、廉、耻、仁、爱来教育百姓尊礼守法,维护社会安定。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教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又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由于失礼必入刑,所以“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阳传泽《贞观政要所见唐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材料二《大明律》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共30卷460条。《吏律》主要规定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户律》中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大为增加。——《从〈大明律〉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策略形成的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明律》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朱元璋的治国思想的相同之处。(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唐太宗的言论和唐初的基本国策分析其治国之策;从前朝的历史教训以及维护其政治统治以及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去分析原因。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两句话概括《大明律》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可知,其相同点为重法典,施仁政。答案:(1)治国之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原因:唐太宗吸取前朝统治者为政失策速亡的教训;稳定建国初社会秩序的需要;部分大臣力推仁政和君主谦逊的个人品质。(2)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维护专制的色彩明显;重视经济立法。相同:施仁政,重法典。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述评)。(12分)解析: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