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T月六县九校联盟期中联考高

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

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b4题。

材料一:

艺术理论中的“虚”“实”概念,最早源于《易经》和老子《道德经》中的阴阳理

论。他们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乾坤为天地两极:乾为天,为阳,为实;坤为

地,为阴,为虚。由此推演出一黑一白“太极”阴阳图,黑为实,白为虚。

二者作为相互依存的两面,周而复始,不可舍此取彼。《老子》目:“知其白,守

其黑,为天下式。”后来经过历代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的不断解读、演绎和推进,

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美学思想。

书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开始就承载着古人高超

的辩证思维。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

阳既生,形势出矣。”字之形态源于自然,做字之法亦源于自然。自然既立,必

有阴阳,有了阴阳,字的形态即笔势才可以出现。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

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高韵深情,坚质浩气,

缺一不可以为书。”雄强豪达之书表现为阳气,为实:沉着屈郁之书表现为阴气,为

虚。二者共生于统一体中,缺一不可成书。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

把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他在谈到庄子时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

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在阐述

孟子“充实之谓美”美学思想时,认为“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

妙的意境”。

书法是黑白造型艺术。我们通常在创作或欣赏作品时,往往留意于黑色的线条,却

忽视线条之外的白色部分。书法黑白虚实理论的引入,旨在强调不但要留意墨线

的造型——实象,还要注意墨线之外的白色空间背景——虚象。虚与实是对立的

统一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书法家应

该重视用虚白去突出黑实的表现手法,所谓“计白以当黑”,“以虚为实”是也。

说明在用墨之外的空白之处,不是没有内容,而是有笔意、笔势、意境的存在,是

笔墨的无形延伸,也是作品的有机构成。

在点画密集之处,要表现出字的空灵,有意味,有意境,就要把“运实为虚”

作为创作谋篇的

出发点,做到意在笔先。我们常说,“笔断意不断”,断处存“白”,是“虚”,

却有“意”,意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

在方得以气脉贯通。庄子日:“虚室生白,惟道集虚”,这等于说:在黑白构成

的艺术世界里,唯有虚无的白色空间才能真正反映实有的黑色线条所表现出来的艺

术内涵。可以说,中国书法变化的奥秘尽在虚虚实实中,纵观古代名家法帖莫

不如此。

(摘编自周林《虚实黑白论》)

材料二:

中国画家非常看重画中不着笔墨的“留白”之处,这是山水画空间布局中独特的哲

学语言符号和艺术表现形式,它承载了万物的流动与运化,更寄托了无边的深情和

无限的深意。天空、云、雪、烟、岚、雾、水和路等皆因留白得以妙现。宋元时期,

画家们大大提高了“留白”之“虚”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以马远为代表的南

宋画家在构图上已达到极简形式,“虚”处甚至超出了“实”处,但他们的山水

画并未因此显得苍白空洞,反而在无笔墨之“虚”的营造下“亦有灵气空中行”,

客观的自然在这一片“虚白”之中更显灵动。元代画家倪云林的晚年作品是“留

白”的典型代表,从他的《渔庄秋霁图》中可以发现,画面的中景虽全无笔墨,

但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树、石在这一片空明的湖光之中显得更加生动灵秀。“空故纳

万境”,正是这一片“留白”之“虚”使得山水画将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精神同

时纳入山水意境之中,给观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留白”的“虚”与笔墨的

“实”融成一片,灵动有韵,实如清初画家宜重光所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

境”。山水画的哲学意境也在“留白”的空间里得以养成。

除了“留白”之处所引发的“虚实”关系,在笔墨所到之处,亦有“虚实”

之意境。墨色和笔法的运用是中国山水画营造虚实关系的重要方式。画面中墨色

较为浓重、笔法繁密之处常被视为实处,而墨色相对浅淡、笔法疏朗之处常被视

为虚处。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笔法的疏密转换之处,正是中国绘画表现和推崇的气韵

之生成和流转之地。画家们用飘逸流畅的线条画出山川的“骨骼”脉络(即“形”),

为其注入“骨气”,引发画面的运动感;以浓淡相间的墨色表现出苍山秀木、活水

泗石、云烟明晦的“大象”之美,自然山川在笔墨的浓淡和疏密的互映中完全融

进画中。流动的笔墨与“空白”之处的交相呼应使得山水画完成了对客观对象流

动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在虚实明暗间形成灵动缥缈的气韵和简淡空灵的意境,激

发现者沉醉于自然山川之美。

“虚”与“实”的哲学精神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极高显现,它将其和美、内容

和形式高度统一起来。中国山水画在“虚”与“实”的辩证统一之下产生无限

深远的意境,使人在超脱的境界里感悟生命的真谛和宇宙无穷的奥义。总之,以山

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在“虚”与“实”的运化中摆脱了形式和功能的局限

性,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的艺术哲学观念。

(摘编自《鲍月、沈爱凤《从古代山水画看中国艺术哲学的“虚"与''实”》)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理论中的“虚”“实”包含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二者相互依存、周

而复始,不可舍此取彼的内容。

B.蔡邕从做字之法、刘熙载从成书之法、宗白华从哲学高度阐释了书法中包含

的古人高超的辩证思维。

C.书法黑白虚实理论的引入,解决了创作、欣赏作品时只留意于线条,而忽视

线条之外的空白的问题。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8页)

D.书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黑白造型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字帖无不包含着

“虚”“实”的辩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马远为代表的南宋画家追求的极简构图形式,不但没让山水画显得苍白

空洞,反而让客观的自然更灵动。

B.倪云林的《渔庄秋霁图》被笆重光赞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主要

因为其画作的“留白”艺术。

C.“虚”与“实”的哲学精神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极高显现,因而中国山水

画也摆脱了形式和功能的局限性。

D.山水画可以通过流动的笔墨与“空白”之处的交相呼应等方式把握客观对象流动的

节奏和韵律。3.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两则材料所论述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蔡邕: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书法)

B.颜真卿: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书法)

C.黄宾虹:一烛之光,通体皆灵。(中国画)

D.戴熙: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中国画)

4.材料一在论证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草原上的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男孩迅速起身穿衣,为了不

吵醒父母,他只能赤脚出门了。现在可还是夜里啊:星星还在眨眼,树在身后静

伫。他试图寻找天亮的迹象,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他在落满树叶的黑色小道上疾

行....

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了过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尖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突

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

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

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

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

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突然,好像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他侧耳倾听,迷惑不已,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声

音。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

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

淌着。

之后,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惊惧攫住了他,只见一只野兽倒在地上并停止了尖叫。

此时此刻,他只听见一只鸟儿在鸣唱,以及行色匆匆的蚂蚁的沙沙声。

他抬头冲那只不住扭动、时而抽搐的黑色东西望去。它比刚才安静了。从那团

微微扭动的东西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3页供8页)

尚能模糊看出是只小鹿。

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开枪射击,让它结束痛苦;于是,他举起枪。然而,他又缓缓地

放下了枪。那只鹿再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它的挣扎是神经的机械反射。但使他

放下枪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一种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

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

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

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此时,他脚下的蚂蚁们嘴里衔着粉红色的肉片正浩浩荡荡地返回。他的鼻子闻到

了新鲜鹿肉的酸味。他极力控制着空胃徒劳地抽搐,然后提醒自己:这些蚂蚁也

需要吃东西!

那东西已经小了。现在,它看上去已经难以辨别。他不晓得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

随后看见那个黑影渐渐变小,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

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

他跨步前行,信步踩碎了几只蚂蚁,直至他站到那具骨架前。它已经被剔净了肉。

除了白骨上粉红色的碎肉块,仿佛它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多年。骨头四周,蚂蚁嘴

里衔着肉,渐渐稀少。

那个男孩朝它们——又大又黑又丑的蚂蚁们望去。其中有几只站住,正用闪亮的

小眼睛盯住他看。“滚!”他冷酷地对那些蚂蚁说,“我不喜欢你们!不管

怎么样,都不喜欢。滚吧!“说完,他想象着那些蚂蚁转身离去的情景。

他在那些骨头边弯下腰,触摸头颅上的孔穴:那是眼睛所在的地方,他想到了鹿

那水汪汪的黑眼睛,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

那天早上,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灌木丛中,感受着皮肤上

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兴奋。它自豪地踩着大地,轻轻地甩

动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自由

漫步在这片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而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会想到这样一只箭步如飞的动物会被一群

蚂蚁困住呢?

(选自《现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小男孩”清晨在灌木丛中的遭遇使他的心理和情感经历了由痛苦、愤

怒——恐惧、怜悯一一释然的变化。

B.小男孩最终放弃了以“开枪”来帮助小鹿“结束痛苦”的想法,是“愤

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

C.“猎杀”“陌生的回声”“辽阔寂静的草原”等这些细节在无形中

放大男孩的恐惧,击碎了他对世界的美好幻想,他的信念在此刻开始出现动

摇。

D.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一幕,展现了大自然的残酷无情,

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小鹿行走的姿态形容成“国王和统治者们”,此处运用拟人手法,

突出了小鹿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自豪骄傲。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4页(共8页)

B.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举起枪”

和“放下枪”

两个看似矛盾的动作紧密相承,突出了小男孩内心激烈的冲突。

C.小说以简洁的语言集中描写了主人公在一个清晨经历的不同场景,场景

的转换喻示男孩不同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其成长中的不同状态。

D.小说以两个问句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同

时可以引发读者关于生命哲理的思考。

7.小说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8.标题“草原上的日出”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

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

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

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

《孟子》)

(-)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

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

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

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

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

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

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

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

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

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

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9.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

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5页(共8页)

有本A而能图B末C修事D而能建E业F久居而不

滞G情H近而畅乎远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B.贼,有“破坏”“伤害”之意,也指抢劫或偷窃财物的人。在文中的意思是

“伤害”。

C.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

臣。

D.责,在文中理解为“要求”,与《促织》中“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中''责”的意思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

心、辞让心、

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

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C.“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

而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处理事务。

D.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服从教导,因而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也就不可能听

从命令。这进一步说明“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

13.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行不忍人之政”的一些具体做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将进酒

陆游

我欲挽住北斗杓为,常指苍龙®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

荣盛无时凋。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果④«非惟四

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如山积麴®高崔嵬,大江酿

作蒲葡酷。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

【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庆元三年。时宁宗在位,韩傀胄为相,权倾朝野。作者已75岁,闲居故乡山阴。②杓

(biao):北斗星斗柄部分。③苍龙:星宿四象之一。北斗星柄指向苍龙时为春季。④杲杲:明亮的样子。

⑤积麴(qu):堆

积的酒麴。麴,今作“曲”。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两句诗人展开想象,想要拉住北斗常指苍龙,使天地长春,语意豪迈狂

放。

B.中间四句写诗人想要日月同辉四海永昼,是因为他惋惜人生之半沦为黑夜,没有更多

时间行乐。

C.末四句与李白《将进酒》的末四句颇为相似,都以一种狂放不羁的酣饮来表达

貌似旷达实则悲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6页(共8页)

愁的情感。

D.全诗诗人借助夸张手法和非同凡俗的想象力来抒情达意,全诗情感自然流露,

真切动人。

15.诗歌末尾“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一句传达无限感慨。请结合诗歌具体

分析诗人“白

发何从来”。(8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

就不能实行礼,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告诉士人

“”因为士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

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

是:“,"。

(3)“心学家”王阳明为获得正确的认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这一行为正

体现了《大学之道》中的“",同时启示我们推究事物的原理之

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4)《〈老子〉四章》中指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往往开始懈怠,不够谨慎,所以出

现“”的结果,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

(5)古人常在诗词中借黑发变白的现象,表达对时光易逝、人世沧桑的感慨,

李白《将进酒》中

的“,

"是这样,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也是这样.

三语言婚运围13分)林施3/」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马克思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给我们

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一

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

自身解放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

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

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

地改变了中国。在旧中国风雨如晦的时代,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

境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的勇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探寻救

亡图存出路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

期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

跃。毛泽东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

①o他说过:”认识的盲目性和自由,总

是会不断地交替和扩大其领域,永远是错误和正确并存...错误往往是正确的

先导。”总结教训不仅指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

②。毛泽东重视经验,

③,他认为经验主义同教条主义一

样是有害的。为了不犯经脸主义的

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放弃理论学习,要认真读书,把感性的经验不断上升为

更具条理性、综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7页(共8页)

合性的理论。

1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一一马克思主义”一句中破折号的用法是解

释说明。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一句中冒号的作用是提示下文。

C.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该

句中引号的作用是特殊称谓。

D.“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一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一句中省略

号的用法.

表示语言、话题的转换。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卷,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赞,进,

吾往也。”

明初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

“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

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B(3分)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

A项,“艺术理论中的'虚‘‘实'”错误,偷换概念,原文“他们认为宇宙是

虚和实的结合……”,其中的“他们”指“《易经》和《道德经》”:C项,“解

决了”,混淆逻辑关系,“目的”和“结果”混淆,原文”旨在强调不但要留

意墨线的造型一实象,还要注意墨线之外的白色空间背景一虚象”说的是“目

的”;D项,中国古代书法字帖错误,扩大范围,原文”纵观古代名家法帖

莫不如此"。故选B.

2.C(3分)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和根据文意推断的能力。

C项,因果倒置,应为"中国山水画也摆脱了形式和功能的局限性",因而"

虚的哲学精神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极高显现”。

3.D(3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

A项,讲的是书法要错落有致,相互照应;B项,讲的是书法要注意补救;

C项,讲的是中国画中的点睛:D项,讲的是虚实。故选Do

4.(6分)

参考答案:①举例论证,列举蔡邕、刘熙载、宗白华等人的书法理论,论证

书法一开始就承载着古人高超的辨证思维,事例典型、确凿、有说服力:②

引用论证,引用《老子》蔡邕、刘熙载、宗白华的相应观点,增强论证的权

威性和增添文章的文采。(每点3分)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找到所运用的论证手法,主要有举例、引用、比喻、对比等,答

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找到具体的例证,最后分析效果。此题主要运用举

例论证和引用论证,难点在于论证效果,注意结合文意分析。

5.C(3分)

【解析】A“小男孩”清晨在灌木丛中的遭遇给他的心理和情感上带来的变化

应为:恐惧和怜悯一一痛苦和愤怒一一解脱和明白(释然和高兴)

B."是因为‘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错,根据后文

可知小男孩通过理性的思考,知道了这一切是“生命的演变过程”,他“阻止

不了”“无能为力”。

D.“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错,小男孩由认为

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到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揭示的是人不可能违

背和战胜自然规律的道理。

6.(3分)

【解析】A写小鹿形象的部分综合运用了拟人和比喻,而题干所指原句“它

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是一个典型的比喻句。

7.(6分)参考答案:①全文整体以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则以第一人称叙述。②第三人称叙述更加

客观真实,同时作者的叙述更加灵

活多变,可在场景描绘和人物心理描写之间自由切换。③第一人称的运用能

直观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男孩情感变化的过程。

8.(9分)参考答案:“草原上的日出”有三层含义:①日出是草原上的自然

现象,是新一天的开始。②日出是小男孩思想意识的革新,由“人类至上”

的天真,转变为对自然规律有所顿悟的成熟。③“蚂蚁食鹿”的惨象之后“太

阳照常升起”,大自然以一种“无情”的状态展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

的客观和永恒。

9.CFG(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

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

10.D(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D项“与《促织》中“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意思相同。”错误。“因责

常供”的“责”是“责令”的意思,文中的“责”理解为“要求”,意思并不

相同。

11.C(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而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处理事务。”错误,

结合下文“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

化”来理解,应该是“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以仁爱教化的原则处理事

务。”

12.(8分)

(1)假若能够扩充它,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

奉父母都不行。

(2)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保”,安定。每点1分,句意连贯通顺,

1分。

(2)“缘”,攀爬;“务”,致力于,力求;“兹甚”,更加严重,更加厉害。每

点1分,句意连贯通顺,1分。

13.(3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参考答案:

①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不苛求民众)。

②民众有小罪,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

③民众犯大罪,寻找根源,用仁爱教化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

④民众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不忍人之政”,不狠心对待民众,怜爱民众。文本二第二段中“不责民之所

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

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这些内容可体现“不忍人之政”。

理解概括为①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不苛

求民众)②民众有小罪,找出他们的长处,

赦免他们的过错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