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

璀璨的明珠C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深挚情感的有韵律的文

学样式。它所抒发的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讲究—、语近情遥,

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最

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最大限度地向内浓缩,而意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

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辛

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

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二所

谓诗歌鉴赏,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

填补空白、垫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诗作的意境之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言简意赅意犹未尽领会

B.言之有物余味绵长领略

C.言简意赅余味绵长领略

D.言之有物意犹未尽领会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B.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

题旨

C.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D.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

题旨

3.下列与文段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豪放派

伐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B.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被后人赞为“北宋最勇猛的文人、最抒

情的将军”。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C.,,声声慢,,,,永遇乐,,,,念奴娇,,均为词牌,它们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

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D.《登高》是杜甫的一首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律诗,属于近体

诗。近体诗是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二、选择类

5.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苜》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先秦称《诗经》为

《诗》,因其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

B.《红烛》的作者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他

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

巩夫o

C.《百合花》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创作的一篇以解放战争为背景

的小说,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D.《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一篇新闻评论,它结合时代特点

深入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既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有新闻作

品的属性。

6.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却坐促弦弦转急(但是,可是)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

B.山不厌高(满足)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C.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惟觉时之枕席(醒)

D.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渚清沙白鸟飞回(盘旋)

三、小阅读-课内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片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

象;下片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在和朋友们一起游历了天姥山之后所

写的一首留赠给友人的诗歌,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

精神。

C.《归园田居(其一)》抒发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

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该诗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

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D.《短歌行》中,多处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心志,比如借用《诗

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借用《诗

经•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

招纳贤才的热情。

四、选择题

8.法国作家罗曼啰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优秀的青

春读物,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名音乐天才,出身贫寒,他的人生

就是在希望与绝望中不断战胜自我的成长历程。这本书将作为学校诗歌

朗诵会奖品颁发给获奖的同学,请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最适合写在扉页上

的诗句()

A.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

赐予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立在地球边

上放号》)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D.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

狱(《红烛》)

五、选择题(新)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9,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饿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B.③①②⑤⑥④C.④①③②⑤⑥D.④③②⑥①⑤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

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

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

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

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

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

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

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

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

于日暑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

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

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

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

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

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

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

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

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

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

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

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

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

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

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

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

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

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

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

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

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10.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

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

据为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

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11.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

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

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12.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辱、

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

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

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

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

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

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

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经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日应束带见之。_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

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

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在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溶

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

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

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一贵贱造之者,有酒

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

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

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

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

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

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汉魏以后学官名。“起为州祭酒''的意思是被起用担任州中

的学官。

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

印辞去官职。

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

来纪年的。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的称

号,如“靖节先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

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

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

盛的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

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6.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八、古代诗歌阅读

17.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

②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诗人由眼前这一片繁

花似锦的美丽景象而入梦,并借托梦境表达内心的情感。

B.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燕子飞回,天色初晴,

天青云白,柳絮飘飞,正所谓“万物皆春”。

C.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和谐相称的,但此诗中,诗人却将生

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老之气进行对比,寄托了自身的无限感慨。

D.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诗人却说春光“餐不

得”;然而又天真地设想通过吟诗,把春光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

酒一起喝下去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九、句子默写

18.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

(2)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沁园春・长沙》)

(3),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4),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5),天下归心。(《短歌行》)

十、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

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

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

常用意象。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

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

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

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掴蛔向我传

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蝴蝴,

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

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

同小异的鞋子吧。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

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

远太远了。

④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

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

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

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

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⑤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

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

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

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我以为这就不错了,

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

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⑥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这些孤芳自赏、不无

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

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

延续了。

⑦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

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

横横竖竖走了一阵。然后,我就到了家。

⑧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

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葛笋、白菜、茄子、

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荽荽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

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

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

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

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

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

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

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

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

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

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补素意境。

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

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

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

±,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

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

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

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

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

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二

⑪而我呢?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

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

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

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

远地永失东篱。

⑫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是的,是

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

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祥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

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

国的乡愁和诗史。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检我自己翻检:回顾,反思

B.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丢三落四:丢这忘那

C.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组织、构建

D.删繁就简的秋天删繁就简:去掉繁杂,趋于简明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列数我的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是巧妙地表达对远离乡

土的遗憾之情。

B.第⑤段作者经常“拜访”陶渊明,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逐渐萌生

了归隐之心。

C.文章对父亲劳作与休憩景象的描绘,与作者那些“孤芳自赏”的做

法形成了对比。

D.作者的寻找、领悟、反思与感激,是对“东篱”意蕴不断发现的过

程,启人思考。

21.第⑧段中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菜园“风光”,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22.根据文意回答,文章标题“父亲的东篱”有怎样的含义。

十一、命题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匆匆,我们已经走进花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

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拼

搏,少了一份幻想;多了一份感恩,少了一份淡漠;多了一份关爱,少

了一份自私;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

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题目:今天,我多了一份一

要求:(1)认真阅读材料,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结合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C2.A3.B4.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言简意赅:语言简明而意思完备。言之有物:写文章或讲话不

空洞,有实际内容。结合原文“它所抒发的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

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可知,此处是说语言简明而意思完备,

故选“言简意赅”。

第二处,余味绵长: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耐人寻味。意犹未尽:还没

有尽兴。结合原文“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可知,

此处是说诗歌韵味悠长,故选“余味绵长”。

第三处,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并认识它的意义或对它进行辨别欣赏。

领会:领悟了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并对其深有体会。结合原文“真切而深

刻……诗作的意境之美”可知,此处是说对诗作的意境之美进行辨别欣赏,

故可填“领略”。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前文“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和后文“如杜甫的《登高》……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知,此处是说诗人的做法”,“由于”和“使得”造

成主语残缺,排除BD;

“传达”和“题旨”搭配不当,排除C。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B."北宋”错,辛弃疾是南宋词人,被后人赞为“南宋最勇猛的文人、最抒

情的将军”。

故选Bo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为比喻,把“诗歌精品”比作“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A借代,“橘橹”代船。

B.比喻,“樊笼”比喻官场。

C.比喻,“东流水”比喻万事。

D.比喻,"裂帛''比喻四弦齐响的乐声。

故选Ao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C.“铁凝”错,《百合花》的作者是茹志娟。

故选C。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却:退回。句意:回到原处坐下把琴弦拧紧曲调变得更加急促。

故选Ao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是李白在和朋友们一起游历了天姥山之后所写的”错,这首诗是李白即

将由东鲁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

朋友。

故选Bo

8.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诗句描写了锈蚀的岩壁中有一只小得可怜

的蜘蛛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体现渺小者的不屈与奋斗精神,

正好契合《约翰•克利斯朵夫》主人公的生平经历和不屈的精神。

B.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句展现了创造一个新世界、猛烈冲

击的时代精神,不适合写在小说扉页上。

C.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表现革命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

志豪情,不适合写在小说扉页上。

D.闻一多《红烛》中的诗句歌颂奉献的精神,不适合写在小说扉页上。

故选Ao

9.D

【详解】试题分析:这段话的结尾句是“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

要组成部分”。综观所给的六句话,只有⑤句是谈绳结与服饰的关系,所

以⑤句应与结尾句紧密相连。于是,排除A、B、C三项,只能选D项。

具体地分析:④句是总起句,呼应上文,介绍“中国结”的悠久历史,

③②⑥①⑤句具体说明“中国结”在历史上的种种作用。答题时要注意“上

古时期”“当时”“同时也”“此外”等词语的承递与关联作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

达运用E。

10.A11.C12.D

【解析】10.试题分析:选项A对应的原文: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

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

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

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选项“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

参照物的太阴历”混淆范围。

11.试题分析:C项偷换概念,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在

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

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首先,并不是“在某些历

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而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可

能与现在不同;其次,《淮南子》中记载的只是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

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

点睛:本题既考查理解概念的能力,又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

力,是天津卷的常考题型。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社科概念含有特定的属

性,隐含信息比较丰富,必须准确把握论述类文本阅读人类社会存在于

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

阅读答案。这类题目的命题手段一般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曲解文章的内

容,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所

给选项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在文中

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

前半部分,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间部分,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

最后一段,通过与原文对比分析,可知这三项都与原文观点一致,C项

则改变了原文的表述,偷换了概念。

12.试题分析:“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的是“二十四节气”,不

是“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

13.B14.D15.D16.(1)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嘲(自比,

自娱自乐),当时的人认为这本书是真实记录。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满足之处,

总是弹拨一番寄托心意。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

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

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固请”的宾语为“种粳”,所以应在“粳”后断开,排除AD;

“郡”作“遣”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

故选Bo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谥号,……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错误。因为“谥号

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其中“评价”或褒或贬,并不只有“褒

奖”。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错误。由原文“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

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可知,语意是“郡将(官职名)曾经来

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

又把头巾扎在头上”,应为“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不是“郡将就

用头上的葛巾筛酒”,故此项张冠李戴。

故选Do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尝”,曾经;“自况”,自嘲,自比;“谓”,认为。

(2)“蓄”,储存,保存;“适”,满足,畅快;“辄”,总是,就。

参考译文: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

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

时的人称这本书是真实记录。

家里很穷,孝敬老人,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

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

(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

“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

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

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

济离开。

后来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

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

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

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

“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

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