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讲义[考纲要求](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点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eq\b\lc\{\rc\(\a\vs4\al\co1(发展科技的措施\b\lc\{\rc\(\a\vs4\al\co1(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②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③吸引海外的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④1956年国务院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成就\b\lc\{\rc\(\a\vs4\al\co1(国防\b\lc\{\rc\(\a\vs4\al\co1(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④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农业: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2.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eq\b\lc\{\rc\(\a\vs4\al\co1(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2成就:在核技术研究应用、空间技术领域、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五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轻巧识记新中国科技成就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时期背景侧重点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1)新中国成立初美国敌视新中国,想要扼杀新生政权;(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等,提高国防实力(1)巩固并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3)改革开放日益深化(1)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等;(2)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2.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讲史料史料一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史料二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导读史料一表明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史料二说明“两弹一星”的成功显示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练史料史料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技术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这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探究:根据史料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大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答案作用: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表现: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1.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C.全国人民的支持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答案B解析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多方面,A、C、D三项的叙述正确,但高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一定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所以选B。2.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亲自挥笔命名为“银河”,并题诗一首:“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行列B.中国航天人流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C.中国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D.21世纪初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果令人倍受鼓舞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银河”“神机妙算”等。20世纪80年代我国研制出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题意,题干无从反映。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宇宙飞船一飞冲天,把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太空梦。中国在航天领域内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A.航天人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B.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C.“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D.自主创新推动着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答案B4.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D.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5.E=mc2是科学家爱因斯坦从狭义相对论推导出来的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定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新中国科学家继美、苏、英、法之后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是()A.1960年仿制近程地对地导弹成功B.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1983年“银河—I号”研制成功答案B考点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3)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成就eq\b\lc\{\rc\(\a\vs4\al\co1(①涌现出一批现代文学作品。,②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6)意义eq\b\lc\{\rc\(\a\vs4\al\co1(①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②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红卫兵”破“四旧”和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出现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样板戏”一枝独秀的状况。3.文化事业的繁荣eq\b\lc\{\rc\(\a\vs4\al\co1(背景\b\lc\{\rc\(\a\vs4\al\co1(①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明确方向: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思维发散20世纪50~70年代,党的“左”倾错误的表现政治上:发动“文化大革命”,国家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的破坏。(必修1)经济上: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必修2)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必修3)教育上:高考制度被废除,“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必修3)外交上:“革命外交”,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必修1)主题全面认识“双百”方针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1)提出的依据: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历史任务的理解;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评价的变化。(2)必要性:经济建设的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2.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3)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3.实践中曾经偏离“双百”方针的历史教训(1)科学、艺术工作与政治的关系应处理好。(2)科学、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应高度重视。(3)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应理顺。讲史料史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共和国走过的路》导读“百花齐放”是对艺术而言,“百家争鸣”是对学术而言。练史料史料《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探究:根据史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变化:从单一的阶级斗争分析法到研究的多元化。原因: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拨乱反正);兴起思想解放运动;实现改革开放;恢复“双百”方针;重视海外研究成果,国际交流频繁。1.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如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等。◆提出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定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A.“三大改造”的启动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C.“八字方针”的实施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健全国家法制”、“双百”方针等信息,得出这次会议为中共八大,召开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启动在1953年,故A项错误;“八字方针”的实施在1960年,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是在1992年,故D项错误。2.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旨在()A.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B.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C.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D.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答案D解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前者针对文学艺术领域,后者针对学术领域,故D项正确。3.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C.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周恩来讲话主要强调对待科学问题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把学术问题政治化,这正是“双百”方针精神的体现。据此分析,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无法体现材料,可排除。4.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乘胜追击,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A.期盼祖国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B.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咎由自取C.文艺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答案D解析《统一病》是在“双百”方针提出的形势下文艺战线勃勃生机的一个体现,其所讽刺的对象与祖国统一的愿望无关,排除A。何迟并不是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排除B。“双百”方针于1956年已经提出,C项不正确。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折磨致残说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破坏,所以D项正确。5.某学者撰文指出:“在百家争鸣中党有一条政策,即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但也有一部分人只许他散布错误的、甚至有害的观点,却不许有任何批评的意见。一看有人发表不同观点,就叫嚷是打棍子……”该学者实际上是要说明()A.打棍子,抓辫子,扣帽子是搞好学术争鸣的保证B.在不同学术观点争鸣之中排除批评和反批评成分C.学术争鸣与政治思想中的批评自我、批评形式一致D.学术争鸣应坚持批评与反批评和平等与探讨气氛答案D解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扣帽子是搞好学术争鸣的有效保证,排除A;该学者反对部分人“散布……有害的观点,却不许有任何批评的意见”,意味着该学者主张争鸣中应容许和进行批评与反批评的成分,排除B;“一看……就叫嚷是打棍子”,反映了该学者反对那种把发表不同观点视为不准百家争鸣的做法,实际上要说明学术上的批评、自我批评形式是以百家争鸣的形式出现的,是在探讨和相互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和政治上、思想上的批评是有区别的,排除C,只有D项符合题意。考点3教育事业的发展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年宪法又正式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4)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eq\b\lc\{\rc\(\a\vs4\al\co1(1对教育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学校,的“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教育,革命”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2影响:使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eq\b\lc\{\rc\(\a\vs4\al\co1(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b\lc\{\rc\(\a\vs4\al\co1(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②1977年12月,恢复高考。,③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④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⑤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⑥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成就\b\lc\{\rc\(\a\vs4\al\co1(①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②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均取得巨大成就。,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主题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1949~1952年,接管旧教育,建设新教育。2.1953~1957年,按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工作。3.1958~1965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实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使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4.“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讲史料史料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导读史料表明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深远影响是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练史料史料(2013·四川高考,节选改编)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探究:据史料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答案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1.(2014·天津高考)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即将开始的“一五”计划。这对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要求,1952年国家通过院系调整大量增加技术性的专门院校,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故应选B。2.(2014·北京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B、C、D都是在这之后,即改革开放以后的措施,均可排除。故应选A。3.(2014·江苏高考)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限定词“‘文革’后”和图片信息“科教后勤部”进行判断,A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故排除;B、D两项不涉及科教方面,不符合题意;“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4.关于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各种评论亦如潮水。下述评论中惟有一项不是针对这一重大史实的,它是()A.“在全社会重新树立起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C.“体现了教育‘三个面向’指导下迎来尊重人才的春天”D.“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更是许多个人的人生拐点”答案C解析恢复高考并不是简单恢复了一个入学考试,更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建,这一“国考”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在成就国家中流砥柱的同时,也塑造了新的社会现实,A、B、D三项都符合恢复高考的认识,而教育“三个面向”的方针是邓小平于1983年国庆节给北京景山中学的题词,故选C。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A.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制度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C.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答案B解析材料中所指的领导是邓小平同志,“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是指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本题选B项。训练34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事业基础训练1.2012年6月16日中国“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在18日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进步。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A.原子弹爆炸B.“东方红一号”C.“天宫一号”D.“神舟五号”答案B解析B项发生于1970年,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A项发生在1964年,属于中国国防实力的体现。C项发生在2011年。D项发生在2003年,标志着中国是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2.“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错误路线的干扰,坚持科学探索,取得的成就包括()①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②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③“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诞生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A.②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考查新中国时期的科技成就。关键是时间:“文化大革命”时期,①是1964年;③是1983年。3.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B.“大跃进”运动的发展C.“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答案A解析把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可,B、C项均不利于文化建设;D项出现于新时期以来;选择A项,“双百”方针促进了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化建设。4.“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D.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央文革小组可知这一文艺形式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样板戏”,这种形式不利于中国文艺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亿人民八个戏”,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5.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A.全面教育 B.现代教育C.人民教育 D.义务教育答案C解析注意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信息“向广大工农开门”和“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可知当时教育方针为人民教育,故C项正确;全面教育其内容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A项错误;现代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义务教育强调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6.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A.提出“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答案C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邓小平复出后,果断恢复被停止的高考,故选C项。7.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在此讲话的影响下()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C.我国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答案A解析抓住材料时间“1977年”和“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结合所学我们知道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故选A。8.校园标语(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的校园标语(口号)按开始流行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②“向科学进军”③“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