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帮考点十二 诗歌阅读(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帮考点十二 诗歌阅读(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帮考点十二 诗歌阅读(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帮考点十二 诗歌阅读(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考点帮考点十二 诗歌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十二诗歌阅读

栏目设置:考点解读一考点剖析一备考整合

1^1考赢读[

■课标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

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考情分析

考点分值题型

①文学常识识记②鉴赏形象特点

③赏析表达技巧④品味炼字

诗歌阅读4〜8分

⑤分析主旨情感⑥赏析名句

⑦描摹意境画面

・命题趋势

一、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

在鉴赏一首诗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L诗歌的体裁和格式:不同体裁的诗歌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每一

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了解诗歌的体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

2.诗歌的题材和主题:诗歌的题材可以包括自然景物、人物描写、感情抒发等。而主题则是诗人在作品中

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在鉴赏时,我们需要通过分析诗歌的题材和主题来把握诗人的意图。

3.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加表达的

艺术感染力和美感。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二、中考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

在中考中,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多种多样,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命题趋势:

1.注重对基本要素的考查:中考命题通常会选择一些经典或者优秀的诗歌作品,考查学生对于诗歌基本要

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因此,学生需要熟悉不同体裁的诗歌形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技巧。

2.注重考查对意境和情感的感受:中考命题中常常会给出一首诗歌,要求学生通过鉴赏诗歌中的意象、修

辞手法等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个人的感受和表达。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多读诗歌,培养自己

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3.注重考查对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有时候,中考命题会选择一些有一定历史背景或者文化内涵的

诗歌,要求学生通过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涵,把握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学生需要广泛阅读,了解相

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三、学习建议

为了更好地应对中考中的诗歌鉴赏题,学生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学习建议:

1.积累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诗歌的体裁、格式、题材、主题等基本要素,打下扎实的基础。可

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参加相关讲座或者听课等方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多读诗歌,多品味诗歌:通过多读优秀的诗歌作品,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感受力。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

诗歌作品,如唐诗宋词等进行阅读和鉴赏,也可以关注一些当代诗人的作品。

3.注重理解和感受:在鉴赏一首诗歌时,不仅要理解其中的表面意思,更要深入到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中去。

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丰富文化知识: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学习中国

古代文化和历史,了解一些影响诗人创作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总之,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了解中考的命题趋势以及积累

相关的学习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中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目,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努力,

我们可以培养出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考点剖析

[考点一文学常识识记]

X[经典考题再现】

(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①

夏日绝句李清照

杜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①乌江亭: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刎,乌江亭由此闻名。

•两首诗都写于乌江这个地方,都对(历史人物)做了评价。

【答案】项羽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江东子弟大多是才

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诗人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

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暗寓讽刺之意。再结合“至今思项羽,不肯

过江东”可知,两首诗都对项羽做了评价。

X【技巧方法指导I

在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中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题型并不常见。主要考查诗、词、曲的体裁、作

家及作品。平时复习时要注意积累。

1.诗。

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1)古体诗。可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四类。《诗经》中四言古诗比较多,它

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作有《关雎》《兼葭》等。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如陶渊明的《饮酒》。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

最早的乐府诗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等。

(2)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它分为律诗、绝句两种,均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每首八句,

每两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偶数句要押韵。五言律诗如杜甫

的《春望》,七言律诗如崔颖的《黄鹤楼》。绝句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求押韵。五言绝句如王之涣的《登

鹳雀楼》,七言绝句如杜牧的《泊秦淮》。

2.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一般按字句多少可分

为小令、中调、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按创作风

格,可将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以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为

代表。

3.曲。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

清唱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为小令。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著名的作品

有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

《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也非常有名。

X【即时跟踪训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城中闲游(唐)

刘禹锡

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竹径萦好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

1.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古诗源》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常识。A.《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选编的上溯先秦下迄隋代的古诗选集;B.《乐府

诗集》是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全书共一百卷,以

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C.《唐宋近体诗集》是收录唐宋近体诗的诗集,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D.《万首唐人绝句》是宋人洪迈编撰的,第一次对唐人绝

句诗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绝句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本诗共八

句,每句都是五个字,当是五言律诗,应收录于《唐宋近体诗集》。故选C。

2.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深沉哀怨B.清雅委婉C.瑰奇明丽D.高古淡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风格。结合“竹径萦纤入,花林委曲巡”“空锁一园春”可以看出,诗歌语言较为

优美,意境幽雅,另外诗歌抒情较为委婉曲折,因此用“清雅委婉”评价诗歌风格较为合适。故选B。

3.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对比之

间投闲置散的处境,暗含自嘲;颈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得闲情和一丝寂寞;尾联借斜阳客散,春

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可知,这里写

诗人被贬后有许多时间闲游,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池台主人身居要职,但是没有时间赏玩美景;诗人说“永

日属闲人”,属于像自己一样无所事事的闲人,看似豁达,实则满含辛酸无奈;结合“竹径萦纤入,花林

委曲巡”可知,这里写的是园中的清幽之景,有闲适之情,也暗含诗人落寞之怀;结合“斜阳众客散,空

锁一园春”可知,尾联写夕阳西下,众多客人散去,满院的美景又无人欣赏了,此时更加感觉到落寞孤独;

结合注解“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可知,本诗的写作背景;据此可知,诗题中“闲游”寄

寓了诗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因被贬的感伤及怀才不遇,遭遇冷落的无奈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下列作品和这两首诗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春望》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石壕吏》D.《绝句(迟日江山丽)》

【答案】D

【解析】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第一

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

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

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

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

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A.《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

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

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

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生活环境的艰辛和个人情感上的痛苦,从而推己及人,感慨天下之大,希望能有万间

广厦为寒门学士遮风挡雨,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济世情怀与宽广胸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安定且

美好生活的向往;C.《石壕吏》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

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D.《绝句(迟日江山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前二句的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

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

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表达出诗人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的春

意之中的安然闲适;故选D。

5.两首诗写“花”,分别运用了衬托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前诗先写没有景致,使人懒困无聊;然后鲜艳的桃花突现;精神为之一振。以前衬后,突出桃花

的惊艳夺目。后诗蝶飞莺啼,皆因花使然,侧面烘托花的芬芳鲜艳。

【解析】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围绕衬托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进行分

析。《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大意: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

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衬托出花的好看,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

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

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花的绚烂绮丽;《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大意: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离去,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花枝上彩蝶跪趾,因恋花而“留

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

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

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通过蝶

飞莺啼,侧面衬托了花的芬芳鲜艳;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6.杜甫眼中,花是美丽的:一种是自由生长,一种是精心管护。由花及人,谈谈这组诗给你的启发。

【答案】我们都希望做生活、学习的主人,宽松、自由的环境有利于我们个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需要师

长们的引导和培养。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根据对“杜甫眼中,花是美丽的:一种是自由生长,一种是精心管

护”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叙述即可。

示例:花和人一样,既需要自由生长,也需要精心管护。我们在学习中,希望得到宽松的环境,但却很难

做到自制和自律,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帮助。自由生长和精心管护并不冲突,双管齐下才能创造

出更好的成长环境。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⑧群芳妒。零落④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①着:遭受。②苦:苦苦,极力。③一任:任凭。④零落:凋谢。

7.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题目点明了本词的写作内容。

B.全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出了梅花的与众不同: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

气不改,精神犹在。

D.本词托物言志,词中梅花正是作者在仕途屡遭排斥后失落惆怅、内心无限悲凉的写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D.有误,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

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并非是“作者在仕途屡遭排斥后失落惆怅、内心无限悲凉的写照”。

故选D。

8.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本词上片呈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

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词句译为: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

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再加上自

己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景描绘即可。

[考点二鉴赏形象特点]

X[经典考题再而'

(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中的“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气概豪壮,追求高远(或从理想、志向、胸怀、抱负等角度作答亦可)。②才华横溢(或富有

诗才)。③怀才不遇(或无人赏识)。④遭遇战乱离散而孤苦无依。(答出任意三点即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作品。此

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天

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

构思,表达了她理想的追求;“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现出词人空有才华,却怀才不遇;

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叙写词人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

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派【技巧方法指导T

古诗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i.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①分析角度,即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②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

活环境;③结合人物个性;④结合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要在文段的开头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这一步也可以放在最后作

为总括);②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

表现手法,也可以概括出来;③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2.鉴赏景物形象的技巧。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①明确全诗表达的情感;②抓住景物与情感的融合点;③紧扣景物的特点;④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步骤:①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

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3.鉴赏事物形象的技巧。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①明确全诗表达的情感;②抓住事物与情感的关联;③紧扣事物的特点;④分

析表现手法:象征、拟人、比喻、借代、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答题步骤:①概括总结出诗中所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②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

等)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③概括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X【即时跟踪加练I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叙事,写词人密州出猎的盛大场面;下片抒怀,写词人请战,情豪志壮。

B.上片中“卷平冈”三个字,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上片结尾二句,写词人在猎场驰骋,像孙权那样英勇无比,亲自射杀了老虎。

D.下片结尾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C.有误,“亲射虎,看孙郎”,是说词人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

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而不是说他亲自射杀了老虎;故选C。

2.“狂”贯穿全词,词人的“少年狂”,狂在外形,狂在内心。请简要分析。

【答案】狂在外形:词人行为举止狂,比如率众多随从出猎(或词人语气狂,比如他说要像孙权那样挽弓

射虎)。

狂在内心:词人“两鬓微霜”仍不服老(或身处逆境,仍积极进取)。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首先词人的“狂”表现在狂在外形:根据“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可知,词人行为举止狂,劲装出猎且全城百姓出动,规模盛大;其次,

词人的“狂”表现为狂在内心:根据“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可知,词人以孙权自比,抒

发雄心壮志,以“老”衬“狂”,充分表现出了词人豪情满怀,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结合“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可知,词人通过运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

志。这也是词人的内心的“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己亥杂诗(其二十八)

[清]龚自珍

不是逢人苦誉[注]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注】苦誉:极力赞美。

3.依据一、二两句,用自己的话说说龚自珍的这位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龚自珍的朋友是一位狂放、侠义、温文尔雅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意思是:不是我每逢遇到人

的时候就竭力地赞誉你,是你又狂放又侠义又温文尔雅。据此得出:龚自珍的朋友是一位狂放、侠义、温

文尔雅的人。

4.结合“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说说你在交友方面得到的启示。

【答案】“照人胆似秦时月”是说龚自珍的朋友与人相处肝胆相照,”送我情如岭上云”是说龚自珍的朋

友对他情深意切。由此我得到启发,与人交友要坦诚相待,情真意切,给人以温暖。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的意思是:示人以肝胆就像秦时的明

月那么亮,送给我的友情又像山岭上的白云那么多。据此得出启示:交朋友要真诚,肝胆相照。同时又要

以情待人,给自己的朋友温暖。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选自《全宋词》)

5.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

【答案】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和作者心理的分析。本词的下阕抒情含蓄委婉。“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意思是: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儿等着我似的,这种感觉大概只有陶潜能理解

吧。想要问我到底去何方,你随之而来,自然就知道了。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

自由惬意的田园生活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向往

到宁静美好的山水田园中,享受自由安适的归隐生活之意,意味无穷。

6.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

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答案】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诗词内容理解。本词上阕,描述了渔翁的生活。“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

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意思是:烟雨迷蒙的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阊无声

息,没有人惊破他的好梦。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闲适、安逸的生活真是情意绵长。可见本词的“渔翁”

是生活悠闲自得的隐居者。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姜尚

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

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福溪钓鱼,得遇文

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

了信心。因此,“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志不在鱼,而在于政治追求,是想在国家大事方面有所作

为的人。

[考点三鉴赏表达技巧]

X[经典考题再财

(2023•四川广元•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剌史时期。

•诗歌中常运用表达技巧来增强其艺术美感。“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使用了修辞手法;以

“寒灯”来诗人的心情。

【答案】设问渲染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个是设问,还有一个是拟人。设问烘托

了自问自答的凄清气氛,寒灯变成了唯一可亲近之物。长期飘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迹

在他乡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这首诗就真切地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设问之

情。诗人旅居异乡为“客”,内心是“凄然”的,所以“寒灯”二字,也就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

的凄寂。据此填空即可。

派【技巧方法指导1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等。

2.表现手法,主要有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

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X【即时跟踪训布

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月到中秋,飞镜重磨的景象。词人不仅感叹时光流逝,也表示对自己满头白

发的无奈。

B.“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本词中“把酒问姮娥”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有

异曲同工之妙。

C.词的下片“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神舟飞船在太空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之情;“斫

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典故出自杜甫,委婉含蓄,别有深意。

D.辛弃疾是一个词人,更是一位英雄。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让作者一次次伤心失落,却让笔下的词焕发出倔

强的神采,慷慨纵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A.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

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

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

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

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己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

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选项中“借代手法”不正确,选项理解也有误;故选A。

2.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①中秋月夜,作者想象自己乘风飞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祖国河山。②作者托月色清

光表达自己想要“斫去”北伐阻碍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及写作手法的理解。作者的这首《太常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

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被

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

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诗人想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又直入月宫,

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爱国,以及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

了词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3.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瀑布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特点,表达

了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

【解析】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意思是涓涓细

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

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

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

溢着赞美之情。

4.请简要分析最后两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瀑布不满足于小小溪润式的安乐,一往无前,最终东归大海,寄寓了作者不甘平庸、思有作为(不

断追求更高目标)的情怀。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意思是,谢

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此诗前两句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

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

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

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

终要东归大海。表达出作者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

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

C.第四句写出了秋的“神韵”,与前一句诗虚实融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

【答案】B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B.表述有误,“我言秋日胜春朝”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而是直抒

胸臆,态度鲜明,“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本

句并没有表达对春朝的厌恶;故选B。

6.“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答案】“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

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考查诗歌炼字。首先,明确“排”字的词性特征,“排”是一个动词。在解释含义时,不要单独

分析,要放在句中,这句话说的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上”,所以“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

思;其次,动词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在这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万里晴空,一只黄鹤一飞冲天,势

要冲破白云”的景象;最后,要注意评价作者情感,“排”字展现了一种冲破阻隔、积极向上的力量感。

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考点四品味炼字]

X[经典考题再而'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尾联一个“闲”字独有意味,请结合此联简要分析。

【答案】①尾联写出了诗人往后能时常拄杖乘月、轻叩柴扉再游山西村的愿望,②“闲”字传达出诗人对

轻松愉悦和随性自在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

一番情趣。“闲”字一方面表达出诗人内心本真的情愿: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

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另外一方面透露出诗人对这种轻松愉悦、随性自在的乡村生活方式

的向往。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派【技巧方法指导T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

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

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派【即时跟踪训雨"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③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

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

悠”一词中所蕴含的内涵。

【答案】“悠悠”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叠词的运用,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

思绪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

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

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

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

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甲】【乙】两首诗词都是通过吊古来抒怀的,但抒发的情感不相同,请具体概括。

【答案】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

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嘲讽之情。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怀乡思归的感情,同

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悲伤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由登临北

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家兴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抒发了

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及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

运用典故,用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南宋朝廷的怯懦苟安,表达作者对英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

的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典故,表明自己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

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

乙诗:首联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

上句写近景,“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

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

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这两句表面上是

发思古之幽情,但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

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

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叶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答案】C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

住的湖上亭告别”有误,《移家别湖上亭》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

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本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

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故选C。

4.《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

析。

【答案】“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系”字抒写不忍

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

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解析】考查诗歌的炼字。“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

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

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

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意思是春风骆

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

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

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

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作别,柳条、藤蔓也像他

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一个“系”准确表现出柳条、藤蔓轻盈招展的形态和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

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的动作,符合春日微风轻拂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它们对主人的依恋和不舍

之情。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兀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

5.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

【答案】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

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可以从字词含义、诗文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是: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

显得十分嘈杂。这两句偏重叙事描写“百花尽”,写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

涤荡万物,将“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写出植物在雨后凋零之景;而“莺乱啼”则写出雨后的生灵

—莺,啼叫扰人心扉,杂乱而无韵律,借鸟声传达诗人因景伤悲,心烦意乱,因贬谪离家凄迷惆怅的精

神状态,因此是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的写法。

6.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

【答案】“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

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和诗歌情感分析。“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意思是:官场上的失

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联系注释中“柳

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因为作者一贬再贬的

仕途失意经历,让作者心生愁意。被贬十年后刚回长安,随即又被贬到更荒僻的柳州做官,背井离乡,因

此“宦情”“羁思”两种愁情一齐涌上心头,“共凄凄”。

[考点五分析主旨情感]

X[经典考题再财

(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泥山®

张骞

幽壑穷余赏,林阴趁夕H熏。

寺从山侧见,水向路边分。

轩②槛诗龛敞,蔬苔庙祝③耘。

便期肩一镶④,种药与锄云。

[注释]①黄泥山:位于南通市南郊,南通狼山风景区五山之一。②轩:即新绿轩,当地人大多在此读书。

③庙祝:寺庙里主持祭礼的人。④镶(ju6):一种农具。

•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这首诗记述了张骞游览黄泥山的所见所感。全诗围绕“赏”字,游览了幽壑、林阴、山寺、新绿

轩等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黄泥山美景的喜爱和游玩时的欣喜之情;尾联”便期肩一镶,种药与锄云”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美景的流连忘返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情感。本诗描写了“幽壑”、“林阴”、“夕嚏”、“寺”、“山”、“水”、“轩”、

“云”等景色,借景抒情,表现出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以及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便

期肩一镀,种药与锄云”意为:希望能够肩扛农具,到田里种药材和除草。诗句直抒胸臆,表达对景色的

喜爱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期望。

派【技巧方法指导】

技巧内容示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题目就暗示了诗人对

一看题目诗词题目往往提示内容、点明情思

朋友的深情厚谊

表达情感的词,通常有“别、惜、独、愁、

二看词句诗词中往往有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思、沾襟”等,结尾句一般直接表达诗人情

诗人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具体的景物中,由此形成杨柳、浮云等往往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而明

三看意象

了一些特有的意象月、鸿雁、杜鹃等则往往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田园诗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送别

四看题材每一题材的古诗常常表达相对固定的情感

诗多表达与友人离别时的惜别之情

X【即时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