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_第1页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_第2页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_第3页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

无望的绚烂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初读《安娜·卡列尼娜》时,我还是个15岁的半大不小的孩子。如今,我已经20岁了,上了高校了,重拾《安娜》,让我有种似曾相识却又截然不同的感受。初读时,只明白了一件事:女仆人公安娜和男仆人公渥伦斯基产生了可耻的婚外恋,而且有了孩子,经过一系列情感与理性的纠结,渥伦斯基最终还是抛弃了安娜,安娜痛不欲生卧轨自杀了。那时的我不明白,如此简洁的甚至俗套的故事怎么会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现在最终有些懂了:安娜,并非我想的那么不堪,她只是在追寻心目中的那份真爱。然而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又怎能允许那样的爱存在呢?

“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它的人物是分不出明显的好与坏的。”正如安娜这个绝美的女人一样,一方面,安娜是一个资质美丽,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聪慧、高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名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消失都是美艳绝伦的。然而另一方面,她确的确实的出轨了,向全部人宣布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还产下了一名男婴——谢廖沙。关于安娜的形象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仅以我个人所学所感为凭借,谈一谈我心目中的安娜是怎样的形象。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安娜着实是个美艳绝伦的女子。就连对安娜始终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所吸引。她那在瞬间由闲适舒适而又显得那么美丽端丽突然变为奇怪   、生气和高傲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美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精彩、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奇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异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安娜的情敌吉娣,即使眼睁睁看着她夺走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可她却仍旧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气”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势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宝的牢固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漂亮的脸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简单多端诗意葱郁的更崇

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假如你仅仅把安娜看成一个花瓶,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安娜不仅外表漂亮,她的内在,也着实让人着迷。安娜是一个诚恳、英勇、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爱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虽然我本人并没有经受过爱情,却也能够体会到安娜这种对真爱的忠贞不渝。出轨,非但不能说明安娜放荡,反而证明白她对真爱的决然的追求。然而,安娜生活的年月和社会背景却不能允许这种追求存在。

19世纪的上流社会,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公开的承认爱情。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渥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在现在看来,安娜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可笑的是,上流社会的那些妇女之所以卑视安娜,不是因为安娜的出轨,而是因为安娜公开地承认爱情。在她们眼中,偷情反而能成为风流韵事的“佳话”,而安娜这种坦诚的行为则被视为令人唾弃的荡妇行为。甚至连渥伦斯基的母亲,开头也是怂恿渥伦斯基去追求安娜的,这样会让自己的儿子在上流社会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当她意识到儿子和安娜的感情是真的时,态度立刻就发生转变,她骂安娜是个荡妇,勾引自己的儿子。这种上流社会的荒谬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安娜不顾一切的反叛精神,而这种反叛精神造成了她悲剧性的命运,也造就了她的经典形象。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还在于她自我意识的清醒,在于她对爱情、共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气和活力,但她照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渥伦斯基的到来而消逝了。安娜开头意识到幸福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我知道了我不能再哄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是安娜在觉醒中鉴定的呼声。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

不过即使安娜是走在时代的前沿,她照旧有着那个时代女子所共有的性格特征。她对于爱情大胆坦诚,这并不意味着她内心没有愧疚。相反,对于她的丈夫卡列宁,她始终都背负着沉重的负罪感。在愤然离家出走的过程中,安娜也在不断的忏悔。她

在病危的时候,唯一的心愿不是:“渥伦斯基,我爱你。”而是向卡列宁忏悔:“饶恕我,完全饶恕我,我坏透了。”在她临死的那一刻,她还在忏悔着:“上帝呀,请饶恕我的一切吧。”而且,每当她想到自己的儿子谢辽沙是,负罪感更是由之而来。在享受爱情甜美的同时也备受忏悔的熬煎。

安娜纵有千般好,但人无完人,她在性格上也存在着缺陷,或者说女人天生的通病。那就是缺乏平安感。她对渥伦斯基付出了全部的爱情,而所要求的回报也是巨大的。她不断地要求渥伦斯基要像自己爱他一样爱她。她对渥伦斯基的爱可以说是强悍的、专横的、毫无自由可言的。只要渥伦斯基出去和伴侣吃饭而回去晚了,安娜都会显得不兴奋。安娜的爱已经专横到病态的地步。这让渥伦斯基受不了,最终的打算是离开安娜。而安娜也在忏悔和懊恼中自杀,给渥伦斯基以最终的报复。

无疑安娜的命运是让人怜悯的,倒底是什么造成了这幕悲剧呢?爱情的幻灭是直接缘由。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绝望与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哄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哄骗的境况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终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假如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量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哄骗”的社会,可是她不行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苦痛冲突与恐惊,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快。他的爱情消逝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哄骗,全是罪恶!”

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殊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气表现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定结局。他把安娜的命运写成一个悲剧,体现了生活自身的规律。安娜的命运,很值得怜悯,更值得我们仔细的思考。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抵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恳切的憧憬,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综上所述,安娜是一共性格极其简单,极其冲突的形象,有她乐观、进步的方面,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