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讲义:《师说》新课预习-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_第1页
同步讲义:《师说》新课预习-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_第2页
同步讲义:《师说》新课预习-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_第3页
同步讲义:《师说》新课预习-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_第4页
同步讲义:《师说》新课预习-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师说》同步教学讲义

。学习目标《噫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知识演

一、文化常识

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

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像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

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

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

体车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俪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

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O

2.韩愈的文学理论和主张

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

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3.了解“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

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6^4

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

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11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4.解题

①师:从师学习。

②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

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

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

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

说》等等就属这一文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③师说,就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

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土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

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

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

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土大夫之族”,大力宣

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

二、文本解读

原文注释

师说韩愈【注释】

1.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1学者)求学的人。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

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题的人。所以,用来……的。受,同“授”,

传授。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

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5.(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6.(闻)知道,懂得。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7.〔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

老师。

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8.(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

习。

师之所存也。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

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

【译文】表示反问语气。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10.〔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

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

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

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

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

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

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

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首句针对时弊鲜明地提出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

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注释】

1.1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2.〔出人)超出一般人。

3.[犹且)尚且,还。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4.(众人)一般人。

5.(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

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6.(身)自己。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7.(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8.(惑)糊涂。

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9.〔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

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

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

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

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

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11.〔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之不解”结构同此。

12.(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

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

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

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代“惑之不解”。不,同“否”

13.1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

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

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14.[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

病。

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5.〔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6.

17.(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18.(族)类。

19.1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

【译文】

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

此之类。

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

20.1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

2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

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

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

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

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谀,谄

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

媚奉承。

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

22.[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

齿,并列、排列。

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23.(75)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

24,〔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

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

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

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

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

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

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

“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

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

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

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

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

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

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不乏时弊,又从

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完成以下表格。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正确态度错误态度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古圣人与今众人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纵比)从师而问耻学于师(反诘)

2.对其子与对其身于其子于其身小学而大遗

(自比)择师而教耻学于师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与土大百工之人士大夫师道不复,智反不能

夫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横比)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装弘、师1.〔常师)固定的老师。

2.【郑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郑国(今

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山东郑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

官职的名称。

3.(仁弘(生卒年不详))周敬王时的大

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

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4.〔师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的

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5.1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6.1郑子之徒)郑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

四个人)。徒,同类的人。

7.(贤)才德优秀。

【译文】

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莅

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些人,他们的贤9.(不必)不一定。

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10.(贤)超过。

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11.1术业)学术技艺。

12.(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

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

研究。

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

罢了。

1.本段和首段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郑子,访乐于莅弘,

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

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

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13.(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

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14.[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

文相对。

15.(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

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艺,指《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译文】16,〔通)全面。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17.(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

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气。

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18.(嘉)赞许。

19.(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20.(贻)赠送。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

针石乏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梳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责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部分:通过对比,反面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通过举例、引用,正面论证论点。

第四部分:交代写作缘起,激励后学。

3.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

(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

①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

“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

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②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③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

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

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2)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土大夫之族”的态度上,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

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看,对前者存有偏见。

文本分析

第一段:此文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

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

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随即紧扣“解惑”二字,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出不从师的

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

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直接指向了上大夫阶层的门第观

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并为下文针贬时弊张本。

第二段: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尽吐不平之

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作者首先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

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接着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

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

“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

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三段:作者以孔子从师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

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

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之例加

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

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既是对前文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

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将师生之间的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

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

第四段:以“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并

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作者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

的范例,对李蟠加以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则是一种号召。本段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

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记或跋,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是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

于时,学于余”而做。“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

“古道”指“从师而问”。这一段与第3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论据,在意义上

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难点探究

1.《师说》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分析不同论证方法的答题思路: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出“XX”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XX”的论点,使论证更加浅显

易懂。

②道理论证:通过引用“XX”名言(警句、格言、俗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XX”的

论点。

③对比论证:从XX”和“XX”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XX”的论点。

④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XX1比作“XX”,生动形象地论证了“XX”的

论点,使论证更加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作者在论证从师的重要性时,运用了三组对比。第一组是“古之圣人”与“今

之众人”的对比,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第二组是某些人为孩子选择老师与自己“耻师”

的对比。第三组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对

比。这三组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有力地证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除了第二段中所列举的一些概括性事例外,作者在第三段又以孔

子从师学习的行为为例,并且引用孔子的名言,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孔子在古代被尊为“圣

人”,有着很高的学问和修养,这样的“圣人”尚且向很多人请教,那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文章通过典型的事例和名言进一步证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一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

的人,最后是“土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

主要批判的对象:土大夫之族。

理由:①从行文的语气看,韩愈在批判“今之众人”时,用的是疑问语气;批判做父亲的人

时,用的是否定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时,用的则是讽刺语气。韩愈对上大夫们不仅不满,

而且表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韩愈认为士大夫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聪明,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土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韩愈以“道”为师的观

点格格不入。

3.如何理解“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的关系?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

所谓“道”,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以文章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

“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

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就需要“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

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4.对比鉴赏《劝学》《师说》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

分析。

内容侧重点:《劝学》讲学习的重要性,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善假于物”,要

积累,要坚持,要专一,核心就是“学不可以已”一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师说》围

绕师道展开,反对“耻学于师”,强调要重视传统的师道,尊重老师,学习儒家之道。虽然两篇

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

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很多观点都有相通之处。

论证方法:两篇文章都是论述性文章,但采用的论证方法不同,结构也不相同。《劝学》

主要运用比喻论证,逐项阐述作者的观点;《师说》除直接阐述外,主要采用对比论证、举例

论证,逐层深入地论述作者的观点。

5.观点争鸣: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有人认为这些思想是进步的,有创新,有人认为它

具有阶级局限性,你怎么看?

观点一:是进步的,有创新。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从内容上来说至少有三点:

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的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扩大

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老师的作用给予全面而崭

新的界定,这在当时是进步和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土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的全新的从师观念:从师为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一

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

事实出发,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

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出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观点二:具有阶级局限性。

韩愈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

“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又如作者重“传道”之师,

而轻”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师,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

四、重点字词

(一)字音字形

句读(dbu)或不焉(f6u)位半(b@i)近谀(yil)

也步(yii)郑子(tdn)琶弘(chdng)老脚(ddn)

蟠(pdn)六艺经传(zhudn)

(二)通假字

L师者,所以传道堂业解惑也: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同“否”。

(三)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5.孔子师郑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小学而木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不贵无贱,不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丛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余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五)虚词归纳

1.而

(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面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2.之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郑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石:代词,他,指代李蟠。

(8)不如须臾g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9)彼童子之师:的二

(10)非蛇蟾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一

(11)古义学者必有师:的一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夫庸知其年年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3.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一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4.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一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4)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5.其

(1)基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基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基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基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一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如果。

(六)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呷:老师。

(2)则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呷之:以……为师。

(4)吾如道也:学习。

(5)齐西伐我:军队。

2.传

(1)师者,所以住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3.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尊也:疑惑。

(2)尊而不从师:有疑惑。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尊矣:糊涂。

4.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实行。

(3)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

(4)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

(5)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

5.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区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繁复。

(5)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回复。

6.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7.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3)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逸一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德。

(6)此其为魇足之道也:方法。

(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8)废先王之道:治国策略。

9.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理解。

(七)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项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对郑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木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哥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聿益圣,尊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八)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

(4)吾从而师之。(省略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6)学于余。(状语后置句)

(7)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10)不拘于时。(被动句)

五、主旨点睛

本文是中国古代论说从师学习的名篇。它着重阐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

提出了老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

非凡的勇气。选择老师应以其掌握真理的多少为根本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

者提倡学无常师,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师生关系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观点,他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

的,师生是可以互相学习的。

六、写作特色

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如“传道受业解惑”6个字,极其准确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教师

的三大职责及其相互关系;“传道”是核心,“受业”是目的,“解惑”是手段。任凭时代

怎么变,“道”的内容有变,而“受业解惑”则是不变的。

2.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

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

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土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

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

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

说理更深刻。

3.多种修辞手法运用。(1)排比对偶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

现力。(2)连珠句: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

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项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哮乎(jion)赛奖(jid)阿谀(yu)师襄(xiGng)

B.巧步(gui)经传(zhuan)以贝3(yi)之菅(chang)弘

C.骐骥(ql)句读(dbu)颁白(bdn)老聃(dGn)

D.鸳马(nu)郑子(tdn)针硬(bian)无长(zhdng)无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嗟乎”的“嗟”应读“ji@”。

B.“度步”的“蹉”应读“kui”。

D.“针硬”的“硬”应读“bidn”。故选C。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金旗砺则利就:接近,靠近顺风而呼,声非加珠也疾:快,声音大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津江河绝:横渡木直中绳,以为轮中:射中

C.是故不贵无贱无:没有六艺经传皆懑习之通:普遍

D.生乎吾前,其国道也固先乎吾闻:见闻作《师说》以昭之贻:赠送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声非加疾也”,“疾”的意思是“劲疾”,即强劲有力。解释为“快”不准确。

B.“木直中绳,以为轮”意思是“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

轮”。“中”,合乎。解释错误。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意思是“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闻”,懂得。解释错误。故选C。

3.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呷②吾从而财之③惑而不从师④而耻学于用

⑤彼童子之财⑥孔子财郑子⑦吾呷道也⑧巫医乐如百工之人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D.①③④⑤/②⑥/⑦/⑧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师: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是说“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③“惑而不从师”是说“感到疑惑,却不向老师讨教”,师:名词,老师;

④“而耻学于师”是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师:名词,老师;

⑤“彼童子之师”是说“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师:名词,老师;

⑥“孔子师郑子”是说“孔子以知子为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⑦“吾师道也”是说“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师:动词,学习;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说“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师:名词,指一类人,是

对职业的一种敬称。

故选D。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千师学于余

B.吾尝终日而思矣惑耐不从师

C.采采茉甘,薄言采之自言本是京城女

D.其闻道也固先于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作“向”。

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C项,前一个“言”是语气助词,可不译;后一个“言”是动词,可译作“说”。

D项,前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比”;后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对”。故选人。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B.古之学者必有师

C.蚓无爪牙之利D.风雨兴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理解的能力。

A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B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表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项,“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表示坏人的党羽”。故选D。

6.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广泛地学习

C.吾从而师之师:学习

D.知子之徒徒:同类的人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的能力。C项,“师:学习”错误,“师”,名词的意

动用法,应译为“以……为师”。故选C。

7.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