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各区(海淀朝阳丰台东西城等)高三下语文高考一模汇编2 文言文阅读含详解_第1页
2023年北京市各区(海淀朝阳丰台东西城等)高三下语文高考一模汇编2 文言文阅读含详解_第2页
2023年北京市各区(海淀朝阳丰台东西城等)高三下语文高考一模汇编2 文言文阅读含详解_第3页
2023年北京市各区(海淀朝阳丰台东西城等)高三下语文高考一模汇编2 文言文阅读含详解_第4页
2023年北京市各区(海淀朝阳丰台东西城等)高三下语文高考一模汇编2 文言文阅读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文言文阅读

2023海淀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0题。(共17分)

夫天下未尝无财也。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

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方此之时,关市无征,山泽不禁,取于民者不过什一

r,∖而财有余。及其衰也,内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国之贡,而不足于用。【甲】由此观之,夫财

岂有多少哉!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印;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个给用,不

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

臣请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穷困时,所望不过十金之资,计其衣食之费,妻子之奉,出

入于十金之中,宽然西有余。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则心意之欲,日以渐广,所入益众,而

所欲益以不给。不知等其用之不节,而以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贪,求愈多而财愈不供,此其为

惑,未可以知其所终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者岂能寒而不衣、饥而不食乎?【乙】今天下汲汲

乎以财之不足为病,何以异此。

今天下之利,莫不尽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关有征,市有租,盐铁有榷,酒有课,茶有算,

则凡衰世苟且之法,莫不尽用矣。当天下之人,方且穷思竭虑,个广求利之门。且人可不思,则以为

费用不可复省。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臣有以知其不经也。天下之费,固有去之甚

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者矣。【丙】臣不能尽知,请举其所闻,而其余可以类求焉。

夫无益之费,名重而实轻,以不急之实,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庙,今

又饰老佛之宫,而为之祠,固已过矣。又使大臣以使领之,岁给以巨万计,此何为者也!天下之吏,

为不少矣,将患未得其人。苟得其人,则凡民之利,莫不备苓,而其患莫不尽去。今河水为患,不使

滨河州郡之吏亲视其灾,而质之以救灾之术,徒为都水监⑵。夫四方之水患,岂其一人坐筹于京师而

尽其利害?天下有转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

[Tl今为政不求其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

臣以为凡若此者,日求而去之,自毫厘以往,莫不有益。惟无轻其毫厘而积之,则天下庶乎少息

也。

(取材于苏轼《厚货财一》)

注释:【1】什一:十分取其一。【2】都水监与后文的转运使、发运(使)均为宋代官职。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娜的一项是(3分)

A.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功:功绩

B.不知罪其用之不节罪:归罪

C.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举:列举

D.而裳之以救灾之术责:要求

7.4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州相同的一组是(3分)A.广取以给用

B.宽然顾有余

以广求利之门且人而不思

C.ʃ夫向者岂能寒而不衣D.r然天下之人

I臣以为凡若此春I臣有以知其不然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IE项的一项是(3分)

A.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

四面八方的诸侯王公纷纷来到朝廷

B.盍亦反其始而思之

为什么不回到事情的起初去思考呢

C.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

如果百姓不上交盐铁酒茶的赋税,就不能为国效力了吗

D.则天下庶乎少息也

那么天下百姓大概就能够稍得喘息了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无硼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用周初兴之时和衰败之时的财政状况作对比,引出节用廉取的主张。

B.第二段通过写小民之家因财用状况引发的心理变化,指出宋朝财用匮乏的现实。

C.三、四两段列举朝廷征税方式之多,历数应该节省的“无益之费”,直陈弊政。

D.文章既有对居上位者过度开支的批评,又有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情理并茂。

10.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请根据文

意简述理由。(5分)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痛。

2023东城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町,毁誉个少不同。爱憎由其各异。盖三王之受谤也,住鲁连而获申;五

霸之擅名也,逢孔宣⑴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铃修得中,若唯千载一遇乎!况

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质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个辨其利害,叫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夫

以丘明躬为鲁史,赍经仲尼,语世则并生,论才则同耻。彼二家者,师孔氏之弟子,预达者之门人,

才识本学,年代又隔,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加以二传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带《左氏》,

不可同年。

逮《史》《汉》继作,踵或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

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平大抵同风,可为连类。班氏式遵曩例,承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

反受嗤于拙目也。刘祥撰《宋书•序录》,历说诸家晋史,其略云:”法盛《中兴》,荒庄少气,王隐、

徐广,沦溺罕华。”夫史之叙事也,当辩前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必令

同文举之含异,等公斡之有逸,如子云之含章,类长卿之飞藻,此乃绮扬绣合,雕章缗彩,欲称实录,

其可得乎?以此诋诃.知其妄施弹射矣。

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

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若斯流者,可胜纪哉!故曰"废兴,时也。穷达,命也”。

适使时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喈,《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

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

(取材于《史通•鉴识》)

注释:[1]孔宣:孔子。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神有晦明明其善恶

B.值鲁连而获申值嵇、阮而方贵

C.欲求钱核得中其文直,其事核

D.才识本然然合事宜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毁誉以之不同乌足以辨其利害

B.基唯千载一遇乎知塞妄施弹射矣

C.方语《左氏》历说雷家晋史

D.而大抵同风辩而不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

怎么能拿那再传之说,来比这亲自受经而写成的《左传》呢

B.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难道说虽然是费尽神思创造出来的著作,反而要受见识浅薄的人讥笑

C.欲称实录,其可得乎

要想称作实录,难道可能吗

D.若斯流者,可胜纪哉

像这一类的人,可以记载得完吗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三王五霸的评价,引出对人毁誉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标准无法确定。

B.作者认为左丘明与孔子生于同时代且才识相当,故《左传》比二传更具优势。

C.刘祥批评各种晋书缺乏文采气势,作者认为这种批评违背史书的记事原则。D.作者认为史书能否

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和人的命运一样,也与机缘有关。

10.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观点,并说明作者得出这个观点的依据。

2023石景山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鼻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

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屈取。于君何嫌?

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

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咚,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

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

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看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礼,人百其勇,何必在

多?陛下每云,我书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件,皆

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日:“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兔。’即令所司,列为事条。秦

府国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

给复⑴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中,若从此放兔,并是虚荷国恩。

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本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已

征得物,便点入军,来年为始,何个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税⑵,并悉委之。

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信,不亦难乎?”

太宗日:“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殴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

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7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珪绢五十匹。

(取材于《贞观政要•直谏》)

注释:【1】给复:免除徭役。【2】貌税: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碉的一项是()

A.若实大,亦可简取简:选拔,选取。

B.焚林而眩,非不获兽畋:打猎,捕猎。

C.今年白丁多已役迄讫:完毕,完成。

D.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蔽:遮蔽,隐瞒。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里未十八其数里众

B.遇之以礼何以取信C.我之为君散还之后

D.乃人情不通乃停中男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思理的一项是()

A.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哪里是因为年龄小,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礼遇。

B.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过去欠下的租税债务,拖欠官府的财物,全部免除。

C.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若是已经开始服役或缴纳租税的,今年仍然收纳了结。

D.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处理事情常常像这样有过错失误,怎能治理好国家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亚砸的一项是()

A.简点中男入军如同“竭泽取鱼”“焚林而畋”,体现封德彝等人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B.太宗多次下敕文,魏征坚持不从,便是面对太宗怒火也不退缩,可见他刚直尽责。

C.不把秦王府所征的租税和债物算入官物,说明唐太宗施政随心,不遵守条例规定。

D.刺史、县令等官员身负治理天下的责任,君主应把事务交给他们,不能独断专行。

10.魏征犯颜直谏,让太宗由“怒”而“愕然”,最后慨叹纳谏。魏征是如何做到的?请简析。

2023西城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①,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如有物

的然以辜者。”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到异:跖、躅②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千无有

宰者。”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小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

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日: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

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

阳而艺树,阴而挚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有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赏,

虽三旌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西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

日宜。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日:“天何预乃事争?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学?”

法小弛,则是非3.爻,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幸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偻辱,时以不辜

参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福幸可以诈取,西祸亦

可以苟免。”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

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

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日:“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

人而已。”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余日: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

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

非天预乎人尔。

(取材于刘禹锡《天论》)

【注】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下文“泥于冥冥者”指那些认

定天与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②跖、牖:盗跖与庄蹒,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强盗。下文“孔、渊”指孔

子和颜渊。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卿的一项是()

A.天与人实则异剌:违背。

B.动物之尤者也尤:优异。

C.有'贤尚功右:崇尚。

D.法小弛,则是非喙驳:反驳。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是茫乎无有宰者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

B.为善顶然也而祸亦可以苟免

C.天何预乃事邪奚预乎天邪

D.或贤而尊显福国可以诈取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木巧珍的一项是()

A.拘于昭昭或泥于冥冥,容易就天道与人事作出简单对应。

B.天之所长是促进万物繁衍生长,并通过抑强济弱来调和。

C,法令得以普遍推行时,赏罚依法而定,能为民众所接受。

D.人世的治或乱,都会对当时的人如何认识天道产生影响。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10.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文中所论述的“天”与“人”之间的关系。

2023丰台区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议法

古者以仁义行法律,后世以法律行仁义。夫三代⑴之圣王,其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蔓延于天下,

而形见于礼乐。下民被其风化,务为仁义,个求避法律之所禁。故其法律虽不用,而其所禁亦不为不

行于其间。至于汉、唐,其教化不足以动民,而一,法律,故其民惧法律各及其身,亦或相勉为仁义。

唐为《刑统》,毫厘轻重,明辩别白,附以仁义,无所阿曲。但不能先使民务为仁义,使法律之所禁

不用而自行如三代时。然要其终,亦能使民勉为仁义。而其所以不若三代者,则有由矣:政之失,非

法之罪也。

是以宋有天下,因而循之,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比闾⑵小吏奉本以公,则老奸大猾束手请死,

不可漏略。然而泌讼常病多,盗贼常病众者,则亦有由矣:法之公而吏之私也。而况法律之间又不能

无失,其何斗为治?

今夫天子之子弟,卿大夫与其子弟,皆天子之所优异者。有罪而使与氓隶并笞而偕戮,如大臣蒙

耻而朝廷轻,故有赎焉,所以自尊也,非与其有罪也。夫刑者,必痛之而后人畏;⅞;罚者不能痛之,

必困之而后人辱焉。今也,大辟⑶之诛,输一石之金而兔。贵人近戚之家,一石之金不可胜数,且

不笞不戮,彼已幸矣,而赎之又轻,是启奸也。

夫罪固有疑,今有人或诬以杀人而不能自明者,有诚杀人而官不能折以实者,是皆不可以诚杀人

之法坐。由是有减罪之律,当死而流。使彼为不能自明者邪,去死而得流,刑已酷矣;使彼为诚杀人

者邪,流而不死,刑已宽矣:是失实也。

今也贵人近成皆赎,而疑罪不与,莫若皆重赎。彼贵人虽号为富强,苟数犯法而数重困于赎金之

间,则不能不敛手畏法。彼罪疑者,虽或非其率,而法亦不至残溃其肌体;若其有罪,则法虽不刑,

而彼固亦已困于赎金矣。夫使有罪者不免于困,而无辜者不至陷于笞戮,一举而两利。斯智者之为也。

(取材于《苏洵集》)

注释:【1】三代:夏商周三朝。【2】比闾:乡里。【3】大辟:死刑,古代五刑之一。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辜其终要:总括

B.然而州讼常病多狱:案件

C.必困之而后人替焉惩:惩处

D.虽或非其辜辜:罪责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求避法律之所禁其何以为治

B.而一于法律而彼固亦已困于赎金矣

C.比闾小吏奉之以公故其民惧法律多及其身

D.则大臣蒙耻而朝廷轻则法虽不刑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巧独的一项是()

A.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

改变了一些条目,保留了它的基本内容

B.必痛之而后人畏焉

一定要痛恨有罪者并使后世之人畏惧

C,是皆不可以诚杀人之法坐

这些都不可用制裁真正杀人者的法律定罪

D.而疑罪不与

而证据不足的疑犯却不在赎罪之列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无砸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教化突出,虽有法却可不用,说明仁义廉耻是其立法的价值内核。

B.唐代的法令细致明晰,所以虽然法律没有施行,也能使百姓尽力奉行仁义。

C.宋代虽然沿袭唐代法令,但官吏偏私,法有漏洞,致使违法事件常有发生。

D.古代对疑罪者施以减罪之律和现代的“疑罪从无”,都是司法人性化的体现。

10.苏洵主张“莫若皆重赎”,请结合第三、四段内容概述其提出这一主张的依据,并对这一主张作

简要评价。

2023延庆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

汤旱七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岁复之后,犹禁陈耕久古之为天下,诚有具

也。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今汉兴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②,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获年,富人不贷,贫民且饥;天时

不收,请卖爵鬻子,既或闻耳。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一雨尔,虑若更生③。天下无蓄,若此甚极也。

其在王法谓之何?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窃伏念之,愈使人悲。

然则所谓国无人者,何谓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岂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忧,将以谁偷?五

岁小康④,十岁一凶,三十岁而一大康,盖曰大数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生

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

外敌必骇,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为上者弗自忧,魄然⑤事困,乃惊而督下,

日:“此天也,可奈何?”事既无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陛下少闲,可使臣从丞相、御史

计之。

(贾谊《新书•忧民》)

【注】①陈耕:古法,土地耕种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连续耕种。②屈:贫困。③更生:再次发生。

④小康:小的饥荒。⑤魄然:困窘的样子。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有:通“又”

②诚有县也具:方法

③贫民耳饥且:将要

④请卖爵鬻子鬻:卖

⑤方至乃图穷:贫穷

⑥磔伏念之窃:私下;私自

⑦盖日木藜也大数:自然规律

⑧此天也,可奈何奈何:怎么办A.①⑤B.②④C.⑥⑦D.③⑧

6.下列对文中句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禹水九年,汤旱七年:夏禹时连续有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

B.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从前有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百姓感到忧心忡忡

C,上弗自忧,将以谁偷: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

D.中国失救,外敌必骇: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一定感到惊骇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则,一定要确保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蓄。

B.面对汉兴三十年来国家储蓄粮越来越少的局面,作者忧心至极。

C.国家储粮不充足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兵祸接至的结果。

D.作者委婉劝谏,请君王自省,为实现国富民安尽早谋划。

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

9.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国家重大安全问题。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重要性

的认识。

2023平谷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尊。尉佗称号南越,帝复其

坟墓,召贵其兄弟。佗去帝号.俯伏称臣。匈奴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遣书,厚以缙絮。虽未能调

伏,然兵革之祸,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吴王沸包藏祸心,称病不朝。帝赐之几杖,沸无所发怒,乱

以不作。使文帝尚在,不出十年,沸亦已老死,则东南之乱,无由起矣。至景帝不能忍,用晁错之计,

削诸侯地。浮口之号召七国,西向入关。汉遣三十六将军,竭天下之力,仅乃破之。

错言:诸侯强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冬,反疾而祸小,不削,反迟而祸大。世皆以其言为

信,吾以为不然。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浮必未反。迁延数岁之后,变故不一,徐因其变而为之备,所

以制之者,固多术矣。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则虎毙,不幸则人死,其

为害亟矣。晁错之计,何以异此!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阱,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此则文

帝之所以备吴也。

鸣呼!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为晁错者等矣!

(取材于北宋苏辙《汉文帝论》)

三王以降,论君德者,必首汉文,非其治功有不可及者也;自魏、晋及五季,虽乱臣盗贼f⅛奸天

位,皆泰然自任可不疑,故用天下以达睢而无所畏忌;文帝则幽隐之中,常若不足以事此,而惧于不

终,此即大禹“一夫胜予”、成汤“栗栗危惧”之心也。世徒见其奉身之俭,接下之恭,临民以简,

以为黄、老之学则然,不知正自视缺然之心之所发耳。然文帝用此治术,亦安于浅近,苟可以为而止。

其闻张季之论,犹曰“卑之毋高”,盖谓兴先王之道个明民,非己所能任也。孔子曰:“子产犹众人

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书》曰:“周公师保万民。”若文帝者,能保之而不能师也。夫是,

乃杂于黄、老之病矣夫!

(取材于清代方苞《汉文帝论》)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强者皆乘风而摩”中的“靡”与“求之摩途”中的“靡”意思不同。

B.“其不为晁错者等矣”中的“鲜”与“终婚兄弟”中的“鲜”意思相同。

C.“论君德者,必苜汉文”中的“首”与“方苜长胫”中的“首”意思相同。

D.“能保之而不能照也”中的“师”与“或师焉,或不焉”中的“师”意思不同。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潺用之号召七国蒙故业,国遗策

B.削之,反疾而祸小顷之,持一象笏至

C.皆泰然自任而不疑人而不仁,如礼何

D.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复其坟墓,召贵其兄弟:文帝修复了尉佗在中原的祖坟,召唤并赐予他兄弟显贵的身份。

B.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潺必未反:如果像文帝那样采用隐忍怀柔的政策,刘潺不一定会发动叛乱。

C,接下之恭,临民以简:(文帝)对待大臣恭敬,用宽缓的政策治理百姓。

D.苟可以为而止:如果可以维持下去就行了。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对待匈奴显得很软弱,虽然没能让匈奴政权彻底归服,但基本保证了汉匈政权的和平相处。

B.面对诸侯割据势力的日渐强大,晁错认为中央政权“削藩”导致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早动手

比晚动手要好。

C.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虽然都是叛臣和外族阴谋篡夺的天子之位,但是都自信而专横地统治天下,

没有畏惧和顾忌。

D.汉文帝不让张季高谈阔论治国方略,只让他关注眼前能落实的事,是认为张季不具备复兴先王之

道的水平。

10.宋代文学家苏辙和清代文学家方苞各自在《汉文帝论》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论证的?

2023顺义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陆贽①、苏轼,此三子者,迹相类也。贽与轼,每自比谊也,称之者亦以为然。贽盖布谊

矣,万不能为谊,然有愈T谊者也。轼亦希贽矣,而不能为贽,况乎其犹欲希谊也。

奚个知其然邪?谊之说:教太子以端本,奖廉隅以善俗,贽弗逮焉。而不但此,傅梁怀王,王堕

马毙,谊不食死,贽弗能也。所以知其不能者,与窦参②为难之情,胜于忧国也。顾谊之为学,粗而

不纯,几与贽等:而任智任法,思以制匈奴、削诸侯,苏三表五饵③之术,是婴稚之巧也;其削吴、

楚西益齐,个所亲而不虑贻他日莫大之忧,是仆妾之智也;贽之所勿道也。故辅少主、矍孤城、仗节

守义,«不丧其贞者,贽不如谊;而出入纷错之中,调御轻重之势,斟酌张弛以出险而经远也,谊不

如贽。是何也?谊年少,愤盈之气,未履艰屯,而性之贞者略恒疏,则本有余而末不足。斯谊与贽轻

重之衡,有相低昂者矣。

若夫轼者,恶足以趣顽二子乎!酒肉也,佚游也,情夺若性者久矣;宠禄也,祸福也,利胜其命

者深矣。志役于雕虫之技,以耸天下而矜其慧。学不出于揣摩之术,以荧天下而傩其能。习于其父张

仪、苏秦、商鞅、李斯之邪说,遂欲以揽天下而生事于平康之世。文饰以经术,而自曰“吾谊矣”;

诡测夫利害,而自曰"吾贽矣”;迷失其心而听其徒之推戴,且曰“吾孟子矣”;俄而取道,异端,

抑曰“吾老聃矣”“吾瞿昙④矣”。若此者,谊之所不屑,抑贽之所不屑也。

周勃、灌婴之非谊曰“擅权纷乱”,于谊为诬,于轼允当之矣。藉授以幼主危邦,恶足以知其所

终哉!乃欲推而上之,列于谊与贽之间,宋玉所云“相者举肥”也。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陆贽:唐德宗时期曾担任宰相,指陈弊政,废除苛税,后遭构陷后罢相。②窦参:曾任宰

相,恃权贪婪,与陆贽不和。③三表五饵:指贾谊向汉文帝陈献的防御匈奴之策。④瞿县,指佛。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亚项的一项是()

A.贽盖翁谊矣希:仰慕B.私所亲而不虑贻他日莫大之忧私:私下

C.辅少主、瞿孤城婴:坚守D.恶足以超颠二子乎颉顽:较量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顾不能为谊其削吴、楚阳益齐

B.然有愈于谊者矣俄而取道于异端

C.奚以知其然邪以不丧其贞者

D.基三表五饵之术情夺甚性者久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无硬的一项是()

A.教太子以端本:教育太子来端正根本

B.是婴稚之巧也:这是小孩子一样的机巧

C.以荧天下而傩其能:以此来迷惑天下而仇视其他有才能的人

D.藉授以幼主危邦:假如交给他君主年幼、国家危难的局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亚项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贾谊、陆贽在为政、操守、为学等方面各有长短。

B.作者眼中贾谊年轻气盛,未经历过艰难险苦,故不能成功。

C.“擅权纷乱”“相者举肥”两句是作者引用来抬高苏轼的。D.文中评论人物,论点精到,列举相

应事实论证,逻辑清晰。

10.第三段是作者对苏轼的评价。在王夫之看来,苏轼有哪些不足?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至少写

出三条)。

2023朝阳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T0题。

艺之兴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造艺者,将以有理乎民。生而心知物,知物西欲作,欲作而事繁,

事繁而莫本能理也。故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二者近在乎身,而远在乎物。艺者,所以旌智

饰能、统事御群也,圣人之所不能。也。艺者,以事成德者也;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艺者,德之枝

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故谓之痛;人无

艺则不能成其德,故谓之野。若欲为夫君子,必兼之乎。

先王之欲人之为君子也,故立保氏E掌教六艺,一日礼,二曰乐,三曰射,四曰御,五日书,

六日数。教六仪,一日祭祀之容,二日宾客之容,三日朝廷之容,四日丧纪之容,五日军旅之容,六

日车马之容。大胥掌学士之版,春入学,舍采⑵,合万舞,秋班学,合声,讽诵讲习,不懈于时。

故《诗》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既修其

质,且加其文,文质着然后体全,体全然后可登乎清庙,而可港乎王公。故君子非仁不立,非义不行,

非艺不治,非容不庄,四者无尊,而圣贤之器就矣。《易》日:“富有之谓大业。”苏斯之谓欤?君

子者,表里称而本末度者也。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

光辉外著。孔子曰:"君子耻有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可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行。”故宝玉之山

土木必润,盛德冬士文艺必众。

孔子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存乎六艺者,著其末节也。夫陈筑豆、置尊俎、

执羽籥、击钟磬、升降趋翔、屈伸俯仰之数也,非礼乐之本也。礼乐之本也者,其德音乎?《诗》云: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示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宴以敖。”此礼乐之所贵也。

故恭恪廉让,艺之情也;中和平直,艺之实也;齐敏不匮,艺之华也;威仪孔时,艺之饰也。通乎群

艺之情实者,可与论道;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事者,有司之职也;道者,君子之业也。君

子兼之,则贵也。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故礼以考敬,乐以敦爱,射以平志,御以

和心,书以缀事,数以理烦。敬考则民不慢,爱敦则群生悦,志平则怨尤亡,心和则离德睦,事缀则

法戒明,炀理则物不悖。六者虽殊,若致一也。其道则君子专之,其事则有司共之,此艺之大体也。

(取材于徐干《中论》)

注释:【1】保氏:古代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2】舍采:古代学子入学时祭祀先圣

先师的仪式。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氐硼的一项是(3分)

A.圣人之所不能弓也已:完成

B.文质蓍然后体全著:显著C.而可奉乎王公羞:推荐

D.四者无隼愆:过失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r知物画欲作「B.事繁而莫考能理也

^-耻有其容顾无其辞L盛德之士文艺必众

C.「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D.其斯之谓欤

L爱敦则群生悦其致一也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氐砸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阐明了“艺”与“德”的关系。

B.“六艺”之学内容丰富,古代君主会设立专门的官员来教授。

C.作者认为礼器设置、舞蹈动作等都不属于“艺”的范畴。

D.文章多处引用典籍、名人名言,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

10.君子为何要学“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6分)

专题02文言文阅读

2023海淀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T0题。(共17分)

夫天下未尝无财也。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

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方此之时,关市无征,山泽不禁,取于民者不过什一

'I而财有余。及其衰也,内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国之贡,而不足于用。【甲】由此观之,夫财

岂有多少哉!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多给用,不

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

臣请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穷困时,所望不过十金之资,计其衣食之费,妻子之奉,出

入于十金之中,宽然西有余。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则心意之欲,日以渐广,所入益众,而

所欲益以不给。不知萼其用之不节,而以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贪,求愈多而财愈不供,此其为

惑,未可以知其所终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省■岂能寒而不衣、饥而不食乎?【乙】今天下汲汲

乎以财之不足为病,何以异此。

今天下之利,莫不尽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关有征,市有租,盐铁有榷,酒有课,茶有算,

则凡衰世苟且之法,莫不尽用矣。生天下之人,方且穷思竭虑,秋广求利之门。且人两不思,则以为

费用不可复省。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臣有以知其不会也。天下之费,固有去之甚

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者矣。【丙】臣不能尽知,请举其所闻,而其余可以类求焉。

夫无益之费,名重而实轻,以不急之实,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庙,今

又饰老佛之宫,而为之祠,固已过矣。又使大臣以使领之,岁给以巨万计,此何为者也!天下之吏,

为不少矣,将患未得其人。苟得其人,则凡民之利,莫不备苓,而其患莫不尽去。今河水为患,不使

滨河州郡之吏亲视其灾,而*之以救灾之术,徒为都水监⑵。夫四方之水患,岂其一人坐筹于京师而

尽其利害?天下有转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

【丁】今为政不求其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

臣以为凡若此者,日求而去之,自毫厘以往,莫不有益。惟无轻其毫厘而积之,则天下庶乎少息

也。

(取材于苏轼《厚货财一》)

注释:【1】什一:十分取其一。【2】都水监与后文的转运使、发运(使)均为宋代官职。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巧硬的一项是(3分)

A.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功:功绩

B.不知罪其用之不节罪:归罪

C.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举:列举

D.而裳之以救灾之术责:要求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

同的一组是(3分)

A.「广取以给用B.ʃ宽然而有余

L以广求利之门

且人而不思

D.ʃ夫向有岂能寒而不衣D.ʃ然天下之人

L臣以为凡若此有

-臣有以知其不然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

四面八方的诸侯王公纷纷来到朝廷

B.盍亦反其始而思之

为什么不回到事情的起初去思考呢

C.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

如果百姓不上交盐铁酒茶的赋税,就不能为国效力了吗

D.则天下庶乎少息也

那么天下百姓大概就能够稍得喘息了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卬唧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用周初兴之时和衰败之时的财政状况作对比,引出节用廉取的主张。

B.第二段通过写小民之家因财用状况引发的心理变化,指出宋朝财用匮乏的现实。

C.三、四两段列举朝廷征税方式之多,历数应该节省的“无益之费”,直陈弊政。

D.文章既有对居上位者过度开支的批评,又有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情理并茂。

10.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请根据文

意简述理由。(5分)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痛。

参考答案:

6.(3分)C

解析:本题答案为C0大家注意这个句子的结构“苟得其人,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而其患

莫不尽去”,很显然“举”和“去”应该是相对的,一个是提出,一个是废除。我们在《论语》中

学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个“举”就是提出的意思。但是个人认为,试卷给的解

释是列举,这个词义和提出有点太接近,不太好。

7.(3分)A

解析:本题答案为Ao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翻译成“来”,判断连词的时候要注意

选项中第二句只给了后半句,一定要找到原文,看前半句,才能判断意义。B项“宽然而有余”,

“而”表修饰关系,第二个“而”表转折;C项,第一个者在向后面,向的意思是以前者位于时间后,

就是语气词,表示∙.∙∙∙.的时候,第二个者为代词,……的情况:D项第一个然表转折,然而,第二个

然是代词这样。

8.(3分)C

解析:本题答案为Co将不为国乎,这里面的为根据上下句判断应该是“是”的意思、,所以这

句话应该是“难道国家就不能成为国家了吗”。

9.(3分)B

解析:本题答案为Bo写小民之家因财用状况引发的心理变化,并不是为了支出采用匮乏的现

实,而是说明朝廷的想法是错误的,是为后面指出做法的错误做铺垫。

10.(5分)参考答案:

解析:首先要大概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一个养马的人担心牧马人偷草料,就安排了一个

厩长。对应的内容应该是在丁处,前面写的就是设置了很多多余的官员。答题思路:说明这段话的

大概意思--说明丁处所讲的内容--说清要证明的观点。

应放在丁处。

这段文字写养马人已有“牧人”又设置“厩长”的职位,可是马匹却更瘦的事例,与该段丁处

之前各地有“转运使”又设“发运”致使耗费钱财过多的现象相类似,也可以用来证明本段因冗官

而产生过多毫无意义支出的观点。

【评分参考】5分。选择丁处正确1分,小文段意思概述正确2分,理由解说到位2分;意思

对即可。

11.(13分)

(1)(3分)参考答案:

“以”应理解为“和”(1分)

理由:从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出,“敬”“忠”“劝”三者是并列关系,“以”应理解为“和”。(2

分)

【评分标准】对“以”理解正确,1分;结合第①则材料说明理由,理由到位2分。言之成理即

可。

(2)(5分)参考答案:

①为政以德

②克己正己

③率先垂范

④推行仁政

⑤举贤任能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5分)答案示例:

第①则孔子直接回答季康子关于治民之道的提问。问答一一对应,明确直接;既切中肯繁,又有

指导意义。

第②则孔子先直率地告知季康子要以身作则,并以反问强调上位者立身持正,下位者必欣然而从;

既态度鲜明,又有针对性。

第③则孔子用假设式的答语应对季康子“患盗”的提问。虽为直言陈述,但别有深意,包含对上

位者克己少欲的劝谏意义。

第④则孔子以“风”“草”为喻,形象说明了上位者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用通俗的比喻说明治

国理政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

孔子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语气,富有艺术性与教育哲思。

【评分标准】从四处画线句中选择两处加以分析,每处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直言正告或婉言启发,

分析到位2分;对孔子回答的艺术整体评价,评价到位1分。言之成理即可。

附录:文言文译文

天下不是没有财富。当年周初兴之时,文王、武王的国土不过方圆百里。当他们受命于天时,四

面八方的诸侯王公纷纷来到朝廷,军队四面出征,讨伐不合道义的诸侯,却从未发愁缺少钱财。那个

时候,边关集市都不征收税款,山林湖泽也没有渔猎之禁,从民众那里得到的不过是从他们收成的十

分中取其一分,而财力尚有盈余。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在内收取方圆千里的租税,在外获取众多诸

侯国的朝贡,却还不够用。由此看来,财物哪里有多和少的标准呢!君主治理天下,如果能自己俭朴

而多施惠于民,就容易取得功绩;加重人民的负担来满足朝廷的用度,就很难使百姓畏服听命。因此

广泛地索取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如节约用度从而减少索取更容易治好国家。

请让臣用百姓之家为例来推论这个问题。百姓在穷困的时候,他所期望的不过是拥有十金之资,

他计算家中衣食的需求,赡养妻子儿女的费用,收支在十金之内,而生活得宽松有余。等他一旦稍有

积蓄,衣食已经满足,于是他心里的欲望就渐渐地膨胀起来,收入越多,他的欲望就越不能满足。他

不知道归罪于自己不节省用度,却认为是索取的还不够多。所以钱越多越贪婪,需求越多钱财越不够

用,这就使他陷于困惑之中,不知道最终怎么办好。为什么不回到事情的起初去思考呢?当初他穷困

的时候,难道出现过天寒没有衣穿、饥饿没有饭吃的情况吗?如今天下急切地把财用不足作为心头大

患,与这家人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

如今天下所有能够获利之处,没有不竭力收取的。高山丘陵森林平原,没有不设禁令的地方。边

关有关税,集市有租金,盐铁、酒水、茶叶都有重税,凡是末世用过的应急手段,没有不使用的。可

是天下人还在绞尽脑汁,来增加获利的门路。这些人却不思考,就认为如今国家各项费用不能再省,

假如不征收盐铁酒茶的赋税,难道国家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吗?我以为并非如此。国家的开支,本来

就有很多是容易革除而无损于国,保存下来很困难却无益于国的。臣不可能全部了解,请求略举所听

到的一些事加以论证,其他与之相类的事就可以推知了。

那些没有益处的开支,只是名义上很重要,但实际上不必要,给不急需的事情冠以堂皇的名义,

因此人们虽然对此心怀疑虑却不敢去除。天子有七庙,如今又在兴建修缮道、佛两教的宫观寺庙,还

要负责这些宫观寺庙的支出,这本就已过分了,又命大臣以官祠使的身份来管理,每年的支出有数万

之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全国的官吏,已经不少了,还是苦于没有人才。如果真能得到人才,那么

对百姓有益的政令,都能提出,而损害百姓利益的政令都会废除。如今黄河水泛滥成灾,不派临河州

郡的官吏亲自去视察灾害的情况,安抚百姓,要求他们提出救灾的方法,白白设置一个都水监。全国

各地的水患,难道是一个人坐在京师筹划,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吗?天下各路有转运使就足够了,如今

江淮一带,又设置了发运使,俸禄赏赐之丰厚,所属吏卒之众多,耗费的钱财数得过来吗!我曾听说,

乡间有一个养马的人,怕牧人欺骗自己盗窃草料,又派了一个人担任厩长,厩长来了可是马却更瘦了。

如今治理天下不抓住根本,只注重那些细稍末节,以此推知,天下毫无意义的支出,不能说不多啊。

我认为凡是像这样的情况,每天去除一点,从一丝一毫做起,长此以往,不会没有好处。只要不

轻看这一丝一毫,不断积累,那么天下百姓大概就能够稍得喘息了。

2023东城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夫人识有通寒,神有晦町,毁誉个少不同。爱憎由其各异。盖三王之受谤也,住鲁连而获申;五

霸之擅名也,逢孔宣F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铃稼得中,苏唯千载一遇乎!况

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蹶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个辨其利害,叫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夫

以丘明躬为鲁史,赍经仲尼,语世则并生,论才则同耻。彼二家者,师孔氏之弟子,预达者之门人,

才识本舜,年代又隔,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加以二传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带《左氏》,

不可同年。

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

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平大抵同风,可为连类。班氏式遵曩例,承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

反受嗤于拙目也。

刘祥撰《宋书•序录》,历说蒋家晋史,其略云:”法盛《中兴》,荒庄少气,王隐、徐广,沦溺

罕华。”夫史之叙事也,当辩前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尊,若斯而已可也。必令同文举之含

异,等公斡之有逸,如子云之含章,类长卿之飞藻,此乃绮扬绣合,雕章缗彩,欲称实录,其可得乎?

以此诋诃,知其妄施弹射矣。

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

楚年,遭文、景而始传,但嵇、阮而方贵。若斯流者,可胜纪哉!故曰"废兴,时也。穷达,命也”。

适使时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喈,《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

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

(取材于《史通•鉴识》)

注释:【1】孔宣:孔子。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A.神有晦明明其善恶

B.值鲁连而获申值嵇、阮而方贵

C.欲求钱核得中其文直,其事核

D.才识本然然合事宜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毁誉以之不同乌足以辨其利害

B.必唯千载一遇乎知不妄施弹射矣

C.方语《左氏》历说雷家晋史

D.四大抵同风辩W不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

怎么能拿那再传之说,来比这亲自受经而写成的《左传》呢

B.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难道说虽然是费尽神思创造出来的著作,反而要受见识浅薄的人讥笑

C.欲称实录,其可得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