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虚实结合课件_第1页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虚实结合课件_第2页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虚实结合课件_第3页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虚实结合课件_第4页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虚实结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虚实结合诗歌鉴赏之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回忆:已逝之景(之境)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联想:由此及彼(对方角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写内容有哪些?“虚”与“实”的关系及作用:

1、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情感(感慨)。(如《虞美人》)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虚实对比,将“雕阑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抒发物是人非之感。2、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人情感。(如《雨霖铃》)本词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1.用典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解析A项运用了谢安的典故。B项“燕然未勒”运用了窦宪的典故。D项运用了楚霸王项羽的典故。【对点精炼】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太湖恬亭[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对点精炼】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赠边将[唐]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注

柳营: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答案尾联运用了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治军严明的典故。诗人把这位将军比作周亚夫,他时刻警惕着犬戎侵犯边塞,为此而仔细查看、研究阵图,表现了将军心系国家、忠勇有谋、兢兢业业的形象。常见典故含义投笔——弃文从武楼兰——代指边境之敌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五柳——隐者的代称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长亭——送别地的代称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微积累】采薇——隐居避世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折桂——科举及第桑榆——垂老之年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青鸟——传信的使者请缨——杀敌报国抱柱——坚守信约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异族2.联想想象【对点精炼】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词为门人赴乡试而作,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豪放刚健的特点。B.词作中应试者着新袍,携书剑,在迷茫忐忑中踏上前路,却仍抱有必胜的信心。C.首句以“嫩”字准确地表现了初秋天气的清新微凉,用词出人意表又不落俗套。D.词作巧妙运用“禹门”“月殿”等与科考中举有关的典故,表达对门人的祝福。【解答】(1)B.“在迷茫忐忑中踏上前路”错,“路茫茫”的意思是前路广阔辽远。“又携书剑路茫茫”句意为带着书,携着剑,奔赴广阔辽远的天地。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答案(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了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应考者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应考者的美好祝愿。(1)“联想”就是由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解析A项内容全是实写。【对点精炼】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选自《宋诗精华录》)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友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点精炼】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岗①贺铸终日怀归翻送客,春风祖席南城陌。便莫惜离觞频卷白。动管色,催行色;动管色,催行色。何处投鞍风雨夕?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注】①贺铸在外做官,恰逢要送别好友范殿监赴黄岗做官,于是作此词以赠别。(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日”句中,“怀归”二字暗示词人此时正羁宦他乡;“翻”字把宦愁离愁一并和盘托出。B.“春风”句交代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放于“终日”句之后,突出此词以情统摄全篇的特点。C.“便莫惜”句写离别的宴席,主客二人频频举杯,开怀畅饮,给全词增添了昂扬的氛围。D.词的上片叙事,是实写;下片设想别后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内容丰富,富有余味。C【解答】(1)C.“给全词增添了昂扬的氛围”错误。词人在外做官,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盼望着能够早日归去,恰逢要送别好友范殿监赴黄岗做官,此时宦愁离愁一起集聚心中,这里频频举杯其实是借酒浇愁,感情沉郁,而不是昂扬。材料一:《游泰山》李白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1)小松对材料一理解不深,请你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写一则文学短评。(150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和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题干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那么就要确定何为“实”“虚”,并分析虚实结合的效果。【对点精炼】【解答】(1)诗歌不仅实写泰山山水景物,又虚构出仙境景物。诗人笔下幻化出的仙境,以遇仙、学仙的一条情节线索曲曲折折穿行在诗人描绘的泰山实景之中。虚实共同完成一个艺术使命:传达出诗人游泰山的深层情怀。诗人是以奇思妙想遣怀去闷,在恍惚迷离的幻境中寄托自己的情思。表层诗境上展示了泰山山水和神仙仙境之美,又蕴含着萦于李白心底的矛盾彷徨情绪。泰山雄刺云天,登山目尽长空,凭览八极,诗人之举,既是诗人傲岸、狂放性格的自然表露,也是诗人长期压抑下的慨愤不平在寥廓宇宙中的暂时放解。答案:(1)李白的《游泰山》由实景入幻境,又由幻境结尾。诗人先描绘的泰山实景——日观峰倾斜,千峰林立,万壑纵横,接着由此想到神仙曾经骑黄鹤来泰山,再写虚构中的古松和山花那不似人间之美,自然想象与仙人安期生一起炼丹。诗人写泰山美景、神仙仙境,在虚实真幻之间,以奇思妙想排解长期压抑下的慨愤不平。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贺新郎•忆昔俱年少刘克庄忆昔俱年少。向斯晨、登高怀古,赋诗舒啸。追数樽前插花客,人物并皆佳妙。禁几度、西风残照。元子①寄奴曾富贵,到而今、一一消磨了。君不乐,后人笑。山南山北添华表。叹归来、谢池草合,黄台瓜少。老去爱持齐物论,谁管彭殇寿夭。待细说、教天知道。不羡两苏并二宋,愿弟兄、岁岁同吹帽②。杯到手,莫辞釂。注:①桓温,字元子,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三次北伐。②吹帽:用“孟嘉吹帽”典故,多指重九登高雅集。(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词起笔写词人回忆年少之时,登高赋诗、舒啸放歌,情感豪迈,气势不凡。B.“曾”“消磨了”等词语带有强烈的世事变迁意味,感慨英雄功业消散,情感突转。C.“添华表”悲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谢池草合,黄台瓜少”则有情随事迁之感。D.全词结构紧凑,章法严谨;用典精当,语言清新明快;议论抒情相结合,圆融自然。(2)词中“老去爱持齐物论,谁管彭殇寿夭”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都化用了庄子《齐物论》的典故,表达的人生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解答】(1)D.“语言清新明快”错。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怀念,描绘了年少时登高赋诗的情景,以及友人聚会的欢乐场景。诗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光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故语言深沉。(2)①刘词:化用诗句是说词人年老了更加赞同庄子齐物论的观点,认为生死、寿夭这些人与生俱来的观念都是虚妄的,故不应以生死为事。表现词人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②《兰》反用典故,意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体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