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五脏-课件_第1页
藏象五脏-课件_第2页
藏象五脏-课件_第3页
藏象五脏-课件_第4页
藏象五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四月2024藏象五脏第二节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

第二节五脏一、心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心的生理特性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经脉:上联目系,下络小肠,贯走于肺。经别:上走喉咙,浅出面部。别络:上系舌本,联属目系。其他:肾经上络心,脾经注心中,胆经至肝贯心。部位形态主,有主持、管理之意;血,指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脉,指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中医又称其为“血府”。心主血脉是指心与脉相连,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推动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脉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主要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全身血脉心气1、主血脉(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浊气归心)┌主血─┤心主血脉─┤└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

含义:心能推动和调控血液的运行及生成,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

心主血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为行血作用指的是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二为生血作用指的是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血证论》“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五脏生成》“心为君主,奉心化赤,故诸血者皆属于心。”

(1)主血

“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清•唐容川《血证论》水谷水谷清气水之清气谷之清气津液营气肺心血液胃脾(血液生成示意图)食气入胃…(2)主脉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包括心主合血和心气资生脉气两大方面。心合脉:心脏与全身的血脉相互吻合连通。心气资生脉气:心气能够资助产生脉气。(脉气来源于心气)心气旺盛--------脉气旺盛心气不足-------脉气不足心气旺盛------心动(脉动)正常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心气充沛(动力)血液充盈(物质)脉管通利(通道)

心─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血─运于心脉系统的血液充盈├─心推动血液脉─与心相连的脉道通利畅达┘运行于脉中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脉管通畅心气充沛血液充盈A.B.C.血脉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面色舌色脉象胸部的感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3.脉象和缓而有力4.胸部感觉舒畅5.神志活动(有的教材没有此点)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面色——面色红润光泽;舌色——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神志活动——养神,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舌色—淡白无华(气血不足);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脉搏—细弱无力,或节律不匀(气血不足);

脉迟无力(偏心阳虚);

脉细数无力(偏心阴虚);

脉涩滞或结代(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胸部感觉—惊悸、怔忡

神志活动—失眠

面色苍白无华,舌淡脉搏细腻无力大汗淋漓,心跳缓慢,脉微弱

血脉空虚,运行不畅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心血瘀阻,血运不畅心阳暴脱病理方面左前胸憋闷,剌痛,面色晦暗,唇色青紫,脉结代心主血脉失常面色淡白无华

面唇舌晦暗(灰黑)舌有瘀斑舌尖深红口舌生疮舌红2.藏神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2、藏神神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一)心藏神理论的形成背景

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

心字的创立与构造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五行学说的构架(思维特征—火象,火—心)约定俗成:东方、西方;语言、文字:感悟、思念

古代政官体制的影响

心为君主之官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识方法

“血者,神气也”,“心主一身之血脉”“有一分血则保一分命”方法:司外揣内、由表及里心藏神的概念内涵中医所谓的心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思辩归类标记心藏神中医将现代医学中脑的功能归属于心,而分属于五脏。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调节是以心脑为主的,多脏腑相互协调的共同作用。心藏神和五脏藏神的关系中医学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主要归属于心主神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类经·疾病》)。

3、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①整体观念②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③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二)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生理方面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2.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任物者谓之心”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五志唯心所使也”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方面心本身阴阳气血失调、火热、痰饮、瘀血等病理因素心藏神功能失调1.心主宰脏腑形窍功能失调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2.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异常痫病大发作(癫痫)肝风挟痰上蒙心窍心藏神功能失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心)四肢抽搐(肝)口吐涎沫(脾)口中如作猪羊叫声(肺)二便失禁(肾)“五脏相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狂躁谵语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治疗方面治法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瘀、祛痰开窍清宫汤、清营汤、安宫牛黄丸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热病神昏、危重急症等清心开窍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神能驭气,以调控和主宰脏腑的功能。心→神→气→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藏驭

心主血脉和心藏神的关系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种功能是密切相关的。1.心主血脉为心藏神提供了物质基础。心藏神则能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和血的正常循行2.所以在病理情况下两者常相互影响。心血不足则心神失养,会出现心神异常如紧张惊恐等,而心神异常又可影响心主血的功能如心跳、脉搏加快,面红或面白都是血行异常的表现。心血能养心神

“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心主血脉的功能也受心神的主宰。两种功能是互相影响的。

(三)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1、阳脏:五行属火阳脏---是指心的阳气旺盛,心之阳气在心的功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病理:心的阳气不足→血液运行迟缓、瘀滞,精神萎顿。2、主通明:血运在通畅;藏神在明灵。通—相通、相应。明—光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主通明的生理特性主要体现在:①显明可见。②心生智慧,明察宇宙万物。③心明则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华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脉皆上注于面,故

面色能反映心气心血的盛衰。生理: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面部红润而有光泽病理:心的气血不足→

面色淡白;心的血脉瘀阻→面色青紫或晦暗

2、在窍为舌。“窍”的本义指“窟窿”、“孔窍”,引申指凡事物之关键、要害皆可曰“窍”,如窍门、诀窍之谓也。五脏所主(或曰“开”)之“窍”,皆是反映各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乃至于是判断、推测内脏活动状态之关键部位,五脏深藏体内,无法直视其生理和病理,于是通过各脏的经脉反映于体表特定的、相对应的器官。于是《内经》作者在“以表知里”的整体思维下,确定了五脏开窍理论,所以“窍”决不可以孔窍、窟窿释之。(1)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连。(2)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3)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4)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生理:心气通于舌→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病理:心火上炎→舌生疮糜烂心神失灵→舌强语謇主血脉主藏神3、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导致心气涣散,或心阳暴脱;或导致心神失守,发为癫狂。生理:心气血调和→喜乐有度病理:过喜→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暴喜→心气暴脱:胸痛,冷汗淋漓,神志模糊,脉微欲绝。

4、在液为汗汗---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汗孔(玄府)排出的液体汗出,一般有二:一是散热性出汗,二是精神性出汗。心藏神,故精神性出汗与心有关;心主血,汗由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源互化,故汗多必伤津,津伤必累及血,因而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之说。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化,故为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

生理:心神调控汗液的分泌和排泄。病理: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心气不足——自汗

心阴不足——盗汗

5、与夏气相通应生理:心之阳气在夏季最旺盛。病理:阴虚阳盛的心脏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往往加重。治疗:“冬病夏治”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指裹护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心包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亦称之为脏。在生理上,心包络具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在病理上同样具有“代心受邪”的作用。在临床上心包络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多表现为心神病变,且多属热证、实证。在温病学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把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高热、神昏、谵语等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称为“热入心包”。但治疗心包络病症,则多从心论治。膻中穴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心与形窍志液关系示意图喜为志在在液为汗在体合脉舌于窍开二、肺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肺的生理特性

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

覆盖于心之上,又称“华盖”。其位最高,隶属上焦,上联喉咙,贯通鼻窍,肺朝百脉,外合皮毛。

经络:始于中焦,下络大肠,循胃口,达咽喉。

其他:余经皆过胸,百脉俱朝心。

部位形态吸烟人的肺与不吸烟人的肺(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气的生成(宗气)1、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主,主持,管理之意。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肺主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功能。具体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1)主呼吸之气(司呼吸)含义:肺主气,与呼吸功能有关,即肺主呼吸之气。(肺主管呼吸运动,为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的场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主出气”

“肾主纳气”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动脉血——

血液含氧较多,颜色鲜红。静脉血——

血液含氧较少,颜色暗红。小资料主动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下腔静脉肺动脉肺静脉左心房房室瓣左心室动脉瓣左侧右侧左心房的肌肉壁最厚血液循环(2)主一身之气含义: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不但主呼吸之气,而且还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以及气机的调节两个方面。《素问·五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

①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主要是宗气的生成。②肺对气机的调节。肺的一呼一吸运动,就是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其呼气的过程即是气的升、出过程;而吸气的过程也即是气的入、降过程。

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A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清气+水谷精气=宗气——后天根本之气。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会影响宗气的生成,进而影响全身之气的生成。B调节全身气机: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变化。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运动,带动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自然清气水谷清气肺脏宗气元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气卫气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肺气运动快慢全身气运动快慢

(有节律)

(有节律)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异常呼吸不畅,呼吸异常,咳嗽气喘,气虚、甚至呼吸停止生命告终。肺主气主要取决于肺司呼吸的功能肺的呼吸匀调通畅是气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则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正常,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旺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通畅,全身生命活动正常。反之,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宗气乃至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生成,以及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气虚证候。

2、主宣降含义:宣即宣发,降即肃降。所谓宣发,即指宣布和发散。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所谓肃降,即肃清、洁净和下降。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生理功能。

(1)肺主宣发的生理功能①宣发卫气于体表,以防御外邪,温养肌表;调节腠理之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恒定。②宣散脾上输于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③排出体内代谢后产生的浊气,完成气体交换。

④通过肺气向外运动,将汇聚于肺的血液经清浊之气交换后布散至全身。(2)肺主宣发的病理变化①卫气和水谷精微以及津液不能及时布散于体表周身,皮毛失于温养、润泽则憔悴枯槁不泽,汗孔开合失度,卫外功能降低而见自汗出,易感外邪。②津液不能及时布散而停留于局部。停于肺则为痰饮,停于肌肤则见颜面周身水肿。③体内浊气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呼吸不利而见胸闷咳喘,呼吸困难。(3)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

①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向下布散。②向下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③肃清呼吸道。④通过肺气向内运动,使周身含有浊气的血液流经于肺并加以清除,使血液保持洁净。⑤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向下传导糟粕。(4)肺主肃降的病理变化:

①清气不得下行反而上逆,可见胸闷、咳喘、呼吸急促表浅。②水津不能及时向下输布,则易于停留于局部,可见小便不利、痰饮水肿③肺内异物不能肃清,可见咳嗽、吐痰、呼吸不畅。④大肠传导障碍,可见大便困难,甚或闭结不通。2、主宣发与肃降肺气肃降宣发A.呼出体内的浊气B.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A.吸入自然界清气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C.清洁呼吸道(5)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两者共同的生理效应

①维持呼吸运动正常②辅助心脏推动血行③输布水谷精微于全身④布散卫气于体表⑤促进水液输布排泄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是肺进行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肺失宣降是肺脏功能障碍的基本病机,宣降肺气就成为治疗肺病的主要方法。3、通调水道含义: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水之上源)也称作“肺主行水”。肺主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机制——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

肺主行水的机理示意图

┌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代谢为│外达全身皮毛肌腠──────┐┌─┐┌肺气宣发──┤汗│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主├┤控制腠理开阖──────┘│行││调节汗的排泄调控│水││└─┘│┌将津液下输其它脏腑└肺气肃降──┤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

└浊液下输于肾而化尿──────尿

肺的呼气中也可以带走部分水液。肺的肃降,推动大肠传导,通过粪便也可带走部分水液。肺气运行正常—水道通畅—水液代谢正常水液摄入量平衡水液排出量汗液尿液呼气水分肺控制肺脏的功能失调即可以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痰饮水湿。临床上宣肺可以利水或消除水肿。《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失宣降失于宣散失于肃降无汗,皮肤水肿小便不利,水肿治肺以利水,“提壶揭盖”法4、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

朝,有朝会、聚会的意思。百脉,在古代全身之脉称为百脉,因此指的是全身经脉。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朝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并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朝向全身百脉,输布到全身。肺朝百脉,是气运血的具体体现。肺朝百脉的生理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进行气体交换。②助心行血。实质:助心行血。肺朝百脉是肺助心行血的结构基础,

肺主气、司呼吸是其功能基础。病理:肺气壅塞→血脉瘀滞→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唇青舌紫(2)肺主治节

治,治理;节,调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心为君主,肺为“相辅之官”肺的治节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①治理调节呼吸运动;②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③治理和调节气血之运行;④治理和调节水液代谢。肺司呼吸。调节气机助心行血调节水液的代谢。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血液运行气的生成全身气机津液输布治理调节肺主治节示意图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二)肺的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盖,伞。华盖,原指古代封建帝王出行时所用的车盖。“肺为脏之长”

生理:肺覆盖于其他脏腑之上,具有保护诸脏的作用。病理:外界邪气侵犯人体,常首先犯肺。2、肺为娇脏生理:肺脏清虚而娇嫩。病理: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或是他脏病变,多易侵袭或累及于肺而为病。肺脏容易受内、外邪气的影响。(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指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肺与皮毛的关系示意图

┌──┐肺输精于皮毛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肺├─────────────────┤皮毛│└──┘皮毛宣散肺气皮毛受邪内合于肺└──┘生理:(1)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2)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病理: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

2在窍为鼻

肺精肺气上布于鼻与喉,故鼻能司嗅觉,通气。喉能发声音。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生理:肺之精气上通于鼻→嗅觉灵敏,通气畅顺。病理:肺失宣肃→鼻塞流涕,嗅觉失灵。

3在志为忧

悲、忧皆为肺志。此处之忧作“忧伤”解。生理:肺气充足,宣降有度→悲忧适度病理:肺气不足→易悲善忧悲忧过度→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4、在液为涕涕---鼻粘膜的分泌液。生理: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病理:肺阴不足→鼻干肺寒→鼻流清涕肺热→鼻流黄浊涕5、与秋气相通应生理:肺金之气应秋而旺。病理:秋季凉燥之气容易伤肺。治疗:秋季不可过度发散肺气。肺与形、窍、志、液关系示意图皮合体在在志为忧涕为液在鼻于窍开三、脾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脾的生理特性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部位形态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中医文献中对脾的形态描述有二:其一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是指脾而言。其二是“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医纲总枢》),是指胰而言。

附:胰1、脾主运化运,运输、转输;化,变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机制:主要依赖于脾气的气化和升清以及脾阳的温煦作用。脾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液(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其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这一过程称之为“化”。其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这一过程称之为“运”——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运化之“化”运化之“运”生理过程(掌握):①在胃肠中饮食物分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②吸收水谷精微;③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转化为精、气、血、津液。

脾运化水谷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食物──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糜中央土││水谷之精┌─┐灌四旁│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小肠──────┤脾├─────┤│食└─┘为胃行││物其津液│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残││渣││└肾受脏腑之精而藏之大肠│粪│便│体外脾为后天之本:脾具有消化饮食,化生、吸收和运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而水谷精微又是人出生以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内经原文(了解)“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失健运便溏腹胀纳差倦怠消瘦或胀痛,水谷精微不得及时转运粪便中夹杂不消化食物脾不运化,食欲不振水谷精微随糟粕而下,作“水谷精微”解“水谷精微”衰少,精气血生化不足

“中央土以灌四傍”(2)运化水液(水湿)

:水湿,即人体内的水液。运化水湿,是指脾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对其中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和排泄的作用。(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①脾气转输,上输于肺,宣发肃降,布散全身;②水液代谢枢纽上行水液依赖于脾上输于肺下行水液依赖于脾下输于肾赖肾之气化,清者上输,浊者形成尿液宣发至皮毛,形成汗液生理方面脾气健运——病理方面脾失健运——吸收布散水液失常吸收布散水液正常上输于肺——滋润濡养全身

转输于肺肾——肺——外自皮毛——汗

肾——下达膀胱——尿宣发

气化水湿停聚——痰饮

溢于肌肤——水肿

留于腹腔——腹水

停于肠道——大便稀溏

脾运化水液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游溢精气清中之清水饮──胃──────┐┌───头面诸窍│││宣发全身皮毛│┌──┐散精(津液)│肌肉腠理小肠────┤脾├───────肺│清└┬─┘││浊│清中之浊│肃降│││大肠│其它藏府││││肃降│浊中之清│└─────────肾│之浊│尿│膀胱运化水液功能失调湿、痰、饮、水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浮肿臌胀运化食物与运化水液的关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3、脾主升清脾主升的生理作用作用包括升清和升举两个方面。⑴脾主升清“升”有上升、升举之意;“清”,指清阳,为轻清的精微物质。脾气的功能特点以向上升腾为主,脾主升清,是指脾气具有把轻清的精微物质上输于头目、心、肺的生理功能。⑵脾主升举—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病理: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泄泻。脾气下陷(中气下陷)→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

4.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生理机理(掌握):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气能摄血,故脾可统血病理(理解)--脾不统血便血、尿血、崩漏、肌衄阴道出血皮下出血下部出血多见附:脾统血与脾主运化、主升的关系

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在生理方面:在病理方面:脾主运化正常脾气主升

气血旺盛

脾得气血濡养

脾能统血

脾主运化失常脾气不升

气血不足

脾不统血

脾失气血濡养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脾胃居中,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1)升清(掌握)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化生气血以濡养全身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为和”--清,叶桂病理(理解)--脾不升清清气不升反降眩晕便溏清气不升精气下泄腹胀浊气不降(2)升举内脏(掌握)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下垂病理(理解)--中气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又名“阴挺”脱肛又名“直肠脱垂”(二)生理特性2.喜燥恶湿

生理:脾体干燥有利于脾气升运。

“脾燥则升”(了解)--吴达《医学求是》健脾益气药物温燥多见白术、薏苡仁等。病理:(了解)--湿邪困脾湿邪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治疗:“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脾性喜燥而恶湿

来源于对天象气候的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湿淫太盛的气候反常,民病多与脾脏有关。如《景岳全书》所云:“土之化湿,反侵水脏,故为腹满,食不下,肠鸣泄注痿痹足不任身之候。”。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脾阳易衰,阴气易盛。脾主运化水液,湿邪侵犯机体,最易伤害脾阳。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故《临证指南医案》云:“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求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生理:脾之运化与肌肉充养(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理解):脾失健运可致肌肉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中医称之为“痿证”内经原文(了解):“脾主四肢”“治痿独取阳明”四肢又名“四末”“阳明”代指脾胃足痿软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生理:脾之精气通于口→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病理: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口唇淡白无华。3、在志为思生理:脾气健旺→思维敏捷病理:思虑过度、所愿不遂——脾气抑结郁滞——不思饮食,脘腹饱胀思维能力下降,健忘

4、在液为涎涎

---为唾液中较粘稠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生理:脾气和调→口腔润泽、吞咽顺畅。病理:脾气不和(不摄)→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口角流涎脾精不足→涎液化生减少→口干舌燥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长夏即农历六月,为夏季最后一月。生理:脾之运化旺于长夏。病理:长夏之湿气容易困脾。治疗:长夏季节用药,往往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脾主运化示意图运化内脏水谷精微升清统血脾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在志为思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示意图开窍于口脾四、肝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肝的生理特性

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部位形态四、肝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1、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所谓“疏泄”,即指疏通、畅达、宣散、流通、排泄等综合生理功能。所谓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主疏泄(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5.调畅气机

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为元代医家朱震亨《格致余论》:“司疏泄者肝也”1)调畅全身气机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机能活动依赖气之升降出入运动全身气机调畅肝之疏泄功能正常生理(掌握)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机能活动稳定有序气血运行正常生命活动正常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病理变化(理解)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肝失疏泄肝气上逆:肝气郁结:太过不及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的病理变化即升、动、散太过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即升、动、散不及面红目赤头痛胸胁乳房走窜胀痛吐血、咯血、卒然昏厥急躁易怒-暴怒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闷闷不乐,悲忧欲哭-郁怒2)调畅情志全身气机调畅气血正常运行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机能活动稳定有序情志活动正常“形为神之宅”病理变化(理解)生理(掌握)肝失疏泄太过不及急躁易怒-暴怒闷闷不乐,悲忧欲哭-郁怒“肝气上逆”“肝气郁结”2)调畅情志肝主疏泄气血正常运行情志活动正常肝失疏泄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疏泄太过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急躁易怒3)促进脾胃的纳化功能及胆汁的分泌排泄生理(掌握)调畅脾胃气机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促进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肝之精气化生3)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肝主疏泄脾胃运化(脾升胃降)前提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病理变化(理解)肝疏泄异常(肝气郁结)脾不升清上:眩晕下:飧泄胃不降浊上:呕逆中:左上腹胀痛下:便秘胆汁分泌、排泄不畅右胁胀痛,口苦,纳食不化,黄疸肝脾不调或肝脾不和肝气犯胃或肝胃不和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肝失疏泄胃脾A.头晕目眩B.飧泄(肝脾不和)A.嗳气,呃逆,恶心呕吐B.脘腹胀痛C.便秘(肝胃不和)木不疏土疏肝健脾和胃肝主疏泄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肝失疏泄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目黄4)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生理(掌握)全身气机调畅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血及津液运行正常气属阳主动,血及津液属阴主静,故气能行血及津液病理变化(理解)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津行失常瘀血癥积

肿块固定不移且较为坚硬,疼痛明显女子经行不畅、经迟、痛经、经闭

舌质暗,有瘀斑

水肿梅核气肝气上逆吐血、咯血、卒然昏厥月经过多,崩漏4)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血、津液运行正常肝失疏泄胸胁、少腹胀痛(肝气郁结)或胸胁刺痛或为癥积(瘀血)或梅核气(痰),臌胀(水饮)疏肝理气+(活血、化痰、利水)5)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行经全身气机调畅肝之疏泄功能正常男子正常排精女子正常排卵行经病理变化(理解)生理(掌握)肝失疏泄男子排精不畅女子行经异常5)调节生殖功能

①调理冲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相通,隶属于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阴肝经之气调畅,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和分娩顺利。肝失疏泄:冲任失调。“女子以肝为先天”②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所。男子随肾气盛而天癸至,精气溢泻,则具备了生殖能力。肝的疏泄作用和肾的闭藏作用相反相成,协调平衡,则精室开合有度,精液排泄有节,保证男子的性与生殖功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精液的藏泻失度。5)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男子精液、女子经血的正常排泄应用: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从肝肾论治(2)、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1)贮藏血液,肝有“血之府库”之称。人体的血液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生成后,一部分运行于全身,被各脏腑组织器官所利用,另一部分则流入到肝脏而储藏之,以备应急的情况下使用《素问.五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流25%,整个肝脏系统包括静脉系统可贮存全身血容量的55%。】生理作用

①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②濡养自身,制约肝阳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2)肝调节血量主要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机体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外界气候温度的变化需求增加正常人一旦急需时,肝脏至少可提供1000-2000ml血液,以保证足够的心排出量。从肝组织学看,肝血窦是肝内的特殊的Cap,具有储存和调节血量的功能。3)

防止出血:肝气充足,能固摄肝血;阴血充足,肝阳被涵,阴阳协调,防止出血。

肝不藏血出血: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血虚: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肝不藏魂:惊骇多梦,梦游,梦呓或出现幻觉。衄血

肝主疏泄与肝藏血之间的关系(发挥)肝的藏血和主疏泄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肝主藏血,血能养肝,肝体柔和,肝阳不亢,疏泄才能正常;肝主疏泄,气机调畅,则血能正常地归藏和调节,藏血才能正常。病理互相影响(二)肝的生理特性1.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其气通于春。以春木升发之性而类肝,故称肝主升发。生理:肝气升发、柔和、舒畅,冲和条达,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病理:肝气升发不及或肝气升发太过。肝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性和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二)肝的生理特性2、肝为刚脏含义: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特性。肝气易升易散,肝为将军之官病理:肝病的病势较为急重,如抽搐、惊厥、中风等症。

(二)生理特性

3.肝体阴而用阳体阴:其一,肝居膈下,属阴脏;其二,肝藏血,血属阴。用阳:其一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内寄相火,其性属阳;其二病理变化,肝阳易亢,肝风易动。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还包括一些条索状的组织,如大的神经纤维,表浅的静脉血管等。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爪为筋之余”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筋膜柔韧有力肝血充足,筋得其养,运动灵活有力,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病理:肝血不足→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三)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在窍为目生理:肝之精气上通于目→视觉灵敏、视物清晰。病理:肝之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肝火上炎→目赤肿痛3、在志为怒生理:肝气舒畅、条达→怒而不过病理:肝气升泄太过(肝火)→急躁易怒暴怒

肝气上逆:头痛、吐血,中风等。郁怒不解→

肝气郁结:心情抑郁,闷闷不乐。4、在液为泪泪---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生理:肝气血调和→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病理: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肝经湿热→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眵增多。

5、与春气相通应生理:肝升发之气旺于春。病理:春季易发眩晕,中风,精神失常等病症。养生:春季要保持心情舒畅,力戒暴怒忧郁。疏泄藏血促进血液运行调畅情志肝疏泄藏血功能示意图解剖观察而获得整体观察而赋予消化吸收肝与形窍志液关系示意图开窍于目怒为志在在液为泪在体合筋肝五、肾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肾的生理特性

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部位形态五、肾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为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的概念: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2)肾精的构成:

肾精以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后天之精融合而成。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形成胚胎肾精合成

后天之精——部分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脏腑之精

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不断培育充养活力资助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3)肾精的作用

A.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女子一七至七七,男子一八至八八的规律性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方面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

天癸: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天癸:促性腺激素;①卵泡刺激素(FSH)②黄体生成素(LH)】《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藏精,精化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肾气主司生长发育生殖示意图女七七男八八女二七男二八0714212835424908162432404856肾中精气肾中精气男性女性年龄年龄【肾的主要生理功能】A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藏精的作用:中年

┌──┐

青春│肾气│老年前

┌──┘平均└───┐

幼年│天癸至天癸绝│老年

┌──┘└──┐

出生│肾气盛盛肾肾气衰│死亡

──┘渐壮气└──

先天之精气渐肾精衰竭

肾长老衰

生已

肾中精气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性功能下降,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儿童:“五迟”,“五软”等。青少年:发育迟缓,筋骨萎软,肌肉瘦削无力等。成年:未老先衰,牙齿早脱,头发早白脱落等。临床补肾填精;养生惜肾固精B.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主一身之阴阳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分肾阴和肾阳两部分:肾阴是一身阴气的根本,五脏之阴皆以此为根;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五脏之阳皆以此为本。故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生命活动物质基础,属阴。肾本脏的阴液,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能加强全身之阴。有促进机体的滋养、濡润、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能促进全身之阳。有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功能。肾气肾精肾脏的功能活动,属阳。肾阴——人体阴液之根肾阳——人体阳气之本阴阳互根精气互化生理功能物质基础肾精肾气肾阴肾阳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关系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化分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对立协调肾中精气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滋润、濡养全身脏腑,抑制气化,减少产热。温煦、推动全身脏腑,促进气化,增加产热。【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临床意义

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殖功能低下(不孕不育)腰膝冷痛,精神疲惫,形寒肢冷,小便频数,阳萎早泄宫寒不孕,浮肿,舌淡脉迟弱喘促,小便频数,尿后余沥不尽甚者遗尿,滑精,早泄月经崩漏,带下稀多,滑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遗精梦交舌红少苔,脉细数肾精不足肾阴不足肾气不足肾阳不足虚无热象虚有热象

虚无寒象

虚有寒象

均为物质不足

均为功能低下

肾无实证肾为五脏阴阳之本“久病及肾”之说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化分肺阴心阴肝阴脾阴胃阴肺阳心阳肝阳脾阳胃阳协调对立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C转化化生髓,维持脑、脊髓、骨骼的生理功能。肾精髓脑髓脊髓骨髓维持脑的生理功能。维持脊柱的生理功能。维持骨骼的生理功能转化化生诸气,维持正气的抗邪功能和康复功能。肾精元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宗气营气卫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