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案设计_第1页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_第2页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_第3页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_第4页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教案取材内容合理,切合课程宗旨,符合造就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现实须要,讲解并描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这里由我给大家共享高三物理教案设计,便利大家学习。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篇1

康普顿效应

三维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

(2)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3)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物理真知形成的历史过程;

(2)了解物理学探究的根底是试验事实以及试验对于物理探究的重要性;

(3)知道某一物质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不同规律特性。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领悟自然界的奥妙与和谐,开展对科学的新颖 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妙,能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教学难点: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老师启发、引导,学生探讨、沟通。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帮助教学设备

(一)引入新课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一些特性和相应的事实表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相识光的本质和把握其特性呢?(光是一种物质,它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特性,分别举出有关光的干预衍射和光电效应等试验事实)。

我们不能片面地相识事物,能举出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或生活中类似的事或物吗?

(二)进展新课

1、康普顿效应

(1)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变更,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

(2)康普顿效应

1923年康普顿在做X

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试验时,发觉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一样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其波长的变更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和散射物质都无关。

(3)康普顿散射的试验装置与规律:

按经典电磁理论:假如入射X光是某种波长的电磁波,散射光的波长是不会变更的!散射中出现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

康普顿散射曲线的特点:

①除原波长外出现了移向长波方向的新的散射波长

②新波长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波长的偏移为

波长的偏移只与散射角有关,而与散射物质种类及入射的X射线的波长无关,

=0.0241Å=2.41×10-3nm(试验值)

称为电子的Compton波长

只有当入射波长与可比较时,康普顿效应才显著,因此要用X射线才能视察到康普顿散射,用可见光视察不到康普顿散射。

(4)经典电磁理论在说明康普顿效应时遇到的困难

①依据经典电磁波理论,当电磁波通过物质时,物质中带电粒子将作受迫振动,其频率等于入射光频率,所以它所放射的散射光频率应等于入射光频率。

②无法说明波长变更和散射角的关系。

(5)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说明

①假设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光子有一局部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削减,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长。

②假设光子和束缚很紧的内层电子相碰撞,光子将与整个原子交换能量,由于光子质量远小于原子质量,依据碰撞理论,碰撞前后光子能量几乎不变,波长不变。

③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变更和散射角有关。

(6)康普顿散射试验的意义

①有力地支持了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

②首次在试验上证明白“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③证明白在微观世界的单个碰撞事务中,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照旧是成立的。

2、光的波粒二象性

讲解并描述光的波粒二象性,进展归纳整理。

(1)我们所学的大量事实说明: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分立性和连续性是相对的,是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光子的行为听从统计规律。

(2)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概率遵从波动规律,物理学中把光波叫做概率波。

3、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是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大量光子行为显示波动性;个别光子行为显示粒子性;光的波长越长,波动性越强;光的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

例题:确定每秒从太阳射到地球上垂直于太阳光的每平方米截面上的辐射能为1.4×103J,其中可见光局部约占45%,假设认为可见光的波长均为0.55μm,太阳向各个方向的辐射是匀整的,日地之间距离为R=1.5×1011m,估算出太阳每秒辐射出的可见光的光子数。(保存两位有效数字)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篇2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驾驭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2、理解临界角的物理意义,会依据公式确定光从介质射入真空(空气)时的临界角.

实力目标

能判定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能运用全反射的学问分析和说明一些简洁的现象了解光的全反射在光导纤维上的应用.

情感目标

1、通过这局部学问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中许多奇妙的现象进展充分的相识,学会用科学学问来说明自然现象.

2、了解我国光纤技术的进展以及光导纤维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造就爱国主义热忱和科学看法.

教学建议

1、初中没有学过全反射,它对学生是一种新现象.建议作好演示试验,使学生清楚地相识全反射现象,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全反射.

2、全反射现象是生活中常遇到的,要让学生相识并驾驭全反射现象产生的条件:一是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先疏介质,二是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光密”和“光疏”的概念,要知道“密”和“疏”是相对而言的,并且要留意不要把其与介质的密度混淆起来.

3、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临界角的概念、这就要做好演示试验,要让学生看到:

①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趋近于90°,再增大入射角,光密介质中的折射光消逝.

②随着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的亮度不断增加,折射光的亮度不断减弱,当折射光消逝时,反射光.

4、要让学生会用全反射的学问对一些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进展分析.建议介绍一下光导纤维可以将市场出售的纤维饰品让学生看一下以得到感性相识,加深理解.

讲过全反射之后,建议小结一下,说明光射到透亮介质界面上时,一般来说,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只有发生全反射时没有折射光线.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篇3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的变更(平动、转动、直线、曲线、圆周)

参考系、质点、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

运动的描述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

加速度

直线运动的条件:a、v0共线

匀速直线运动s=vt,s-t图,(a=0)

1vtv0at,sv0tat2

典型的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规律v-t图

特例2vt2v02as,s直线运动2v0vtt2自由落体(a=g)竖直上抛(a=g)

参考系: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1)参考系可以随意选取,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2)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视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3)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确定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质点:在探究物体时,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态,而把物体看成是有质量的点,或者说

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整个物体,这个点叫做质点。

(1)质点忽视了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是简化出来的志向的、抽象的模型,客观上

不存在。

(2)大的物体不必需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必需就能看成质点。

(3)转动的物体不必需不能看成质点,平动的物体不必需总能看成质点。

(4)某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看它的大小和形态是否能被忽视以及要求的精确程

度。

3、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线段表示时间,第n秒至第n+3秒的时间为3秒(对应于坐标系中的线段)

4、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之长,是标量。路程不等于位移大小

(坐标系中的点、线段和曲线的长度)

5、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υ=s/t(方向为位移的方向)

平均速率:为质点运动的路程与时间之比,它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速度之值可能不一样(粗略描述运动的快慢)

即时速度:对应于某一时刻(或位置)的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vlims)t0t即时速率:即时速度的大小即为速率;

【例1】物体M从A运动到B,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那么全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相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探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学问,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化了解体育,还能深化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探讨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探讨,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更?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依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探讨和答复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更。(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四周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探讨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局部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探讨,初步明确乘客判定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定。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探讨答复: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状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探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状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索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高三物理教案设计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社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4、5节的内容,本节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静电现象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启程,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利用定义法给出电势的定义,并通过电势描述等势面,对学生实力的提高和对学问的迁移、灵敏运用赐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电荷及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学问,对本节的学习已具备根底学问,但不够深化,仍须要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造就和提高。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物理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中学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开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开展性、和谐性)、本节教材的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和所教学生的学习根底(学问构造、思维构造和认知构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问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取无关,娴熟应用其概念及定义式UAB?WAB进展相关计q

算。明确电势差、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UAB??A??B,电势与零势面的选取有关,知道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的变更。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学生已经驾驭的学问进展类比、概括,讲解并描述新学问,造就学生对新学问的自学实力,以及抽象思维实力。通过与前面学问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电势差和电势的概念。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探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加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为:理解和驾驭电势差、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势能发生变更,弹簧的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更,因此本节教学的难点为把电势、电势面与前后学问区分、联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与学法分析

(一)、学法指导

教学冲突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

生学习。现代教化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物理教学是以试验为根底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对于简谐运动丰富的感性相识,在教学中,收集一些简谐运动实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踊跃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探讨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让学生自由发言,举诞生活中一些简谐运动,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必需的学问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状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学问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学问,这样获得的学问,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生疏的问题情境中。

本节课接受“诱思引探教学法”。运用投影仪,形象、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觉简谐运动的规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问题的时机留给学生。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表达以学生开展为本,造就学生的视察、概括和探究实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表达理论联系实际、按部就班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那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爱好,是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1、学问回忆。首先展示图片,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此导体内部电荷同样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电场也有能的性质。

电势、电势差的概念比拟抽象,在讲解时可以通过引入重力场的有关概念进展类比,以增加学问的可感知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因此接下来,复习有关功的学问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与位置有关,与经过的路径无关;重力做功与势能的关系:WG??Ep;重力势能是相对的,有零势能面。

进一步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回忆所学学问,对新学问产生爱好。例如,我们还探究过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势能发生变更,弹簧的弹力做功引起弹性势能的变更,那么电场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2、引入新课。

指出上图:在某一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将同一电荷放入电场的不同位置A、B两点,所受到的电场力是不同的,这是因为A、B两点的电场强度不同,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