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年级上册期末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年级上册期末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年级上册期末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年级上册期末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年级上册期末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卷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

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积累应用(10分)

L按要求填空。(5分)

(1),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一日克己复礼,o(《论语•颜渊〉〉)

(3)杜牧《阿房宫赋〉〉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开篇即以蒙太奇手法暗示秦人以庞大的资源耗费建造奢华阿房宫:

“,,

,°

(4)贾谊《过秦论〉〉特别强调九国之师的强大,列举出统兵作战的诸多将帅、谋士,然后以“”

一句写出九国之师面对秦军时犹疑徘徊的窘迫情态,对比强烈。

2.按要求作答。(5分)

(1)请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与逻辑关系选出对横线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o(3分)

集装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中国人正在为这一行业作出日益重要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集装箱

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在领导这一产品更新换代的过程中,。目前,智能集

装箱的技术方案已经解决,考验人类智慧的则是,o这需要更多的全球合作,包括政府间、企业间

和非政府组织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如果说《世界是平的》着重在于揭示,《集装箱改变世界》

则重新揭示出,让我们重新认识集装箱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同时,这也是对在

全球范围内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表达迟到的敬意。

①中国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使命

②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一个被忽视的伟大贡献

③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运用如何成为现实

④全球化和新技术对世界的影响及其未来趋势

⑤中国企业有能力成为推动者之一,因为中国已经是集装箱的全球制造中心和航运中心

A.⑤①③②④B.①⑤③④②C.①⑤③②④D.⑤①③④②

(2)小嘉同学是校文学社的负责人,他为号召同学们积极主动阅读文学名著,拟写了一份倡议书,但是细读

其中措辞,下面画线部分有一处欠妥,请选出并加以修改。(2分)

倡议书

亲爱(甲)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校园里,我们诚挚地倡导(乙)大家深入阅读文学名著。以下是我们的三点倡议

理由:第一,文学名著汗牛充栋(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精彩纷呈的故事将为你提供宝贵的人生

经验,引领你更明智地面对未来的挑战。第二,文学作品也有对社会的精辟观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你将培

养出更加独立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第三,文学名著以其美轮美奂(丁)的语言描绘

世态人情,抒写思想情感,读之可以提升你的语文素养,丰富你的语言表达。

让我们一同走进文学的世界,共同品味其中的智慧和美好。让阅读文学名著成为我们的共同习惯。

校文学社

2023年9月1日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小嘉喜爱阅读,喜欢逛书展,选购自己喜欢的书籍。在今年书展上,他被一本叫做《美德的起源〉〉的书所

吸引,这本书外壳包着的腰封纸上印着这样的广告语:

反阴谋论、一反伪科学[反鸡汤1反乌托邦的知识丛书

以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解读社会、经济、道德背后的

、生物学与基因科学原理

小嘉打开这本书的目录看到:

第六章公共产品和个人

第三节公平很重要

第一节礼物

第四节道德感

第二节得到容忍的偷窃行为

第五节让其他人做利他主义者

第三节社会市场

第八章部落主义的灵长类动物

第四节礼物作为武器

第一节有态度的猴子

第五节与别人攀比摆阔

第二节海豚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七章道德情操论

第三节部落时代

第一节复仇是不理性的行为

第二节履行诺言

小嘉随即被某一章某一节的题目所吸引,于是翻到该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履行承诺模式确实是将利他主义剥离出来加以谈论,将其变成一种投资——投资到一

只叫作信誉的股票中,月后通过其他人的慷慨行为支付高额的红利。因此,合作的人远非真正为他人着想,而

只是着眼于自身的长远私利,不是眼前的短期利益。阿玛蒂亚•森将这种目光短浅而又自私自利的人称为“理

性的傻子”。如果这个“理性的傻子”最终做出了短视的决定,那么他就不再是理性的了,而只剩下短视这一

条。因为没有考虑到他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后果,他确实是个傻瓜。

②但是把这样的诡辩放到一边,它核心的思想是说,纯粹的善行是我们为拥有道德情操所付出的代价,这

些道德情操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们为其他很多场合打开了方便之门。人的善行成了为另一个目的而树立

的情操的牺牲品——通过显示自己具有利他主义精神来赢得别人的信任。上一章里我们提到了一个解释:人们

做好事是为了赢得威望,通过间接的互惠行为,在日后可以兑现一个更为实际的商品,这里其实并不是上述解

释的翻版。理查德•亚历山大借用哲学家彼特•辛格的观点提出,纯粹依靠人们自愿献血的国家血库的存在,

证明了人们并非由于互惠动机的驱使才去行善。确实,在英国,人们之所以献血并不是期望他们可以获得一定

的收入或者在他们自己需要输血的时候可以得到优惠待遇。你只得到一杯淡茶和一声礼貌的谢谢而已。但是,

亚历山大说,"我们又有谁听到有人不经意间提起他刚刚献血回来,不会变得对他态度更恭敬一点呢?“人们

一般对于献血行为都不会太过保密。献血的行为会提高你品德高尚的声誉,因此让人们更有可能在囚徒困境中

信任你。这些举动在大声嚷嚷“我是个无私奉献的人,相信我”。

③我们可以想想第一次遇到某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一个微笑是多么重要。这个微笑是个暗示,说明这个

人希望信任你,也希望获得你的信任。惊讶和愤怒也是容易辨识的情感,所有这些容易辨识的情感均会让整个

人类集体受益,因为它们让信任得以在社会中运作。但是它们对个人而言又有什么用处呢?经济学家罗伯特・

弗兰克举了一个叫作“威胁交易游戏”的例子讨论这个问题。

④亚当拿到一张100英镑的现钞,并且被告知要和鲍勃一起分享。亚当必须说出他打算分多少钱给鲍勃,

如果鲍勃拒绝这个提议,两个人就一分钱都拿不到。如果鲍勃接受了,那么他就能拿到亚当提议给他的那些钱。

假设亚当认为鲍勃也是个理性的人,那么亚当所做的符合逻辑的事情,就是给鲍勃极少的一点钱,比如说1英

镑,然后自己留下剩下的99英镑。鲍勃应该理智地接受这1英镑,因为这样他好歹还能拿到1英镑。如果他拒

绝了,他就什么也得不到。但事实上不仅很少有人在充当亚当的角色时会提出给鲍勃这样少的钱,甚至更少有

人在充当鲍勃的角色时会接受这样少的分成提议。到目前为止现实中的亚当做出的最常见的提议是五五分成。

⑤就像心理学上的诸多游戏一样,这个“威胁交易游戏”的目的是要暴露我们到底有多么不理性,并让我

们自己对此感到诧异。但是弗兰克的理论在解释这种“非理性现象”时却几乎发现人们这样做是符合情理的。

人们不但关心公平,同时也关心自身利益。他们不希望处在亚当位置的人提出分给自己这样一点少得可怜的钱,

所以拒绝接受,因为非理性的固执正是告诉人们这种想法的最好方式。同样,在扮演亚当的角色时,他们会提

出一个公平的五五分成的方案,以显示如果将来有了完全依赖彼此间的信任这样的机会,他们是多么的公平和

值得信赖。你会不会为了区区50英镑而毁了自己在朋友间的大好名声?

,,

3.根据小嘉选读的这部分内容,联系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部分的题目应当是“

选文第②段中说“上一章里我们提到了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最有可能在第一章第一节中提到。(3

分)

4.下面的说法符令选文意思一项是()o(2分)

A.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长远私利而造成了对他自己的短期利益的影响,此类人可以被称为“理性的傻子”。

B.人往往陷入一种无法互相信任的“囚徒困境”,所以借助一些善行可以提高人的品德声誉从而得到信任。

C.面对不义行为,人们内心涌动的义愤属于容易辨识的情感,表达此类情感不仅对个体也对人类整体有益。

D.不少心理学游戏设计的目的既是为了揭示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现象,也为了探究其合乎情理的因素。

5.下面的论说与第③段画线部分存在相同逻辑谬误的一项是()。(2分)

A.虽然我们还可以做更多调查研究与可行性论证,但因三位专家都认为这个项目很不错,所以我们决定应

当接受这个项目。

B.诸葛亮舌战群儒,在批驳东吴辩士陆绩“刘备不足与曹操抗衡”的观点时怒斥其为“怀桔”的“小儿”,

不可与高士论辩。

C.扛起这个任务吧,因为完成它虽然会让你忍受煎熬,极其痛苦,但是放弃它,你面临的境遇更加糟糕,

你肯定不想那样。

D.有些人对于外来文化,不是理性辨别,而是一味敌视,这源于国人闭关主义的保守心理,我们这样的认

知方式其实有害。

6.选文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加以分析。(4分)

7.图书的“腰封纸”指的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它属于图书的外部装饰物。好的“腰封”是图书

装帧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再加以对书籍内容介绍的简洁精巧灵动,不仅可以方便读者选购图书,而且还成为书

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摘选自“百度百科”)为了吸引同学们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小嘉想为这

两本书设计一款“腰封”,请仿照上文《美德的起源〉〉,帮助小嘉拟制一段印在“腰封”上的书籍介绍文字。

要求:(1)《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任选一部;(2)内容简明扼要,醒目突出;(3)不多于60字。(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沙井

王国华

①沙井原为深圳一镇,一度以产蛇著称。“沙井”二字之得来,非常直接:此地原为入海河道,掘井时屡

屡见沙,故称沙井。今日深圳,高楼广厦,人流密集,快递小哥紧贴着你的脚边,嗖一下掠过去了。汽车你来

我往,找停车位全凭运气。一万个事物迎面扑来,视野里挤得满满的。谁能知道,在这一派浮躁景象下,还暗

藏着几十个、几百个水井呢。它们有的躲在城中村的墙边,像被墙体踩在了脚下;有的大大咧咧站在路中央,

仿佛挑衅路人;有的安卧于一圈建筑物中间,似盆地之"眼",那圈建筑物却面目模糊,房不像房,楼不像楼,

亳无章法地拥在一起,难以描述。

②还有人留意这些大地的窟隆吗?它们在又如何,不在又如何?

③沙井临海,海风都带着盐味,时间长了,房子腐蚀严重。挖井常出咸水。有人推断,此地原来一定有山,

山泉渗透,为深井提供了可用水源。今日此地已难见山峦,工业社会的强大机器,削掉了一个个山头,但康熙

年间的《新安县志•地理志》中“井泉”条记载:“云林仙井,在参里山侧,成化间,布政陈选爱其清冽。“

嘉庆版《新安县志》中亦有“慈云寺在新桥尖峰顶山,内有石洞,洞中有石,如神像,旧传仙石于一夕飞来”,

都提到了山,堪为佐证。此外,沙井多河多雨,也可供水井一时之需。天地造化,损有余以补不足。沿时光回

湖,当年挖井的那些人,趴在地上侧耳倾听,小心地铲开地面,拈起一点土,放在嘴里嚼一嚼,探听地下的信

息。焦渴的人们,对甜水几近崇拜。挖好一口井,地下的水喷涌而出,人们舀出一碗,一饮而尽,由此与深处

的事物建立了直接联系。

④一口井为一个坐标,井井连接,勾出一个地方的基本架构。当年的沙井成为繁华之地,与这一口口井不

无关系。在农耕时代,这就是巨大的财富。吾乡华北平原,多年以前(其实也不算远,距今不过三四十年),多

次见证井水战争。一旦天旱,人们凌晨起床,在暗无星光的夜色中跑到井边排队,扁担把肩膀压出红肿的印子,

一点也没诗意。水筲①碰着水筲,叮叮当当。碰撞声越来越响,叮当当,叮当当,终于发展为人和人的战斗。

没办法,那一杯混黄的泥汤(回家镇上一天,才能稍微变清)终归有限,抢到的人才能活命。不同的村庄之间,

同一村庄里的不同家族,甚至同一个家族的人也会为水反目,大打出手。井水充足的地方,人心安泰。虽然今

日沙井的水井几乎都已死去,但井的主人们曾经的富足,还是让我羡慕。

⑤活着的井有一个共同特点:流动。一个井挖好,不断地有人站在井边打水,落几个汗珠在井中,碰撞的

声音被青砖没收。汗珠被井水吸收,井就丰满了一点。青砖后面和下面的水源源不断钻出来,无声地翻滚、无

形地搅动,井更丰满。郁积的水在井口内多待几天就要发霉,需尽快逃离深井,更深处的水还在往外挤。人用

辘静一桶一桶将其摇上地面,随后进入人的身体、狗的身体、驴子骡马的身体,在里面转一圈,重新落在地上,

渗透到地下,或者蒸发后变成雨水,回到井里。水井是个节点,不断进入水,输出水。一旦憋住,井就死了。

⑥我看到,那些用石块或者砖块垒出的井壁上常有一些凹槽。早些年,主人要定期踩着凹槽下到井中,淘

尽积水以及逐渐沉淀在下面的泥,仿佛搓掉皮肤上的皴,让深处的水可以更轻快地冒出来。一个个小水珠迅疾

地连缀成一股清泉,成为坦坦荡荡的新的井水。多好啊,被使用才是生命力的象征。

⑦今天的井其实还没有死透,它们的废掉,仅指不再成为饮用水。很多并通过各种方式苟延残喘,或日半

死不活。我在沙井的上寮社区看到一口井,附近放着很多铁盆和水桶,里面泡着衣服、蔬菜,井壁上挂了好几

条白色的水管,一直连接到附近的好几个楼层。我问,这水可以喝吗?答曰,这里工厂很多,地下可能有污染,

所以不怎么喝。说得犹犹豫豫,我忍不住要尝试一下。喝了一口,又喝了一口,甜丝丝的,口感不错。房东悄

悄告诉我们,井水可以让附近的住户每月省下一二百元水费。大家还是在乎这些小钱。我看到水井周边的房子

和人,也相信了这个说法。

⑧坐在井边,头靠近井口,停留几秒,感觉一股凉气蔓延上来。随手扔下一颗石子,沉闷的声音传上来,

是“咚”的一声,还是“轰”的一声?这个拟声词让我纠结了一小会儿。它打开了一个通道,暗示井或许无底,

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

⑨井,是通向未知世界的一个路径,名义上由农人挖成,为了那一点水。实际上,它们一旦建立,便成了

一个路径、一个向往。水井到了一定深度,就不是人类所能掌控的了,井自己会往深处走,走啊走。那些水中

的鱼、边沿的蚂蚁和蜥蜴、簇成一团的蚊子,都比人类要敏感。它们已经看到了什么,却无法跟人类交流。它

们会在自己的世界里传播这些信息,只有极少的人类能听懂这些信息,并在水井中突然发现另一个自己。(有

删改)

【注释】①水筲:水桶,筲,音shdo。

8.第②段“还有人留意这些大地的窟隆吗”这句话富有表现力,请加以分析。(3分)

9.第③段画线部分在描写上很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1。.第⑦段在选材上有别于其他段落,请分析其作用。(4分)

11.本文最后一段说“井,是通向未知世界的一个路径”,一些人能够“在水井中突然发现另一个自己”,这

些话语中蕴藏着哲理。请联系前文内容,评析本文的思想性。(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挽王中丞①二首

〔明〕李攀龙

其一

司马台②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属镂③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④。

其二

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旋⑤重徘徊。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

【注释】①王中丞:王杼,明人,王世贞之父,李攀龙友,曾以右副都御史(故称“中丞”)为蓟辽总督(总督顺天、保定、辽

东等处军务),与权相严嵩不合,后遭其迫害至死。②司马台:古时,掌兵权的人被称作大司马,汉代御史府多列柏,故后人称

御史台为“柏台”。③属镂:剑名,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属镂之剑,自刎而死。④胥山:山名,相传因吴人缅怀伍子胥在山上立

祠纪念而得名。传说伍子胥死后为钱塘潮神,驱水为涛,以泄不平。⑤丹族,:旧时出丧所用的红色铭旌,族,:音zhd。,招魂幡。

12.请结合注释判断上面两首诗歌中暗示王中丞生前所任官职的意象分别是“”和""。

(2分)

13.对上面两首诗歌前两句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其一首句以高耸入云整齐排布的柏树象征王恒为官廉正高洁,直气劲节。

B.其一第二句写风云中飞舞的旌旗里夹杂着凶险的杀气,暗示斗争的残酷。

C.其二首句写王中丞的府衙正对着碣石开设,言其曾镇守边关,亲身征讨。

D.其二第二句写府衙主人已逝,旌旗不再,代之以肃穆的招魂幡来回招展。

14.清代学者沈德潜评李攀龙的绝句“语近情深”,评这两首挽诗“为中丞吐气”,请结合上面两首诗歌画线

部分的内容,对此评价加以分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20分)

①高适者,渤海誉人也。适少潼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

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

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号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猾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

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

②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

之势曰:“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臣颇知之,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

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篇①饮酒,不恤军务。蕃浑②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

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故有望敌散亡,临阵翻动,万全之地,一朝而失。南阳之军,鲁灵、何履光、赵国

珍各皆持节③,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陛下因此履巴山、

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蛋毒④,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③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如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

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④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着”攵,

政存宽简,吏民便之。(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注释】①樗蒲:赌博。②蕃浑:吐蕃与吐谷浑。③鲁灵、何履光、赵国珍:时安禄山叛乱,鲁灵为山南节度使,何履光为岭南

节度使,赵国珍为黔中节度使,三人皆出战不力。④毒毒:蛋尾之毒,比喻祸害,毒害。S:蝎子一类的毒虫,音chdi。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李林甫攫权擅()(2)适切谏不可切()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解祸汴州封丘尉()

A.脱下官袍B.穿上官袍C.卸下官职D.担任官职

(2)累为潘区()

A.地方长官B.边疆郡守C.部落首领D.蕃族牧民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四处标识出来。(4分)

适少潼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19.高适向玄宗陈奏“潼关败亡之势”,得到玄宗的称许,请根据第②段内容,归纳高适所陈奏的潼关战败的

原因。(4分)

20.《旧唐书》载史臣赞美高适“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请联系全文,从“诗人”

和“君子”的双重身份角度分析高适其人。(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材料一

①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

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

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其所

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①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

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

牍之渊林矣。

②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②者矣,后王是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摘选自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材料二

臣今骸骨灌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

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

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摘选自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注释】①休咎庶证:吉凶善恶的各种现象。②粲然:鲜明的样子。

21.请选择最自适的虚词填入材料二的方框中()。(1分)

A.然B.故C.而D.则

22.材料一第①段画线部分评价《资治通鉴》的内容,在语言处理上很有特色,请赏析其效果。(3分)

23.以下对上面两个材料内容理解借误的一项是()o(3分)

A.古人著述立意的原因在于颂扬周王室得到尊奉,周朝王制得到巩固。

B.《资治通鉴》优点在于史料广博又选材精要,语言精简又叙事周全。

C.司马光描写自己身心状况是为了说明他写《资治通鉴》而耗尽精力。

D.神宗赐序和赐名,司马光的进书奏章表现出君臣双方对治道的重视。

24.材料一说“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材料二说“志愿永毕矣”,请结合两个材料的内容,

分析君臣二人之志的异同。(4分)

三作文(70分)

25.有人认为,凡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必然是最强的。也有人认为,凡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恰恰

并非是最强的。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题目自拟;(2)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评分说明

1.(5分)

(1)青冥浩荡不见底(2)天下归仁焉(3)蜀山兀,阿房出(4)逡巡不敢进

评分说明:1空1分。

2.(5分)

(1)(D)(3分)(2)(丁),可改为精美生动。(2分)

3.(3分)“公平很重要”第六章第四节

评分说明:1空1分。

4.(B)(2分)A.(文章第一段将“只是着眼于自身的长远私利,不是眼前的短期利益”而“非真正为他人着想”

的人称为“理性的傻子”)C.(“内心涌动”与文章第三段提出的“惊讶”“愤怒”等容易辨识的外显的情绪相悖。)

D.(文章第五段说“就像心理学上的诸多游戏一样,这个“威胁交易游戏”的目的是要暴露我们到底有多么不理

性”,而“弗兰克的理论在解释这种“非理性现象”时却几乎发现人们这样做是符合情理的”)

5.(D)(2分)A.(诉诸权威)B.(人身攻击)C.(违反排中律)D.(第③段画线部分错在仓促概括:从微

笑这种易于辨识的情感有益于社会,仓促概括出所有易于辨识的情感都有益于社会。违反了提高归纳推理合理

性的基本原则。同样,D句对“有些人”心理动因的分析仓促归纳出“国人”普遍存在闭关主义的保守心理。)

6.(4分)答案示例:(1)论证充分。画线部分要论证的观点是:人们在“威胁交易游戏”中的“非理性”做法是

符合情理的。论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被分配者角度,被分配者不希望自己所得过少,拒绝的行为看似

非理性,但是符合其利益诉求和公平心理,另一方面是从分配者角度而言,分配者不希望因为分配中过于把利

益偏向自己而显得自私不公平,导致失去他人的信赖,毁了自己的名誉。同时,列举了“50英镑”的例子强化了

论证。论证既保证了全面性,也注重了逻辑性。

(2)论证不充分。画线部分从被分配者“非理性固执”和分配者“显示信赖”两个方面论证人们在“威胁交易游戏”

中的“非理性”做法是符合情理的。但是论证中缺失了对分配双方对于成本与收益的理性计算,如分配当时双方

所处地位、不同关系等前提条件。(在竞争中取胜、处于规则给定的优势地位或双方可以讨价还价,或者双方

的身份保密等情况下)分配者和被分配者可以达成的分配协议未必会是表面公平的五五分成,其他数额组合,

双方也会觉得公平。

评分说明:对画线部分的论证思路、方式进行分析2分,评述1分,补充论证1分。回答“论证充分”最多得3

分。

7.(5分)答案示例1:(1)《乡土中国〉〉:一把打开中国基层社会大门的钥匙:本书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

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等方面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

(2)《红楼梦》:一生必读的世界名著;用最碎屑平淡的日常描写呈现爱情悲剧和大家族衰亡的离奇故事。

答案示例2:(1)《乡土中国》:一把打开中国乡土社会大门的钥匙:清晰的逻辑、精当的概念、深邃的思想,

让我们深思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红楼梦》:一座展现中国传统社会世态风情的大观园:走进这个世界,你将看到大家族的兴衰,听到少

年们的悲喜,领悟人生的哲理。

评分说明:概括其社会价值或文学、学术价值1分,内容主旨或艺术特点的概括介绍2分,读者针对性1分,语

言表达1分。

8.(3分)答案示例:以“窟窿”比喻“井”,形象写出其破败感;反问句强调如今这些废弃的水井无人关注的事实。

评分说明:“比喻”"反问句''及其表达作用各1分。

9.(3分)答案示例: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如“趴”“听”“拈”“嚼”“舀”“一饮而尽”等,细腻描摹了探测、深挖、出

水的挖井过程,刻画出他们对于甜井水的渴望和对于井水的崇拜心理。

评分说明:动词及其描写作用,心理刻画各1分。

10.(4分)答案示例:本段写的是工厂附近社区居民为了省钱尚在使用可能已经受到污染的几近废弃的水井,

与前文写流动和被使用才能展现水井生命力的描述相呼应,既写出了水井逐渐消亡现状,也写出了水井与人的

生存之间仍旧存在的隐微联系,引出后文的哲思。

评分说明:选材1分,前后内容的联系2分,作用1分。

11.(5分)答案示例:“未知世界”和“另一个自己”可以借由井而发现,井是一个深邃的通道,它由干涸的地面

通往可以流出滋养生命的甜水的世界。人们也曾经为了获得甜水而争斗,为了省出生活费而喝受到污染的井水,

我们可以体悟到对生命的渴望。同时水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