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备考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汇编全套_第1页
2024高考备考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汇编全套_第2页
2024高考备考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汇编全套_第3页
2024高考备考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汇编全套_第4页
2024高考备考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汇编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备考文言文双文本阅读

汇编全套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

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

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

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

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丕快于

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

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

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

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

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

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

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

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

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日: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

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至为利者,义

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

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

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

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

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

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

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

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潜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

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室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

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

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

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

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

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

下F而转战G逐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

想在齐国称王。

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

词义不同。

C.幸,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与《阿房宫赋》所说的

"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同。

D.安,使……安定,与《谏逐客书》中"而歌呜呜快耳者”的

"快”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

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

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

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

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4分)

(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4分)

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

括。(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

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

至吴,吴王①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

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

朝J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

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

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

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

吴王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

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

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③共禁弗予。如此者

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

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日:"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

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

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

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

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

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

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

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无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

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

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

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

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

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③讼,通"容",包

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

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B.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

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

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D.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

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系治,囚禁审理,"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

的"治"含义不同。

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

也可用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

的"存”含义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

败,文中意指后者。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复遣丧之长安葬冀幸君之一悟

B.如此者四十余年纵一苇之所如

C.京师知其以子故以弱天下之民

D.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因人之力而敝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

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

谋反的诱因之一。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

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

许吴王不再上朝。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

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

最终会发动叛乱。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

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

自己管理诸侯国。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苏武传》)

1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

建论》的创作目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

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

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囿,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

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

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富戚相

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

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

使窗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日;"寡人

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

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节选自《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材料二: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

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困离奇,而为万乘

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

只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

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

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极精神,欲

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

±,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随

空之上,而不牵乎卑乱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

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

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

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

沉谄谀之辞,牵帷墙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此鲍

焦所以愤于世也。

(节选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

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周,结党营私。出自《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

而不周。"

B.避席,让座。这里是让鲍叔坐主位。古人席地而坐,离席

让座,以示敬意。

c.陶钧,陶工使用的转轮。这里比喻政权,后也用以借指圣

明的君主。

D.乌集,同"乌合",乌鸦聚集在一起。这里指偶然相识的人,

即吕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下敢于进直言是国家安定的重要条件,但是如果君主德

才不够,不能悦纳直谏,朝堂上也就不会有犯颜直谏之臣。

B.鲍叔牙在宴席之上分别直言提醒齐桓公、管仲、塞戚不要

忘了曾经的危难,桓公对此虚心接受,并由衷地表达感谢。

C.邹阳认为,处于困窘境地的有才德的士人,要想为人主所

用并建功立业,需要有关键人物的举荐,否则难免受到怀疑。

D.秦始皇因轻信近臣之言而死,周文王起用吕尚而奠定周朝

立国的基础,可见君主应有独立判断,不受妻妾宠臣的干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2)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只怨结而不见德。

14.在接受臣下谏言问题上,后世君主可以从这两则材料中得

到什么启发。(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亲死,式有少弟,弟壮,

式脱身出分,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予弟。式入山牧十

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是时汉方数使将击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之半县官①助

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宦,

不愿也。"使者曰:"宜如此,子何欲而然T式曰:"天子

诛匈奴,愚以为贤登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

奴可灭也。"使者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丞相弘。弘曰:

"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岁余,会军数出,浑邪王等降,县官费众,

仓府空。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卜式持钱二

十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

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前而欲输其家半助也。”是时富

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

尊显以风百姓。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重者三百

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②先,牛十二

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

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日:"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注】①县官:朝廷,官府。②乘韦:四张熟牛皮。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

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

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A明年B贫民C大徙D皆E仰给F县官G无以H尽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苟,指假设,如果,与《陈情表》"欲苟顺私情"中的"苟"

词义不相同。

B.然,是代词,指这样,与现代汉语中"不以为然"中的"然"

词义不相同。

C.者,结构助词,在句子中将宾语"贫人”提到动词前面,

使句子成为宾语前置句。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

中的"乘"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南人卜式在父母去世后,分家时对弟弟照顾有加;之后,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十多年,拥有了田地、宅舍和一千

多只羊。

B.丞相公孙弘认为卜式的做法不合常理,希望皇帝不要答应

卜式捐献家财的请求,皇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立即打发

卜式离开京城。

C.秦军经过周都城北门时,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

跃而上,看到这种情形,王孙满认为秦军轻狂而不讲礼貌,

一定会败。

D.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明情况后,让皇武子驱逐杞子等人,

于是杞子等人逃出郑国;偷袭郑国计划败露后,孟明撤军。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4.请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卜式和弦高身上

分别是如何体现的。(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

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

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文本二: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欲城

薛,客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

失水,则蟋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

薛为!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

城。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妾之子曰文,通傥侥智略。靖

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以文为嗣。靖郭

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

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

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臣光日: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

小则利一国。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

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

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

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

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

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

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

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

“善。”遂不受。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日子何足

之高志之扬也?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

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臣光日: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

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药

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

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戌趋A去B未至C中闺D孟尝君召E而反之F日子何足之高

志之扬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齐王封田婴于薛"的"封",指君王以土地、爵位或名

号赐人。

B."所以"指原因,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者"中"所以"含义相同。

C."趋”,礼貌性的小步快走,常用作子对父、臣对君时,

表示恭敬。

D."虽",指即使,与《论语》”回虽不做,请事斯语矣"

中的"虽"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

不然就应该可以依靠国力制服秦国。

B.田文性格洒脱,富裕多金,才智出众,在四十几个兄弟中

脱颖而出,被父亲委以重任,获得了宾客们的赞誉。

C.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接受了楚王的象床之礼,

准备护送回国时,听从进谏,最终谢绝了象床。

D.公孙戌劝谏成功后,孟尝君因其神态生疑,得知真相后宣

称厌恶这样有利益私心而进谏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2)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

以事其上乎!

14.靖郭君欲城薛时,客是如何成功地劝他放弃打算的?

答案解析

10.BDF

句意: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

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

斗追逐燕军。

11.C《阿房宫赋》中"幸"为皇帝的宠幸。

12.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

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

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

兵之罪",是"论者”认为而不是苏轼,苏轼的观点在后面。

13.(1)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

的事情。("离""堕""所大恐"各1分,句意1分。"离",

遭受;"堕"通嗨",毁坏/损害;"所大恐",最害怕的

事情。)

(2)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

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王""审""为"各1分,

句意1分。"王",称王/推行王道;"审",明白/深知;

"为",表被动。)

14.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②未能急攻,错失良

机。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一点1分,答对三

点得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

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

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

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

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

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

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

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

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

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

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

时间姑且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

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

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

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

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

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

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

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毅投降赵

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

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

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

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

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

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

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

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

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

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

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

了。

材料二: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

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

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

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

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

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

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

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

韩)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

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

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

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滑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

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

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

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在战国时,兵力强盛

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

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

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

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

人讥笑。

10.A句意: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

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

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反得慢,祸害会更

大。"天下亡人”是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反

迟"和"反亟”结构一致,故"反迟"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o

11.CA.正确。审罪;太平。句意:便囚禁、审理、查问吴

国的使者。/到今天奏国仍太平、强大。

B.正确。

C.错误。含义相同,都是"慰问、问候"。句意:每年按时

慰问茂才。/委屈你们来慰问我。

D.正确。句意: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

12.DA.动词,往、到;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句意: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到长安。/希望国君彻底

醒悟。

B.副词,像;动词,往,至IJ。句意:像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

/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

C.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句意:京师知道吴王是

因为儿子的缘故。/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

D."而"都表转折,却。句意: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却没

有反叛的郡县。/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

13.D"削藩已成朝臣共识"错误,由原文"莫敢难,独窦

婴争之"可知,成朝臣并未达成共识。

14.(1)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

见皇上。

(2)汉武帝赞许单于的义举,于是派遣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

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1)"稍",

渐渐;"失",违背;"朝",朝见。

(2)"嘉",赞许;〃以",凭……身份;"匈奴使留在汉

者",定语后置,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15.以西汉削藩的史实,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讽谏唐王

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二中柳宗元说"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

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

也",说明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

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

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

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而结

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而由盛转衰的史实可知,柳

宗元运用西汉削藩的史实,是为了充分论证郡县制的优越性,

从而讽谏唐王朝要削弱藩镇势力。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当初,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

饮酒、下棋。吴太子走棋时与皇太子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

皇太子拿起棋盘猛打吴太子,吴太子被打死,灵柩送回安葬。

到了吴国,吴王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

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

到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

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为儿子的缘故,便囚禁、审理、

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来,

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派人参加,文帝再次问起吴王

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吴王其实没病,因吴国几批使

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

说‘查看深渊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

以前的过失,让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

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坐几和手杖,表示照顾他年老多病,

特许不必进京朝见。吴王能够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谋反的意

图也渐渐消解了。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

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

问茂才,赏赐百姓:其它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

都阻止保护。像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

晁错多次上奏陈述吴王的过失,认为应削减他的封地。文

帝宽厚,不忍心惩罚他,所以吴王更加骄纵。到景帝即位,

晁错对景帝说:"以前高帝刚平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

大封同姓诸侯王,封给齐国七十多个城、楚国四十多个城、

吴国五十多个城。这三个非嫡亲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

一半。现在,吴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谎称有病不

来朝见,依古法应处死。文帝不忍心,赏赐他几案和手杖,

对他的恩德深厚,本该悔改自新才对,但他却更加骄横放肆。

利用矿山采铜铸钱,煮海水制盐,招诱天下逃亡人,阴谋叛

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会反叛,不削封地,他也会反叛。

如果现在削减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还小;不削减他的地,

反得慢,祸害会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讨

论这件事,没人敢和晁错争辩,唯独窦婴有争议,从此窦婴

与晁错有了矛盾。

文本二: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偏颇的做法,遵循周朝的

制度,分割天下来确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没有几年,

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

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

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

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

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

却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

继汉朝而称帝的,即使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

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10.BDF(断句: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

可不论也。翻译:不了解这个原因,即使目

前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险。国

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

11.B("避席"在这里的意思是"离开席位说话,以示尊敬"。)

12.D("秦始皇因轻信近臣之言而死"理解错误。文中的"秦

信左右而亡”是将秦朝灭亡归因于君主偏信近臣的话,"秦"

不是具体指秦始皇,亡,即"亡国"而非"死"。)

13.(1)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要凭着进言谋求私利了,对

于谋求私利的人来说,冒着这危险有什么好处?

【评分标准】假设语气1分,"要""犯"各1分,大意1

分。

【解析】"要"翻译为"谋求""求取","犯"翻译为"冒

着"。

(2)所以没有缘故落到面前,即使投出的是随侯珠、和氏璧,

也只能结下怨仇而无人感恩。

【评分标准】"因""虽""德"各1分,大意1分。

【解析】"因"翻译为"缘故","虽"翻译为"即使",

"德"翻译为"感激""感恩"。

14.①提升自身修养,虚心接受臣下规劝。

②广泛听取意见,不偏听偏信。

③不受干扰,保持独立判断。

【评分标准】一点1分,两点3分,任答两点。意思答对

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材料一侧重于从君主角度分析没有直言进谏者的原

因,结合后面齐桓公的表现可知君主应该虚心纳谏。材料二

侧重于分析君主偏听偏信的危害,"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

议”强调的是广泛听取意见。另外,材料二还强调了保持独

立判断,不受外在言论干扰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下进言激切,君主就会发怒,君主发怒,劝谏的人就危

险。除了贤明的人,谁肯去冒这危险?如果是不贤明的人,

就要凭着进言谋求私利了,对于谋求私利的人来说,冒这危

险有什么好处?所以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

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奸人就会

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产生。像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

了。凡是国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了

解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平安

也必定遭遇危险。国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齐桓公、

管仲、鲍叔、甯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桓公对鲍叔说:

"何不起身敬酒祝健康?"鲍叔捧起酒杯敬酒,说:"让您不

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

的情景,希望甯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齐

桓公离开席位对鲍叔拜了两次,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

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就有幸没有危险了!"在

这个时候,是可以和桓公说尽情之言的。正因为可以尽情进

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

材料二:

我听说,拿明月珠、夜光璧在夜里向路人投去,人们没有

不握剑怒目斜视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没有缘故落

到面前。弯曲的树,盘绕离奇,却变成了天子的贵重器物,

这是因为左右的人已经事先对它加以雕饰。所以无故落到面

前,即使投出的是随侯珠、和氏璧,也只能结下怨仇而无人

感恩。假如有人事先替他宣扬一番,那么,即使是枯木朽株,

也可以建立功勋而不为人所遗忘。现在天下处于困窘境地的

士人,贫困病弱,虽然学到了尧舜的治国之术,掌握了伊尹、

管仲的学说,怀着龙逢、比干的忠心,可是他们平素没有像

树根那样经过雕饰,尽管用尽精力,愿意向当世君主表达忠

心,但人主必定要照着握剑怒目斜视的老办法对待他们的。

这就使普通士人连枯木朽株的资质都不如了。因此,圣明的

君王治理天下,像陶工转钧一样,要独自掌握不受愚昧混乱

的话所牵制,不为纷纭众说所动摇。过去秦始皇听了中庶子

蒙嘉的话,信任荆轲,就发生了用匕首暗杀的事件;周文王

在泾渭打猎,载吕尚归国重用,因而称王于天下。秦王轻信

左右的人而使秦国灭亡,周文王任用偶然相识的人,称王于

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周文王能摆脱左右有偏见

的话,听取朝廷以外的议论,独自看到了光明宽广的大道!

假如人主沉湎于阿谀奉承的赞扬声中,受左右宠臣的牵制,

让不受世俗拘束的士人跟牛马同槽,这就是鲍焦之所以愤世

嫉俗的缘

故啊。

四、

10.BD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原句标点是:其明年,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

尽赡。

11.C[解析]该项"者"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整个句

子是定语后置句。A.《陈情表》"欲苟顺私情"中的"苟"

词义是暂且,姑且。B."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是对。

D.正确。

12.B[解析]"立即打发卜式离开京城"错。文中是"数岁,

乃罢式",即几年后,打发卜式离开京城。

13.(1)天子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卜式的确是位品德高尚的人,因

此给他显官尊荣来教化百姓。("以""尊显""风"各1分,

句意1分)

(2)进攻郑国不能取胜,包围郑国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

是回去吧。("克""继""其"各1分,句意1分)

14.®卜式作为普通百姓,在汉朝廷对匈奴作战时,愿意捐出

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在朝廷没有力量全部满足国内需求

时,他给河南太守二十万钱,作为移民的花费。(2分)②弦高

本是普通商人,在面对秦军侵略自己国家时挺身而出,用他

的智慧和财产帮助郑国,提前使人去郑国通风报信,使得秦

军撤退,保住了郑国。(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养畜为业。父母去世后,卜式有

一个年少的弟弟,等弟弟长大成人,卜式就与他分了家,自

己只要了一百多只羊,田地、房屋、财物全都留给了弟弟。

卜式进入山中牧羊,经过十多年,羊繁育到一千多只,他买

了田地、宅舍。

这时候汉朝廷正多次遣将出兵攻打匈奴,卜式上书说,愿

意拿出一半家产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费用。天子派使者问卜

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自幼放牧,不熟悉官场

的事,不愿做官。"使者说:"如果是这样,你希望得到什

么才这样做?"卜式道:"天子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

为了节操在边疆拼死作战,有钱的人应该拿出钱财来资助,

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话详细地回报给了天子。

天子又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