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曲周重点中学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曲周重点中学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曲周重点中学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曲周重点中学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曲周重点中学高一(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曲周重点中学高一(上)开学历史

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80.0分)

I.我国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人类化石有距今约170万年的

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

A.考古发掘B.史书记载C神话传说D.学术论著

2.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生生不息。距今4300年前的龙山时代中晚期,各区域文化之间互动

交流与融合加剧,跨区域的文化认同增强或“一体化”初露端倪,以陶寺与石期为代表的文

明社会崛起。下列被龙山文化所代替的文化是()

①仰韶文化

②良渚文化

③河姆渡文化

④大汶口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

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B.原始人群社会C.母系氏族社会D.父系氏族社会

4.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陶寺遗址进行解剖发掘,

确认陶寺遗址存在近13万平方米宫城。此外陶寺遗址还先后发掘出城墙、大型宗教礼制建筑、

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由此可见,陶寺遗址所展示的文明()

A.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君主集权统治得到加强

C.重视农业与手工业的管理D.反映了仰韶文化的成就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启的继位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

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算山……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

《史记•夏本纪》

是为夏后帝启。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

《战国策•燕策一》

令启自取之。

A.启继位建立夏朝B.禹死后其子启继位C.启继位存在争议D.

世袭制遭到了破坏

6.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

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A.禹建都阳城B.盘庚迁都安阳C.发生“国人暴动”D.平王迁都洛邑

7.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

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

A.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

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8.在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大量为告麦、告秋、祈年、求雨、多雨诸事而占卜。这主要反映

了当时社会()

A.生产工具改进B.重视引水灌溉C.农业地位上升D.出现个体劳作

9.王同学的历史小论文中有“从争霸到兼并”“从世袭到流动”“从贵族到民间”等标题,

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秦始皇及其遗产B.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C.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D.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矛盾

10.秦汉时期,大禹传说盛行于帝国边缘地带。例如吴越民众相信“禹葬会稽”;禹征三苗

之说传播于长江中游洞庭、彭蠡之间;禹生于西羌说流行于西北地区。这些传说反映了()

A.民族交融进程的开启B.华夏认同意识的扩展

C.边疆管理政策的成熟D.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

11.王家范在《大学中国史》中说:“春秋战国的时代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

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这二“大变局”的根源是()

A.列国纷争B.经济发展C变法运动D.百家争鸣

12.战国兼并战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社会制度改革。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

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各变法()

A.推动了社会转型B.消除了兼并战争C.巩固了周朝统治D.促进了华夏认同

13.2022年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在构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系统时,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文化根脉。主张道法

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墨子

14.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

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

反映了两者()

A.道德观念的差异B.所处政治环境不同C.政治立场的分歧D.

政治思想完全对立

15.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

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

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D.商鞅变法卓有成效

16.“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有“老秦”之誉的秦国崛起奋进并走

向强大,无疑为秦王嬴政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秦

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施按军功大小封赐的军功爵制B.将秦、赵、燕北部长城连接起来

C.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D.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17.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O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18.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颁布巩固统一的措施,利

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而“焚书坑儒”在加

强中央集权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学方法是()

A.坚持用全面的观点进行评价B.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坚持历史评价优先,辅以道德评价

19.西汉建立后,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把下列哪一项定为首要任务()

A.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B.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C.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D.镇压黄巾起义

20.《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记述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

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下列事件不能在《汉书》中查到的是()

A.黄老之学B.罢黜百家C.外戚干政D.党锢之祸

21.当代史学家吕思勉说:“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

可以复行。”西汉初期采用这一“过时之制”酿成的后果是()

A.吕后乱政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楚汉相争

22.如图分别为某一朝代初年和后期的行政区体系。前后的变化反映出()

A.地方治理体系更加便捷高效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著加强

C.全国行政区划制度完全统一D.经济发展促进行政体系变革

2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

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4.阅读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

的主要措施是()

A.独尊儒术B.实行中外朝制度C.颁布“推恩令”D.实行盐铁官营

25.如图是根据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所绘制的《均输平准图》。这一政策的实行()

低价采购

变更路线.

陂往有需求

的地区

A.致使地方官员特权消失B.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

26.史学家顾顿刚在评价汉武帝的某一措施时认为:它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但手

段却高明得多。这一措施是()

A.推恩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设立中朝D.盐铁官营

27.汉代海昏侯墓园5号墓,墓主可能为刘贺长子刘充国。考古清理时发现随葬多种玉器,

“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还有装在一个漆木盒中的虫草,它的外形与青

藏地区特产冬虫夏草一致。这些随葬品()

A.是中央管理西域地区的证据B.反映了民族大融合局面

C.反映了汉代与边疆交流密切D.说明中西交流历史悠久

28.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西域的影响为“凿空”,依据的是该事件使西汉()

A.联合西域诸国夹攻匈奴B.夺取了河西走廊地区

C.设置了西域都护府D.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29.在郑国故城遗址出土了刻有王莽诏书铭文的“同律度量衡”器,铭文曰“据土德受,正

号即真……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沉。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

享传亿年”。据此推断,这一诏令()

A.改变了度量衡混乱局面B.借鉴前人实现王道复古

C.为政权合法性制造依据D.有利于王位的世代永昌

30.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出现了社会安定、

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大大增长的局面,史称其统治为()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31.为避免重蹈西汉覆辙,东汉光武帝严格规定“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但最终东汉

还是让“后宫之家”成了政权的主要掘墓人。据此可知,两汉败亡的原因之一是()

A.穷兵薮武B.宦官专权C.土地兼并D.外戚干政

32.下列对两汉文化叙述正确的是()

A.《史记》和《汉书》都是纪传体通史

B.汉赋是国家机构采集修改的民间诗歌

C.《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D.《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数学成就己达到顶峰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

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疑,诸侯更相诛伐,……今海

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中央集权的发展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

联盟首领。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

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4)据材料四,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影响。

(5)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第一手资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

手资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据材料“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

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并结合所学可知,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考古发掘,A正确。

“史书记载”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B错误;

“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只能为研究提供借鉴,C错误;

“学术论著”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D错误.

故选:

Ao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分类和价值。要求学生结合不同类型史料的特点和价值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史料研读的基本原则,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答案】B

【解析】龙山文化时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

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

镇;仰韶文化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

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

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500-450()年,

三者均属于黄河流域的文化,时间相近,会被龙山文化所代替,①④正确;

良渚文化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

至前3000年;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年,两者均属于南方地

区,不会被龙山文化所代替,排除②③。

故选:

Bo

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结合所学可知父系氏族社会,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故D项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陶寺遗址进行解剖发

掘,确认陶寺遗址存在近13万平方米宫城。此外陶寺遗址还先后发掘出城墙、大型宗教礼制建筑、

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发现的宫城、宗教礼制建筑说

明当时阶级分化明显、国家统治机器出现,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项正确;

秦朝正式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陶寺文明尚未形成君主集权统治,排除B项;

材料只反映了陶寺遗址发现宫城、宗教建筑、仓库等设施,未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情况,排除C

项;

陶寺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属于龙山文化,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史记》记载“启遂即天子之位”和《战国策》记载“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禹

死后其子启继位,B项正确;

禹建立了夏朝,排除A项;

启的继位是史实,不存在争议,排除C项;

启承接禹而即位,不是对世袭制度的破坏,而是对禅让制的破坏,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

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史料的重要作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信息殷朝废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盘庚迁都到殷,即现在的河南安阳

地区,故B正确;

禹建都阳城是在现在的河南登封,排除A;

国人暴动发生于西周时期,是在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一带,排除C;

平王迁都洛邑及今天的洛阳,排除D。

故选:Bo

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夏商周的主要都城位置。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授民”制度可知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故D正确;西周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排除

A;题干没有体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C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分封制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

的性质。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答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

题。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告麦、告秋、祈年、求雨、多雨”可知,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的占卜,

表明当时农业地位上升,C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是否改进的问题,排除A项;

材料信息只是表明有大量与农业有关的甲骨文,无法得出是否重视引水灌溉,排除B项;

“个体劳作”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键信息“告麦、告秋、祈年、求雨、多

雨”并结合选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争霸到兼并”“从世袭到流动”“从贵族到民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从

争霸到兼并”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从争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材料“从世袭到流动”

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阶层流动,贵族政治逐渐解体,官僚政治不断发展;材料“从贵族到民

间”反映的是教育、文化的下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特权被打破,综合来看即春秋战国时代的

社会变动,C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并非秦始皇时期,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是商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D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本属于中原地区的大禹传说盛行于帝国边缘地带,包括吴

越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北地区等,体现了周边地区对于中原华夏文明的认同,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交融的进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启,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为边疆地区的大禹传说,不能反映边疆管理政策问题,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边地区的大禹的传说与中央集权体制没有联系,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它是社会“大变局”的根源,

B项正确;

政治根源于经济,列国纷争有深刻的经济动因,排除A项;

变法运动加快了“大变局”,但不是根源,排除C项;

百家争鸣是“大变局”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不是根源,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

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故选A;

BCD都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的影响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

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老子,C项正确;

提出道法自然思想的并非孔子,排除A项;

孟子并未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B项;

墨子并不主张道法自然,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考生掌握道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代表的是中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

贵族利益,因此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故C项正确。

A、B项是影响因素,但并非是根本因素,排除;

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墨子和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墨子与孔子的思想主张,结合二人的阶级

立场分析。

本题考查墨子和孔子的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奠

定了统一的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故A项错误;B项不是

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对商鞅变法作用的理解,同时注意把握秦国统一的历史条件。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将秦、赵、燕北部长城连接起来是秦王朝建立后,不是秦国时期,

B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的秦国实施按军功大小封赐的军功爵制,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AC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将秦、赵、燕北部长城连接起来是

秦王朝建立后,不是秦国时期。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等信

息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始皇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些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故A正确。

材料的措施都是利于统治的措施,不体现暴政,不符合题意,故不选B。

材料反映的是秦朝而不是汉朝,故不选C。

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不是汉朝,故不选D。

故选:Ao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治,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8.【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他一方面肯定了秦始皇措施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秦始皇这

些措施的消极影响,是用全面的观点来进行评价的,也可以认为是辩证的观点来进行评价。故选

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将人物活动分成不同的阶段来进行评价,而是从整体上评价秦始皇措施的

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排除B项;材料是从多角度来整体评价秦始皇的政治政策,文化政策和经

济政策,并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用道德的观点来进行评价,

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价的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唯物史观的评价方法和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措施来分

析材料。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社会历史是客观的

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

3.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1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经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长期战乱,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

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

西汉初年国力微弱,不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排除B项;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排除D项。

故选:Ca

本题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需要考生掌握汉初社会状况的特点及治国政策的特点。

本题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记述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下列事件不能在《汉书》中查到的

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锢之祸是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

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这不属于《汉书》记载的范围,D符合题意;

ABC均是在《汉书》的记载范围,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汉的文化,要求学生结合两汉文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汉的文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封建者”指的是分封制,即汉初一定程度上恢复了

被秦始皇废除的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时期齐国等封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故选择B项。

吕后乱政与郡国并行制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C项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楚汉相争发生于汉朝建立以前,D项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故选:B0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封建者,过时之

制也•汉初用之,虽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

的历史背景。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22.【答案】B

【解析】从所给图例中可知,汉初封国可以统管郡县,可知王国势力强大。至“七国之乱”后,

王国只统县,郡和王国同为第一级行政区划,可知王国势力受到削弱,由此推知B项正确;材料

只能显示西汉的地方治理体系是什么,是否“便捷高效”无法得出,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无

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B0

本题考查汉代郡国并行制,结合所学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及演变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汉代郡国并行制,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

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2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

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可知,材料主要反映汉武帝要求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通

过对皮币进行高额定价的方式,削弱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以达到削弱地方权力的目的,故C项

正确;

材料未体现对货币的管理,故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思想方面的内容,故排除B项;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表述绝对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

方的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题干“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及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24.【答案】C

【解析】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封国人口和辖郡都超过中央,汉初分封

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

问题,C符合题干的要求;

ABD选项中的措施都不是为了解决诸侯国的问题,排除。

故选:C0

25.【答案】B

【解析】分析《均输平准图》可知,政府的均输官在各地统一低价征购货物,平准官利用均输官

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使得政府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

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B项正确;

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使地方官员特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说是消失,排除A项;

均输平准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C项:

这项政策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的良性流通,排除D项。

故选:B0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6.【答案】B

【解析】秦始皇焚书坑儒体现了文化专制,汉武帝与之相同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B

正确;

A、C是政治措施,D是经济措施,均不符合。

故选:Bo

27.【答案】C

【解析】根据“还有装在一个漆木盒中的虫草,它的外形与青藏地区特产冬虫夏草一致”可得出

由随葬品的原产地可知汉代与边疆地区交流密切,C项正确;

题干不能说明当时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排除A项;

题干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B项:

题干不能反映中西交流,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需要结合史料实证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张骞两次出西域的影响为‘凿空'”及所学知识可

知,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它开辟了中西交通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