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讲义[考纲要求](1)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1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过渡时期总路线eq\b\lc\{\rc\(\a\vs4\al\co1(1提出:1953年。,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概念辨析]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3.“一五”计划eq\b\lc\{\rc\(\a\vs4\al\co1(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三大改造eq\b\lc\{\rc\(\a\vs4\al\co1(内容\b\lc\{\rc\(\a\vs4\al\co1(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图示图解]“一五”计划主题一“一五”计划的特点、成因1.两大特点: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2.四大成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讲史料史料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导读史料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练史料史料(2013·福建高考,节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探究: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答案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不同: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主题二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生产关系改造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讲史料史料一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导读本史料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史料二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导读史料表明在农村合作化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要求过急、改造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挫伤农民积极性的现象,给社会经济留下了许多问题。练史料史料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探究:依据史料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答案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2014·海南高考)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53年以及材料“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有关,故D项正确。2.(2014·北京高考)“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含义,尤其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单干、互助、小组、大组、合作社。这一发展变化过程,正是三大改造时期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过程。故应选C。3.(2014·重庆高考)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答案B解析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B项正确。1949~1952年是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基础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错误;1960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使我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非初步建立工业基础,故D项错误。4.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两大主要任务,即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从题干中的“不失业、不饥饿”反映出最紧迫的问题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5.根据下表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195241.53.2430.720.6195654.517.127.20.041.2A.195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B.1956年公私合营企业占据相当比例,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C.对农业的改造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例提高的重要原因D.三大改造是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答案D解析表中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反映了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其根源是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正确。二曲折发展的十年与“文化大革命”中的国民经济一、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2.中共八大eq\b\lc\{\rc\(\a\vs4\al\co1(1召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2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eq\b\lc\{\rc\(\a\vs4\al\co1(1背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2过程: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3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易错提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4.中央对“左”倾错误的调整eq\b\lc\{\rc\(\a\vs4\al\co1(1措施: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5.经济建设成就eq\b\lc\{\rc\(\a\vs4\al\co1(1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2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二、“文革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重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爆发及“全面夺权”的狂潮使中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2.出现起色eq\b\lc\{\rc\(\a\vs4\al\co1(原因\b\lc\{\rc\(\a\vs4\al\co1(①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②毛泽东支持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措施\b\lc\{\rc\(\a\vs4\al\co1(①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②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3.复苏发展eq\b\lc\{\rc\(\a\vs4\al\co1(1原因: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2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力整顿。))4.“文化大革命”的影响eq\b\lc\{\rc\(\a\vs4\al\co1(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主题一全面认识“左”倾错误1.新中国历史上的“左”倾错误(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3)外交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2.“大跃进”的消极影响(1)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2)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讲史料史料报载《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导读史料中不符合实际的高产纪录实际上反映了浮夸风的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练史料史料(2013·江苏高考,改编)“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探究:史料中反映出“大跃进”的哪些特点?答案(1)“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2)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3)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主题二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功过及启示讲史料史料一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导读史料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史料二“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导读史料表明1968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练史料史料(2012·福建高考,节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探究:据史料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答案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50年代持续增长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的完成等;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60年代中期恢复原因: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或八字方针)。1.(2014·上海高考)下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A.土地改革B.“文化大革命”C.粉碎“四人帮”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可知宣传的是“三面红旗”。“三面红旗”是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精神下进行的,“三面红旗”宣传的实质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2.(2014·山东高考)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答案C解析所给材料对“大跃进”运动进行了正面的评价,仍受“左”倾思想影响,没有对“大跃进”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没有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也就说明A、B、D三项的说法错误,排除A、B、D。3.(2014·海南高考)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答案A解析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4.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毛泽东已经认识到()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了农业实现社会化对巩固社会主义的决定作用,进而可推知当时已经认识到旧有的生产形式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C项符合材料。A项是土地与农业社会化问题、D项是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问题都未在材料中反映,排除。5.以下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了中国现代史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A解析从“以粮为纲”、“以钢为纲”即可知材料描述的应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均发生于20世纪60、70年代,“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均与“1958年”时间信息不符,可排除B、C、D三项,故选A。训练29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基础训练1.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A.中外合资企业B.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C.国营企业D.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题干时间1956年12月,而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以看出“地下工厂”属于生产资料还属于私有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2.下列资料中,最确切的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A.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B.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C.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D.共有人民公社233973个,参加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答案C解析A项反映的是土地改革;B项只能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C项从数据看,可以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项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3.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开始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产品的平均分配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答案D解析自1953年起,新中国开始实行三大改造,建立了排斥市场调节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才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1953~1978年间,广告业在中国消失。本题应选D项。4.周恩来在195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中,我国人民在社会组织方面有了一个伟大的创造,这就是全国农村中根据广大农民的要求而建立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这种组织形式是适应我国工农业生产大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它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D.忽视了中国的具体国情答案D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地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5.“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以至于翻开新旧两本中国分省地图一对照,星罗棋布的人工湖泊就呈现在眼前。由此,我国的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以每年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C.“大跃进”运动使得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经济建设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人民公社期间”可以排除B、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建设基本上以城市的工业建设为重点,而且题干材料也没有比较国家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故排除D项。本题答案是A。6.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规定》,提出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管理的企业除极少数特殊重要的企业外,一律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中央直属企业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大大下降。其意图是()A.建立和强化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探索增强企业的活力C.在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D.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投资,实现工业化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企业的自主权相对得到扩大,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企业活力,B项符合题干要求。A、C、D三项不符合材料。7.(2014·全国大纲高考)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注意题干时间,依据题干中时间“1958年”以及材料中“亩产36956斤”的信息说明人们急于改变当时落后的面貌,故本题选择D项;A项是1953年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说法不符合实际;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答案D解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放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A项仍然是以公有制为主;B、C项市场经济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故答案为D项。深化训练9.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A.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B.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C.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D.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答案A解析本题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克服了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10.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C解析从题干所述事例,说明当时存在浮夸风、高产风等虚假现象,这反映了“大跃进”的特征,故选C项。11.“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比较吻合的是()A.生产合作社B.人民公社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队D.乡镇企业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实行集体劳动,吃大锅饭,体现了“一大二公”的特点,所以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故选B。12.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答案B解析把握时间信息1953年,此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对农业的改造的确对两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后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国并未对苏联建设有太多支持,排除D项。13.经济政策的制定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三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2)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并结合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史实分析其得失。(3)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你认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中国: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西欧:大力扶植工商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2)理由: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扩大工业品市场;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分析: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农村建立起来。1958年开始在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3)因素:遵循经济规律;立足国际国内形势,适应时代需要,及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言之有理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解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的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材料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量(公斤)粮食植物油猪肉1957年2032.45.11960年163.51.851.55材料三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2)材料二中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3)材料三中的票证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答案(1)原因:①工农业生产下降。②国家财政基础薄弱。③投机资本造成市场不稳。危害:造成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巨大困难。(2)情况:农副产品消费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努力: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3)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短缺。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大量投机资本”“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来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及相关史实,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概括回答。考点2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内容eq\b\lc\{\rc\(\a\vs4\al\co1(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3.意义eq\b\lc\{\rc\(\a\vs4\al\co1(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思维导图]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eq\b\lc\{\rc\(\a\vs4\al\co1(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程\b\lc\{\rc\(\a\vs4\al\co1(①开端: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②推广: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在全,国逐步废除。)),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易错提醒]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2.城市(1)原因: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2)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①基本任务: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③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3)改革eq\b\lc\{\rc\(\a\vs4\al\co1(①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②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深层点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四个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调整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1958年)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安徽、四川最先试点包产到户。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了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讲史料史料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导读史料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及带来的积极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练史料史料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探究: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答案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突破: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题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几次转变1.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2.多种所有制并存(1978~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讲史料史料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欲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需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导读本史料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练史料史料(2012·四川高考,改编)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招商局创造“辉煌”的原因并予以说明。答案(1)面对困境,求变求强。“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境。(2)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推行改革开放的机遇。(3)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1.(2014·浙江高考)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状况。从材料“公社体制改革后……农业经营承包到户”可知①正确;“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说明②正确;而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非公有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可能起主导作用,故排除③④。2.(2014·天津高考)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1980年,中国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国家给予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故应选C。3.(2013·海南高考)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有两个:一个是“1983年”,此时中国改革重心开始转向城市,还未建立经济格局,可排除D项;第二个是“个体户从事运输售销行业”,可促进城乡市场活跃,但体现不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城乡人员交流”等信息,可排除A、B两项。4.至2013年,我国改革开放大业已进行35周年。我国经济建设总量也由1978年的3600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35年间增加了近120倍。下列促进上述数字变化的因素不包括()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确立B.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解决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答案D解析D项中的“八字”方针提出于1960年,而题干中数字却始于1978年,故选D。5.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村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家庭经营,自负盈亏。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无关;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考点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eq\b\lc\{\rc\(\a\vs4\al\co1(1经济特区: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2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图示图解]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邓小平南方谈话eq\b\lc\{\rc\(\a\vs4\al\co1(1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2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中共十四大eq\b\lc\{\rc\(\a\vs4\al\co1(1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eq\b\lc\{\rc\(\a\vs4\al\co1(主要内容\b\lc\{\rc\(\a\vs4\al\co1(①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4.中共十五大eq\b\lc\{\rc\(\a\vs4\al\co1(1内容: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世纪。))主题一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近代对外开放现代对外开放背景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讲史料史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导读史料说明中国吸取了历史上闭关锁国导致日益落后的教训,从而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史料二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导读史料中“东有深圳、西有喀什”“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是对外开放“多层次”和“全方位”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练史料(2014·天津高考,节选)史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史料二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探究:对比史料一与史料二,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答案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主题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大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三个关键节点(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理论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体制建立: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讲史料史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导读史料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练史料史料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史料二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探究:(1)史料一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2)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史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认识: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措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评分标准: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参考要点:必要性: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而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吸取苏东剧变教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结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结论:中国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萎缩。1.(2014·四川高考)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与被设立为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等城市相比,上海的经济基础更好,排除③。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尤其是来自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阻碍,排除②。故答案为D项。2.(2013·江苏高考)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答案C解析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做了深刻阐发。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1990~1995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经济理论。3.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D.市场经济时代答案D解析“粮票”、“布票”、“油票”等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产物,粮票“退休”意味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与之对应的“新时代”则应指的是市场经济时代,故选D。4.2013年中国市场利润最高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眼镜、化妆品、婴幼儿用品等,社会上相当多的游资涌入这些行业,表面上资金的流向是自发的,但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D解析着重理解“看不见的手”的含义,“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的经济规律。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5.2013年1~7月份,我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3832亿元,其中民间投资额比重占63.9%。这体现了私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被明确肯定是在()A.十一届三中全会B.邓小平南方谈话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答案D解析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故答案为D。训练30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基础训练1.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看到的《人民日报》可能是在()A.1976年 B.1978年C.1984年 D.1992年答案B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材料体现了这一工作重心的转移,故B项正确。2.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小岗村的做法()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D.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答案C解析抓住材料信息“分田到户搞包干”,18位农民分田到户搞包干的做法,实际上是否定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故C项为正确答案。3.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本质问题”,这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思考。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1984年。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C解析题目关键词是“企业”及“下海经商”以及时间“1984年”,这是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开始的年份,故C项正确。5.下图是被誉为“中国餐饮个体第一家”的悦宾饭店开张图片。1980年,北京市工商局为创办人李桂仙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美国合众社记者尤步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从农村全面转向城市B.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D.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同答案D解析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从农村全面转向城市,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与个体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6.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②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③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④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答案B解析安徽凤阳县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是1978年12月;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是1985年开始的;中共中央首次突破把“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理念是1982年;1987年,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故先后顺序为①③②④。7.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结合下图(上海自贸区范围)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A.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B.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C.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基地D.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答案D解析首先应明确上海自贸区原则通过的时间为2013年,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的时期。全面提取有效信息:A、B选项“排头兵”和充分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为经济特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排除;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为1992年开放的浦东新区,故C项排除;选D项。8.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根据相关大事的时间和“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两个依据来解题。A、C项都符合题目中的时间,但C项不完全符合题目强调的“催生创业高潮点的动因”,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