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湖南长沙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湖南长沙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湖南长沙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湖南长沙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湖南长沙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湖南长沙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分)

1.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注意成语字形的误写,如:“消声匿迹”应写成“销声匿迹”,“眼花瞭乱”应写成“眼花缭

乱”。

B.注意因音近或形似造成的误写,如:“记载(z%)”不能读成“记载(z%)”,“瞠(tGng)

目结舌”不能实成“瞠(Cheng)目结舌”。

C.注意纠正人名,地名的误读,如:“杜甫(bii)”应读成“杜甫(琏)",“岳(y6)麓山”

应读成岳(yu3)麓山。

D.注意纠正因为方言发音造成的误读,如:“映称(Cen)①等应读成“映称(Chen)”“慷

(kδn)慨”应读成“慷(kang)慨”。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错误。记载:读音jiz&i,指把事情记录下来,也指记录事情的文字。瞠目结舌:读音Cheng

miɪji6she,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故选B。

2.下面一段文字出自某位同学阅读后的心得,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生因阅读而包罗万象。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以书籍为灯

塔,人们将在迷茫中拨开迷雾,U⅛iɪo因为阅读,许多人超越庸常,让自己变得与月母承。

A.包罗万象B.腹有诗书气自华

C.扶摇直上D.与日俱增

【答案】B

【详解】

考查词语运用。

A.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用以形容人生不准确,可以改为“气象万千”;

B.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人的气质才华自然就会流露出来,整个

人都会十分高雅。用在此处符合语境,恰当;

C.扶摇直上:形容仕途得志或提升得很快,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D.与日俱增:指一天天增长,一般形容某种情感或能力,不能直接形容人,用在此处不恰当;

故选

B0

3.下面一段话选自初2001班《交通安全伴我行》主题班会的课件,其中缘有拳薄的一句是

()

①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功能的不断提高,电动自行车已成为不少父母送孩子上下学的首

选交通工具。②但日常生活中,只有少数父母和孩子在驾乘电动自行车时自觉佩戴安全头盔。③

据统计,在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死亡事故中,有约80%左右的人因颅脑损伤致死。④有关研究

表明,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2倍。

B.②C.③D.④

【答案】B

【详解】

考查病句的辨析。

A.“功能”与“提高”搭配不当,应把“提高”改为“完善”;

C.“约”和“左右”重复啰嗦,应删去其一;

D.“倍”指的是增长的部分,不能与“降低”连用,“2倍”可改为“一半”;

故选B。

4.在“清风一度”原创诗歌朗诵视频的收集过程中,语文组收到了一首《再别校园》的投稿作

品,''栋栋楼房,整齐划一;红白相间,交相辉映”一句是从他的作品中抽取出来的,若还原的

话,放在哪一处最恰当?()

【甲】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而校园是这逆旅中最重要的一站。【乙】格桑牵牛,花中

婵娟;银杏竹桂,木中雅士。一花一木,斑驳不了三年的奋斗时光。【丙】一砖一瓦,见证了一

千多次的星月相伴。【丁】我与校园,早已在这相互陪伴中,对彼此产生了深深依恋。

A.甲B.乙C.丙D.T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

“栋栋楼房,整齐划一;红白相间,交相辉映”描写了校园的教学楼;【丙】处"一砖一瓦,见

证了一千多次的星月相伴”也写了校园的建筑砖瓦;两处内容统一,前后衔接。

故选C。

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

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B.《史记》是由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和唐代李白、韩愈以及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

巩七位散文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D.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所著的《孟子》,和《论

语―》《大学》《尚书》一起合称为“四书”。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B.《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司马迁;

C.“唐宋八大家”是:是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李白不属

于“唐宋八大家”;

D.《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和公孙丑等创作的作品,“四书”指的是:是《论语》《孟

子》《大学》《中庸》,《尚书》不属于“四书”;

故选Ao

二、情景默写(共4分)

6.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依照你的理解,完成填空。

(1)《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句子是“,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U,,

,O

【答案】Q).浊酒一杯家万里(2).燕然未勒归无计(3).马作的卢飞快(4).弓如

霹雳弦惊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浊”“勒”“霹雳”等是易错字词,作答时要注意。

三、综合性学习(共8分)

早春时节,青湖中学初三年级举行“我爱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7.请你根据以下对话,补全下面这副对联。

校长带领同学们在学校“百果园”植树,同学们非常积极,种了很多。校长赞叹说:“这树

简直要填满我们的园子啦!”小青同学笑着说:“校长,我们就是希望到了秋天能够收获飘香的

果实呢!”

上联:春日植树树满园

下联:

8.班上举行“劳动的价值”演讲比赛,小青报名参加,下面是他收集的两则演讲材料,请帮他

从中提炼出两点劳动的价值。

【材料一】

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将劳动作

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

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知识和智慧,这是对劳动者最好的馈赠。

(摘编自伏特《感受劳动课带来的无限魅力》)

【材料二】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

背,还会种地了。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

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团难,没被困难吓倒。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劳动的价值:①②

【答案】7.秋天结果果飘香

8.(1).增强动手能力(2).获得斗争的经验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相关知识。

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

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

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

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春日植树树满园”由“春日植树”,“树满园”这两个短语组成,前后也构成因果关系。根据

“校长,我们就是希望到了秋天能够收获飘香的果实呢!”可提炼出下联为:秋天结果果飘香。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提炼能力。

由材料一“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

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可得,劳动的价值:增强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由材料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田难做斗争的经验”可得,劳动的价值:获得斗争的经

验。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四、诗歌鉴赏(共8分)

古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①

刘长卿

汀洲②无浪复无烟,楚客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④古今怜。

【注释】①该诗是诗人在至德年间贬任鄂州(今湖北)转运后,出巡到夏口一带时所作。中丞为

御史中丞的简称,源中丞为作者朋友,此时被贬至岳阳。②汀洲I,即鹦鹉洲I,与夏口、汉口及孤

城均在今天的湖北。③楚客:客居楚地之人。④长沙谪去:贾谊被贬至长沙。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无聊的一项是()

A.首句写出船到鹦鹉洲时所见的景象,勾起诗人对远在洞庭湖畔源中丞的相思之情。

B.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想象源中丞所在地浩渺水色。

C.颈联的感情基调由上文的激扬转为低沉,这里所写的景物呈现出凄寒的特征。

D.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遭受贬谪的忧愤不平之情。

10.请按照表格要求填空。

~⅛∙,

忌手

诗句词义溯源情感

象法

(

1

醉里挑灯看剑,梦雄壮的号角,唤起梦境,

)

回吹角连营。表现了辛弃疾对抗金岁月

(《破阵子》)角:古乐器名。角的无限留恋之情。

角以示晨昏。军中多

用作军号。

凄寒的角声,唤回现实,

孤城背岭寒吹角,乐J≡.

表现了刘长卿(2)

独树临江夜泊船。抒

O

【答案】9.D10.(1).虚实结合(2).被贬的悲苦,置身异地的孤独,对被贬友人源

中丞的思念和同情。

[9题详解】

考查诗歌赏析。

D.尾联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示了对源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不仅表达了这

事件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而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本项''直接抒情”表述

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考查诗句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意为: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

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前一句为实写,后一句为虚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表现了词人重回战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2)需联系全诗内容来赏析作者的感情。

首联写诗人为身边景物所触动,而想到贬于洞庭湖畔岳阳城友人,通过写江上浪烟来寄托对友人

的思念之情。

颔联借写鸟儿归巢,表达自己置身异地的孤苦。洞庭的烟波浩渺更加突显了这种孤苦的深重。

颈联转折到眼前见闻口诗人在自家的小船上,怀思久之,不知不觉时间由夕阳西下推移到夜色沉

沉的晚间。从与汀洲隔江相对背靠龟山的汉阳城里传来令人寒栗的号角声;一棵孤树下临大江,

诗人的行船泊在沉沉夜色中,融没在浩渺的江面上。此次诗人被贬载痛南行的悲苦,置身异地的

孤独情怀以及由号角传出的战乱气息,均借景物淡然流出。

尾联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示了对源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不仅表达了这事件

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而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

五、课外阅读(共16分)

天石砚铭(并序)

轼年十二时,于所生纱毅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

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

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日:一受其戒,

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

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冬。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

刻其受砚处,不可多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有删改)

【注释】①纱毅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黑易浓。③先君:即苏洵。④

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即苏迨、苏过,苏轼的

儿子。

11.下面是阅读文本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居”古字形表示腿脚弯曲、身体不动地蹲着。本义是蹲着、闲坐,文中“于所居纱毅行宅隙

地中”中的“居”可理解为“闲坐”。

B.字典中“顾”有“看”“回头看”的意思,文中“顾无贮水处”的“顾”也是这个意思。

C.“忽复见之"的''之”与“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中的“之”的用法是一样的。

D.成语“以物易物”中“易”的意思为“交换”,据此可以类推“不可易也”中的“易”也为此

.⅛.

忌、O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B.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C.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D.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14.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结合文段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

感。

【链接材料】赐,予也,从贝,易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赏赐、给予;上给

予下,赐也。

——《说文解字》

【答案】ILD12.B

13.第一年赶赴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

14.“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

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文中“于所居纱毂行宅隙地中”中的“居”应理解为“居住”,并非“闲坐”;

B.文中“顾无贮水处”的“顾”是“只是”的意思;

C.“忽复见之”的“之”是代词,“公将鼓之”的“之”为音节助词,用法不一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为: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故断句为: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故选

B0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明年:第二年;至:到;求:寻找;以为:认为;失:丢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由文章中“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

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

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不可易也”等句子可知,苏轼对这方砚台特别珍爱。

再结合【链接材料】可知:“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

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将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表达了苏轼对天

石砚的珍爱之情。

【点睛】

参考译文:

我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毂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

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

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

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

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

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

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

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

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

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六、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

讲,在两次“天宫课堂”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与同学们进行了许多有趣的互动问答。通过

互动问答,激发同学们探索宇宙、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

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

课。

课堂上,陈冬、刘洋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效应。三根粗细不同的塑料管,同时

放入装满水的培养皿,管内黄色液体不断上升至管顶,最细的管子液面上升较快。”实验展示了

失重环境下液体显著的毛细效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晋斌说,毛细效应是指液体在细管

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上升的现象,管的内径越细,毛细效应

越明显。相比地面实验,太空的实验没有重力束缚,其表面张力作用会更加明显,这也是液体能

在太空中升至管顶的原因。

在这堂课中,航天员还晒出了在太空种下的水稻和拟南芥,并进行“天地共播一粒种”对

比。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博介绍,拟南芥在植物世界里类似动物实验中的“小白鼠”,

生长周期短、基因组小,是“模式植物”的代表之一,“拟南芥是地球上最早被完全测序的植

物,科学家对拟南芥的研究相对深入。通过对拟南芥的培育,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

特点。”

【材料二】

伴随着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越来越多的突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放眼星辰大海。对

于“天宫课堂”,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有什么样的畅想?我们听他们说说。

问题1:关于空间站,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育才学校学生叶梓:(在)空间站,水滴是一种悬浮状态,用乒乓球拍来击打这个水滴会不

会有反弹的作用?

中华学校学生俞在渊:我最感兴趣的是,在微重力的环境下无法产生空气对流,那他们是如

何烧开水的呢?

问题2:如果能进入空间站,你最想做什么?

中华学校学生郑佳颖:我最想体验太空自行车。因为在上堂课中,王亚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

太空自行车倒立,以锻炼自己的上肢,而在地球上我们倒立是非常困难的。

【材料三】

课堂有限,学习无限。“双减”政策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

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天宫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跳动的科学血液,激发了孩子们的

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让“航天梦”成为激发青少年奋进的力量。

15.【理解推断】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课堂”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B.拟南芥是地球上最早被完全测序的植物,科学家对拟南芥的研究相对深入。

C.太空自行车倒立,是非常困难的。

D.精彩的“天宫课堂”为日常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跳动的科学血液,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精神与

创新意识,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16.【迁移运用】生物课上,老师讲到大树根部的水分和养分能输送到树梢,请你结合材料解释

其原理。

【答案】15.B16.毛细效应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

服地心引力上升的现象,管的内径越细,毛细效应越明显。大树根部的水分和养分通过极细的毛

细管向上输送到树梢。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与辨析。

A.由材料一第二段“‘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

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可知,“天宫课堂”第三课的上课地点是在问天实验舱内,并不是所有的

“天宫课堂”都在问天实验舱内;

C.由材料二中华学校学生郑佳颖发言可知,“王亚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太空自行车倒立,以锻炼

自己的上肢,而在地球上我们倒立是非常困难的”,并不是“太空自行车倒立,是非常困难

的”;

D.由材料三“课堂有限,学习无限。'双减'政策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学习,是提升学生综合

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让学

生去自主探究学习”,并非专指“天宫课堂”,理解有误;

故选B。

【16题详解】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液

体显著的毛细效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晋斌说,毛细效应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

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上升的现象,管的内径越细,毛细效应越明显”这一

内容可知,大树根部的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树梢也是因为毛细效应,通过极细的毛细管向上运输。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南泥湾

侯发山

①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②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

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冷冰冰的。我曾好奇地问过母亲,母亲说

父亲是“流浪”到他们村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的。

当时,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好多人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

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他当时20

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便收留了他。三年后,与母亲入赘成

婚。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

③后来搞运动,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每次回

来,身上少不了带着伤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喳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

便不哭了。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里边有一个小

包裹,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

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

④当时,我已经上初中,我不是一般的像李,我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

“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

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自己讨点好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

⑤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不再找他的茬儿。父亲难得“清闲”,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

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杳完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都给弄出规则不一的地来。

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有的地块小,其实

根本算不上地,仅能站下一头牛,生产队不要,他便自己撒下种子,或菜,或庄稼。

⑥到了1982年,我已经上高中了。榆林市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

工作。这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原在榆林市某厂矿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

父亲响应国家返乡务农的号召,主动报了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

再三恳请,父亲说:“我已经四十来岁了,还去干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不止榆林来的人

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

愧。”

⑦父亲的老家是河南的,他为什么没有回老家却来到了米脂?我还有疑惑。“老家没亲人

了,那地方也难……再说,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父亲说到这里,赧然一笑,不自然地挠了

挠头,算是回应母亲的嗔怪。

⑧我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这时候,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

带着我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就数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

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

⑨2021年夏的一天,父亲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我要送他去医院,他说:“我知道自个儿的

病,上医院白花钱。八十个春夏秋冬了,就是一台机器也该歇歇了。”尽管父亲这样说,我还是

请了村医。村医诊断后,留下话:“赶紧准备后事吧。”

⑩没过两天,父亲便造然长逝。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

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

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父

亲。我依照父亲的遗愿,背着他的骨灰来到了南泥湾。

⑪我一直羞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这是

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他一直没改过。就如同南泥湾的叔叔婶婶们教给他的东

西,也一直没有忘记过。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3期,有删改)

17.【梳理概括】请梳理出小说中与“解谜”相关的情节,补全下表。

谜团谜底父亲的形象

①_______________

父亲的身世不明父亲是烈士遗孤

父亲不回河南老家选择②_______________

重情重义

来到米脂

18.【分析鉴赏】小说第四段说到“我不是一般的懂事”,这里的“懂事”具体指什么内容?在

文中有何作用?

19.【分析探究】“南泥湾”只是父亲的昵称,不是真名,而“我”却在父亲去世后把姓改成了

“南”。试分析作者设计“我”改姓这一行为有何用意。

【答案】17.(1).为人低调(2).米脂离南泥湾近,想要找机会回去看看养活他的南泥湾

18.“懂事”是指“我”认识到父亲作为烈士遗孤应该得到更好的对待,而“我”和母亲也应该

得到一些好处。作用:将'‘我”和父亲对烈士遗孤身份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突出了父亲低调隐

忍、一心为公的高大形象。

19.①说明我理解了南泥湾对父亲的重要性,南泥湾是父亲的出生地、成长地,也是父亲一生牵

挂向往的地方。②说明我明白了南泥湾是父亲的精神发源地,父亲为人低调、勤劳善良、一心为

公、乐于奉献,这都体现了“南泥湾”精神。③说明“我”深受父亲精神的感染,延续了父亲的

精神,也延续了代代相传的“南泥湾”革命精神和传统。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及故事情节。

第一空。根据第③段中“至此,大家才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

牺牲了”、第④段中“我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

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可知父亲并不因为自己是烈士后代就想得到国家照顾,

反而隐姓埋名,从不向任何人提起,表现了父亲为人低调的特点;

第二空。根据第⑩段中“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

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

回去看一看",可知父亲不回河南老家选择来到米脂的原因是:米脂离南泥湾近,想要找机会回

去看看养活他的南泥湾。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④段中“当时,我已经上初中,我不是一般的懂事”,“懂事”是因为本段中所说的“我想为

父亲讨个公道”“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自己讨点好处”,可

见“我”知道父亲是烈士遗孤,应该凭此身份为自己和家人得到一些好处。

“我”的“懂事”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父亲断然拒绝,“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

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可知父亲对自己烈士遗孤身份不以为意,而是

安心务农,不为组织和国家添麻烦。把“我”和父亲对此事不同态度作了对比,更加突出了父亲

低调隐忍、公而忘私的高大形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结尾,“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我”这样做的原因,要

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

结合第⑩段“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

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

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第⑪段“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可知父

亲姓南,是因为在南泥湾出生成长起来的,南泥湾是父亲一生的牵挂,“我”最终明白了这一

点.

根据第⑪段“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他一直没

改过。就如同南泥湾的叔叔婶婶们教给他的东西,也一直没有忘记过”,可知父亲受南泥湾革命

前辈的精神洗礼,终生勤劳能干,为人低调,一心为公,乐于奉献,这些都是“南泥湾”精神的

体现;

根据第②段“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便收留了他。

三年后,与母亲入赘成婚。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可知''我”是按乡俗随的

母姓。根据第⑩段“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父亲”,可知“我”最终明白了父亲低调处世、大公

无私的精神,更立志要把父亲的精神延续下去,把“南泥湾”革命精神和传统代代传承下去,因

此改成了父亲的“南”姓。

七、名著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

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地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只恐

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

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人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

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

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地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进进,尚有两层油纸裹

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真个好

袈裟!

【文段二】

行者道:“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

老孙是他大徒弟,怎么却不说我?"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道:

“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行者道:“怎么说?"八戒道:"我说:'

妖精,你不要无礼,莫害我师父!我还有个大师兄,叫做孙行者。他神通广大,善能降妖。他来

时教你死无葬身之地!”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甚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

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剥碎着油烹!”“行者闻

言,就气得抓耳挠腮,暴躁乱跳道:“是那个敢这等骂我!"八戒道:“哥哥息怒,是那黄袍怪

这等骂来,我故学与你听也。”

【文段三】

[甲]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

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悠般絮舌恶我,我回去便了!”

[乙]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摺了,留在袖中,却

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

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丙]大圣疼痛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

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行者嗡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

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

【文段四】

行者却才收了手脚道:“你才认得叔叔么?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饶你性命。快将扇子拿来我

使使。”罗刹道:“叔叔,有扇,有扇,你出来拿了去!”行者道:“拿扇子我看了出来。”罗

刹即叫女童拿一柄芭蕉扇,执在旁边。行者探到喉咙之上见了道:“嫂嫂,我既饶你性命,不在

腰肋之下捌个窟窿出来,还自口出。你把口张三张儿。"那罗刹采张开口。行者还作个雄蛉虫,

先飞出来,丁在芭蕉扇上。那罗刹不知,连张三次,叫:“叔叔出来罢。”行者化原身,拿了扇

子,叫道:“我在此间不是?谢借了,谢借了!”搜开步,往前便走。小的们连忙开了门,放他

出洞。

20.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中画线句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唐僧是谨慎小心、不张扬、有智慧、

有远见的人。

B.读《西游记》最宜精读和跳读并用。比如,通过仔细揣摩选【文段二】中猪八戒的言行举止,

我们可知他的性格特征是粗中有细,善于对症下药;憨厚又懂得用心计,这样的读书方法就叫精

读。

C.从【文段三】甲乙丙三段话中,能看出孙悟空对唐僧的态度从嫌弃(不屑、无礼、无所谓

等),对取经不坚定,到逐渐理解唐僧并开始感激、敬重、不舍。

D.【文段四】写的是《西游记》中“三调芭蕉扇”的情节,这是第三次借扇,罗刹不愿借扇的原

因是: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想吃唐僧肉与悟空结下了冤仇。

21.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经历了三次“离去与归来”,每次都收获了成长。依照示例,在

①②中任选一项,概述所给故事中“离去与归来”的相关情节,然后写出感悟。

①离去:心猿归正归来:六贼无踪

②离去:圣僧恨逐美猴王归来:猪八戒义激猴王

③离去: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归来:一体难修真寂灭

【示例】

我选③.相关情节:孙悟空打杀了一伙强盗,被唐僧两次念紧箍咒驱

赶,孙悟空不愿离开,无奈前往落伽山诉苦,后来在观音陪同下归

来。

感悟:孙悟空在观音指点后明白,可以惩奸除恶,但不可一味蛮干。

从中我明白了,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坚守理想,也要讲究做事的方

法。

【答案】20.D21.①示例:相关情节:孙悟空打杀六个蠡贼,被唐僧指责,负气离

开;经过东海,在龙王的劝说下重回唐僧身边。感悟:孙悟空因受不得指责离去,因接受

劝说归来,从中我明白了,成长过程中犯了错误,若能及时改正就能重回正路。

②示例:相关情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写贬书驱赶,忍气离开;后知道师父被困,经

八戒义激,他回来解救唐僧。感悟:孙悟空虽然不满唐僧对自己的惩罚,但在唐僧被困时仍然回

来相救,从中我明白了,成长过程中需要搁置个人情绪,明了自己的使命,顾全大局,把该做的

事做好。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D.错误。由“行者探到喉咙之上”“行者还作个雄蛛虫,先飞出来,丁在芭蕉扇上”可知,这是

二调芭蕉扇:悟空再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急忙回洞,闭

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扇公主腹中。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

给的是一把假扇;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及感悟。

示例:我选①。孙悟空刚拜唐僧为师的情况下,由于他杀了6个妖精变身的强盗,唐僧误解他杀

死的是无辜老百姓,所以便与孙悟空断绝师徒关系,孙悟空一气之下便离开了,最后还是被东海

龙王劝回唐僧身边。我感悟到,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走错路,但只要能够接受别人好的意见,

及时改正就能走回正确的道路。

示例:我选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写贬书驱赶,忍气离开;后知道师父被困,经八戒

义激,他回来解救唐僧。我感悟到,孙悟空虽然被唐僧错怪逐走,满心委屈却不得不离开,等到

师父遇到危险又回来相救,这让我明白了,人生征途艰险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但是我们要分清

主次矛盾,顾全大局,做好该做的事情,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太过影响自己。

八、语言表达(共4分)

22.下图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一副漫画,请对漫画的画面及寓意进行说明。

要求:①主要信息完整、准确、有效;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