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_第1页
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_第2页
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_第3页
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_第4页
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一、本文概述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释社会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互动模式。在众多社会交换理论中,霍曼斯(GeorgeC.Homans)和布劳(PeterM.Blau)的理论尤为突出,它们对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分析其理论框架、主要观点以及对社会学的贡献。本文将回顾霍曼斯和布劳的理论背景和生平,探讨他们的学术渊源和理论形成过程。霍曼斯的理论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影响,强调个体行为是基于对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布劳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引入了结构主义的视角,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接着,本文将详细分析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观点。霍曼斯提出了六个基本命题,包括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和理性命题,这些命题构成了他理论的核心。布劳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换过程中的不平等和社会结构的形成,他认为社会结构不仅影响个体行为,还能通过交换过程产生和维持。本文还将探讨霍曼斯和布劳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和影响。他们的理论为解释社会互动、组织行为、社会网络等多个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本文还将讨论这些理论的局限性,以及后来学者对其进行的批评和发展。本文将总结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对现代社会科学的贡献,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理论,本文旨在为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社会行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未来社会交换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作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先驱,他的观点为理解人际互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霍曼斯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可以视为一种交换,这种交换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他强调,人们在互动中总是在寻求某种报酬或惩罚,这种报酬或惩罚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成功命题: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过去的行为结果所决定的。如果某种行为在过去带来了积极的结果,那么人们在未来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刺激命题:人们的行为受到外在刺激的影响。当某种刺激与某种行为之间存在固定的联系时,这种刺激就更有可能触发这种行为。价值命题: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们对行为结果价值的评估的影响。如果某个行为的结果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那么人们就更有可能采取这种行为。剥夺—饱和命题:当人们经常得到某种报酬时,他们对这种报酬的渴望会逐渐减少,直到达到饱和状态。这时,即使继续提供这种报酬,也不会再激发人们的行为。攻击—赞同命题:当人们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受到了未预料到的惩罚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当他们的行动得到了预期的报酬或未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们可能会产生赞同性行为。理性命题:人们在做出选择时,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和代价进行理性的计算,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让我们明白,人们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交换的逻辑,无论是物质的交换还是精神的交换。这种交换不仅仅是简单的给予和获取,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互动和对话。通过理解和运用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的行为,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三、布劳的社会交换论布劳(PeterBlau)的社会交换论在霍曼斯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发展。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更为复杂和长期的交换过程,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资源,还包括了情感、认同、地位等非物质资源的交换。布劳强调了社会交换的社会结构性,认为这种交换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布劳将社会交换分为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和反抗五个阶段。在吸引阶段,个体基于对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交往,这些资源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非物质的。在竞争阶段,个体为了获得更多资源而展开竞争,这种竞争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分化阶段则是个体根据资源的多少和交换关系的紧密程度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整合阶段中,社会交换关系变得更加稳定,个体通过交换获得的社会资源也更为丰富。而在反抗阶段,当个体感到交换关系不公平或受到压迫时,可能会采取反抗行为,以改变现有的交换关系。布劳还强调了社会交换的互惠原则,认为交换双方都会努力使交换关系保持平衡,避免长期的不平等交换。这种互惠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交换的公正性和持久性。同时,布劳也指出了社会交换中的不平等现象,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和交换权力的不对称,社会交换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布劳的社会交换论在霍曼斯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交换的复杂性和结构性,强调了社会交换的长期性、互惠性和不平等方面。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霍曼斯和布劳社会交换论的异同点行为主义基础:霍曼斯和布劳都将人类行为视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的客观现象,强调行为的可预测性和规律性。他们都认为,人类行为可以通过社会交换的概念来解释,即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追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交换的概念:两位学者都认为社会交换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给予和接受资源(如物质、服务、信息、情感支持等)来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互惠原则:霍曼斯和布劳都强调了互惠原则在社会交换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社会交换需要基于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即个体在给予资源时期待在未来得到回报。理论侧重点: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更侧重于个体行为的普遍规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命题来描述社会行为的交换特性。而布劳则更关注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对交换过程的影响,他的理论更加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差异在交换中的作用。对权力的看法:霍曼斯的理论中,权力被视为一种可以通过交换获得的资源,而布劳则认为权力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它影响着交换的条件和结果。布劳特别强调了权力在社会交换中的不平等分配,以及这种不平等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社会交换的范围:霍曼斯的理论倾向于讨论广泛的社会交换现象,包括非正式的社会互动。相比之下,布劳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正式的社会结构和组织中的交换行为,如市场交换、组织内部的权力交换等。五、社会交换论的现代应用与发展理论回顾:简要回顾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如交换过程、利益与代价的权衡、社会互动等。现代应用:分析社会交换理论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可能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理论发展:探讨社会交换理论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例如在全球化、数字化社会、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批评与挑战:讨论社会交换理论面临的批评和挑战,以及理论家们如何回应这些挑战。基于这些要点,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详细的大纲,进而撰写出一个内容丰富、具有逻辑性的段落。我将根据这些要点生成一个大纲。六、结论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们的理论强调了交换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揭示了人们如何通过交换资源、情感、信息以及地位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霍曼斯的微观交换论侧重于个体层面的即时交换,其六大命题深入剖析了个体在交换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动机。而布劳的宏观交换论则从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层面出发,探讨了交换如何影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变迁。尽管这两种理论在关注点和分析层次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强调了交换的互惠性和不平等性。霍曼斯的“等值原则”和布劳的“权力”概念都反映了这一点。同时,两种理论也都认识到社会交换并非总是公平的,交换双方可能会因为资源、权力或信息不对称而处于不同的地位。社会交换论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挑战。批评者指出,它过于简化了复杂的社会现象,忽略了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等更广泛的影响因素。社会交换论也可能导致一种功利主义的视角,忽视了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情感和道德因素。尽管如此,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仍然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工具。通过深入探讨交换的动机、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建立、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这一理论,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参考资料:摘要:布劳和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领域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布劳和霍曼斯在社会交换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对两位理论家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内涵和演变过程。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交换资源和报酬的行为。布劳和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领域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体系对于理解社会交换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布劳和霍曼斯在社会交换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布劳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体系主要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化过程。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基于互惠原则的自愿行为,人们通过交换资源和报酬来获得自己所需的利益。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人们不仅自己的利益,还会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和感受。这种和考虑的过程促进了社会互动和社会化的发展。布劳还提出了“社会嵌入”的概念,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嵌入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中的。社会交换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布劳强调了社会交换理论需要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霍曼斯是另一位重要的社会交换理论家,他的理论体系主要的是社会交换的心理学和经济学方面。霍曼斯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人们在交换过程中会尽可能地获取最大的利益。他认为,社会交换的本质是理性的行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方的资源来决定是否进行交换。霍曼斯还提出了“互惠”的概念,认为互惠是社会交换的基础。人们在交换过程中会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和感受,并通过互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种互惠行为可以促进社会互动和社会化的发展。布劳和霍曼斯的理论体系存在一些异同点。布劳强调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于社会交换的影响和制约,而霍曼斯则更注重个人理性和利益最大化的方面。两位理论家都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基于互惠原则的行为,并都了社会互动和社会化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布劳更注重定量研究,而霍曼斯则更注重实验研究。布劳通过对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研究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于社会交换的影响,而霍曼斯则通过实验来研究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本文对布劳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两位理论家的理论体系都对于理解社会交换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布劳强调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于社会交换的影响和制约,而霍曼斯则更注重个人理性和利益最大化的方面。两位理论家都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基于互惠原则的行为,并都了社会互动和社会化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布劳更注重定量研究,而霍曼斯则更注重实验研究。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论是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分支,他们认为,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交换,无论是物质交换、情感交换还是符号交换。这种理论不仅解释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还揭示了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强调了行为的“公平性”。他认为,人们在交换中寻求的是报酬与成本的平衡。当人们认为报酬大于成本时,交换关系就会持续;反之,当人们认为报酬小于成本时,交换关系就会终止。这种公平性不仅体现在物质交换上,也体现在社会交换中。例如,当一个人在社会中付出了努力和资源(成本),他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如地位、尊重或友谊(报酬)。如果他认为得到的回报不足,他可能会减少付出或终止这种社会交换。布劳的社会交换论则更进一步,他强调了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布劳认为,社会交换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是群体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形成了社会结构,并且这种社会结构反过来又影响了交换行为。例如,在某个社会结构中,某些群体可能因为其独特的资源或能力而在交换中占据优势地位,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其他群体的行为和策略。社会交换论并非没有批评和挑战。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理论过于强调了理性计算和经济交换,而忽视了人们在社会交换中的情感和认同。社会交换论也未能充分解释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结构的问题。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为我们理解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他们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经济逻辑和社会结构,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理性计算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交换论(socialexchangetheory),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将人际传播重新概念化为一种社会交换现象(asocialexchangephenomenon)。它认为人际传播的推动力量是“自我利益”(self-interest),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它主张应尽量避免人们在利益冲突中的竞争,应通过相互的社会交换获得双赢或多赢。它是美国当代社会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70年代趋于衰退。社会交换论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换出现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其与交换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从本质上说,社会交换论源自社会学,为了理解和解释交换行为,一些社会学者力图将心理学的内容吸收进来。所以社会交换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属于社会学取向的理论。社会交换论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不同,它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属于微观社会学。宏观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包括研究社会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社会结构的不同方面如何相互影响。而微观社会学则主要研究个人以及贴近个人的周边社会环境。换言之,即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有的微观社会科学家都认为选择是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的特征。生活就是没完没了的选择。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建立在合理化选择的基础上,而人们的行为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合理化——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报酬。微观社会学家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将“代价”与“报酬”的含义扩大化,使它们不仅仅包括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精神的东西。不仅如此,微观社会学家们还指出人们所追求的报酬中的大部分只能来自于他们互动的其他社会成员。微观社会学就试图通过研究互动与交换来解释所有的社会行为。互动与交换过程的规则与模式也就成了微观社会学的核心内容。19世纪中的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A.Smith)、李嘉图(D.Ricardo)等对经济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认为,人是遵循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享乐主义”原则的,人们在市场上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是追求最大物质利益的理性的经济人。在社会交换论发展的过程中,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被改造了,变得不那么绝对化了。例如,人并不追求最大利益,但他们与他人发生社会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定的利益;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但他们在社会交易时的确进行成本和利益的核算。除此之外,社会交换理论家还接受了古典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的基本假设,并将这个假设视为公理,社会交换论各个层次的定理和命题都由它演绎出来。对社会交换论影响最大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斯金纳。斯金纳认为,强化(即提供某种报酬)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根本规律,心理学作为研究行为的科学,应该研究如何安排正负强化,最经济最稳固地建立起所需要的工具性条件反射,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斯金纳根据动物实验得出的一系列心理学命题,几乎原封不动地被现代交换理论吸收了。如有机体在既定情景中会做出获取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有机体在与过去得到过报酬的情景相似的情景下会重复那些得到报酬的行为等,都是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理论。社会交换论的创始人乔治·霍曼斯1910年生于美国波士顿。他一生中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大学是哈佛大学。对霍曼斯学术生涯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工业社会心理学家梅奥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开始于他对功能学派的不满。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单位是人,而不是功能学派所说的社会角色或社会结构。他说社会学中所研究的制度、组织以及社会都可以分析成人的行动,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种交换包括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等。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包括以下六个命题(由于社会交换论的基调是霍曼斯确立的,所以我们把他的所有这些命题陈述如下,以便更好地了解交换学派后来的发展)。(1)成功命题:在一个人所做过的所有行动中,若其中某一特定行动经常得到酬赏,那么这个人就越愿意重复该行动。(2)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种或一组刺激做出的某一行动获得了报酬,那么,当类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就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则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做出该种行动。(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则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的价值也就越低。(5)侵犯——赞同命题: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副命题:第一,若以个人之行动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甚至受到没有预期的惩罚时,此人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第二,若一个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酬赏或得到的酬赏比预期的还多,或此人的行动没得到预期的惩罚,则这个人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并可能做出别人赞同的行动。(6)理性命题:在面对各种行动方案时,行动者总是选择价值最大和获得成功的概率最高的行动。彼得·布劳1918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于1939年移居美国。布劳在很多方面修正和发展了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布劳指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出于对交换的考虑,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他指出使行为变为交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某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布劳还进一步将行动者期望的酬赏分为“外在酬赏”(如金钱、商品和服务)和“内在酬赏”(如爱、尊敬、荣誉和职务等)。布劳认识到霍曼斯式理论只适合于解释小群体内成员面对面的互动。而在布劳看来,面对面互动的小群体内的交换与大型和复杂社会群体内的交换是不同的。于是,布劳在霍曼斯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型复杂组织中的交换与权力。在大型复杂组织中普遍存在着权力分层。权力既可以是合法化的(权威),也可以是强制性的。在这种权力分层体系中,只有当这种关系无论是对下层成员还是对上层成员都有好处是才是交换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对等关系可以被强制性的权力所取代,地位较低的成员只能取得较少的报酬。强制性的权力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这种关系是用消极的惩罚手段来维持的。这种复杂群体内的分层体系一旦建立,它就是用权力关系而不是用社会交换来维持的。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它更贴近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确定了社会交换的概念之后,布劳把注意力集中于分析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根据布劳的分析,社会交换的过程始于社会吸引。他所讲的社会吸引,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会带来报酬,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性的还是外在性的,他会受到能提供报酬的人的吸引。要使对方承认自己,愿意与自己交往,就必须向对方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表明与自己交往也能从中得到报酬。如果他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对方接受了他,交往行为就会随之发生。如果双方都从交往中得到了期望的报酬,则会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相互吸引。当不断的相互吸引使双方建立起稳定化的共同纽带时,便形成了某种社会群体。在交换中,各交换主体都会尽力展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在社会交换中必然发生竞争。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源在数量、质量、种类、稀缺程度等方面是不均等的,那些拥有丰富资源或稀缺资源的人在群体中会获得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作为为数不多的资源提供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换对象。相反,那些没有多少资源的其他成员,只能处于较低的交换地位,没有或很少有自由选择其他交换对象的余地。当社会地位差距较大的双方进行社会交换时,处于弱势的一方会选择尊敬、服从等作为回报,这就使另一方获得了权力,群体中就出现了权力分化。权力的分化会导致两个结果的产生。一方面,为了获得利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会甘居臣属地位,这就等于认可了权力。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沟通并表达这种认可,权力就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